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生教育篇
中职生教育
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再忙也不要忘记给孩子以关爱。家长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惑;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对有微小进步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他职业教育如职高等对生源的分流,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中专学校的生源少且质量明显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对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了解,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不足,对前途无信心,缺乏理想等。而面对如此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实施者的中专教师,很多人在思想上和方法上认识不足,往往有徒叹奈何之感。这就对我们如何实现中专培养目标,不断发展中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对目前中专学校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搞好目前中专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客观面对现实,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多年来,中专学校,特别是一些部属中专学校均为计划招生。由于当时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各单位需要而且愿意接受中专生作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培养,这就使得当时的中专生好就业且能就好业。从而也能够吸引大批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到中专来。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机会也有经济能力,继续进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学习;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急增,也由于许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的拔高现象,使得各行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减少;加之中等专业毕业生定向分配制度的取消,极大地降低了中专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中专教师对目前的状况没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任然试图用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结果是付出努力,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客观分析学生情况,明确现阶段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新时代教育观,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目前的生源状况。不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学生自愿的,还是家长代替选择的,不能进入高中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都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作为中专学校,幻想能够招收大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是不切
实际的。接受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毕业生已成了必然。同时也是中专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应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对待这些学生。
其次,应明确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根据目前国家的整体教育部署,中专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个目标既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中专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师德。“身教重于言教”,青年学生大多有“向师性”,教师的师德素质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故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锐意进取,敬业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品德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必须拥有“一桶水”。故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形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应以主体为中心,为主体服务。强化服务观念,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更多地帮助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特点,更多地帮助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地鼓励学生,变消极为积极;教学上积极地从身入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中专生
如前所述,大部分进入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受社会中专生就业状况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厌学情况严重;也有一些学生在中专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放任自流,不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虽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但学习能力不足。学校和老师必须针对各种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信心,客服自身不足,提高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业。
1.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目前,中专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差距认识不足,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要告诉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并非将来就没有前途。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毋庸置疑,高学历、高学位在就业选择上,以及以
后的发展上要占有很多优势,但市场需求毕竟是有层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更需一大批务实,能干,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建筑,钢铁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行业中,技术工人等专业人员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都很紧缺,近期的市场需求信息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些紧俏的中等专业学生备受欢迎;另一方面,中专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任然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是,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任何目标的现实都需要面对客观现实,承认差距,然后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并以此为动力,抓住来之不易的中等专业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挖掘潜力,培养能力,面对人生舞台,一步一步走上新的台阶。
2.采取灵活多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中专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直接影响中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进校年龄较小,基础知识较差,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均较缺乏,学习能力比较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中专生普遍存在旷课、泡吧等厌学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厌学、被动学习过渡到想学、愿学的主动学习?我认为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可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由学生根据情况报名参加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为就业创造条件。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考,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和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针对现在的毕业生手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均较差,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进行岗位培训。针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应积极进行岗位培训,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条件。我校在学生的岗位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工民建及路桥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大多数取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测量工、试验工、预算员以及材料员等等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和英语水平等级证。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为就业创造了条件。并且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如湖北省自学考试以及函授大专课程等。
二是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是从事现场施工,故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注重实践性教学,适当压缩不必要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故此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锻炼,应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去锻炼。
三是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过去考核学生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用闭卷方式,学生只要在考试前将老师出的复习题背一背就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另一方面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我们考核学生应注重其综合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应将评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口试、开卷笔试和技能考核三个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定。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适应能力。
