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5 粤教版必修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教材分析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本质含义。(3)学会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2能力目标
(1)理解定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关心和重视生活中的物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
(2)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
3.2正确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教学过程: 5.1新课引入
引入:用手拍一下桌面,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图片。(如图1)
问题:足球运动员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5.2探究一:作用在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什么关系? 多媒体展示: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B
学生分组实验(共四组):(每组)探究器材:磁铁小车一对、弹簧秤六只、测力计一对、玩具遥控小车一辆、轻木板一块、圆形玻璃棒3根、溜冰鞋两双、一根绳子。
教师布置任务:
(1)利用各组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从力的三要素着手)(2)各组将设计得最好的实验展示出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从中得出的结论。学生分组演示并上讲台汇报: 第一组:
(演示)将异名磁极靠近,两辆磁铁小车沿一直线相向运动。
(说明)磁铁A对磁体B的吸引力和磁铁B对磁体A的吸引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组:
用心
爱心
专心 2(演示)如图2所示,利用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进,观察到轮子下面的木板向后运动。
(说明)木板对小车向前的摩檫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同时小车对木板向后的摩檫力使木板向后运动,这对相互作用的摩檫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相反。
第三组:
(演示)两个测力计对拉,观察读数,大小相等,改变力,继续观察读数,仍相等。(说明)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大小始终相等,并且同时变化。
第四组:
(演示)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下,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
(说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方向相反。小结:由四组同学的演示和总结可以得到:
(1)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从第三组实验中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第一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磁场力,第二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摩擦力,第三组、第四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弹力。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
多媒体展示: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3)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
三同:(1)同大小:(2)同性质:(3)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二异:(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力的方向相反。5.3探究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点 思考与练习:
如图3所示,灯静止在天花板下面的一根电线的一端。(1)试分析灯的受力情况。
(2)请同学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为:等大、反向、共线。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分析。
5.4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各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验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2)在生产科技中,你知道哪些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生分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采用竞争机制,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开。涉及到各个领域。)
6、思考并回答:
(1)人走路时,人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2)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丝毫未损,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对吗? 提出问题:在拔河比赛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队拉乙队的力等于乙队拉的甲队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多媒体展示:
(1)本班学生在运动会上100米起跑的录象片段,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录象片段。(2)奥运健儿孟关良皮滑艇冲刺的录象片段。(3)神州六号升空的录象片段。
7、教学实践的反思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实验兴趣,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点拨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样的实验仪器,在不同的班级、不同小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是不同的。上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注重平时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当播放本班学生运动会的录象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三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必修5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单元内容:
1.《钱》——王其柯;
2.《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屏;
3.《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沈杰 单元重点:学写调查报告
一、单元设计:
第一课时:阅读《钱》和《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讨论相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
第二课时: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的内容,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交流本次活动,评价各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语:读文
1.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1).课文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2).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写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开支
第二课时
一.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推断此调查报告的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问题的。
二.熟悉调查报告的格式:(1)标题(2)前言(3)主体(4)结尾
三.归纳设计调查问卷的要点:
第三课时
一,设计问卷调查
(一).问卷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二)调查问卷设计具体步骤:
1.定问卷名称,形式。一般由“调查课题+问卷调查”组成。2.定调查对象。3. 精心提出问题。
(三)具体设计选项要讲究技巧,设计选项要注意: 1.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确 2.问题的表述要通俗易懂 3.问题提出要单一
二、以第三课为例子,请每个四人小组讨论写出此调查问卷的设计轮廓,并展示出来。
第二单元 新闻
4、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理解小平同志这次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特点以及文章开头的特色。
3、探究课文作者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理清线索,把握重要信息,认识邓小平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本文的线索,概括各节内容。
(三)理解课文。
1、从全文中理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2、联系《春天的故事》歌词畅谈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3、本通讯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形式,报道了考察时的重要谈话,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哪些性格。
(四)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
(三)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色。
(四)课外拓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6、喜看稻菽千重浪
目标预设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②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③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 2 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表达交流:新闻播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人物——袁隆平
三、走入文本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2、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10分钟)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第三单元 戏剧
9、雷雨(节选)
教学重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学法指导
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曹禺和《雷雨》
二、戏剧常识
三、《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四、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五、写作特点
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
10、哈姆雷特(节选)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一、作者简介:
二、社会背景
三、悲剧的情节
四、研习课文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2、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3、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4、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6、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7、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后记】以介绍基本常识为主。
11、城南旧事(节选)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二、林海音介绍
三、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四、研究课文
(一)简析课文。
(二)讲析课文: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 文言文
14.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二、问题: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15、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释题: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三、分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四、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三、分析课文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
西山„„更相为命”)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四、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17、段太尉逸事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提问“唐宋八大家”进入作者介绍,提及本单元有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学习目标
了解柳宗元以及本文相关背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相关的古文知识。
理解作者对太尉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
四、题解 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五、检查预习
六、课文分析
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出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小测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5-9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学生复述以后,教师点评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并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
板书:
二、爱民如子,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
第三课时
一、归纳总结第二、三件逸事的内容。并总结每件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介绍韩愈当时的身份,以详细解释及柳宗元作状的因由,是为了驳斥有些人诬陷太尉激于一时义愤反对朱泚的言论,以太尉逸事来表明太尉的高尚节操。
三、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2、人物个性化的言行
3、“春秋笔法”
4、巧妙铺排、引人入胜
教师归纳,本文的写作的第三大特点是精心选材,多角度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第四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下蹲过程
站起过程
结论: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出现失重现象
师:加速度为零,情况怎么样? 生:既不超重也不失重,视重与实重相等。3 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上升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师:你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的表达式? 生:F-G=ma F=G+ma=mg+ma F〉G 师:拉力F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与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结论:超重: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下降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生:G-F =ma F=G-ma=mg-ma F〈G 结论: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重。学生游戏:
1、让下端扎有小孔的盛有水的塑料瓶子下落时,站在旁边的同学身上会不会被淋湿?
2、两本交叉相叠的书本怎么样才能轻易拉开? 师:体重计(弹簧秤的示数)能不能为零? 生:当a=g时,F=0。
师:视重为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对话,完成以下填空: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感比较强,最大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觉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状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记者:飞船成功着陆时你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动得较历害,„„当时有很强的()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
2)、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中的人的质量是50 kg,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扩展:
(1)本题中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2)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下降呢?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3)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加速下降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4)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5)若想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为零,则升降机应怎样运动? 四、课堂小结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规律:
超重状态 N > G a竖直向上
失重状态 N< G a竖直向下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
五、作业:
1、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 下吊一个小球, 如图(1)所示,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若弹簧秤质量不计, 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以1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2、如图(2)所示,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3、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3s内台秤示数为528N,接着8s内台秤的示数为588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1至2个超重(失重)现象的小实验。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1、BD.
2、BC. 3、31.5m.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800字)
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一、形变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 师:刚刚我举的例子中哪个属于范性形变?
生:粉笔用力后被折断
二、弹力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指
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确定弹力的方向
实例1: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压力 支持力
拉力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绳子 物块
绳子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1、F2,对球体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练习]:判断图2中物体有无弹力作用。
①
②
④ 四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①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
③点点接触: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 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课堂训练]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④绳子拉力:沿着绳
③
甲 乙
丙
丁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4)丁图中球与两点接触并且挤压,球受的弹力F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三、胡克定律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实验过程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F=KX.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课堂延伸] 利用胡克定律原理设计制作简易弹簧秤。(课后有兴趣
可以做)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课堂训练]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板书设计] 形变
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假设法、条件法
方向——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大小——胡克定律F = k x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