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 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 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 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 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 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 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 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 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 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 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
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 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 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 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 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 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 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 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 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 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 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 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 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 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 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 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 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 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 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 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 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 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 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 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 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 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 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 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
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 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 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 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 深的印象。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案例背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的情况下,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最首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本次历史课堂上,我通过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将本课内容《三国鼎立》用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穿插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家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将设计如下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第一步: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设问:“这是什么电视的片尾曲,这部电视剧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情景?你了解电视剧中的哪些人物?有关他们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要想辨别真伪,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
第二步: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看图说史: 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阅读思考: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又是怎么回事? 合作探究: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穿插曹操接见许攸的例子。衔接:曹操有诗歌曾提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壮心什么,是否实现了?
2、赤壁之战
看图说话:引入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人物模拟:假设你是当年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主进言?
看图说事:天下形势图 观看影视:《赤壁之战》 回答问题:赤壁之战谁胜谁败? 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合作探究: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三国鼎立
联系上文:想想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 看图填空:看三国鼎立的图,完成表格.阅读思考:三国如何发展生产的?
第三步:巩固练习
第四步:课堂小结(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 间)
第五步: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让学生看图、观看影视、诗歌朗诵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点尤为重要。
第三篇:《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听课反思
历史组:张立萍
二○一五年十一月
课堂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听课反思
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是古代史上册中较难把握的课题之一。随着对《三国演义》小说的阅读,及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同学们对于这段历史可以说很“熟”。正因为很“熟”,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都存在着难于把握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心态上的偏差。受小说与电视剧的影响,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对三国时期一些著名人物津津乐道的讲几个故事、来一段评价,尤其是对于本课的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就更是如此。但是,也正是因为熟,使学生会认为本课内容很简单、很好学,也就容易忽视课堂教学中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容易忽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从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内在规律,更容易将小说、电视剧中的情节剧情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材取舍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既要设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了解历史、锻炼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到本课知识体系架构的搭建及重点难点突破。如何把握好“将课堂还给学生”和“对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二者之间适宜的关系,是本课设计的难点。从本课教材内容来讲,“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国鼎立为这一历史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开端,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的内容有三点:
1、官渡之战与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两场战役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于战争的分析,掌握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十分重要。
2、如何从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中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或诸葛亮,辨析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点。
3、三国鼎立的识记知识及图解,这一内容相对单
一、简单、易掌握,是本课重点。这三个内容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如何合理取舍,同样是备课中的难点。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在教学设计时都进行过深入思考。听过朱小花老师的课例及学科组公开课,同样我自己也曾在课堂上做过不断的更新尝试。整体课堂效果基本理想,但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
以朱小花老师的学科组公开课为例——
她本着发挥学生参与热情,还课堂给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通过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三国故事率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其后通过对两场战役胜负因素的分析,阐释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将本课设计成为“二场战役、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课堂。
我认为在本课设计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教师对现代化教 学手段运用比较到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新课,将学生们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2、学生谈所知时,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运用,思考、表达、综合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习效果。
3、对于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学生们唇枪舌剑,辩论激烈,充分体现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朱小花老师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及课件来创设历史情境,从而引出问题、引发思考,推动学习进程。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相对兴奋的状态,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教给了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这一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了历史人物曹操,也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力求对知识学以致用。
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了朱小花老师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及高超的教学能力及技巧,为更进一步讲好本课,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我认为本课内容还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教学设计以“两场战役、一个人物”为核心,则学生在阐述所知所会时可以围绕此主题展开,不至于将陈述面铺的太大,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又能体现教学设计的主体思想,为后边的教学内容的实 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也能很好的控制课堂时间。
2、评价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时,建议不将“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作为结论,初中生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历史名词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这一概念的引入学生可能难于理解,使用“综合实力”较为容易理解。
3、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时,应提前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讨论注意事项打出,即:学生要分清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是历史事实,而不是小说故事。这样,避免学生在评价人物时全部引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将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4、关于对“三国鼎立”知识的处理,作为本课重点,不能完全淡化。建议学生直接练习课后《三国鼎立形式图》改错题,既掌握了这一重点,又让学生当堂进行了练习,巩固了知识。
