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沙田山居 教案6范文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沙田山居 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文章中蕴涵的乡愁情结。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做预习作业的时候查词典、熟读文章、摘抄文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思维训练,学会鉴赏、评价同类题材或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淡淡的乡愁。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
2、探究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沙田山居》预习作业:
(1)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熟读《沙田山居》,扫除生字词障碍,摘抄文中的佳句片段。(3)完成《一课三练》P43页《沙田山居》练习1、2、3。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诵一遍。李沛!老师给你配上音乐。(1分钟)
好!大家说,李沛同学朗诵得好不好呢?很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对她的表现给予赞扬啊?
好,听了李沛同学的朗诵,大家觉得《乡愁》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
对,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它的作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余光中先生。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余光中先生呢?(投影:作者简介)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享誉海内外文学界,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在我的记忆中,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的这首《乡愁》就是他的形象代表。确实,余光中是一流的诗人,就像大陆诗人流沙河说的“我要看他一眼,必须要有一个很大的仰角”。后来我又读到他的散文,发现余老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快速浏览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拿出练习本给这些生字词注音:(投影)
夏圭(guī)朝暾(tūn)余曛(xūn)碧湛湛(zhàn)浩淼(miǎo)绸缪(móu)阒(qù)黑 肩膂(lǚ)天籁(lài)眈眈(dān)肘腋(zhǒuyâ)盘踞(jù)
联袂(mâi)纤(xiān)毫 氤氲(yīnyūn)蹂躏(róulìn)摇曳(yâ)蟠蜿(pánwān)崦嵫(yānzī)夐(xiòng)远(2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黑板上写一组拼音。
(二)整体感知(1分钟)
好,读完之后,你对余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感觉如何?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如果你是评卷老师,对这样的一篇文章你会怎样评价?(语言优美)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看题目“沙田山居”)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三)探索研讨:(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何以见得?)(30分钟)
1、我们刚才说了,本文主要写的是沙田的海和山。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的呢? 老师给大家朗读 海 山 相 映
朝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
山 黄昏:西边魁梧的鹿山„„ 山上三景 夜晚:众鸟栖定,草间„„
3、我们继续往下看。
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 不是。
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社么呢?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4、“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1分钟)
“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啊,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5、读完全文,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文末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要下楼去干嘛?王粲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告诉我?(2分钟)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何作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② 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
6、文章以诗句作结,我们来齐读一遍。(2分钟)这些诗句出自作者诗作《北望》。作者说“碧螺黛迤俪的边愁欲连环”“边愁”?作者愁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湘云、楚烟、五千载、八万万)杜甫有这样的一句诗:“北望伤神坐北窗。”这里作者也北望伤神,想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想起当时八万万的人民,进一步表露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7、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作者既然想念祖国故土,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祖国山川呢?却反而写香港沙田的美景呢?(2分钟)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理解·意象美·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钟)在《沙田山居》中,余光中描写了很多优美的意象。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意象时用的最多最妙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每人找一句自己最欣赏的拟人句赏析。特别品味:
(1)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2)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四)领悟·创新·词语的移用搭配(5分钟)
在《沙田山居》中的语言,正如余光中在自己的一首诗里所说“步步莲花,字字珠玉”。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炼词造句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下面画线词语的搭配与通常搭配有何不同,这样搭配有何好处?(1)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
(2)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3)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
2、拓展理解
(1)移用要贴切自然。
(2)移用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
3、比较理解
同样写一双眼睛:
有的作家说:她的瞳中溢出一颗哀怨。有的作家说:她的秋波暗弹一滴珠泪。
4、语言创新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的词语的移用搭配,自己写一两个句子,力求贴切、自然且有新意。
(五)总结扩展(3分钟)
1、教给方法:
欣赏散文,首先必须把握语言的特点。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把握作者思路以及情感。
2、归纳总结:
(1)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去展示自己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本文正是作者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展示”。诗人素来爱山,爱海,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把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交糅并用,而且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着力描绘个人自由生命对高山、对大海的感应与体验,获得了诗意和空灵的色彩。(2)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沙田山居》、《乡愁》、《北望》,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七)课后作业:
1、完成《一课三练》。
2、查找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第二篇:《沙田山居》教案
《沙田山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2、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淡淡的乡愁。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教具准备: 幻灯机 教学手段: 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表达了其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余光中)。那么有没同学能背出这首诗呢?(点评朗读,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所以朗读诗要注意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乡愁
余光中(台湾)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们知道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作为诗人而闻名的,后来才写散文,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刚刚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右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左手”——《沙田山居》,一起来体会他的“左手”有什么特点及其所蕴涵怎样的感情。
2、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永春人。台湾当代作家、学者。著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中。“乡愁”是他作品的一大主题。
3、文题背景:余光中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文章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2、思考:文章那些段落主要是写景,写了什么景?概括一下 明确:课文第二、三、四、五、六段主要写景; 第二段:海天相应; 第三段:山中风光; 第四段:山势远眺; 第五段:雾中山色; 第六段:风中奇观。三,探究研讨
1、朗读课文第二段,探究下列问题。
(1)划出段中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其妙处。(2)“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中的“困”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3)找出有叠韵词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2、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问余何事栖碧山,„„,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2)“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想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有什么意味?
