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3)学习阅读材料 开阔眼界。【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投影 体重计
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
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新课 投影
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 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 学生:不是总相等。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下面我们分别讨论。a=0 F—G=0 F’=F=G
a向上 F—G=ma,F’=F=G+ma,F’>G, 超重 a向下 G—F=ma,F’=F=G-ma, F’ a=G G-F=ma, F’=F=0, F’=0,完全失重。 超重时支持力除了克服物体的重力外,还要提供使物体产生向上的加速度所需的力,因而支持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失重时重力的一部分用来产生向下的加速度,因此对支持物的挤压将减小。完全失重时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G,这样就没有多余的力挤压支持物,因而F=0。教师: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重现象? 学生: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 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重情况? 学生: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 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完全失重情况? 学生:运动中如果只受重力,物体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教师:请全体同学一起回答第3个问题。 学生: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不变。教师:(看板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现象。下面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课堂练习 练习 一、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为人的体重?突然下蹲的瞬间指针所指示数偏大还是偏小?突然往起站的瞬间指针所指示数偏大还是偏小? 学生:因为人静止,a=0,F'=F=G;突然下蹲的一瞬间a向下,发生失重现象F'<G,指针示数偏小;突然往起站,a向上,发生超重现象,F'>G指针示数偏大。练习 二、解释现象 1、下部扎有小洞的饮料瓶,充部分水。(1)、演示:瓶静止时,小孔向外喷射出水来,请同学解释现象。学生:小孔外,外部压力为P S,内部压力为(P +P)S因为内部 压力大于外部压力,所以喷射出水来。P0s(P+P0)s 教师:水的压强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是因为水的重力而产生的。(2)、演示:饮料瓶自由下落,水不再喷射了,请同学解释现象。 学生:因水处于完全失重态,重力全部用来产生g,所以P=0小孔处内外压力相等,水不再喷射。(3)、教师:设想一下,上抛出去的水瓶,在离手后,小孔处的喷水情况怎样? 学生:只受重力,是完全失重状态,不喷水。(演示)L L 2、平衡杠杆,用火柴烧断细绳的瞬间 杠杆右端向上?还是向下? 学生:烧断细绳瞬间,右端悬起的部分 F1 F2 铁链P L>P L,向上。(演示) 练习 三、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宇宙飞船里的情景吗?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进行着各种试验,请同学们阅读“失重和宇宙开发”。了解宇宙,提出你自己太空试验的设想?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下蹲过程 站起过程 结论: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出现失重现象 师:加速度为零,情况怎么样? 生:既不超重也不失重,视重与实重相等。3 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上升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师:你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的表达式? 生:F-G=ma F=G+ma=mg+ma F〉G 师:拉力F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与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结论:超重: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下降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生:G-F =ma F=G-ma=mg-ma F〈G 结论: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重。学生游戏: 1、让下端扎有小孔的盛有水的塑料瓶子下落时,站在旁边的同学身上会不会被淋湿? 2、两本交叉相叠的书本怎么样才能轻易拉开? 师:体重计(弹簧秤的示数)能不能为零? 生:当a=g时,F=0。 师:视重为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对话,完成以下填空: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感比较强,最大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觉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状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记者:飞船成功着陆时你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动得较历害,„„当时有很强的()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 2)、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中的人的质量是50 kg,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扩展: (1)本题中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2)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下降呢?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3)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加速下降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4)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5)若想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为零,则升降机应怎样运动? 四、课堂小结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规律: 超重状态 N > G a竖直向上 失重状态 N< G a竖直向下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 五、作业: 1、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 下吊一个小球, 如图(1)所示,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若弹簧秤质量不计, 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以1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2、如图(2)所示,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3、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3s内台秤示数为528N,接着8s内台秤的示数为588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1至2个超重(失重)现象的小实验。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1、BD. 2、BC. 3、31.5m.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gaoyi/36732.htm 超重和失重·教案 肖德军 (河北省永清县职教中心 06560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掌握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并能熟练的判断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理解及其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判断方法。难点是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三、教具 体重计、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矿泉水瓶、有关神州七号宇宙飞船的录像资料、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发射和在轨运行的录像片段并加以解说,大家看一看飞船发射时宇航员采用的是什么姿势?(横卧)宇航员为什么要采取横卧的姿势?原因是飞船发射时宇航员要承受相当与自身体重5-8倍的巨大压力。再看一下飞船入轨后飞船里的情况,物体和宇航员都漂在空中,怎么解释以上两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超重和失重。-(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 十、超重和失重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现象。板书:1.超重现象 实验:介绍装置,架子上有两个滑轮,两边挂有重物。我们让右侧物体质量大于左侧物体质量,开始用手拖住右侧物体让系统静止观察弹簧秤示数,放手后左侧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增大,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增大。分析原因:取左侧物体为研究对象,T-mg=ma,弹簧秤的拉力为 T=mg+ma=m(g+a)>mg 可见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对悬挂物(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因为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实验:取一体重计,让一人站在上面不动读出此时体重计的示数,然后让他由下蹲状态突然站起,让学生观察人加速上升阶段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体重计)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增大,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增大。 分析原因:取人为研究对象,T-mg=ma,体重计的支持力为 T=mg+ma=m(g+a)>mg 可见当人向上加速运动时,人对支持物(体重计)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因为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应当相等) 根据以上两例归纳给出超重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的现象叫超重。