综上所述,我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了自己思考后应该改正的地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响也十分良好,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成较为完整有序。这一事例使自己对今后在还课堂给学生,将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方面树立了很大的信心。今后,我将继续向其他各位老师学习,争取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
(初一历史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和唐时期的诗歌,2、过程与方法
用课本插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材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点
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和唐时期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农业工具的改进(结构原理和先进性)
导入新课:在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
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国家把中国人叫唐人,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这说明了唐朝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那么在这一时期出现怎样的繁荣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经济繁荣
教师:
1、说一说唐朝新式农具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创制出曲辕犁和水转筒车等新式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教师:
2、直辕犁与曲辕犁相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曲辕犁比过去使用的直辕犁轻便灵活,大大减少了扶犁人和牛的体力消耗,还可以调节犁头入土的深浅。浅耕时阻力减少,耕地速度大大加快。
教师:
3、说说唐朝农业情况
学生:唐朝的粮食生产,北方以粟、麦为主,冬小麦栽培日渐重要。南方以水稻为主,种植技术更加成熟,育苗移栽技术开始推广,培育出早稻、中稻、晚稻等不同品种。南方也种植小麦。教师:
4、说说唐代手工业情况
学生:唐代手工业分工细致,部门众多。丝织业和陶瓷业最为重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板书: 盛唐创制农具, 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种水稻, 丝织业陶瓷业最为重要;
二、开放的社会景象
教师:
1、议一议开放的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学生: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思想,促使盛唐社会形成开放的局面。
教师:
2、说说盛世的具体表现:
学生:表现(1)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
(2)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大都会。
教师板书:
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思想活跃促使盛唐社会开放;
三、诗歌的繁荣
教师:
1、议一议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
学生:唐朝时,读书人都要吟诗写诗,诗歌创作的普及程度为历史上所罕见。繁荣开放的时代、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孕育出数量众多的优秀诗人和风格各异的诗篇。在唐朝发展的各个时段里,都有杰出的诗人活跃在诗坛上。盛唐诗坛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教师:说说你熟悉的盛唐诗人的姓名及特点。
学生:李白:雄奇飘逸,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杜甫: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直白如画,通俗易懂。
教师:议一议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学生:因为诗歌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反映
教师:议一议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学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2)内外交流;(3)科举制的推行;(4)继承发扬前朝文化传统。教师板书: 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
诗坛双星子——“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李杜诗篇在“光焰万丈长”,对后世影响很大。
课堂小结
盛唐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巩固练习
1、做课后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2、识记板书的要点
板书设计: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 盛唐创制农具, 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种水稻, 丝织业陶瓷业最为重要;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思想活跃促使盛唐社会开放; 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诗坛双星子——“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李杜诗篇在“光焰万丈长”,对后世影响很大。
】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当堂就能记住要点,其关键是要踩准点,其效果很好,多数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所要识记的内容,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们继续探索,第16课明朝的科学巨著
(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人类医药学的重要贡献;了解《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了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的社会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探究每本著作的作者、内容和地位,通过表格归纳本课著作的基本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习古代科学家们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2、教学难点:学习古代科学家们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它的内容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医药学领域有怎样的地位呢?通过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师生一起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草纲目》成书时间、作者、领域、特点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明朝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朝纲目》,总结我国古代医学成就,使医学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2、《天工开物》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成就、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是“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成就、地位? 学生答教师板书:
明末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吸收古代农业及西方科技,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四、课堂小结。
《本》、《天》《农》的比较: 名称、成书时间、作者(主编)内容 体例、影响。
五、小结:根据教师的三段板书自然连接形成一首打油诗:
明朝李时珍写医学巨著《本朝纲目》,总结我国古代医学成就,使医学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是“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末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六、作业: 做同步练习册,熟读要点并背诵。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
一、课标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与方法
通过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使学生认识《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签定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 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2、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四、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配乐诗欣赏黄遵宪《台湾行》:“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地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
过渡导入:“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
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2、学习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然而,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却率军悍然入侵了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
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你赞成哪一 5 种主张?
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
7、我们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2分钟左右)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阿古柏的“二主”:英国和俄国。
2、课件出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地图,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和俄国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控制新疆,并通过阿古柏伪政权达到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认识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的关键,从而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对于第4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小结板书:865中亚浩罕国入侵新疆,左宗棠1876收复;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在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东南的海防也出现了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让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要求年为旧历甲午年)。
2、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
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小结板书: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邓世昌英勇牺牲;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4、简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驳斥当今台独分子的谬论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要求学生在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四点内容并勾画下来(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小字内容。认识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分析: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 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分析: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分析: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也使帝国主义侵略的步伐从沿海深入到了内地。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分析: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小结板书:1895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款白银二亿两;
割辽台澎三岛给日本,增开苏杭沙重通商口岸。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 8 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时根据表格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容都含有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的内容,所不同的是第四点,《南京条约》协定关税,《马关条约》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比《南京条约》更严重的危害性。
4、组织学生讨论: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于我们当前的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启示?(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必须加强党的廉正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课堂归纳小结:串联上述板书内容: 1865中亚浩罕国入侵新疆,左宗棠1876收复,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邓世昌英勇牺牲,1895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款白银二亿两;
割辽台澎三岛给日本,增开苏杭沙重通商口岸。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