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3:3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0.6—200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00.9—2002.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1、2002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00年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2001年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工酬助学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崭新形式。春晖学生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学生中来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利用开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陆续推出几个项目,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劳动,实施工酬助学。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酬助学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酬助学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式。工酬助学的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分项目确定、公告宣传、学生申报、择优录用、组织劳动、效果鉴定等步骤进行。“工酬助学”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工酬助学的劳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时间与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劳动工具由总务处准备,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学校经常性的“工酬助学” 项目有挑土劳动、食堂售菜卖饭“钟点工”两类,而且至今不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报》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也就《学生要不要参加农田劳动》进行了讨论,并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学”活动表明:“勤工”可获“助学”之功,若通过教育这台“放大器”,可奏“俭学”之效。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制度上,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学校于2000年制订出台了《春晖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及评比表彰等事项。规定高

一、高

二、高三的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累计十天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2000年是迈向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确立了“真情拥抱新世纪”的活动主题。2001年,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献社会” 的活动主题。2002年,为欢庆党的十六大,又确定了“长才迎挑战,礼献十六大”的活动主题。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

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

2、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它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遵循“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活动原则,提出“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庄严承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突击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夏令营活动。在2000年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环保夏令营。2001年七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营。2002年暑假,学校又组织了英语夏令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宣传活动。宣传文明新风,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春晖的办学特色

2、爱心行动。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如2000年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晖学子来到下城区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除夕夜,《浙江日报》以《除夕孤老不孤单》为题做了报道。又如我校与校外的一位残疾老人结队,十几年如一日,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绍兴晚报》、上虞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

3、义务劳动。根据条件,到农村、社区,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或为民服务。每逢节假日,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清扫街道和居民区。2000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联丰集团、卧龙集团和阳光集团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工厂生活。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学农基地进行劳动。

4、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了解各行各业新的追求、新的发展方向;还可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从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四、培养基础道德,优化性格品质

品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是家庭美满、社会公德的基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基础道德建设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厦的基石。品德是一种人格或个性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受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的制约。培养基础道德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在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窜的,英雄模范是榜样,教师更是学生周围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趋向、行为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师表之魂。学校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优秀教师评选方法”等来规范、引导师德建设,还通过“学生评议老师”等方法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我们曾经作过一次毕业生择业意向(大学专业选择)的调查,发现春晖中学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同春晖教师良好师表形象的影响不无关系。

努力建设优良的班级集体,让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础道德建设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但班级又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坚强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班级中的领头雁,带头羊,又起着同龄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上都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生态的要素。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百名春晖学子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还通过制度创新,如试行“班科会制”,“行政领导联系班级工作制”,任课老师的“章记”、“月记”参与德育等办法,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几年中,我们收到成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和许多锦旗、镜框,感谢、表扬春晖学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济贫扶弱的优秀事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对学校成功开展道德人格建设的最好评价。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春晖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文明单位复评,并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了绍兴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2个单项荣誉称号。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两年来,在省市级媒体的有关报道有30余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3、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优化了班集体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班加强了班级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风学风。在两年中,有4个班被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命名为“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有9个班被评为绍兴市或上虞市先进班级和先进团支部。

5、造就了一支能进行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有20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省市德育论文奖。

第二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第三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正阳小学课题组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2006DY125课题类别:德育课题

课题负责人:姜玉侠副校长绿园区正阳小学

主要成员:王淑荣孙桂荣孔祥云杨国忠栾晓薇

孙丽娟王淑娟冯丽娟赵洪霞高智慧

刘玉涛曹丽娟王慧梅张娇崔影辉

张舒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是对未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运用文化视野道德理念和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营造校园和谐的道德氛围,在浓厚、多彩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使学生们能个性完美、人格健全。

一、营造科学的道德教育氛围

我校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一是领导重视,全体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自从申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后,学校相继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实施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实施者,通过先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行动上有所依据。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领导、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年级组还出了宣传栏,每位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人人争当贯彻实行《意见》的模范,学校党总支行政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及相关法纪法规,老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健康成长,全面自由的发展,她们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真可谓:“毓英桑梓,劳苦功高”。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情感道德的熏陶。走进教学区,一阵浓郁的环境文化的气氛迎面而现,大厅高悬着校训,在每一个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橱窗,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墙壁上悬挂着既有学生又有教师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栏》则记录着全校24个班级一周来的在纪律、卫生等,争优创先进步足迹,这里留下了他们为集体挥洒汗水,这也是集体荣誉感培养的舞台。它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比学赶帮,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学校橱窗的宣传窗