当今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很多学生平时娇生惯养,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也缺乏集体意识,不能吃苦耐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能要育人,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的是社会化大作业,因此,集体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协作包容、有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塑之才。
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后,离开父母的约束,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年龄小,约束力差,许多学生出现逃课、泡吧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例如开展“学习与生存”的研讨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严格考勤制度,对于经常缺课的学生应严肃纪律,在考试和补考时,教师应严格把关,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为何而学,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抓好中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的细心呵护;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主要的切入点还在于学校和教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一颗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积极努力工作,倾心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服务,我们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春天。
第二篇:中职生感恩教育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出自:职业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作者:刘湘潭
摘要:分析了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独生子女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中职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 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中职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孝心减退.理所当然地索取
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 中职生的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职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社会责任事不关已
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两名学生推着自行车站在校门口闲聊,校门偏窄,他俩已占据了路宽的二分之一,这时,放学了,大量学生、教师通过此地。但这俩名学生依旧站在那儿阻塞交通。有教师上前劝其避让。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们不会让路呀?”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
独生子女.家长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人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例如,我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门、走廊防护网、卫生问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如,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计算机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只取得十几分、二十几分,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仍能安然人睡。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
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情感教育。而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不愁吃不愁穿了.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不必多想.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
学校教育.重技轻德
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 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
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学校是有责任的。例如,有十几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被一家冰箱厂录用去实习。第一天报到.就要求厂方让他们当师傅.不要再有试用期.在厂方没有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竟然集体旷工。
社会环境.急功近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__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始具体化、表面化.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和致富机会与致富能力的“相对剥夺感”也被迅速激发和强化 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的非正义集体无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一些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 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
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和谐校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职生的感恩情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职校作为中职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友爱的伙伴关系。例如。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校园或其他场所,若教师遇见学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这样亲近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动。久而久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会让学生理解亲情,接纳他人;必然会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必然会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和师长的人。
中职学校应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活动模式可以是:首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真实感人的感恩事例.或组织学生讲述“你知道的感恩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到国旗下进行感恩宣誓 其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感恩为中心内容编写黑板报、橱窗评比.或让班主任引导学生给父母书写感恩家信。再次.由各专业班级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最后.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人物并由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教会知恩、识恩.增强感恩情怀
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识恩,那就不可能感恩。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对此教师可用的方法有很多,现列举两例。例一,可引用日本教师的方法:日本有位教师让学生问明妈妈他(她)出生时的重量.到校后告诉教师。上课时.教师宣布做体验“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游戏,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每个学生出生时相等重量的沙子.让学生把沙袋挂在肚子上一节课的时间。拆卸袋子后.教师让每位学生谈谈“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感受。据说,现场就有许多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例二,可引导学生理解压岁钱
后面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收过压岁钱吗?学生回答肯定有!给钱的都是哪些人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完.教师可这样再问学生:“路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岁钱?为什么?”当学生愣着时。教师便可郑重地告诉学生:“压岁钱是亲情(友情)之体现!”当学生知恩、识恩之后,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知恩图报.指明学生报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父母文明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在校读书不让父母担心.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多做善事。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都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电话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买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可以相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承诺,肯定是纯正真诚的承诺。“人贵有自知之明”,许多人都想给公众留下美好形象,都不想丑化自己。所以,亲情活动一定能增强中职生的感恩情怀。矫正认识偏差.实践奉献爱心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 当中职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 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应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家事”,应心怀仁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 绝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成看客.以挑剔的眼光盯着国家为我做了什么 应该多想想,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快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是磨练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对中职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中职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桂海论丛,2008,(6).
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7,(1).
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李荣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罗来新.初中独生子女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o08,(24).