3、文章结尾处的诗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4、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风景如此美丽,作者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下楼去”,表达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面对“人为骚音”诗人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得乡愁,用三个典故表明下楼去为祖国统一出力。山景好愿做山人,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5、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请在文中找出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四,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站在阳台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家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文中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让我们回味良久。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余光中的诗《北望》,体会诗人割不断的故国之情。北望
一抬头就照面苍苍的山色 咫尺大陆的烟云 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 暮暮北望的阳台 那几盆海棠和仙人掌上 栏干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迭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而历史,炊黄梁也无非一梦 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 最后总是向昆仑的荒古 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 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 月,是盘古的瘦耳冷冷 在天安门小小的喧哗之外 俯向古神州无边的宁静 夜深,香港黯了千灯 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 板书:
第三篇:沙田山居(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3.沙田山居 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整体感知: 讨论
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写山居之地的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美的境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山与海构成的仙境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7、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文章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 沙田山居 课文结构图示
┎————————————空间顺序—————————————┐ 海→→→山→→→沙田山居→→→山上的云烟→→→海潮风声→→→骚音 ┖——边愁乡愁爱国情怀——————————┘ ※表达交流活动
1、阅读《展现七彩人生》一文。
第四篇:【语文】3.13《沙田山居》教案粤敎必修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沙田山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文章中蕴涵的乡愁情结。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做预习作业的时候查词典、熟读文章、摘抄文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思维训练,学会鉴赏、评价同类题材或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淡淡的乡愁。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
2、探究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沙田山居》预习作业:
(1)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熟读《沙田山居》,扫除生字词障碍,摘抄文中的佳句片段。(3)完成《一课三练》P43页《沙田山居》练习1、2、3。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诵一遍。李沛!老师给你配上音乐。(1分钟)
好!大家说,李沛同学朗诵得好不好呢?很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对她的表现给予赞扬啊?