常常更新,它传递着校园新的亮点,折射出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校精心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科学育人情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摇篮,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增进了教师加强对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使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德育行为制度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行为系统的规范。其目的是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成为内在的人格品质,我校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了具体制度,从而制约学生,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分级分块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并在以下制度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1、坚持升旗制度。每周一定为固定的升旗日,由行为规范优秀的班级体担任升旗班,青年教师进行有主题的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更是由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最好契机。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形成教育目标层次性,学校制定了《各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质量目标实施方案》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分阶段的进行运行和落实。

3、健全逐层逐级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政教处逐期进行学风、行为、习惯活动、班级文化特色进行评比。通过班级的达标情况监测,督促学生在各方面逐渐改变并日趋达到完美,让学生们逐渐的自我约束自己,日臻完善自己。

4、营造班级文化特色。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班班有特色,班班创特色。体现一种文化关怀和一种人文情怀,让学生在悄然无声的教育中沉淀自己,最终达到教育目的。每个班级的布置都凝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彰显了学生的风貌。

三、抓课堂教学,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德育的学科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德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全面落实小学德育教学大纲,开齐开全小学思想品德课,配备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让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深受教育,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各种主题系列活动,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广泛进行实践,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1、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活动,学校举行了千人签字仪式,让学生从小就爱科学、讲科学,不让迷信思想侵入未成年人的大脑,并开展故事大赛,科学进步的思想根植于孩子的心田,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2、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上法制课,对未成年人进行交通法规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并通过电视教学片、录像等让学生直觉感受懂法、知法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小遵纪守法,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学校还和“星星泉教育基地”共建,组织学生到基地体验,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火对人民和财产的危害,火灾对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学校还组织家长、学生与基地共同宣传安全防火与自救的知识,达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赢。

4、对学生广泛进行安全法律常识教育,使他们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安全隐患经过实际演练,提醒学生重视并加强保护的能力。做到从小做到知法懂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5、学校还经常开展讲故事、演讲、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口语交际的培养。在绿园区迎奥运演讲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全国作文大赛上,获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6、学校开展了体验教育。走进我们的教学楼,走廊里绿意盎然,这些绿色都出自于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捡拾的饮料瓶、废报纸一点一点来装点这个美丽的校园。母亲节、元旦同学们手里拿的自制贺卡,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而且让他们亲自去家长工作的摊位、工作的场所,感受一天的工作,并调查一天的收入,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做生意的辛苦,赚钱不容易,今后一定要厉行节约,决不浪费。

7、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学校通过调查了解特殊情况的同学,除学校对此给予帮助同时,也号召全全体同学伸出友爱之手,除日常的帮助,还在每年的“

六、一”与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活动,让爱在他们心中流淌。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为灾区孩子过“特殊的生日”活动、、、、、、都让孩子感受到奉献的快乐。

五、家庭、社会、学校联动式教育

1、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实施教育育人的共赢。除了必开的家长会,还不定期的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愿望,每月的思想道德评价表,沟通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让他们时刻了解孩子的成长。另外,重大活动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每一点进步。让家长们参

与学校的管理之中。向家长推荐优秀家教方法,推荐值得孩子们看的电影、电视节目,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水平。

2、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实践体会。

正阳小学地处正阳街道办事处,学校紧邻街道办,周围都是居民小区,我们成立了“社区护绿小队”专门清楚绿化带里的杂草,花坛里的花的看护,小区里的白色垃圾清除。“楼道清扫小队”,定期到所承包的楼道清扫卫生,清除野广告。“爱老敬老小队”,由学区内的同学调查小区的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散步。通过社区小队的工作,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也改善了学校与居民的关系。

六、反思问题带今后进步

当然,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制约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有效地管理、培训以及指导,由于对区德育工作计划以及要点的掌握比较缺乏灵活性,造成对班主任的管理、培训以及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欠缺或者说认识比较模糊,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题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才能将我们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工作中对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德育教育的线索不明确,造成教育效果差别较大,德育教育方向不集中的现象,对学校课题的研究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人文教育、有效教育是我们多提倡的,学校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活动的目的,应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目的性,教育性、人文性以及时效性都是很强的,但也存在活动效果比较差的情况,对学生而言,活动意义不大。

加强和改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以前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2007年:

1、获国家《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行实验》子课题先进实验校

2、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校》

3、获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4、获市依法治校先进校

5、获“迎奥运,爱祖国”知识答卷全国组织奖

6、获长春市第七届青少年艺术大赛最佳组织奖

2008年:

1、被评为“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

2、获绿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3、荣获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4、获绿园区学生篮球赛第五名

5、长春市课改示范校

6、长春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7、长春市航模比赛一等奖

8、吉林省第十六届科技艺术大赛获市级优秀组织单位

新闻报道:

1、环保主题活动“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在4月19日、4月24日的《吉林日报》、4月20日的《长春日报》上给予报道,在吉林电视台“新闻参考”栏目中播出。

2、我校师生为来自灾区的孩子过“特殊的生日”,《吉林日报》、《绿园之声》分别给予报道。

3、在“2008年长春市科技活动周”期间,长春市副市长钱龙生、市科协副主席邢文和绿园区领导参加了我校科普图书和科普教学仪器赠送仪式,长春电视台给予报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进一步将关心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之际,结合新理念,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可能会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课题研讨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②、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③、协同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④、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⑤、课题成员要带头学习理论与经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并使之辐射到各学科中去。全体教师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和有关知识培训,提升自身品德,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

研究内容

生命教育是生命常识及体验活动的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生命教育蕴涵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前提,是各种教育形式的最终指向,课题以认识生命、关注心理健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主要内容。

四、课题界定:

“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就是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身边危险性的认识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形成安全行为习惯是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要求。

《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2009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2009年6月,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1、2009年6—8月,制定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2009年9—12月,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安全知识进课堂落到实处。3、2010年1—5月从各科教学中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情况,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结题阶段 1、2010年6—9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2、2010年10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理论,研究背景,思考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状况,以便调整研究的措施。

4、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规范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界定安全监管范围,锁定安全教育对象,签订各类“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明确了班主任在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安全检查档案,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建立了安全工作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了校内安全防范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采取切实的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安全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低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加强了教师自身的法制观念,要求教师多看法律刊物,吸取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观念。为了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安全无小事”,在工作上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教师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处处讲安全。

3、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育。要杜绝事安全故发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牢记安全要素,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一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提醒自己身边的人注意安全。如我们学校教学楼的两个楼道口都较狭窄,七百多个学生从这通过,每当吃早餐或集合的时候,各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从楼道口冲向食堂或操场,安全问题让人担忧。无论老师怎么叮嘱,只要背了老师的眼睛,就是山河依旧,原形毕露。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观看安全教育动漫片,让学生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后,他们便能快速而有序地来到食堂,在楼梯间再也很少人拥挤了。若发现有人拥挤,便有同学主动提醒:“这样做很不安全,请不要拥挤,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呀”。这样使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得到了根本好转,解除了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过去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教育,安全活动,都是留于口头说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手段。可是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一年多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活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正在打扫教室卫生,刘铭政负责擦玻璃,当擦到教室里的电灯开关边缘时,张雄剑同学你们连忙叫道:“不让湿抹布碰到电灯开关,避免触电”。当学生在学校感到身体不适时,能主动给老师讲。如当代满园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时,突然流鼻血了,他自己连忙跑去寻找蒿叶,搓乱后塞住鼻孔,并用冷水拍拍额头,然后将血迹洗干净。这就是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5、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通过一年多的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逐渐增强。记得有一次正在上晚自习时,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们教室里的电路出现了故障,发出了点点火花。坐在电灯开关旁边的李兴皇同学连忙站起来,关上了电灯开关。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便能发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

我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应用,在研究中根据实际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教育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2010年春季学期全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主讲地方安全教育课《安全行为意识的养成》获优质课一等奖;在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发表文章五篇;撰写的论文《班主任应如何进行安全教育》被恩施州德育研究会评为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小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之中。

1、加强法律、卫生常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因此,在他们身边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这是他们在玩耍时没有预料到的。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既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又要教会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如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常识,交通安全知识,了解常用药品以及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安全,认识安全。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

3、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编排系统的安全教育读本,安排专门的安全任课教师,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2012年12月22日

下载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

    德育课题军训结题报告

    《新生军训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组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的新要求,在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大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

    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兴仁县城关三小“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结 题 报 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共5篇)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培养聋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个人结题报告 ——吉林省松原实验区 松原市特殊教育实验校 刘雪莲 联......

    课题结题报告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生字回生”现象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