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1《拣麦穗》教案1(粤教版必修一)
3.11《拣麦穗》教案1(粤教版必修一)
教
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材理解:《拣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记事散文,作者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在此文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教学设想:此文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全文虽较长,但大部分是人物的对话,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教师对此文可以大胆的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把握,培养学生一种仁爱思想。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的主旨,树立仁爱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回想在童年时最让他们动心及难忘的事。
二、学习目标展示:、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提问:
1、写了什么故事?
2、你读后是一种什么心情,哭?笑?……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四、反馈评价:、写了什么故事?读后的心情?
一、背景
农村姑娘纯真的梦和梦想破灭
拣麦穗
二、我的梦
“我”和卖灶糖老汉的纯真情谊以及对其的怀念
五、问题探究:
、了解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爱”和“美”为创作主题)。
2、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思考为何二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作者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爱)
3、(反馈评价)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这一老一少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话的小孩稚言,而老人却为一个贪吃的孩子付出了他朴素的爱;也因为童言无忌,“我”使一位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在孤独中品味到了一丝温情。一边是懵懂的小女孩,一边是漂泊的老人,在这两个陌生人之间却传递着关爱、依恋和珍惜。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的歌颂。
六、分层训练:
1、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2、在我们生活中你也许也遇到过“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爱,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这些爱,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师寄语:(让世界充满爱,伴随全班学生一起唱此歌结束教学)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教学后记:
虽然只用了一课时,但是由于本人的准备充分,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这节课效果很好。主要优点有:
1、能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使用幻灯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的深刻哲理。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通过拓展活动,既牢固本课的知识,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不足在于:在一些小环节上连贯性的语言有待加强。
第二篇:(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散文。本设计依据“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按照文本解读由“综合——分析——综合”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等板块。
教学过程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交流。教师将在对话中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见解中合理的地方,吸纳其精彩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各方观点做出判断。
张洁的这篇散文题材为学生熟悉,对他们有启示意义,故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准备一份宁静的心情,将张洁的《拣麦穗》朗读一到两遍。
一、整体感悟
1、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完后说说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作者在其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教师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迅速带领学生融情入文。)
2、师生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对话。话题设计如下:(投影)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它诗其它文章)(在此教师可与学生交换自己的感受,如可能会想起《小芳》等一些乡村怀旧的歌曲,想起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想起一幅月夜下的麦田图,想起一些恬淡宁静的乡村往事)②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概括。)
(预测答案:写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③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预测答案: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说明:这部分的对话,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的综合的印象,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二、研读赏析
㈠赏析散文第一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1、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
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
(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二)赏析散文第二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教师指导从两方面入手:
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教师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同上
教师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小结:正因为“我”天真,“我”才有那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三)赏析散文第三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②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③“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怎么理解“真的,我常常想念他,„„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④“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教师理解: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地疼爱。”这种爱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所以我尽管“常常想念他”,但毕竟它已是一份过去的感情,再不如从前一般珍重,因此那个曾经寄托我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火柿子”象征着一种不现实的爱,或是我的梦想。在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以为我的感情、我的梦想可以如“小火柿子”一样顽强,“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但后来再看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却是那么刺目了,愈加反衬出它“孤零零”的可怜。
(预测:学生也可能认为“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对“我”的爱,或者象征着相互之间的爱,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能完全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可指导多读文章相关部分)
