第一篇:《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小学数学会客厅
大家好!各位圈子成员在发布文章时不要忘了署上自己的大名!谢谢了!管理员小学数学会客厅文章列表近期,我们有幸读到了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国学的天空》,读后的第一感受,正所谓:人人皆知国学好,到底为何却渺渺,此书简练又清晰,中立多层析微妙,《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傅佩荣先生在50岁以后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他还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几年来座无虚席;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校外开展200来场哲学讲座。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已经有太多版本,但是傅佩荣先生的阐释却浅显易懂、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他是看了所有注释和典籍之后,再做出诠释,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因为傅佩荣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诚的人,他们讲的话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基础,要尽量从孔孟是人、具有人性来看,而不把他们看作神。他抛开成见,以真诚的态度、严格的思辨,审阅古今中西之异同,以深刻的洞见,从身、心、灵三位一体诠释传统经典,既引用了古代圣贤著作中的原文,又加以现代生活的解释,让人一看就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既了解了圣贤著作中的内涵,同时也与自身相结合,从中受益。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书中的分类非常清晰,把傅先生如何看待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哲学的心得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读后感《《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仔细读来真的觉得很有道理。我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先贤的孔孟之学,这些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我们所作的离先贤所要求的还有很远很远。当然了,象我们七十年代的人,不是像古人那样从小就接触国学,要想看原文是很费劲,也很枯燥的,这就要求先有傅佩荣、南怀谨之类的大师能以通俗的语言带我们入门,我想入门之后再看原文,应该会更好一些。
“树无根不能自立”,这是人皆竟知的道理,对应在人身上,我想是同理,比如学外语。80年代的出国热引带的外语?一直延至当代,还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出国并不一定都是镀金,但是学“外语从娃娃抓起”的想法还是根基不浅。时代远了,新时代似乎不需要满嘴之乎者也的孔老夫子,但国学修养和内敛的气质不可缺,忽视本族语而大学他国语言,不是和“拔了树根,还要这种树长出那种树模样”的做法一般可笑可悲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的教育应该可以给孩子打好国学基础,如:《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等这些简单的国学启蒙书在内的孔孟老庄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好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国粹,研读它们,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非常有必要。从小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引导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养成知书达理的秉性,更能从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知荣明耻。张店区教育局网络中心
第二篇: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宫丽霞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辨别是非、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几年前看《百家讲坛》,接触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还了解了易经的奥妙,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等,越看越觉得自己在校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致一些简单的怎样对待父母啊,怎样对待兄弟姐妹等等心中没有一个原则,光自己心里有孝心是不行,有时不知道怎么做,而这里面说的很清楚,最起码我们心里做事有点依据。其实说到底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倡导国学,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救世界,可见国学何其重要。“仁爱、博学、担当”,是我们的校训,这也体现了国学思想。仁爱:“仁”,仁者无敌,仁爱为先;“爱”,有爱心,对孩子“爱”的教育要贯彻教育教学的始终,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博学:老师要做博学之人,多钻研业务,多读书,提高水平。学生也要向着博学努力,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人生导师创造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心灵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判断力。担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通过孩子的担当精神,要让孩子幸福,让孩子的一生精彩。
《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细细读下来要说的感慨很多,说三天也说不完,仅对“人性向善”我的体会跟大家汇报: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在于人心有“安”与“不安”的能力,人性不是静止的,人性是动态的、活泼的。做一个人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有自由,他可以选择,正因为人可以自由选择,所以人心是“活的”,他有一个趋向,这个趋向受到阻碍时,会产生反作用让内心觉得不安。比如:宰我质疑“三年之丧”,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孔子的理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理解人性论的出发点,在孔子看来,人心对父母的深情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生理上长期受到父母的照顾,心理上也形成了与父母相互关怀的情感,始终会感念父母之恩,所以父母过世,守丧三年是很合理的。儒家人性的焦点在于心之自觉能力。由于心安与不安的程度,人与人确实有不同,因此只能说“人性是向善的”,有的“向”力量强,有的“向”力量弱,这是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遭遇不同而有所区别。