(板书) (2)超重的判断方法: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处于超重状态(板书) 让学生举出超重的实例教师给以归纳: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阶段、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和回收阶段(指落地前减速下降阶段)等。(板书超重实例) 2.失重现象 实验:现减小装置右侧悬挂物质量使放手后左侧物体向下的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相对于系统静止时)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减少,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减小。分析原因:取左侧物体为研究对象,G-T=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mg 可见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物体对悬挂物(弹簧秤)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实验:仍利用体重计,让一人站在上面然后突然下蹲让学生观察人加速下降阶段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减小,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减小。分析原因:取人为研究对象,T-mg=ma,体重计的支持力为 T=mg-ma=m(g-a)<mg 可见当人向下加速运动时,人对支持物(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因为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由以上两例归纳出失重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1)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自身重力的现象叫失重。(板书) (2)失重的判断方法: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处于失重状态(板书) 让学生举出失重的实例教师给以归纳: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阶段、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加速下降阶段等。(板书失重实例)3.完全失重 实验:在矿泉水瓶下面靠近瓶底处扎一个小孔,装上水后水会从小孔喷出,因为水对瓶底有压力。把水瓶抛出,喷水情况会是怎样呢?让学生先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再开始试验观察。试验现象:水不再从小孔喷出,原因,水瓶抛出后水处于失重状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失重,水对瓶底无压力-------完全失重。 结合上面实验给出完全失重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1)完全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的现象叫完全失重。(板书) (2)完全失重的判断方法:当物体具有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板书) 让学生举出完全失重的实例教师加以归纳:所有的抛体运动(在忽略了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在轨运行阶段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板书) 4.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 问题讨论:有人说:“超重就是重力增加,失重就是重力减小,完全失重就是重力消失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你是怎么怎么理解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结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归纳出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 超重不等于重力增加,失重不等于重力消失,完全失重也不等于重力消失。无论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就重力本身而言都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小了或者消失了。(板书) 5.例题 (投影)例1:回答以下各题 (1)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2)将四块砖叠放在一起,然后向上抛出(假设在运动中四块砖不分开)那么各砖之间是否有弹力? (3)如果一个人在体重计上由静止突然下蹲并保持下蹲状态不动。分析并回答在整个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起重机在加速吊起重物时具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越大重物体对钢丝绳的拉力就越大容易将钢丝绳拉断。 (2)由于整体做抛体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因而各砖之间无压力。 (3)由于该人从静止开始先加速下降再减速下降最后静止因而先失重再超重所以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是先减小再增大最后回复起始值。 (投影)例2:一台升降机的地板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它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水平放置,左端跟物体相连,右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开始时弹簧的伸长为△x,弹簧对物体有水平向右的拉力,求:升降机怎样运动时,物体才能被弹簧拉动? 分析:物体开始没有滑动是由于弹簧的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这里f=μN,只有减小地面对物体的压力才能减少最大静摩擦力,当f=μN=k△x时物体开始滑动。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当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或向上的减速运动时,才能使地面对物体的压力减小,即G-N=ma。 联解两式得:a=(G-N)/m=(mg-k△x/μ)/m=g-k△x/μm 即升降机做a>g-k△x/μm的向下的匀加速运动或向上的匀减速运动时,物体可以在地面上滑动。 布置作业;练习(1)(2)(3) 五、说明 1.本节课可采用在教师引导下,教师跟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恰当地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识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解释。 2.对于演示实验1要注意弹簧秤的量程要小,最好是0.2千克左右的,刻度要明显利于学生观察。两边重物的质量选择要合适,可使加速过程时间较长、较稳定。 浅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谈《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高中物理组 张楠 摘要 教学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想,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打好物理知识基础又“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字 超重和失重 设计 动脑、动口、动手 过程 现象 正文 教学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想,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打好物理知识基础又“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以《超重和失重》为例谈一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普通的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及学生自家的体重计设计一堂能够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新授课。本节课在设计时,并未采取动画演示超、失重现象,而是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得真实的体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主要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即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意义重大。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所以本节课我才用了很多小实验,让学习参与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且探究其原因。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应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典型性表现为,此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学生已经学了牛顿三大定律,为本节课深入学习超重与失重打下知识基础。他们对生活中超重、失重现象已有所了解,但可能存在超重就是超过重力、失重就是失去重力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通过搜集航天器中的超、失重现象,了解我们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 3、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分析归总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分析归总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手段外,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反思】 1、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入手,因此要求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学生从运动和力这两方面去进行分析,如果疏于引导,就会拖延时间,导致后面教学被动。2、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矿泉水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本节课采用了让染红了的水射向白纸,再用实物投影帮助观察,亦可利用摄象机拍下,进行慢放,效果会更好。 3、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下落过程弹簧秤与钩码易脱节,老师要抓住这个微小环节,及时要学生分析脱开的原因。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资料: 《物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8页 《金版教程》高考科学复习解题方案,甘肃教育出版社,52页 第第二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第三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第四篇: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五篇:论文浅谈《超重与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