三、感悟回味
1、请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2、要求在四人小组内准备,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朗读。
3、推荐两到三个小组在全班朗读,教师做简要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
1、将全文朗读一遍;
2、对课文提出尚存的问题。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
1、学生提出的问题。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4、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
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2、上网搜索阅读张洁的其他散文作品,做读书卡片。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拣麦穗
《拣麦穗》教学设计件
一、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4、通过对《拣麦穗》的学习体会农村妇女的无奈命运,体会张洁早期散文通过一个憨厚、淳朴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描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对爱与美的直接呼唤与追求。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张洁,当代女作家。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三)检查预习并要掌握的词语:
麦穗(suì)田埂(gěng)积攒(zǎn)趔(liâ)趄(qiâ)磕(kē)碰 疙(gē)瘩(dā)蹒(pán)跚(shān)害臊(sào)
(四)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1请同学复述文章故事(补充),思考姑娘们与文章的关系? 2将学生分4组(课前分好组并给他们提出重点),他们把每一部分分别导演成电影。引导他们安排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各组必须重点表现人物的表情,以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并由同学提疑问(解答)。另外要特出情节!各组大概重点:第一组要重点“依依顺顺”,第二组要重点对话,第三组要注意特写老汉的形象。第四组要注意场景的气氛及结尾的表现。以及环境的表现对文章和主题的映衬。
3、问题思考:
“我”在拣麦穗时做了个什么“梦”?它表现了“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什么样的感情?我的“梦”与其他姑娘们的“梦”有什么不同?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要点:“我”因年幼,不懂什么叫害臊,当二姨逗“我”时,我大言不惭地说要备嫁妆。“我”要嫁的卖灶表白心愿的那段对话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后来,“我”到了认真拣麦穗的年龄,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老人脊背越来越弯、步履更加蹒跚,最后终于老去了。虽然“我”童年的梦想最终破灭,令人辛酸,但是“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是在于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老汉是一个饱经风霜,一头长白发,满脸皱纹,在孩子面前挂着笑意。不管是模仿大姐姐还是为了有灶糖吃,不管是拿糖哄小姑娘还是长大真的去接她,在“我”毫无顾忌地向卖灶糖老汉表达尊敬时,老汉总是表现的疼爱小孩子。)
(五)重点研讨:
1、你从本文的农村景色中读到了什么?
2、在那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跟着割麦的人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
注:美好的景致中隐隐地透着些无奈,与对农村妇女命运(日复一日的劳作,纯美愿望在庸常生活面前的最终湮灭)的感叹。重点句段: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注:这里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3、在本文中“烟荷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烟荷包”是全文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 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像猪肚一样的“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岁于那些忘记了的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起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感情,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的重要区别
(六)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归纳)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七)写作实践:
一个小小的物事,一个可能并不伟大的人,都会牵系着你人生经历中的喜怒哀乐,都可能牵连着你难忘的深刻的记忆,甚至它们曾经改变过或正在改变着你的生活,就像《拣麦穗》中的“卖灶糖老汉”和“烟荷包” 一样。你能将你与它们的故事仔细道来,并说说你与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牵系吗?
要求: 1、700字
2、地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六、板书:
课题:拣麦穗 张洁
小姑娘 →← 老汉 →情谊
↓ ↓
梦 ←柿子 → 象征 →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烟荷包 → 寄托 → “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
《拣麦穗》教案
一、导语
有些东西要学会放弃,有些东西却要时常捡起。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张洁讲述的拣麦穗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板书:大雁、卖灶糖的老汉
2、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拣麦穗 嫁
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绣荷包 送(与“等”辨别)站树下 哭(与“等”“望”“问”“盼”辨别)
3、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板书:一个美丽的梦 丢失 想念
今天看来,大雁拣麦穗、绣荷包是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编织美丽梦想的开始,而卖灶糖老汉只不过是大雁实现梦想最好、最真实的寄托。当梦想丢失时,除了痛哭,更多的是深深的思念。
三、人物对话欣赏
1、本文感动我们的不只是一群农村少女丢失梦想后的感伤,还有一段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对话。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首先在同桌之间演练,然后选两组表演。
2、你认为这段对话好在哪里?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对话描写可以更好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现在让我们将思维拓展开,从你所读的文章或所看的影视剧中找出一段你最欣赏的对话,朗读或表演出来,有必要的要交代语境。
4、学生总结对话的特点。
板书:简洁、有个性、幽默、机智
5、教师创设情景,学生编写对话。一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下课时在走廊里,不小心撞到老师身上,这可是素以严厉著称的,这时„„
6、学生写作,有条件的可表演。
四、小结(略)
拣麦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难点:探讨爱的真谛。
【设计思路】
女作家张洁在《拣麦穗》中赋予了一个深远的话题,当一个成年人用浑浊的双眼来回首审视童年的天真、爱的渴望时,是空有幻想,还是执著地追求?是麻木地依顺,还是痛苦地抗争?是伤心地哭泣,还是静心地反思?作者在做着思索、选择,我们也应该去直面、去抉择。为此,教学时模拟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形式,现场直播,围绕着“爱的真谛”这个话题,与“作者”等嘉宾碰撞、交流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拣麦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类,想起古代诗篇。他们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孤独过、爱恋过,也怨恨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我们这一代,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走下去,直到永恒„„每个拣麦穗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吧!
