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打造科技型产业园
如何打造科技型产业园
产业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很多城市里,诸如文化产业园、科技产业园之类的屡见不鲜,而在边城满洲里,也同样有着类似功能的区域划分,然而,如何让我们的园区往更为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则是需要长期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天津发展高产业的基地和科技进步标志性区域,一直大打自主创新牌,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率先推出技术创新三年规划,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孵化体系、研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即将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产业化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担保或投资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级科
技计划项目,并给予匹配性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参与制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的企业和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助;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对取得CMM、FCC、FDA等国际资质认证和产品国际认证证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共用实验和研究设施。
另外,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级人才引进、资助和奖励,对留学回国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并对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高级人才,在评优、待遇、生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不难看出,天津市对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决心和力度,对于一个产业园区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单纯的增加成本投入和简单的生产制造,则永远到达不了新的高度。让最新的科学技术服务产生生产价值,并服务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很好的产业发展之路,希望更多的科技型产业园区能够落户边城,意欲腾飞。
第二篇:公司着力打造科技型人才队伍
着力打造科技型人才队伍
新中远公司自创立开始,就以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眼光,大胆实施敢为天下先的科技规划,做好贫矿利用、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大文章,终于实现矿酸肥一体化先进完备的绿色环保生产体系。在矿山部,不断通过科技攻关,将选矿产能由不足50万吨/年扩建成60万吨/年,将12.5%的低品位硫铁矿加工成精矿品位≥48%、回收率≥90%、精砂水份<7%的优质硫精矿,不仅满足公司化工部制酸工艺要求,而且也使硫铁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在化工部,公司集成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计建设了年产30万吨硫酸、15万吨铁精粉、15万吨磷铵及6MW余热发电工程等装置,并将发电后的低压蒸汽用作磷铵生产的热源,实现了矿酸肥循环产业链中热能的梯级利用,节约了煤炭资源,达到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之目的。
本着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宗旨,公司以担当环境责任为第一己任,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一座标杆。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石化优秀民营企业、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市创新型企业、安徽省提高资源产出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大力提升科技水平,公司始终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先后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得力的科研队伍,对多项科研课题进行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研究。其中,《低品位硫铁矿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科研项目荣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以及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新中远的科技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公司还被正式认定为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标志着新中远公司的企业技术实力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所有这一切的取得,无不得益于公司领导对科技人才的着力培养和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大力推进和支持。
公司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以高瞻远瞩的人本理念,落实好“六项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职教培训中心,以全面提升人本素质和岗位技能素质为目的,每年通过内部培训和外派学习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有计划地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全员素质培训、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等学习机会;二是建成了省级规范化“职工书屋”,为职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职工积极参与系统的业务学习及科技创新。三是与中盟集团公司其他兄弟厂矿建立技术资源共享系统,科技人员可通过相互学习和互动交流,开阔技术视野,拓展成长空间;四是注重组织职工常年开展小改小革和专利发明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通过评先评优,激励职工爱岗敬业勤奋钻研技术,不仅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从中得以提升,而且提高了职工整体队伍素质。五是注重招贤纳才,大力营造“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才荟萃局面。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内部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个人业绩考评考核制度常抓不懈,做到技术干部能上能下,并与绩效工资、奖金发放等经济手段挂起钩来,增强了技术干部自主创新意识的主动发挥,提高了各类科技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构建合理的创新梯队,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和启用。日常工作中重视搞好以老带新,确定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负责手把手地对年轻人进行传帮带。公司并通过举办后备人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激励新生力量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使年轻的一代迅速走向成熟。“一枝一叶总关情。”新中远的年轻人作为公司科技型人才队伍的梯队,承载着新中远明天的希望,他们时刻牢记公司领导的希翼和嘱托,在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不忘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勤奋笃学,励志岗位成才,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他们或独当一面成为本单位技术骨干,或义无反顾勇敢挑起班长、值班长甚至车间领导层的管理重担。他们正与企业一同进步一同成长,一同创造新中远明天的辉煌。计正武
