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

时间:2019-05-15 13:5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心得

通过观看《多媒体作品的合成》一课的视频,执教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教老师整体水平较好,她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值得我学习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说,老师首先通过展示奥巴马通过网络宣称自己的图片,充分利用网络击败了对手麦凯恩。再对比:针对网络上的个人简历来说,将平面文字型个人简历和多种媒体合成的个人简历进行对比,来说明:多媒体合成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个人简介”一个多媒体作品的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力求“人人能成功,个个有发展”

例如课堂中在讲解作品合成阶段设置了两个梯度的问题:

梯度一:(1)按钮中添加图片的编辑操作

(2)按钮中添加声音的编辑操作

(3)进行帧的复制、粘贴及移动操作来添加翻页效果

梯度二:(1)添加on(release){gotoAndPlay(“场景名”,1);}命令实现按钮的功能

(2)在按钮上添加影片剪辑动态效果

学生可依照自身的操作进度和能力,利用辅助文件进行自学操作,美化作品。

专心爱心用心 1

这种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课堂中通过设置多个梯度难度的练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老师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深入其中,融入其中。在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

其次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以各种形式(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还注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看多练。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五、注意事项: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3.建议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这样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专心爱心用心 2

第二篇:《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心得

《多媒体的合成》评课心得

今天观摩了的张老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的合成》。她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在新课改要求下与时俱进,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让我感触颇深,受益良多。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实践,谈一谈我的评课心得。

一、游戏导入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老师在上课前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新授知识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在本次课程的游戏中,让学生猜出奥巴马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使新课的导入很成功。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张老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并适当的给予指导,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最后通过对学生激励的形式,使操作技术比较熟练的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技术一般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一种竞争的氛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

在本次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课堂内容面向在大部分同学的认知需求上,并且在教学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课程安排紧凑

在教学中张老师合理的利用了短暂的一节课时间。对于简单明了的内容,学生回答后就一笔带过,不再重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此类知识。课程内容衔接的过渡语运用的较为恰当,能使各教学内容顺理成章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正确的方向。

五、教学语言的表达幽默,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张老师运用了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语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活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交流欲望,从而使知识的传授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欠缺和不足。例如

1、没有小组合作,学生的制作比较松散,动力不足。

2、在教学节奏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有部分的内容有点赶进度,导致学生的操作不充分,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问题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应当多加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1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三: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篇四:[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 “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更加明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中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七、教学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特征和新课程发展阶段的变化,能较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引导式和讨论探究式掌握学习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通过问题任务的引导,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进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与学的任务。

结合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篇: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2008-2009下学期)2009-04-15 09:18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中小

叶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flash动画中《文字变形》一课,是通过制作神奇的文字变形动画,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本节课有三个教学目的:一是掌握flash动画背景颜色的设置,二是掌握文字工具的使用,三是学会导出flash影片。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每一部分完成一个教学目的。从时间的安排上来看,第二部分内容老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及难

点。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叶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前面已经讲过本课要实现三个教学目的,叶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将本课分成三个任务进行教学,每个任务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老师给将本课的内容分成每一个任务学生让进行探索、演示汇报,教师进行大面积的巡视指导,在操作中,掌握本课知识。

三、从教学效果看:叶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都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文字变形动画。而且本课与前一课《会变色的鱼》联系很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要点的“形状动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从本课来看,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非常牢。才使得本节课能够顺利进行。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课堂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不够明显,小组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上尤其是上机操作中,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之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使合作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整节课单独辅导比较多,显得比较累,也没有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长的积极性

与作用也没有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作品评价以及课文总结性评价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评价的好坏将直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课堂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听了叶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都过于

简单,或者说是很少评价。

三、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书。叶老师在教学文字变形动画之前,让学生自己看书,按照书上的步骤尝试着做。我看了好几个学生,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动手做,主要是学生不会看书。我将操作步骤给理顺了一下,让坐我隔壁那一组学生进行操作,他们很快就做出来。如果在学生看完书后,老师能够及时进

行指导,讲解,并将步骤理一下,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做一些。

我认为这节课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但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晚,没有一个特定的上课模式,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怎样去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怎样真正从走向信息技术课到走进信息

技术课。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评课结束,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想法:

从几次的教研的活动来看,我校微机室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在我看来,存在两种情况,其一缺少了一套多媒体控制系统。微机室里机器较多,人员较多,噪音也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学生不易听清,课堂就更加混乱,如果配备了音响设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要容易掌控一些。其次,教师演示如果通过多媒体控制软件,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从学生机上进行观看,效果会差很多。首先,颜色会失真,再有,传输速度不快,导致学生机屏幕要慢一些,动画不流畅。如果将教师机屏幕投到大屏幕上,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第二种情况,人多机少。一个教学班有60多人,而机子只有30台,给组织教学带来了难度。

第二、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晚,参考的资料较少,上课经验不足,课堂模式单一。教学竞赛搞了好几年,我们微机组都是我听叶老师的课,叶老师听我的课。对彼此上课模式已经很熟悉。我想以后搞教研活动,是不是能够走出学校,多去听一听其它学校老师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仅在小范围

内搞这种教研活动,无异于闭门造车,对我们帮助不大。

第五篇:信息技术评课稿

听了两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观摩课,总的感觉上得不错,很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各有优点,教学策略各有不同。

哈玉芳老师的这节课,教师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比较、鉴别、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回忆、比较、评价、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是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幻灯片,再来观察教师播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教师在整节课上始终没有提醒让学生看教材,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学生学会看信息技术书,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志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探讨、交流、鉴赏中学习提高。首先,在导入课程的设计上,教师通过播放奥运会的宣传动画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教师自己制作幻灯片,又一次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谁来说一说教师的演示文稿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文稿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就是感觉学生操作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都只完成了一到两张,课堂效果不明显。如果把这节课设计成两课时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市三小 万隽 徐燕)

夏丏尊小学朱斌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四课《搜索引擎》。听了这次课,参看了朱老师的教案后,我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朱老师上课严谨,一丝不苟,讲授简明扼要,学生互动到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和谐、探究、活泼、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将简单的展开做一些阐述。

一、教师的主导,清晰的过程

在整个教案设计中,思路连贯,任务案例典型新颖,体现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无穷智慧。教案条理清晰,阅读完教案,上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这节课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搜索引擎肯定有不同种类和特点,那么展开的有关相同点不同点的思考油然而生。对于这些不同点相同点教师始终是“引路”的过程,学生在摸搜中体验搜索带来的便捷。

在任务设置过程中,朱老师共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搜索‘夏丏尊’的事迹”,主要是用单个关键词搜索。搜索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肯定都一样,这时候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看看结果是不是不同,探索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这时候,先前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可以体验了。第二个任务,用“王楠”和“隐形的翅膀”做关键词,这也是设计的最巧妙的任务。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都是真正做到了“关键”,并且不同顺序的关键词也会导致不同的搜索结果。第三个任务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搜索——图片搜索,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三个任务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层层递进,将搜索内容统统一网打尽。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时候,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对搜索引擎的认识,顺利的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做到了自主学习,这让老师轻松的不少。合理设置的任务是信息课的关键,任务驱动效果非常显著。

统观整节课,朱老师使用了多种教授手段,因为信息课的缘故,采用更多的教具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适当的反而更好。本节课提问和任务的配合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

二、学生的主体,轻松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的学习显得比其他教学方式更为重要。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获得知识和本领比任何方法记忆更持久。在朱老师的课上,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例如在不使用搜索的情况下回答“夏丏尊生平”永远是有限的,这时候要用到搜索,这就是本节课的引入,说明了搜索的必要性。接下来任务的设计也恰好的反应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时候一堂课上,可能不是公开课上,学生的素质和环境总是不同。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多样性也是正常的,也恰恰反应了这个任务的目的性。朱老师在上课中也发现了学生上课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处理的还是比较及时到位。

在课堂的最后小结部分,学生能准确的总结本次课上的几个要点,教学三目标基本达成,回答流利清晰。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对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三、瑕不掩瑜,本节课的改进之处

听完整节课,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步骤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比较好的公开课。但是在某些环节处理上还有不少改进之处。让学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虽然有小组的分配,但是作用不明显。第二,对学生的点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他发现了什么,摸索到什么,但是这往往带有错误性,这时候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学生的总结,老师还得概括,或者通过演示文稿,这样让没有回答的同学进一步了解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初入教育行列,看法学识短浅,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于德旺老师:老师们好,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总体上来说,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基本功扎实,这一点值得肯定。下面我主要来说一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纪律上,我觉得不太理想,有些时候是老师在前面讲自己的,而学生们在下面操作自己的,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失去的老师教学的意义;

