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陷围城—《围城》读书笔记
身陷围城—《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Iwaswrong.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但我认为,主人公身陷围城的状态并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得了的.例如,在众人初到三闾大学时,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欺骗”,也许这个骗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设下的,但这也是身不由己.但,鸿渐认为,这是.而且,孙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负.于是,我运用我超常的联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学时,我因学习成绩颇受大家的好评.但,升入初中后,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学位”罢了.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个“孙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坏,我们都要接受“她”.千万不要与“她”合不来,过不去,否则,下场是会很惨的.另外,我身边还有一点像小说里面的,就是绯闻闹得很厉害.这一点是我要“批斗”的.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身陷围城
《劳动合同法》身陷围城--独角兽资讯
作者:何勇
这场梳理显然无法让人轻松,面对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劳动争议领域,董保华用了“血淋淋”三个字来形容。
董保华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每年这时候,他都会对上一年发生在劳动争议领域内的案例进行盘点,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的梳理单上,赫然列着张海超开胸验肺、通钢改制工人打死企业高管、广东东莞工厂工人向厂方索讨赔偿金不成刺死老板、湖南耒阳百位“尘肺病”民工索赔……
“根据我粗略统计,仅2009年,发生在劳动争议这一领域有接近40起命案。”
事实上,伴随着劳资关系出现恶化倾向,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年来,社会各界争议仍在继续。这部旨在对接国际规则,保护员工利益的善法,缘何遭到诸多争议? “善法”之变
而舆论从最初的超强赞成到现在的超强冷漠,其中转变也耐人寻味,随意搜集,今天舆论已经很难再现当时的盛况。
2007年,《劳动合同法》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
全国人大副主任盛华仁当时曾指出:“制定《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对来自最高立法部门发出的“里程碑”信号,各地立即闻风而动,各种媒体更是尽搜各种华丽的词汇来形容这一里程碑意义的立法,“及时雨”、“保护神”、“维权利剑”、“劳资平衡线”、“劳动者圣经”、遏制全球“探底运动”等等。
但随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劳动争议案件激增……伴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争议也与日剧增。
从2007年的12月11日到2009年3月11日,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博客中连发10篇文章反对《劳动合同法》,在最后一篇文章中他称,“《劳动合同法》是全面地干预市场的一种重要合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市场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2008年7月27日,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杭州演讲时称,《劳动合同法》仓促出台造成了企业工人双输的局面。他说,“《劳动合同法》本身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但问题是,首先,拟定好后竟然没有通过大面积的论证。第二,竟然没有通过试点。”
“在经济学界,之前郎咸平和张维迎在很多观点上都是对立的,但二人对《劳动合同法》却是发出了一致的批评,而其他经济学者批评的也不在少数”。董保华说。不仅仅是在经济学界,在法学界批评的声浪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据董保华介绍,当初《劳动合同法》刚出来时,法学界批评的声音是很少的,也只有江平表达过不同意见,尽管批评的声音不是很多,但私下议论的人不在少数。而法律界里支持它的也就是在研究劳动法这个小圈子里。
而即使在劳动法研究领域,法学家们的争议也不断,尽管董保华是《劳动合同法》起草人之一,但他也是全国第一个批评《劳动合同法》的学者。早在《劳动合同法》二审期间,董保华就曾上书建议提出过很多修改意见。
“我之前和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以他为代表的„京派‟和以董保华为代表的„海派‟,在《劳动合同法》起草时的意见分歧也一直不断,两人之间的争论被外界认为是„南董北常‟——编著注)的争论很激烈,但是现在常凯也认为小企业不适合《劳动合同法》,连他不都也改变观点了嘛。现在,除了劳动法的小圈子,中国的法学界对于这部法也是批评居多。”董保华称。
而一度称《劳动合同法》是里程碑的官方机构现在也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2009年7月5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是《劳动法》公布15周年的日子,也是《劳动合同法》公布两周年的时间节点,按照惯例,法律界都会庆祝的,但是这天却悄无声息。而隔天,也就是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该《通知》中最新的表达意义是要保障企业的生存权利,这个在以前是从没提到过的。”董保华说,“从政府的低调至少也反映了官方对这部法律态度的新变化。”
而舆论从最初的超强赞成到现在的超强冷漠,其中转变也耐人寻味,随意搜集,今天舆论已经很难再现当时的盛况。
“如果说,以前大家对这部法律还存在善法和恶法之争的话,那么现在来看,它既不是善法,也不是恶法,而是笨法。社会恐怕是难以承受这样一部笨法的。”董保华说。争议之众
据有关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近100万件,年末此数据还会大幅度上升。
伴随着争议,《劳动合同法》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劳动争议案件在不断攀升,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一直比较尖锐。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21日联合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将近17万件,同比增长30%,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已成为民事案件中增长最快、涉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社会关注最多的案件类型。