第三篇:如何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附申报条件)
如何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附申报条件)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加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部和财政部建立推进协调机制,成立以农业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农业部和财政部通过联合评审在2017年6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第一批11个、第二批3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1.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原则上数量为1—2个,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明确了产业园发展布局和区域范围。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专项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3.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良好,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 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5.带动农民作用显著。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30%。
6.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统筹整合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用于产业园建设,并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7.组织管理健全完善。产业园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政府引导有力,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对地方申请创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符合上述条件的,可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重点围绕以下任务开展建设: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设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将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贫困地区要突出搞好产业扶贫,将产业园建设成为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平台。
2.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3.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4.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将产业园打造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
5.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健全质量兴农的体制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四篇:宿州引入鞋业航母打造高科技产业园
宿州引入鞋业航母打造高科技产业园
中国品牌服装网2011-2-12 11:42:00 字号:[大] [中] [小]
核心提示:两年前,合徐高速宿州出口处附近的一块土地还是杂草丛生;如今,一座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鞋革产业园”已然崛起,率先落户的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鞋业航母”——百丽鞋业,其一期用地就达500余亩,投资5.5亿元,吸纳劳动力约2.6万人。
“我马上要与多家鞋企负责人会面。”几天前的一个上午,记者采访宿州市一位负责同志时,他兴奋地说,仅仅最近一个月,他就接洽了数十家国内外知名鞋企负责人,“„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市较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几乎都与鞋有关。”
两年前,合徐高速宿州出口处附近的一块土地还是杂草丛生;如今,一座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鞋革产业园”已然崛起,率先落户的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鞋业航母”——百丽鞋业,其一期用地就达500余亩,投资5.5亿元,吸纳劳动力约2.6万人。百丽鞋业坦言,之所以从珠三角远赴宿州,看中的正是它的区位优势、原材料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该市130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
继百丽鞋业入驻后,沿海一带的知名鞋革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宿州。2010年11月,东艺鞋业与宿州“一见钟情”,迅速签署了总投资9亿元、占地600亩的制鞋工业园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生产鞋3000万双。此前不久,浙江一位鞋企女老总上午来宿州考察,当晚就签下投资协议。最近,宿州市考察团赴温州,鞋业巨头康奈集团主动联系签署了总投资额达12.5亿元的合作协议。回到驻地后,宿州考察团的同志惊奇地发现,红蜻蜓鞋业的相关负责人,已等候良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产业集聚“足下生辉”。2010年初,宿州市将具备产业集聚效应的鞋革业列入该市重要的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做强鞋业文化,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百亿元产业基地,现已吸纳劳动力近10万人,成为转型发展、兴市富民新的经济增长极。“制鞋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纵观发展趋势,中国制鞋业的中心定会向中部地区转移,而宿州将会成为新的制鞋中心基地。我们有决心把宿州打造成为„中国中部鞋都‟。”宿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目前,宿州市全力为鞋革企业的落户与发展营造良好空间,主动解决好企业的用工问题,帮助企业做好员工培训等。该市还规划了“千亩园”安居工程,解决鞋革产业园职工的住宿问题,让他们“进园区打工、在城市安家”。
第五篇:北科建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北科建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换代的关键时刻,蓝色经济渐显端倪。11月6日,中国首个海洋发展指数亮相,据指数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1年间,海洋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23.18%,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52%的增速。北科建作为中国科技地产领军企业,顺势而为,选址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地区——青岛,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海洋生物技术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加快中国“蓝色崛起”。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科学技术基础,要明确青岛率先建成海洋强市的发展方向,即培育蓝色产业,打造蓝色高地,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做到高、精、尖,使青岛成为关键技术的突破口,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为全国建设海洋强国做好引领。”
为了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加快青岛北部新城创新基地建设,北科建依托十余年科技地产开发经验及优势,坚持“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在青岛开辟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使其融入青岛市“环湾发展”第三代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