第三篇: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可塑性,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与学生都关注的焦点。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出发,考虑在中职文化建设背景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心理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也在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愿意学习一技之长。但是,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有更多的不良习惯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才能培育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目标体系的建构。而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指导纲要很明确地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善于交往,追求平等,尊重不够。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善于交往,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喜欢往老师办公室里跑,和老师聊天开玩笑。但与此相对的,是缺乏对老师的权威感,可能只是把老师当做朋友,平等对待,而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2.不喜欢规则,喜欢走捷径,崇尚自由。中职学生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打破规则,以尽可能快的方式达到目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对在作业的态度,对有字数要求的题也尽可能简短;课堂上做个小游戏不顾教师公布的规则,打破规则尽快达到目的。不喜欢收到束缚,会觉得家长、教师、学校管得太多,不自由。
3.既自卑又自负。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的评价以及外界对于中职生的看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虽然他们表面上不说,但是常常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卑情绪。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的才能并没又被发现,自己只是没有努力,来解释对当前的现状的不满。当被问到对未来的打算的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而缺乏对实际实现途径的考虑与付诸行动。
4.厌学心理严重。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将来能做些什么也不甚了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导致对于学业也没有多大兴趣,荒废时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就完全不听,全凭自己的兴趣做主,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
5.缺少关爱,寻找认同感。经调查发现有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工作较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和睦的比较少。这导致许多学生实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自己也缺乏认同感,于是在学校里通过组建学生小团体来获得认同感,通过团体之间的关爱来弥补家庭温暖的不足。而这种小团体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拉帮结派。也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亲近教师,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获得代偿。
三、改善中职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1.鼓励学生发扬善于交往的特长,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师长应有基本的尊重,在学校学生于老师就是师生关系,一个传道,一个受业。除了灌输尊敬师长的观念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形式上的行为,如见到老师要问好,每次收假回学校要和父母口头告别等等。
2.在建立将康教育中应给学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从为什么要建立规则,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规则或者破坏规则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从思想上让学生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发现学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自卑的学生要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把教育方式从批评教育改为表扬教育,多表扬学生,少批评责罚学生。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让他们了解成功的大小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对等的,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
4.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可以多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子,在课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打破代沟。只有先了解学生,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才知道怎么上好一堂课。同时,学校可以多设立一些像读书节,读报日等活动,建立一种读书的,热爱知识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5.心理健康课可以设立一些亲子活动,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雷子亲子关系的心理课程来让学生体谅父母。同时,中职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交友动态。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自己家一样,能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看可以多举办一些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活动。另外,在心理健康课上也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四.总结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多变与叛逆,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加引导,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对学生的关注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在学业上下苦功夫,还要在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方面下苦功夫。中职校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中职生发展观,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扮演好特殊的专业教育角色,引导中职生实现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要把学生培育成国家需要的职业化人才,教师也好,学校也好,都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努力。
第四篇: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教案)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学教案)
主讲:宝鸡市新华职业中专政教主任 左宝军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所以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对今后10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运用求实、创新而有成效的理想教育原则,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理想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远景目标,是人生命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人们为事业、为未来努力奋斗。
新时期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一)识经济时代对理想教育的要求
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而且必将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所以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理想教育,必须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迎接21世纪的挑战。
1.时代呼唤坚强的理想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任何知识的创新都依赖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愿为祖国事业和人类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探索求知的崎岖道路上勇于登攀,迎难而进,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这就需要有崇高饿理想、强烈的责任心和持久不衰的热情,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莫大的勇气。如果没有坚定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的理想信念,那么在知识经济的创新和竞争中,肯定是难有作为的。
2.青年学生需要明确的理想目标和明智的理想选择。当今的时代,信息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谁掌握信息,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未来。国际交往增加,多元文化并存,形形式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冲击着求知欲极强、热心于接触社会,但世界观尚未全形成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如果一个准备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青年,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那么他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斜路。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加强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能够在各种思潮中寻求和确定自己的正确理想目标,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新时期中学生理想形成中的矛盾
当前,中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主流是健康的、务实的、进取的。学校多年的教育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打下了基础。在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思想观念的调查中,表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认为“祖国利益高于个人价值”的中学生,占了被调查者的70%以上。同时,对于“人人应当理直气壮地争取个人功利”的说法,有近30%的中学生表示赞成。这就说明,一部分中学生成才观念不明确,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充分了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特别是了解中学生理想形成中的矛盾,对加强理想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的理想的发展是从非现实性的理想向具有现实性的理想发展。青年学生理想的建立多从个人的喜欢和爱好出发,他们往往不能认真地思考理想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而只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能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名人。随着21世纪的临近,许多中学生已经为投身于信息社会做准备,开始学习电脑操 2