据有关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近100万件,年末此数据还会大幅度上升。而在上海和广东,有关劳动争议案件业已呈现井喷之势。
据董保华介绍,上海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人员平均每4个小时就要处理一个案件,这意味着,从立案、受理、开庭、调解、仲裁、审理、判决、制作调解书,到最后送达,整个过程都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而在广东,平均下来,每名办案人员一年要办1000个案件,而一个人一年正常的工作时间也只有1800个小时,这意味着平均1.8个小时要审理完一个案子,与其理解为效率高还不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衍敷。
而另一方面,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里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钢下岗工人打死企业高管事件、张海超的开胸验肺、广东东莞刘汉黄向厂方索讨赔偿金不成刺死老板、河南林钢事件中市国资委副主任被软禁90小时、重庆嘉陵机器厂工人发生“罢工”、湖南耒阳百位“尘肺病”民工索赔……
据山东省总工会统计,仅2009年一季度全省一般群体性事件就共发生52起,主要诱因是欠薪、经济补偿金和历史遗留问题。据深圳市公安局介绍,在全市群体性事件及不安定因素苗头中,以劳资纠纷类增长最快。2008年为637起,同比上升119.7%;2009年1月达到97起,同比上升61.7%。
2009年年底,董保华在对劳动争议领域内工伤、职业病、裁员、商业秘密、反歧视等领域发生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过统计,有接近40起命案。
“《劳动合同法》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一部法律又为什么会产生于这些极端的社会情绪,现在是到了反思这部法律的时候了。” 修法之困
除了立法问题,在执法这一层面,现在的《劳动合同法》太刚性,劳动关系缺乏弹性,不够灵活。
在董保华看来,《劳动合同法》已经成为立法上的一个教训,这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主要是当初立法时对《劳动合同法》这一社会立法性质规律认识不够造成的。” 据他介绍,《劳动合同法》是社会立法,社会立法一头牵着政治,一头牵着经济,社会立法不像政治和经济立法,社会矛盾的解决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其次,社会立法要有分层思想。劳动者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需要分层的,比如:金领(总经理级别)、白领(月入5000以上)、蓝领(农民工)和无领(大学生)。被视为弱者的劳动者中也有很强势的劳动者,月入五六万。但现在《劳动合同法》把劳动者看做是一个整体,政策统一适用。所以,目前《劳动合同法》这样的定位是不对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董保华认为,主要是当时标准定高了。
他指出,《劳动合同法》有两种立法思路可以选择,一种是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的“雪中送炭”式,一种是高标准、低覆盖、宽执法的“锦上添花”式。要扩大《劳动合同法》覆盖范围,中国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式,但现在《劳动合同法》选择的是“锦上添花”式,执行高标准,这就等于画了一个很好的饼,大家都拼命想吃,结果每个人得到的很少,标准定高了,覆盖率就低了。
“因此,我的观点还是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中国只能走这样的平衡点。所以,《劳动合同法》立法我们在理论准备、调查、实践上都是做得不足的。”
而现在,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有必要修法。2009年两会前,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次论坛上,学者们一致认为,《劳动合同法》应该修。但董保华认为,修法目前是有难度的。
“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稳定需求难以承受这样一部法律的修改。另外一方面,在制定过程中,《劳动合同法》已经多次„折腾‟,从2004年重新启动,到 2007年6月的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已反反复复碰撞了两三年。”
他指出,除了立法问题,在执法这一层面,现在的《劳动合同法》太刚性,劳动关系缺乏弹性,不够灵活,和当前中国存在的较多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是有矛盾的。“政治与社会的考量不足是这部法当时没有考量清楚的事情,这也是这部法律目前的尴尬所在。” 我们见证
准备在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草案阶段就被广泛关注,有关它的讨论史无前例地被大众化。甚至因为2006年10月13日《纽约时报》头版的一篇报道,令它的修改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内事件。在中国法学界,所谓的“资方代表”和“劳方代表”对该法的争论也从未停歇,甚至走向白热化。
2007年10月15日,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夕,《中国经营报》用专题的形式,邀请企业界和法学界专业人士,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将带给企业的问题菜单作以剖析、解答。上述系列报道中,一篇短文预测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会出现的八种境况: 新法实施之八大猜想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将可能出现裁员高潮,到期的合同也可能被大量的转出去。这种裁员高潮将出现在主流企业和以劳动力成本赚取价值的企业。
二、将可能出现“天价”赔偿金。一些反应不迅速的企业在人员正常流失的情况下将可能支付“天价”的赔偿。
三、专门运用新法为劳动者维权的“王海”式人物将出现。
四、外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将迅速膨大,甚至可能出现一个新的行业,叫“送达和公正”。
五、铁饭碗将重出江湖。按照新法的规定企业里大多数的员工已经是终身员工了,消失多年的铁饭碗将大行其道。
六、民营企业将可能迎来高端人才的春天。核心人才更加自由的流动,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以往可遇而不可求的高端人才将降落民企梧桐。
七、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请不走。新法下劳动者获得了空前意义上的行动自由,而通常情况下,抢手的都是核心人才。而新法对于裁员的规定又给了那些非核心员工留下来的保障。请神容易送神难。
八、工会的力量加大。新法非常强调建立工会和以职代会集体谈判的方式解决劳动分歧。将来劳动关系的构成形式,不会总是停留在个人劳动关系上,总会发展成集体劳动关系,说白了就是工会。
来源:1/24/2010 中国经营报
第三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以下是一篇围城读书笔记:
当、当、当„„”已是深夜班10点了,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岁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只差没有报告天下,凭海为证,大言不惭地说有一天自己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的,没有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指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却在深夜独自嘤嘤哭泣,很脆弱的。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回人生的轰裂呢?几年后,二十七岁的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只不过三年后,当我面对满地的落叶,我再也没有多少伤感之情;当我再也不会为漫天的雪花而欢欣鼓舞时,我已记不清多少年前说过了什么。不是因为时间很久,只是发现那些誓言很飘渺。过去也试着去实践,但当我发现要用一生去允诺时,我放弃了。少了年少时的傲气和心无旁骛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种顾虑,一种对现实的认识,不知是那位学者曾说过,孩子出生时都有他的角,死去时却是一枚鹅卵石。鸿渐的身边曾留有过 鲍 小姐的鲍肆之臭,也曾吸引过 苏 小姐的文质之香,鸿渐也曾为搏 唐 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过,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缕轻烟从指尖划过,没有勇气跨出最后一步,鸿渐学会了妥协。在经过三闾大学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险恶。鸿渐有点累了,于是他选择躺在 孙 小姐这张柔顺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亲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赞同的。没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爱情,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远为琐事忙碌的身影和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声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如此甘心地被对方牵绊着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静的海面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暴,鸿渐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触即发的危机。鸿渐觉得自己很无能,总认为自己是一场悲剧的主角,他要发泄,既然不能对外人那就只能对自己的妻子出气。柔嘉也不是好欺负的人,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显得不可收拾,鸿渐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礼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泪,看着与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爷爷消失在殡仪馆最后一道门后,最后一滴泪也悄无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爷爷去世许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评着种种不是与眼中流露出的无限依恋竟是如此和谐,和谐地让人辛酸,让人猜不透。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后记: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 当 当„„”响了六下。六点种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对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时闹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同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记时器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十一点了”我想“也该睡了”掩上日记本,掩上门,让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这一室之中。
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我那时真的无语了,我着实佩服老顾的社交功夫之深,脸色一点
没变。我忽然觉得自己幸亏没在那个时代,现在很少有那种令人呕吐的恭维话了。
我一边读《围城》一边想,我真得很佩服钱钟书。他的阅历以及知识实在是太高深了。他不仅在书中提出过摩登文明,还知道外国外交家和国家总统的一般神态及惯有动作,他也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里某个极小的细节,还有各国经常有的活动,英国首相,甚至德国飞机员„„我想,钱钟书还可以做一名思想家。他在《围城》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在25页中,自己写了一个“女朋友”的概念,很像数学里的概念。还有什么朋友之间的相处,科学家与科学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丑都有丑的区别等等。从着,我明
白了一个文学家不仅文学要好,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广。
读完《围城》,我还有一个收获——我学会了一种我从没用过的写作手法。在第3页中,男孩的母亲在和苏小姐谈话中,看到儿子在跟苏小姐捣乱,就利用破折号转移说话对象。即“在国内念的书,生小孩儿全忘了——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
了苏小姐的衣服。”这样,能够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在读《围城》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在261页中,“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时,我立刻想到了夏老师有一次讲过鲁迅在文章中就写到他爱用顺胜祥牌稿纸,这不是跟钱钟书很相似吗?我又立刻想到,夏老师在将语文阅读试验的时候,那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童年·童韵》,其中的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了描写夜间麦田的景色十分相似,那时,夏老师就说,鲁迅就像文学的导师一样,我也有同感。
作为钱钟书最有名的小说,《围城》整体的不管是结构、文字,都无愧于它的称号。尤其是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更给人以充足的遐想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杨绛女士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我非常同意她的观点,你们呢?希望你们都能读一读!(
第四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书名:《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钱钟书
