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效课堂的

时间:2019-05-15 13:2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有效课堂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有效课堂的》。

第一篇:历史有效课堂的

历史有效课堂的“五到位”

课堂高效是减负增效的根本途径,也是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也就是这个效果。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如何实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五个到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习惯培养,学法指导到位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端。历史课堂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充分,课前预习或复习,课后及时归纳、练习,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质疑、探究、反思的学习品质等,这应该是每一门学科学习的共同要求。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懈的养成。历史老师一定要上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一些习惯要求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当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之后,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是渠成水到了。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可分为几个模块进行:高一、二新授课的学习、高三一轮复习、高三综合运用;听课的技巧、预习的要领、笔记要求、复习方略;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主观题答题基本模式要求等等。学法指导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不同的课型、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大道理少说,具体问题具体指导。

习惯、方法的培养要符合学科特点,教师的指引也要有“历史”特点。学会阅读课本,用课本观点去分析问题,是最需要培养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二、课前导入要到位

课前导入本人认为是从老师进入教室到开始当堂正式内容之间的行为总和,它不仅仅是课堂导语。教师进入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观察学生,看是否学生缺席或其他异常状况。通过观察,感受学生的情绪状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控。导入可检查上节学习效果,也可明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导语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情绪状况临场发挥。导语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音乐、诗歌、影视、朗诵、故事,但不可以太长,以免冲淡主题或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课前导入,使之确实有效,而不是一个点缀。

三、问题设计,情景预设的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我校推行的“三让”理念(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想的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做)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途径。现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能力都极大地拓展了,要想让课堂有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前功夫很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导演”,我们担负的是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性的责任。问题设计不应该是肤浅的或仅仅落实知识点;也不应该是难、怪、偏让学生无从下手或很难得出理想结果的。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要有梯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有的问题只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还应设计一两个需要学生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既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又是如此的广,我们的问题就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每节课都有,但应有经常性地呈现)。针对开放性的问题,教师首先应有情景预设的准备,要求教师能尽量周详地从各个角度、层面进行预设。当然,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火花可能会迸出我们没有预想的效果,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知识积累了。对这样的课堂“意外”我们一定要呵护好,千万不要因此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也要从保护的角度给予积极引导。基于此,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应该有深度的知识,还应有知识的广度。

四、教师点拨、剖析要到位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既然是基础教育,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对象还有许多知识、能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提升的。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历史课堂的教师点拨、剖析是建立在学生比较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否则的话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点拨、剖析历史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有效地方法便是引领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一层层拨开迷雾见阳光,让他们的思维大浪淘沙见真金,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醍醐灌顶的愉悦和成就感。衡量教师课堂点拨、剖析是否有效的落脚点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而是追问学生悟到了多少。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到位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以上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如何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完成或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科教学的顺利推进,更有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这个任务不能靠简单地说教、生硬地灌输来完成,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这对历史老师本身的素养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我们的品位,只有这样也才能在新课改大潮中夺得先机,做弄潮儿而不是被淘汰者。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思考、探索。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将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花心血、想办法、践行之,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庄 严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创设优化的化学教学情景,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手段:

(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

鉴于形象思维对感知事物的巨大作用,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这一节时我首先放了一些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19世纪中期。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学效果理想。

(2)善于设置疑问,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3)以“情”入景,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除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也不同。

B、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C、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经常以学生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

二、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文革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询文革的史实和各方对文革的认识,有的从亲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间的传单,徽章、红卫兵证等,有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有的还观看了有关的电影电视,有的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教师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文革的面貌,原因,评价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好。

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纠正学生的“历史无用论”,在教学中体现历史的学以致用。如讲义和团的内容时,给学生描绘了一个情景:“前两天我去文物市场看到一个虎头牌,小贩告诉我这是1899年的时候光绪赐给义和团的,珍贵文物啊!同学们,你们来帮我鉴定一下,这小贩骗我了没有?”这个情景很快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很快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别信!光绪1898年就被慈禧关到了中南海!”“说的对!但是它又告诉我说是老佛爷打着光绪的名义赐给义和团的。我又糊涂了。”学生们经过唧唧喳喳的讨论很快又告诉我,“1899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镇压,不可能赐他们东西,到1900年夏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所以小贩说的又是假话。”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这个虎头牌肯定不是光绪或慈禧赐的,但可能是义和团假借他们之名制造的,有文物的可能性。通过情景材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锻炼了他们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还都体验了一次“文物专家”的经历,有了初步的“历史有用”意识。

2、教学手段多样。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的,甚至是一种手段也不可能永远适应一个学生的,因为学生又是变化的。比如,经过长时间单一乏味的练习之后,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在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拿鸦片战争这节课来说,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采取资料介绍、观看影片片段,课本剧、辩论赛等多种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5、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探究式的合作性交流主要形式。尤其是新教材给合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在不需要合作交流时也进行合作交流。既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合作教学起着一个反作用。