作技术,并且试图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心驰神往,而对同时而来的激烈竞争则缺乏理解。在他们天真的想象中,社会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妙无比的,都是有利于他们一帆风顺地获得成功的;他们对国情和现实了解不够,一旦碰到现实情况与他们的想象有较大距离时,他们的心理就难以承受,会产生不满或对立的情绪,甚至感到理想破灭,悲观失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不确切所造成的。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识社会、正视现实、了解国情,使他们不满足于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稳步向前。
2.理想与行动的矛盾。青年学生激情奔放,热烈地向往未来,十分迫切而强烈地渴望实现理想。现在的青年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更没有经过战争烽火的磨练。他们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有的是比父辈们更加优越的生活,有的是对开放时代外部精彩世界的片面了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艰苦奋斗的含义。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常常停留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对实现理想所必须付出的长期、艰苦努力认识不足,缺乏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而导致理想与行动脱节。这样,急于求成的青年学生往往会在遇到困难时丧失信心,退缩不前,而使理想流于空想。这种理想与行动的矛盾,会使得青年学生的理想不牢固,也会加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引导他们懂得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关系,帮助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化为学习中、生活中一个个较小而又实际的目标,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成功,坚定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长远的目标。
二、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原则
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体现了挑战和并存的情况。如何正视这一现实问题,把握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扎扎实实而又生动活泼地抓好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实践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把握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按照理想教育的基本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积极开展富于创造特色的理想教育,为面向21世纪的中学生理想教育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理想教育的实践中,普通运用的基本原则应有:
(一)导向性原则
学校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导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坚持学校的正面教育,加强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理想教育活动中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即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以及学校邀请校外辅导员、英模劳模、老战士老干部、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所作的专题报告等等。隐性的,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言论行为中表现出的理想信念,以及校园文化所蕴含的对社会主、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赞颂与追求。这些将对学生的理想形成和巩固,起到直接的、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层次性原则
理想是分层次的,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同样,青少年理想形成的过程也是有层次的、渐进的。所以,理想教育也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接,螺旋上升。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规律,学校的理想教育可设计循序渐进的系列化进程。例如,在初
一、初二年级,以“生活多美好,世界多精彩”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心理,启发他们把生活理想渗入社会理想。在初
三、高一年级,一“愿为祖国作贡献”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有意识地把信仰的知识融入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和正确的社会理想。在高
二、高三年级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主题,开展“人生、理想、信仰”教育活动,鼓舞学生以科学的人生观去追求和实现理想。这样,在整个中学阶段,以“理想、成才、责任、奉献”为内涵的理想教育形成一定的层次和系列,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人”,成为有远大理想的好青年、好公民。
(三)主体性原则
理想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理想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接受,以及自身对理想的理解和确立。学生作为理想教育的主体,不仅是要积极地接受教育,更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根据自己的体验去 4
掌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理想人格。所以,理想教育避免说教,而要以启发思考,引导体验为主,方可收到明显而稳定的效果。
(四)实践性原则
在校学生的实践主要是学习活动的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正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深远的,对理想教育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广大青年学生渴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青年学生不仅了解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且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从而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实践出真知,实践明事理。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现状,从而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少学生往往是以局外人、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国情,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特别是他们亲身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以后,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参与者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现状,把树立理想与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促进他们更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美好的理想作好充分的准备。
(五)整体性原则
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等。理想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应当和德育内容的其他部分有机地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活动,既有着重理想教育的活动,又有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另一方面,整体性原则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体系,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率,营造理想教育的良好氛围,巩固和发展理想教育的效果。
三、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方法
按照理想教育的目的和原则,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开展理想教育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有特色、有时效为妥,大致可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一)理论学习法
邓小平理论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组织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或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开展专题讨论,交流学习体会,使学习邓小平理论更加深入,使他们通过学习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信念。
(二)先进引路法
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生入团或入党,是理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可建立团章或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中的入团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理解团和党的纲领、奋斗目标、性质、任务等,使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正确理想。在条件成熟时,吸收优秀学生入团或入党,这也是他们建立起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同时对其他的学生起着十分重要的引路导向作用。
(三)榜样激励法
中学生大多具有独特的判断能力,他们对于社会精英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不仅仅是崇拜,还会注意从中归纳出生活的哲理和行动的指南。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聆听英雄模范的报告、谈心,这对他们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的关系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四)典型示范法
在青年学生中,不少人默默无闻地做出成绩,我们要注意发现和树立这样的典型,如无偿献血的、帮助贫困或残疾同学的、捐助希望小学的,等等。他们人虽普通,事迹平凡,但这些被称之为“献爱心”的行为,与他们有理想、有志向是密切相关的。宣传这样的典型,使同学们感到亲切、信服,把理想教育落到实处。
(五)自我教育法
这是体现理想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的有效方法。学生自己组织有关学习和活动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对自身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既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工作和自治自理的能力,同时对形成学生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信念也有深远的影响。
(六)修养指导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修养。如组织“读书交流会”、“艺术欣赏会”、“影剧评析会”、“难题辩论会”、“成才论坛”等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七)主题活动法
围绕一个主题,学生自己设计、筹备、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这样的方法特别能激励学生创造性充分发挥,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八)参观考察法