人性向善,善又是什么?儒家思想认为善是一种价值,价值又因为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这里有两个杯子,一个装钻石,一个装水,大家说哪个比较有价值?。。。。大家肯定说当然是装钻石的,但是假使你今天处于撒哈拉大沙漠,水的价值恐怕比钻石高许多,所以,水和钻石价值因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而是与他们本身无关,他们只是纯粹的事实,价值都需要经由人的选择才能呈现出来。大家再想:动物对钻石,石头,铁等有区别吗?没有,你见过哪只狗喜欢黄金或哪只猫喜欢钻石呢?所以离开了人类世界,宇宙万物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性向善必须在人群中实现自我。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如何判断善?比如:说一个人很孝顺,但不一定是好朋友;说是好朋友,不一定是好老师;说是好老师,不一定是好父亲。即一个人把所有的好都做到,很难,所以说一个人好,必须指出他所对的对象,否则他的善就是空洞的,假的东西。再比如:一个男孩结婚后,很难同时做到好儿子和好丈夫,也就是说,我们一生要扮演好多角色,并且角色之间往往相互冲突,很难协调所有的关系,把每个人对你期望都完全实现。平日我们说他是一个坏人,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坏事的人,他是好人,只是做了一件好事的人,人的内心永远有向善的要求,虽做不到完美,但仍然心向往之,设法努力去做。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只要活在世界上,就要不断的努力奋斗,让自己越来越好,使自己的人格越来越高,并且行善绝对不是负担,而是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
在我们的实践中,无论你以前认为学生是好是坏,家长是好是坏,同事是好是坏,领导是好是坏,亲戚是好是坏,长辈是好是坏等等等等等都应该改变一下看法,他们都是向善的,只是一时某种原因做了错事,或者直接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欺骗了自己,别人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所以没必要对你认为不对的事情品头论足,我们只要自己做对的事情就行,让我们的心不断的向善。也同时获得真正的快乐,获得最大的快乐,快乐一生才最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面对当前的机遇,我们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多行善心,立德树人,不断超越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第三篇: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启示
在傅佩荣教授的书中,国学指的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孔子的仁政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构成了东方哲学体系.在这个影响下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就是它的一个投影.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氛围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要从国学中建立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信仰.1.孔子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是孔子对自身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身.当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要认真的教导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要有堪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但同时也要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所以,平日里,多读书,这是一条明路,多于学生交流,了解”教育市场”的需要,也是一条明路,多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想,也是一条自我提升的明路.B.仁善
孔子的”仁”,包括两个方面,真诚和主动,也就是”自觉”.“人是所有动物中,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动物.”而孔子认为,真诚是”仁”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真诚”,知书达理,温文尔雅,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伪君子要比真小人更让人觉得可怕.儒家讲”仁”的真正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跟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儒家的立场.儒家的善,主要含义是本善和向善.孔子对于善的解释并没有很明确的说清楚,只是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毕偃.”当领导者体现出善行时,老板姓自然闻风而从,说明人有向善的共同趋向.但是孟子的主张却是”人性向善”.除了人性向善之外,孟子还有三乐.2.孟子的三乐
A.孟子: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意思是: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第一种快乐人人都可以珍惜,第二种快乐人人都可以实践,都可以自己选择.而第三种快乐,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财富.我们都是最富有的人,没有之一.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的工作呢?
3.老子的无为
老子的主张有很多,其中就有”无为而治”.这个意思和孔子的”仁”差不多,就是一个高度的自觉下的”道”.孔子的仁政侧重于从管理者出发,从上而下的”行善”,而老子强调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这是一种从下而上的”行善”.这个很类似于我们的学生自主管理.一直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以前是老师做榜样带学生管理,现在是创造环境让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管理.4.庄子的逍遥
庄子自诩为鲲鹏,其大不知几千里也,大鸟飞起来的时候,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而其中还有一句话就是小鸟讥笑大鹏,为何要飞上九万里再南飞呢?这里面颇有一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即为庄子的逍遥在当时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样的还有,当他的妻子死了之后,庄子居然鼓盆而歌,在惠子来问原因的时候,庄子表达了他的生命轮回的看法,万物始于无,而终于无.庄子的这些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在社会上不要纠结于名利的束缚,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教育要做的,是把一个原本善良的人,放大他的善心,根据他的特长和特点,引领他,自己去创造,自己去享受自我的逍遥人生,这就是东方哲学下的,素质教育的方向.
第四篇: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定稿)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一)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二)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三)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台湾版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第五篇:《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一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二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三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