6、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7、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课程的改革精神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各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即把对学生的读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标准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无疑之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

(4)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实践和分析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

(5)指导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具体问题变形、转化、假设、分解、类比、重组、统摄、拓宽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它包括发现规律的系统思维,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维,由点到面的概念思维,全面考虑的辩证思维,直觉思考和顿悟思维和求异寻同的敛散思维等。

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0分钟的教学效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他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教学或学习资源,扩展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形声并举,教材表现力的提高,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也更加简便;媒体的信息表现技术的优势,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有效地揭示事物的实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扩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时间和途径,它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面的技能。

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的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此,也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通过反思能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1)教学目标的反思。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和修正。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的进行反思和修正。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的反思。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有些知识可以涉及或拓宽,使学生能人人都吃饱,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二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根据课改的要求,学生除了

课本内容外,还有拓展型、探究型的学习内容,以及校本教材,教师选用教学内容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4)教师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

① 写教后记。

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难点,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也记录下来,及时向学生反馈,不断完善。

② 观摩与分析。

我们要求课题组中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微格教学,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反复揣摩。积极参加校内或区、市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价别人,反省自己。也可以与其他化学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并交换意见,以求共同进步。

③ 行动研究。

利用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性教学,其具体步骤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解决问题、再反思。行动研究与教学同步进行,不仅能改善教学,而且能在教师中间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自我反思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教师都应积极展开自我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使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

4、开展“教师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教师合作”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资源的潜力,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课改的需要。

“教师合作”有利于创造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激发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热情,改变过于强调竞争造成的教师封闭、相互保守的僵化的沉闷的校园气氛。

而“资源共享”都使全体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篇:《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文章摘要】高一历史课堂是否有效、实效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本文主要阐述个人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对于高一历史课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由初中生形态向高中生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考试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一阶段的学习,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其次,教师也要采取一些有效性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的创新意识;注重课堂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使历史课堂既达到教书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形态转型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自2005年江苏省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南京地区的五大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政治模块)、必修二(经济模块)、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必修模块中必修一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历史必修课程政治模块的重要目标。必修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创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与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其中的世界史部分相对于旧教材又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内容。高一阶段历史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历史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

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观念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观念。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于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初中阶段考试形式是开卷,这种观念在高一开学初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科考试形式是闭卷。在文科中是必选的选修科

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必修科目,需要参加每年4月8日举行的江苏省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

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历史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历史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历史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历史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题“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历史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8年高考说明》,把握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得当。

2、重视课堂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言,去探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效果明显。

注重学法指导。课前紧贴课标和教学要求,设置教学案,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这四种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

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相结合,增强历史的实效性;与名胜典籍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语言无法反映的历史情境得以再现,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

高一历史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历史小报、自绘历史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

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每次的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不断改进。

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

“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

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怎样学习。教师在教授时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对高

二、高三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第四篇:“有效”——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有效”——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博罗县龙溪第二中学叶新星

摘要: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死记硬套,学习知识的表面;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在于能启发学生把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的发展,使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提问、启发、参与、坡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历史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都要向学生进行多次提问,但是在这些提问中,有许多的提问是多余的——“无效”的。本人就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无效”课堂提问的四种现象

1、课堂提问的表面化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就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的质量低下,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课堂提问要求过高

例如,初一教材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提问: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学而优则仕。教师问:到隋唐以后,古代读书人想实现这个目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有些学生答:科举考试。教师又问: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什么,其文体形式又是什么?科举考试的实行有何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于是教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和知识,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殊不知许多初一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这些问题而开小差。在这种老师的观念里,认为问得越深、越细、越透,学生就能理解得越好。事实上这样做是“无效”的,容易造成学生疲乏,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效率低。

3、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 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 1

想圈套,而学生则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见解,要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才是正确的。

4、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有些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答对了就理所当然,答错了就嘲讽、挖苦。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这些教师的理由是差生基础差,脑子笨,答不下去,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因此,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多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设计“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达到启发学生智能培养的目的,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通过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提出: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归纳、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这个看似“难”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2、问题数量要恰当,体现知识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恰当。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在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

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出的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该显示一定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全面的理解知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一个问题已经提出,就限定了其答题范围,若范围不适中,指向不明确,就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所应注意的。

3.问题要面向全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ⅰ.问题要有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提出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可设计四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统一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如何评价秦始皇?(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ⅱ.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在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学完“春秋形势图”后展示“战国形势图”问学生,你们观察、讨论后发现这两幅图有哪些疑问?让学生人人参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开拓学生的思维。

4、创设问题情景,体现历史再现的原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现实,创设情景,是历史再现,学以致用。在《中华大地的原古人类》一课中,我让学生看书,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谈“假如你穿越时空,成为原始人,向我们谈谈你一天的生活情况?”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五篇: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河南夏邑重点高中历史组