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工厂、科学信息技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了解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中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壮美,更强烈地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豪情。(九)实践锻炼法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十)环境感染法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学校环境的布置、文化氛围的营建中,注意突出英雄模范人物和中国历代科学、文化名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会对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此外像18岁成人宣誓仪式的礼仪教育、不同年龄层次的法制教育、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的个案评析,等等,都是开展理想教育的适用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综上所述,在中学生中加强理想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责无旁贷地切实把握时代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理想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义务。
第五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文/李爱忠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作为刚初中毕业就进入中职教育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成为中职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职
生在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渗透,培养出能够迎接21世纪各种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个别问题,并对如何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教育;现状;措施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不重视的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普及高中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还需要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性人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面存在较大偏差,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逐渐成为中职课程中的公共课程。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中职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现实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却被
很多人忽视,虽然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很高,但却没有得到学校真正的重视,只开设课程,其他方面的措施没有保证和落实,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老师落后的教育方法等原因严重地降低了教学管理的质量。本文就此问题对中职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路径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
(一)网络对中职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据相关数据统计,青少年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各种便利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给中职生这样一个群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经常旷课早退,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更严重 的是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中职生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青少年人格上的缺陷。三年下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反而道德素质极其低下,有的还养成偷窃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开展的课程不合理
一般来讲,中职教育是2+1学年制,课程设置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部分组成。首先,课程设置要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其次,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注重的都只是专业技能课程;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老化,用人单位反馈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完全不符。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复杂,已严重与市场脱节。加上中职教育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不重视,对中职生也存在很多偏见,最后导致中职生自暴自弃,缺乏自信心,以及
有强烈的自卑感等不健康的心理。
(三)教师专业素质较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按照学生的心身特点与教学规律来教学,并将这一系列理论应用到中职生的生活实践中去。由于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也相对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多叛逆问题让很多老师无法招架,这与老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愿望形成了矛盾。很多学校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所以当心理健康老师的数量不足的时候,只有让非专业的德育老师去兼任这门课程,很明显老师所上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专业性。再加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非专业心理教师也不主动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课题研究,所得到的辅导资料又相对比较匮乏便决定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使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学生逆反现象严重
在中职学校中,一部分中职学生因受社会的影响过早地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或因为家庭的压力不自觉地对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对自己的学习自暴自弃、无兴趣、无目的,对自己的生活寻求刺激,着另类的服装,养成整天打架惹是生非等不健康的生活作风。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可开展小班、分组教学模式
小班教学模式其实在发达国家的基础教学里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现象,若设在中职类学校,特别是技术类课程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完全可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班教学,规定每班 的人数为15——25人,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老师教学的质量。不论是在文化课程还是在专业技术类课程,都可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教学,可分派任务,培养中职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轮流选取小组长,可培养中职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
(二)采用创新型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老师总是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完全忽略学生是否能听懂课程,老师在乎的只是能否在规定的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创新型的问题教学法,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以创新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不感兴趣出现抵制行为带来的
负担。
(三)提高教学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政府可在中职教育的福利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多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让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有效进行。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原来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中职老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理地安排如辩论会、演讲会的课程或者安排小组自助学习,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强其自信心。最后,可聘请一些在心理健康课程上有研究的老师来教学,如增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岗位等。
(四)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利于学生
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在学校多处设置一些心理宣传栏,给学生进行常识上的普及,或者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室,当学生遇到烦恼或者困惑时,可以直接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并接受专业的辅导,帮助其摆脱心理阴影或者困惑。再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法制讲座,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
(五)学校与家长应配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职生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在我国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在经济上不能让学生享受到更高的教育,迫使学生只能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应该对家长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开导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属于青少年的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态。作为还处于青春期未成年的中职生,极易冲动,而其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却相对比较薄弱,常常因为不能控制自己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所以当前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活动,如,唱歌、画画、体育比赛等,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情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使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惠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8)。
[2]陈益芳,杜学元。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确实与构建:北京市海淀区某职业学校“辱师事件”所引发的思考[J].绥远学院学报,2008(28)。
[3]韩军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