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 《如何制作电子板报》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如何制作电子板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兰州民族中学的周怀盛,说课题目是《如何制作电子板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处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节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尤其是要学会利用Word对文字、图片素材等进行综合排版设计,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并制作成电子板报。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word中的艺术字、图片的插入与设置及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并了解电子板报作品的参考评价要素。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市属普通中学,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初中学校,对计算机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差异较大。但通过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但对于网络的信息,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如何处理成自己的信息,设计成美观的版式,漂亮的版面,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实现,因为他们还缺乏必要的Word排版技术,同时对版面设计原则也还缺乏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在Word中设计排版,艺术字的设置及文本框的使用,图片的插入与设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地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对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操作技巧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和美化。
本节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效果形式充分地表达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教法处理:本节课我主要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学习、任务驱动、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时运用;案例学习让教学更为直观,在分析板报时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能激发学
专心
爱心
用心
生的创造潜能,在学生操作实践时运用;点拨引导教学法有利于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运用。
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设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内容——电子板报设计。观赏他人作品,拓展学生设计视野,教师讲解Word中操作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电子板报的制作,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借鉴和创新精神。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设问引入新课,教师先提问:“同学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街上的海报和宣传栏,可是你们知道那些海报或宣传栏是怎样做出来的吗?其实它们很多是电脑设计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如何用电脑制作漂亮的海报或宣传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板报作品,在这一环节中,展示一幅优秀的电子板报作品给学生观赏,让学生对电子板报有初步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点燃学生心中对制作电子板报的渴望。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板报的制作流程,以“走进一中”电子板报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板报包含的信息元素,介绍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流程,充分了解电子板报的构成。
第四个环节是操作技能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板报制作的常用操作技能,从设计版面、艺术字的插入和设置、文本框的插入和设置、图片的插入和设置四个方面逐步讲解、演示、分析,学生观摩、分析并实践操作,掌握各个操作要点。
第五个环节是分组合作,完成作品,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再别康桥》诗歌,教师播放《再别康桥》音乐MV,创设情境氛围,然后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六人一小组,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徐志摩的资料,通过合作探究,设计制作电子板报作品《徐志摩其人其诗》。
第六个环节是作品展示,点评板报,教师选择几个作品并给出参考评价表,组织并引导学生从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加强学生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专心
爱心
用心 2
第七个环节是课外延伸,教师布置任务,请学生制作一幅校运会的宣传海报,并上传学校校园网。让学生课后完成海报的制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从基础出发,落到实处,学生对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要点和操作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尤其令我满意的是学生对作品的点评,点评时同学们都很活跃,讲评既切中要点又有一定的艺术性。当然,学生的作品也难免会有缺点,比如文字大小设置不当、图文搭配不是很协调、版面设计不太合理等,这些与学生美术功底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这节课我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局限于某一类作品,所需材料也让他们自己准备,这样他们既用到了前面搜索下载的知识,也避免了作品的单一化。当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这些是我今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注意的。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1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三: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篇四:[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 “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更加明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中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七、教学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特征和新课程发展阶段的变化,能较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引导式和讨论探究式掌握学习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通过问题任务的引导,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进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与学的任务。
结合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1
“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
张
海
军
海原县三河中学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
海原县三河中学 张海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遵循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一节课,学生练一节课,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经过“SCI”培训后,我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大胆开放课堂,指导学生整合学习资源,运用网络技术,以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自愿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三、教学指导思想(建构主义)
四、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五、教学过程(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六、资源整合(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等)
七、教学成果评价(成果展示并评价、“小老师”评述)
八、教师总结
九、教学延伸(自选“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 “电子板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 “电子板报”: a、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
b、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b、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c、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WORD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WORD软件的应用领域是文字处理和排版,当然WORD的软件的教学之重点也就是这两点。文字处理包括文字的录入(这有涉及到汉字输入法的知识)、编辑、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特殊格式);版式设置包括页面设置(纸张、边距、缩进、间距、边框、背景)、对象(图片、文本框、艺术字)插入及版式;表格制作包括表格插入、修饰。
教学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
三、教学指导思想(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网络工具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是引导者,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四、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与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和实现“任务”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对于WORD这一章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我在WORD这一章的教学前,对我任课的高一四个班的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有30%的学生已会熟练运用WORD;有30%的学生会一点;40%的学生一点不会,但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如果根据课本的介绍,能自学。于是我把每班分成“四个人为一组”的多个小组(小组成员是这样搭配的: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练运用WORD同学;上高一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并对WORD一点不会的同学;男同学;