孙冬玲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看“效”字的注解,与本题有关的解释为“效果”——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近几年,教育系统中“新课改”一词使用频率极高,而“有效教学”则是新课改中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想谈一下自己通过实践对历史中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

有效教学,就是要使教学有效果,并且效果显著且比较理想。那么,新课改下,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使学生对历史课堂感兴趣,也就是说要认真地研究导入语的选择。

在此,我强调一下,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是挺感兴趣的,可对于历史课堂来说,就不一定感兴趣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兴趣,让他们提到历史课就会产生期待的心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第一节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至关重要,要通过这第一堂课,让学生对历史课堂充满希望、充满向往。我认为可以这样做:我们要以精神抖擞的面貌迈入教室;自我介绍不落俗套,可以配上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对你的语言先行接纳。因为我是教高一历史的,我认为接下来应该做的是对高中历史的介绍,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讲清楚高中和初中学习方法的区别,要知道好的学习方法一定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生们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正如武林中的招术一样,最致命的招术一定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日后的学习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这堂课快要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发言,说说他们心目中的历史老师,我想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会大有好处的。

其次,设计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生动形象的导入语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他们的心理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就像一篇文章一样,开头别具一格,就会吸引着读者读下去,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当然,由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导入语也肯定不同,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导入法,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民间谚语导入。例如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那么,中国古代的农业是怎样发展的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的一些图片以及传说中的神农氏画像,伴随着这些图片的展示,学生一定很想知道古代的农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于是,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就开始了。

(二)结合历史图片导入。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可利用教材上《秦陵兵马俑》图片,从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及其阵容等来引出秦朝的政治。

(三)结合与本课有关的文艺作品、歌词导入。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伴随着这熟悉的歌声,学生基本上就能明白本节课的内容肯定与改革有关,同时,歌声也能使学生长久的压抑得以释放,何乐而不为呢?

(四)结合现实导入。现实是学生最能感受到,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用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从而引出经济全球化课题。

(五)结合历史故事导入。这就需要具体内容具体运用了,针对要讲的历史内容,用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历史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你肯动脑筋,就可以想出各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法,以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跨入。

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曾经进行过一次历史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回答“你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课”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希望老师用幽默的语言上讲”。可见,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一个人在选择事物的时候,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优先的和积极的关注,并投入其全部的热情。不但如此,他还会积极的探索得更加深入,并且会因为获得感兴趣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活动而产生情绪上的满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本身产生愉快的感觉,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产生积极情感的条件。历史是富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假如历史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不重趣味,不加以积极诱导,课堂上将引不起学生的任何共鸣,也就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而幽默的语言首先会使人获得一种高兴的感觉,继而会使学生认为这堂课非常轻松,非常快乐,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堂课的教学也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二字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出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适度,尽量做到有幽默感。这就需要我们要经常接触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手机报上的内容;报纸上的内容;幽默故事中的内容等等,我们都可以随时拿来自己用,但前提是我们得用的恰到好处,切不可东施效颦,否则就不会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幽默的语言是练出来的,不是一会儿半会儿能学成的,平日里,我们要多看看报纸,多浏览一些杂志,多留心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人和事儿。俗话说:“熟能生巧”,日积月累起来的资料对我们的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比较遥远,比较陌生。而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因此,我们要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三、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坚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也为有效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环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情况、运用条件和评价体系特点的前提下,利用和发挥自身特长,体现自身特色,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参加培训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前,我国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不能再把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要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那么,使学习者喜欢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则成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要求我们一定要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 我认为首先要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部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都有好处,另外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一课时,通过介绍罗斯福个人及其改革的一些事迹,把他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人生观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各种精神,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动力将促进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他们智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教学模式达到多样化呢?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有了些体会,我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习惯自由选择结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新授课型、复习课型、训练讲评型等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不断发展的双向的动态的过程,在探索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习——实践——评价——创新——构建”的思路,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更多的教学模式。只有教学模式多样化,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感到历史课堂的乏味与枯燥;只有教学模式多样化,才会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创设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夯实基础;要创设互动课堂,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要布置一些阶梯式训练,让学生去巩固应用。新课改要求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以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

下载历史有效课堂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有效课堂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汇编)

    历史教学案例 余江县平定中学江裕兰 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如何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

    如何构建高三历史教学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 高三历史教学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

    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

    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 张芸(淮南十一中)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插话能活跃气氛,引发思考,随风潜入地寓含了情感教育。 事例一:在讲述新中国外交时,展示乔冠华图片,问学......

    浅谈如何构建历史有效课堂(共5篇)

    浅谈如何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

    浅谈有效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一: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构建有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单甲乡中心完小 陈新华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

    浅谈有效课堂

    浅谈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模式,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他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现代教育界普遍重视并认真实践的教育理论与方向,也是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