2、在最后的学生发挥创意完成作品环节,本应是本堂课的亮点,但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并大胆创作的。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一定的作品,这一点同样也是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两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刘老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

黄清艳老师: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首先总体思路的设计不错,开始的导入环节“提问建国时间,国旗等相关知识”,充分结合了祖国60周年大庆这一主题,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由此引出本课内容“画一面五星红旗”。其次,在中间的讲授环节中让学生先自主合作学习,然后由两名学生分别演示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这种做法也较好,比老师自己去讲,要好的多,还有一点就是刘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和不同形式的激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一些都是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当然,我觉得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再次提及祖国60华诞,同祝祖国繁荣富强,使本节课首尾呼应,效果会更好一点。

授课内容:文件的选定、复制、剪切、粘贴、删除以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 【好的方面】

1、教师素质较高,特别是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有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

2、上课情绪激昂,投入,能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选择掌握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同伴的操作中巩固所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始终锁定在课堂学习上,并将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诠释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科专业知识讲解也准确到位,体现了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

4、通过比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操作电脑时不应该胡乱删除系统文件,使学生在以后上机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校机房管理和学生在今后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都非常重要;

【不足和建议】

1、缺乏板书设计;在新授阶段,教师边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边讲解,由于知识点较多,大部分学生光看演示操作和听讲解很难记忆,建议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板书,讲完一个知识点就通过板书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能够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各知识点;

2、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在每个知识点都穿插了小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这种小任务数量较多,且过于单一,建议教师将这些小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个包含本课所有知识点的典型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的完成巩固学生所学和教学回馈的任务;

3、应让学生再尽量多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让学生完成“将指定的四个文件放进一个文件夹中”等任务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教师马上做出了纠正,建议教师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捡“现成”的,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月15**上午在学校听了林元崖老师和邢增强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商榷。

首先谈一下林元崖老师的课,这节课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林元崖老师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亦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他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思考、交流、合作、演示等活动,他都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尝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点燃者,这一点在林元崖老师的课上尤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讲到设置图片叠放次序时,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难题,这时林元崖老师并没有着急的去纠正,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为什么和别的同学不同,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众所周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最好的办学是亲口尝一尝,在教学中,林元崖老师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亲身经历由生到熟,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与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林元崖老师的课我认为,如果在学生操作时候遇到普遍的难题,可以统一讲解以引导,小组展示完成的情况,教师评议,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那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邢增强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又能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他在设计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自己从素材中寻找图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针对不同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思路清晰而不混乱;训练的主线明确,课后题有机渗透而不是生搬硬套。邢增强老师的课把插入图片和图片位置、大小的调整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而不把插入自选图形也放在一起上的话,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目标也会更明确。两位老师上的课都非常的精彩,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教学目标情况完成的也非常的好。利用任务驱动和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一节课上的好不好,我们经常会把目光放在开课的老师身上,可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看看他们最后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通过这节课学有所得了。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评课稿

    《美化课程表》评课稿 各位: 今天,参加了分局“绿色米都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说教学设计活动,感受颇深,受益非浅。现场感受了( )老师的说课魅力。现在我就()老师的《美化课程表......

    高中信息技术 《如何制作电子板报》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如何制作电子板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兰州民族中学的周怀盛,说课题目是《如何制作电子板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

    信息技术必修(讲课稿1)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考试内容】 一、信息获取 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⑪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⑫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⑬了解信息的基本载体形式 ⑭能通过具体事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天我评的是小学信息技术三下第13课《宣传海报》,本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

    中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中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评《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评课前准备 通过该教师搜集的 “马拉松起源”的故事、计算机技术应用图片以及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素材等资源,可以......

    评课稿1

    骨干教师示范课评课稿 《加法的运算定律》评课稿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评课人刘华锋 上周学校组织我校老师进行“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我有幸观摩了鹿守群老师执教的《加......

    高中音乐评课稿

    高中音乐评课稿 教者:梁彩艳时间:12月25日 地点:县一中高三1班 评课人:陈晋 梁老师的这节音乐课很明显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教案和课件都制作的非常全面、精美。这节课的教......

    高中信息技术 认识算法教案 粤教版选修1

    认识算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什么算法,知道算法的多样性。2、能够对设计的算法做简单的评价。3、学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信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