精彩摘录: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2.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4.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5.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6.“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7.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的咒骂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8.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9.鸿渐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允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
10.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
11.掌声住了,方鸿渐强作笑容说:“吕校长,诸位先生,诸位同学:诸位的鼓掌虽然出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下台。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到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听众大笑,那记录的女孩也含着笑,走笔如飞。
12.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
13.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14.“女人有女人的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15.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16.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三次读围城这本书了,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只觉得文字功力好像有点深,觉得不能领悟其中深意。再读围城是大一的暑假,相比第一次多了些收获,更感作者妙语连珠,文中诸多比喻,幽默而又刻薄。最近,又重温了钱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又有了新的收获。
《围城》一书是作者“锱铢积累”写成的,作者在序中也这样说过。虽然书中的情节并无离奇曲折之处,看起来平淡琐碎,但是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钱钟书的比喻用的极好,让人读起来感觉新奇,玄妙。开篇第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就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拟人手法,整体流畅自然,感觉恰到好处。又如文中写方鸿渐一行人赶往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的一段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把雨比做人,用“老成”一词来形容雨,大概也只有钱钟书了吧。“河面出痘”,“水面长毛”更是比喻形象,却形容贴切。
钱钟书在书中除了以上这些对真实物景的比喻描写,也不乏一些用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思维感受的描写。在我看来后者更突显笔者的文字功力。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又如“方鸿渐走出了苏家,自觉成了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个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再如“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像火炉前烤烤手。”还有些方鸿渐因烦恼跟苏文纨与唐晓芙的关系而失眠的一句描写“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诸如此类比喻文中数不胜数,值得读者仔细品读,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文中还有些讽刺意味的比喻也是用的极好的。比如在县省立中学作失稿演讲时,鸿渐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贞操”。耳朵进了污言秽语就好比失去贞操一样,这样的手法新奇,衬托出作者对方鸿渐的讽刺,也不乏对的当时社会现状的讥讽。在形容沈氏夫妇的时候语言更是幽默刻薄,“她眼睛下两个眼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存着多情的热泪”,“沈先生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个说话快而多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的人”对沈氏夫妇的描写犀利尖锐,让人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围城》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里面有很多段落章节里的几乎每句话都可玩味,慢慢品尝。
《围城》中描绘了出场人物众多,有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的官宦小姐苏文纨,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的方鸿渐,有外表小女生,内里却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孙柔嘉。围绕着他们,还有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还有寥寥几笔却描绘深刻的李梅亭,高松年韩学愈等等诸多人物,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就如书名一样,小说中描绘了诸多被困于各色有形或无形的“围城”当中的人。文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文中方鸿渐也说过:“我
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从婚姻“围城”到人生“围城”的感慨,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
其实,除了方鸿渐,久追苏文纨不得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的赵辛楣;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围城的方老先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的两人老丈人等等,文中所有人物好像都有自己逃不脱的围城,而这些人却大多仅仅是为了一点私利、一个面子。何其荒唐可笑。有人评论说这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或许真是这样吧,我尚未参透其中深意。
