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13: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

第一篇: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专制皇权的强化

一、背景

历史学科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一体的,其核心是提高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最有智力价值的史学知识、史论知识和史法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掌握到教高的运用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由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智力奠定基础。我们认识到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第23课。专制集权统治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旋律,历朝历代的帝王不断地在强化专制皇权,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专制独裁统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期。明清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军机处与丞相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明代建立厂卫制度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那么认识是比较模糊、肤浅、和片面的。因此我们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了专题型学习网站,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同时也为更多有兴趣了解明清时期相关历史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媒体,具有巨大的信息容量,各类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讨论分析均可予以提供并参与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了历史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扩展与深化,与网络提供的大量材料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精神。

本案例是笔者在如何将历史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扬长避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次尝试。

二、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明清的建立概况。

(2)了解内阁、军机处的概念。

(3)了解厂卫的主要功能,了解特务统治对百姓生活的危害。

2、理解

(1)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皇权独裁统治发展的高峰。

(2)理解明代废除丞相制与加强专制独裁统治的关系。

(3)理解内阁、军机处与丞相制度的不同以及与强化专制独裁统治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1、网络资源与历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由于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明清时期的相关史料在网上十分丰富,运用网络资源能轻松地解决资料不足问题,实现知识的扩展。这样,教学内容由课本内容一统天下的局面变为课本内容与网上内容有机结合的新局面,这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也加大了课堂容量。因此,教师可在网上选择大量相关资料下载,并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既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加强了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正确上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网络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坐在计算机前的时候,注意力被计算机中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再也听不见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发挥。而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予以充分的发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历史网络教学更要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传统的教师讲授说服灌输方式转变为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灌输和疏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3、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是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不可一味的追求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忽视了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把网络教学课变成了技术操作演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否则只是一名好的电脑操作人员而不是一名好的教师。

三、说明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全面整合、渗透是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大改革重点之一。随着教育的不断投入,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和专用电脑室等硬件设施,再加上师生信息技术的素养比较好,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条件。

为了优化历史课的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本案例应该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比较好的,可操作性强。同时也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教学效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

四、活动

1、准备

针对“专制皇权的强化”这个主题,笔者精心设计与构思网页的内容,将教师的语言灌输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媒体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丰富的网页内容所吸引,通过浏览和思考网页内容,获得了知识并提高了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网站的各个页面的内容:

[首页]网站的主题界面以及各个导航栏的内容

[教学寄语]课题内容的基本介绍、教学要求以及提供的参考论题。

[图片中心]搜集了大量的明清相关的资料图片。(如朱元璋的不同形象的图片、锦衣卫使用的刑具、康熙像、明东林书院、太和殿内景等50多幅图片)

[相关文章]提供大量有关明清史实以及相关资料、评论。(如丞相制度的历史,对朱元璋不同评价的文章,厂卫制度的历史,清朝军机处的保密制度,史话东林党,胡惟庸案等)

[友情链接]提供了“历史家园”、“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等六个有关中国古代史的网站。

[留言BBS]是学生发表见解的园地,可以通过BBS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教师也可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课后辅导。

[动漫园地]通过制作“依样画葫芦”、“龙舟竞渡遭捕”等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进行探究。

[影音资料]影片《锦衣卫》

2、过程

教学的地点:学校机房

教学的主要途径:上网浏览、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通过专题网页的各栏内容,如:相关文章、图片中心、影音资料、动漫园地、留言BBS、友情链接,进行浏览和检索,详细了解明清加强皇权的相关内容与史实,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进入机房后,老师进行新课的导入,然后老师把教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介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带着问题浏览老师制作的专题网页上的各栏内容。在上网浏览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讨论、争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予以必要的引导,然后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进

一步深化,进行更理性的思考,获得更深的感悟。课后根据各自的兴趣,成立研究小组,可以撰写相关的研究小论文,制作电脑小报,进行专题调查等。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老师。Email: nishun22@163.com

参考论题:在你眼中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朝厂卫特务活动无孔不入,说明了什么?

军机大臣与丞相在权力上有什么不同?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

(以上论题仅作参考,可以自拟论题,形式不限)

五、工具和资源

1、软件:Frontpage2000、Flash5.0、Windows Midia Player、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IE4.0以上浏览器,800X600分辩率进行浏览。

2、硬件: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网络畅通的机房。

3、网站:网络资源主要来自以下一些网站——“历史在线”、“历史天地”、“历史教与学”,“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图片资料库”,“图说中国史”等。

六、说课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这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水到渠成了。那如何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网络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在本案例中,笔者创设了网络学习的平台,把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化解、渗透到网页的各个栏目中,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面对大信息量的资源进行自主选择浏览,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予以分析和探寻解决的方法;通过网页内容中设计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和网上进行自主交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

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对内阁、军机处与丞相制的不同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理解了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还作进一步的探究,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明清的更多问题主动去学习、探究。学生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参考论题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协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一些建议。因此,作为教师,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最后,还是他们的读者——对学习者的研究成果,以赞赏的眼光去享受,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稚嫩和偏激的地方,紧扣“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

七、点评

本案例的教学软件无论从网页内容的设计、布局、链接,还是网页界面的合理性、兼容性,都是做的很不错的,这对于一名非计算机专业的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兴趣特长的了解,为顺利开展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网络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并提出若干参考论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对网上提供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特别是对学生从网上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和辩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把学生中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引导和鼓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本案例中,课堂上所蕴涵的信息量和学习空间是无限的,网上大量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材料所带给学生的教育和感染作用是巨大的。网络为我们构建一个开放的历史课堂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变得更生动、更开放。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姓名:殷双立

单位:白沙一中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

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脑游戏《三国杀》的流行,同学们对三国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历史和小说有着有别,应该让学生明白。“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深了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

岳武

2014-1-14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下载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网络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金厂峪镇中 高思昌 课型:新授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岳麓出版社七年级历史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一.贯彻教学目的,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的是教材内容的体现,是指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其中包括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是教材内容的基本部分,反映教材最本......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 (初一历史下册)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和唐时期的诗歌,2、过程与方法 用课本插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李政学】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收复新疆 大坝沟中学葛育红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个活动来导入新课:进行一次历史小测,但小测纸必须用我提供的纸张,并且每人要交五角钱。当学生交钱领白纸后,我再告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宛城区汉冢中学 胡守秀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