好,听了李沛同学的朗诵,大家觉得《乡愁》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
对,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它的作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余光中先生。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余光中先生呢?(投影:作者简介)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享誉海内外文学界,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在我的记忆中,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的这首《乡愁》就是他的形象代表。确实,余光中是一流的诗人,就像大陆诗人流沙河说的“我要看他一眼,必须要有一个很大的仰角”。后来我又读到他的散文,发现余老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快速浏览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拿出练习本给这些生字词注音:(投影)
夏圭(guī)朝暾(tūn)余曛(xūn)碧湛湛(zhàn)浩淼(miǎo)绸缪(móu)阒(qù)黑 肩膂(lǚ)天籁(lài)眈眈(dān)肘腋(zhǒuyâ)盘踞(jù)
联袂(mâi)纤(xiān)毫 氤氲(yīnyūn)蹂躏(róulìn)摇曳(yâ)蟠蜿(pánwān)崦嵫(yānzī)夐(xiòng)远(2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黑板上写一组拼音。
(二)整体感知(1分钟)
好,读完之后,你对余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感觉如何?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如果你是评卷老师,对这样的一篇文章你会怎样评价?(语言优美)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看题目“沙田山居”)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三)探索研讨:(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何以见得?)(30分钟)
1、我们刚才说了,本文主要写的是沙田的海和山。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的呢? 老师给大家朗读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夜深:渔火璀璨 海 山 相 映
朝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
山 黄昏:西边魁梧的鹿山„„ 山上三景 夜晚:众鸟栖定,草间„„
3、我们继续往下看。
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 不是。
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社么呢?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4、“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1分钟)
“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啊,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5、读完全文,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文末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要下楼去干嘛?王粲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告诉我?(2分钟)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何作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② 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
6、文章以诗句作结,我们来齐读一遍。(2分钟)这些诗句出自作者诗作《北望》。作者说“碧螺黛迤俪的边愁欲连环”“边愁”?作者愁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湘云、楚烟、五千载、八万万)杜甫有这样的一句诗:“北望伤神坐北窗。”这里作者也北望伤神,想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想起当时八万万的人民,进一步表露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7、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作者既然想念祖国故土,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祖国山川呢?却反而写香港沙田的美景呢?(2分钟)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理解·意象美·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钟)在《沙田山居》中,余光中描写了很多优美的意象。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意象时用的最多最妙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每人找一句自己最欣赏的拟人句赏析。特别品味:
(1)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2)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四)领悟·创新·词语的移用搭配(5分钟)
在《沙田山居》中的语言,正如余光中在自己的一首诗里所说“步步莲花,字字珠玉”。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炼词造句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下面画线词语的搭配与通常搭配有何不同,这样搭配有何好处?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2)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3)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
2、拓展理解
(1)移用要贴切自然。
(2)移用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
3、比较理解
同样写一双眼睛:
有的作家说:她的瞳中溢出一颗哀怨。有的作家说:她的秋波暗弹一滴珠泪。
4、语言创新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的词语的移用搭配,自己写一两个句子,力求贴切、自然且有新意。
(五)总结扩展(3分钟)
1、教给方法:
欣赏散文,首先必须把握语言的特点。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把握作者思路以及情感。
2、归纳总结:
(1)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去展示自己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本文正是作者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展示”。诗人素来爱山,爱海,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把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交糅并用,而且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着力描绘个人自由生命对高山、对大海的感应与体验,获得了诗意和空灵的色彩。(2)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沙田山居》、《乡愁》、《北望》,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七)课后作业:
1、完成《一课三练》。
2、查找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五篇:沙田山居公开课教案
《沙田山居》公开课教案
导入课题:
巧妙串联教材,《荷塘月色》(第16课P156)→修辞:通感→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引出 “乡愁诗人”余光中及其独特的乡愁文学世界。(可布置学生一个阅读任务,在文中找找运用通感的句子)
一、说作者,引人入胜
有一位诗人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这就是余光中。
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21年,重阳节,生于南京,1949年赴台。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并在美国任教四年。返台后,在台湾师大、政大任教。1974-1985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创作上的辉煌的时期,本文《沙田山居》等著名散文就写于此地。
1992年,重回大陆,43年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即“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余光中这“左手的缪斯”我觉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散文(可结合余秋雨)
他说:“这世界我来时收到她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她,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另一件,我越用越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鲜。”“这个中文经过我的手,会有点改变。”梁实秋有一个评价:“其成就之高一时无二。”四川诗人流沙河:“我要看他一眼,必須要有一个很大的仰角”。
最后板书“引人入胜”(套用而已,增加趣味性)
二、说课文,整体感知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读他的文章,眼里是泪水,怀里是乡愁!