有人评论说《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他的语言体现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虽然有的地方似乎是在故意卖弄才情,但总体而言,并不使人感到沉闷,因为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这一切都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有益的借鉴。总之,读罢此书,感觉书中韵味无穷,以上仅是我现在的所感所悟。
第五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我自认为我不是那种能够坐在那里安静读书的人,尤其是枯燥的文学类小说。感觉他没有武侠小说那样惊天动地、跌宕起伏,能够让人热血沸腾。也许是我不明白小说的精髓,思想还停留在对武侠小说中的“侠”的崇拜,思想远没有那么高尚。
好不容易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他的枯燥,也许是因为他的内涵。读完之后我发现文学小说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让人难以下咽。开始读《围城》的时候感觉就是一盘散沙,毫无章节感,章与章之间没有一点联系。很想跳着读,还差一点放弃掉。等到慢慢读了下来才发现《围城》的精彩之处,也幸亏没有跳着读,要不然就会漏过许许多多有趣、精彩的地方,就会捕捉不到钱钟书大师的风采,更加不能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围城》概括起来就是一本“幽默的讽刺”小说。先是为其幽默所折服,细细回想,才品味出表面的幽默背后,其实别有洞天。他的整个脉络,大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以方鸿渐为例,外人看似风光,殊不知此人正被学历,婚姻等问题层层围困,无法挣脱。而在钱钟书笔下,其他的人物,也大都作茧自缚,痛并困惑却不自知。这些“聪明人”之所以像一样被困,说到底是因为人性软弱,逃不过欲望作祟。这种立意上的深刻,在钱老笔下却表现得轻快流畅。看似轻松的调侃,却是对时弊,人性犀利的讽刺。这种辛辣的幽默,读来酣畅淋漓,细想却发人深省。
钱钟书先生书中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插科打诨,而是着力于中西方文化,或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冲突:一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二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一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三是以现代文化比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
钱式幽默同样针砭了社会的时弊。“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一语道破了流于形式的浮夸风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被钱老所不屑的一些做法,在现代却随处可见。文凭至上已成为大多用人单位的常态,假学位的现象在今日更是屡见不鲜,若钱老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围城》中的讽刺,最终落点仍然是对人性的剖析。整个离奇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在其与爱尔兰人荒诞的交涉过程中,尔虞我诈,锱铢必争,最终方鸿渐获胜,取得“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双方均表现得既虚伪又吝啬。此外张买办中文夹英文,被钱钟书讽刺为“牙缝里的肉屑”的说话方式也可折射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心态。书中其余各处描写均表现了世间百态,或丑陋或滑稽,不一而足。
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他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恭维的话,让我感觉很不舒服,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比如,顾尔谦夸奖李梅亭的字这一段兵,我忽然庆幸自己没生活在那个时代。
同样,凡是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文中作者那生动有趣的讽刺记忆犹新,赞不绝口。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可怜的被钱钟书那深厚的讽刺功力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而且,范小姐像夫唱妇随似的赵辛楣说这闷,范小姐就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赵信没有说他崇拜草鱼,范小姐又抢着说:“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在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使范小姐的性格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也很精彩。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说自己为了大家而受点苦,受点累,以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舍不得使自己的新雨衣,找借口用孙柔嘉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孙柔嘉居然生病了。这时,他也不肯给孙柔嘉仁丹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如果不给药,就博不得同伴的好感,于是想出用鱼肝油丸来代替仁丹的主意。因为鱼肝油丸虽然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就不值钱了。他万万没想到,吃了鱼肝油丸的孙柔嘉,不但没有好,还是病情加重,使人们不禁怀疑起李梅亭。
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我那时真的无语了,我着实佩服老顾的社交功夫之深,脸色一点没变。我忽然觉得自己幸亏没在那个时代,现在很少有那种令人呕吐的恭维话了。
我一边读《围城》一边想,我真得很佩服钱钟书。他的阅历以及知识实在是太高深了。他不仅在书中提出过摩登文明,还知道外国外交家和国家总统的一般神态及惯有动作,他也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里某个极小的细节,还有各国经常有的活动,英国首相,甚至德国飞机员„„我想,钱钟书还可以做一名思想家。他在《围城》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在25页中,自己写了一个“女朋友”的概念,很像数学里的概念。还有什么朋友之间的相处,科学家与科学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丑都有丑的区别等等。从着,我明白了一个文学家不仅文学要好,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广。
作为钱钟书最有名的小说,《围城》整体的不管是结构、文字,都无愧于它的称号。尤其是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更给人以充足的遐想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杨绛女士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