女同学。尽量使各小组成员知识水平平衡)。
1、“电子板报制作”任务设置
每组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份漂亮的电子板报,要求:
(1)电子板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第二课堂”,但内容各组自定;(2)电子板报应含有图片、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3)电子板报应含有制表;(4)电子板报制作版面至少有四张A4纸;(5)提供网上“远程资源”下载、素材库、数码输入等技术条件;(6)评测的重要依据是“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和个性张扬,内容没有科学性错误。
2、版面栏目设置参考
校园新闻:报道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及学校的大事情。人物专访:可采访校长、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同学等。校园情报:报道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最新情况和动态。指点江山:发表对某些事的看法,或抒写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开心往事:写出难忘的经历和令人高兴的趣事。丑闻一瞥:对校园内不文明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友情难忘:记同学或师生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的情谊。“我也谈学校建设”、青春BBS、奇思妙想、教你一招、万花筒、小幽默、小常识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一)、新课导入
教师:你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你们在吸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学生说没想过)你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和你们的师姐师哥们制作的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
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进入新浪或搜狐网站,输入关键词“电子板报”,显示搜索结果,进入相关网页,演示);学生浏览作品
高一其他班制作的电子板报
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
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WORD、WPS软件制作的。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
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软件完成任务。
(二)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很严肃又很热烈地讨论着,讨论一段时间分配好任务后,有的小组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翻开书,打开WORD软件,一步一步地自学,并不时地和同组其它同学讨论着;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气
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如何使分成两栏的左右两栏文字行数相等”“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的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等。对于这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这些,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全组都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互联网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有的同学想贪玩,其它同学就提醒监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资源整合、素质整合(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等)
电子板报制作运用的是WORD一章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如:在版面布局设计上既要注意视觉习惯,但又要打破常规、设计新颖,有的同学提出:在A4纸的黄金分割处,设置头版头条。有的小组设计好自己的版面后,还要去请教美术教师。
要制作一份内容详实的电子板报,就要找资料,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组同学能熟练从网上下载文字、图片、动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所以许多学生在 “画图”等软件里制作和处理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有的学生挥毫作画,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经过处理修饰后,把它们放到电子板报中。
在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学生没有预料到的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已完成近一半的任务时,因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而造成数据全部丢失,全班同学为之惋惜,也由此认识到“网络需要文明,文明就在你的一举一动中”,有的小组在采访中,因遇到拒绝而丧气,不过最终因自己的诚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采访成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七、教学成果评价(成果展示并评价、评述)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统一在多媒体教室展示。请了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师来评价、指导。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若回答不出,同组同学可以补充)。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
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最后由同学选出从内容到版面都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或网站发表。所有作品在学校的网站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下面我们一起把WORD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我还要讲解你们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关于WORD的小难题。”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九、教学延伸:(自选“研究性学习”课题)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
张
海
军
原 州 区 黑 城 中 学
二○○六年四月三十日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 网页制作教案 粤教版选修3
网页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网页的主要构成内容
2、学会网页的布局
3、学会网页中插入图片,文字设置,插入超链接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启动FrontPage “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FrontPage
2、新建网页:文件——新建——空白网页
表格——表格布局 表格——插入表格
专心
爱心
用心 1
调整表格
插入图片:
1. 插入:插入——图片——剪贴画(来自文件)2. 设置:右击图片(快捷菜单)——图片属性 3. 删除:选择图片——按删除键
调整图片,单击图片,出现小黑方块,就可调整图片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文字的录入:直接录入。
复制——复制粘贴
文字的编辑:格式——字体
格式——段落
文字最后生成格式
专心
爱心
用心 3
超级链接:
1. 链接到邮箱
选择“求助信箱图片”——单击超链接按钮——选择“邮件超链接”按钮——输入邮箱地址——确定
2. 链接到其他网页、网站
选择链接文字——单击超链接按钮——输入指定网页地址——确定 3. 取消超链接
选择超链接部分——单击超链接按钮——删除URL地址栏的内容——确定
保存:文件——保存
保存位置为F:/**班级/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第五篇: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说课稿
2018年全县教师课堂教学讲赛决赛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模块二 第三节《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说课稿
第一课时 说课者:景进禄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第一课时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是七年级下册模块二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Word学习的扩展与提升,学好电子板报的制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教材给这个活动安排了四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是第一课时。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子板报的制作的一般过程
2、熟悉电子板报的构成要素
3、能初步设计出版面布局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文档进行首字下沉、分栏排版、图文混排 教学难点:图文混排
三、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拟采用演示讲解法、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展示教法:演示讲解法
任务驱动法)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出黑板报、手抄报的经历,大家也都有看过黑板报和手抄报,你可知道如何编辑出来电子板报吗?通过实例类比,电子板报无非是将手抄报拿到电脑里来做,引入电子板报制作的的一般过 程。
2、布置并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分栏和首字下沉,学生阅读教材,先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 教师演示讲解,电子板报制作的的一般过程
确立主题
收集与选择素材 修改作品
主题要鲜明、突出、积极、健康。
本节课重点学习分栏与首字下沉,插入图片,图文混排前三个过程
3、给定主题,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
任务二:插入图片(素材由教师提供一点做参考)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教师提示学生在制作时,可将运动、安全、卫生、文明上网等词语考虑进去。
5、活动总结、评比,评比出在课堂中团结协作表现优秀和有创意的作品草图的小组,并表扬鼓励。
六、自我评价:
1.本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和社会、科学、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青春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青春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思想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2018年5月1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