本文学习重点:构思和语言。要求同学们能够鉴赏本文的语言,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散文的美感,从而培养我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问:本文如何构思?(可先抽学生回答)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段);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从体裁来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生活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大多通过片断的人、事、景、物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他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领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材料。它表面上行文海阔天空,实际上却有着一个潜藏着的情感内核,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是蕴含着深情的。
纠结文中的是乡愁──乡愁几乎成了台湾作家永恒的主题,也许是因为那块土地太特殊了,他们笔下的乡愁在全世界可说是数一数二独一无二的,而这以余光中为最佳。
本篇文章就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喜爱之情和含于其中的浓浓的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在本文中,有着梦幻般的美景,然而作者却没有怡然轻快的心情,有的只是心中的那一缕缕挥之不去的乡愁,因此,“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就成了本文的主题。
也许恰恰是出生于重九,余光中自称是“茱萸的孩子”,(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了喝菊花酒,带茱萸的时候,故乡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难免一种怅然在心头。余光中在诗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到了八十岁,余光中终于找到了他梦中的故乡,他说:“中文在手,就等于故乡在握。”即他的文章就是故乡的化身。(余光中的乡愁不只是地理的乡愁,更是历史、文化的乡愁)
三、诵读课文(课文以文采见长,须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其中韵味。因课堂时间和条件所限,主要布置学生早自习诵读。课堂重点读读第一段)
四、鉴赏第一段:山居概貌
1.找出本段中对偶句,并说说好处在哪里。(问题简单,可指名学生回答)
(课外延伸“对子”常识: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任风吹,任鹰飞”,“忽焉似有,再顾若无”,好处: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
2、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有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这一句是写远景。提问:“山外有山”的第二个“山”字指的什么山?(个人理解:大概是昆仑山、泰山、华山、喜马拉雅山„„)
因此,这里实际上写的是乡愁(情景交融)。
所用修辞是比喻。翠微喻乡愁,隐喻。
“大陆”一词显然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注意一个逗号。本来这句话可连写,但诗人偏偏在中间隔一逗号,将其分为两段,这一隔便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后段“大陆”。读时也会感到语气明显加强。这一逗号也包含了不少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在写到大陆一词时,情感猛地向上一提。
情感归纳:地理的乡愁 3、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既用典又有意象。
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而这“菊”这“月”不是一般的菊和月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意味的意象。
这两个典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者既沉醉于陶令东篱下的“悠然”,也牵萦着苏子月明“千里共婵娟”的梦幻,无不让海外游子浮想联翩,韵味绵长。
情感归纳:历史的、文化的乡愁
总括:小小一段文字,几乎道出了余光中的整个乡愁文学世界。(学生齐读第一段)
第二节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作者及作者的乡愁文学世界)
第二段
1.第二段写景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手法,如:“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这样把山当人写,把景物写活了,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就更有自然亲切的感受。2.“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这句话中“心血来潮”怎么理解?
这是海潮引发心潮,这是乡愁之潮。
借海水的潮汐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3、文中有句话,如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 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
1、“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一句好在哪里?
这句话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营造出“鸟鸣山更静”的意境,表达了山景的幽美(大山的静谧)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喜爱。
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尘世的纷扰,于是境由心生,在“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禅机深藏的高僧”,看透世间万物的沉浮,静观万物变化而不语,超凡脱俗,但又有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的相知相契。2.“问余何事棲碧山”,“我”不回答,你来回答原因。答案:在山中人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清风明月做伴,山水撩人心怀。
3.“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用了什么修辞?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意思? 答案:比喻,是指山谷容易有回音。
重点揣摩
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说理由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理由: “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 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 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梳理整合
通过对语句的分析,请同学们把握本文的主旨及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
1、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2、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作者及字里行间无一字写乡愁,却通篇都蕴藉着淡淡的乡愁。
理清行文思路
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节);
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环境;
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
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描写景物当中。
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
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
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
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
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
第六自然段:风中秀色
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
小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富有节奏的长短句交错,集中语段绘声绘色地传神描写香港沙田山居周围的海天、山峦的景色。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
但是,最后一段的笔锋一转,转向人类活动,暗示作者做不成山人,没办法真正远离世俗,忘不了尘世。而且极力描绘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借九广铁路北伸,抒发对祖国大陆的浮思。
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国怀乡的情怀。
拓展阅读(作业)
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北 望
一抬头就照面苍苍的山色//咫尺大陆的烟云//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 幕幕北望的阳台//那几盆海棠和仙人掌上//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永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而历史,炊黄粱也无非一梦//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 最后总是向昆仑的荒古//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
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月,是盘古的瘦耳冷冷 在天安门小小的喧哗之外//俯向古神州无边的宁静 夜深,香港黯了千灯//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