(二)教法学法展示:
充分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者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
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散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卖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绣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了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哎!
5、嘉宾与观众互动:
①观众向嘉宾提问。例举如下:
作品中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张老师,您对作品中“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表态,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能告诉我们确切答案吗?
提示: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继续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②嘉宾向观众提问。例举如下:
作品中的“我”对卖灶糖的老汉由怜悯到牵挂、依恋再到伤悼、怀想,这一情感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观众甲回答:无论是“我”童年的稚嫩戏言“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长大了对老汉的依恋,还是卖灶糖老汉的死去后我的伤心哭泣,都说明“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观众乙回答: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观众丙回答: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缕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毛承延)
《拣麦穗》教学设计一
【课文解读】
《拣麦穗》是一篇言近意丰,情愫复杂、绵长的散文。一串麦穗,一段往事,一种幻想,牵扯出一腔弥漫性的旧时伤怀,编结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意义锁链,催生了一套由“故乡”和“童年”合拼而成的“情感结构”:既有细远的忧郁,又有深沉的反思;既有不屑地嘲讽,又有真诚地呼唤。
运用象征手法,赋予具象画面以抽象的理念内涵和文化情绪,是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人在年少时,能到田野里去拣麦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和童趣。拣麦穗的女孩行走在收获季节的田野上,是大自然里一道美妙的风景:远处是月残星稀、薄雾弥漫的背景,眼前是挎着篮子跟着割麦的人走去拣麦穗的女孩,不断地弯腰俯向大地,拣起沉甸甸的麦穗,太阳照着她,晨风吹着她,天上白云悠悠,鸟儿在草丛里鸣叫,她行走着、寻找着遗失的麦穗。然而,诗意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一缕缕难以名状的爱、有始无终的情,她拣取的不是某个农民关于吃的起码要求,而是从母亲的祈祷里懂得的,从姐姐的眼神里领会的,更是从与同伴朝夕相处的岁月里朦胧意识到的,装进嫁娘包裹里去的对爱恋的向往。不过,天真、稚嫩的女孩一穗一穗地拾起它们,隐隐地触摸到其中的沉重,“觉得多少年,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呀!她们要嫁的那个男子,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一切都只是错位上的尴尬。当“我”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跟在大姐姐们身后拣麦穗的时候,只是想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而且不顾大姐姐们的“放声大笑”,期盼着自己快些长大早日做卖灶糖老汉的媳妇,还缝绣了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出嫁时送给他;当“我”也如那些农村姑娘到了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时,“我”知道卖灶糖老汉像母亲那样朴素地疼爱着“我”——“没有任何追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真是越来越依恋他,常常想念他,直到有一年腊八节,“我”站在顶梢上还挂着一个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的树下等着卖灶糖老汉,得到的却是他“老去了”的消息,小火柿子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拣麦穗,实际上是心灵的跋涉,是女孩在像歌谣一样的文化苦旅中寻找上帝抛洒到人间的人生碎片;绣烟荷包,针儿长、线儿密地缝进了女孩美而静、广而远、纯而真的梦幻般的期待;小火柿子,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人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与被爱的颂歌,还真有人在选择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危险。拣麦穗,绣烟荷包,小火柿子,不都是典型的意象和鲜明的象征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品的匠心运思和复杂情感。
2、学习和体味象征、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体味象征、对比的表现手法。
难点:领悟作品的复杂情感。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方案安排两课时,课型为指导阅读鉴赏课型,其意图是通过教师的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领悟感受作品沉甸甸的情感积淀;通过教师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去学习体味构思的独具匠心和象征、对比的艺术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流年似水,在岁月的风尘中我们的幻想、我们的依托似乎都如泡沫一般不堪一击。但谁又能否定,我们心灵中所承载的理想,哪怕是极其脆弱的理想,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依然有它的美丽。在张洁的《拣麦穗》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闪烁着的光芒。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见【相关链接】)
2、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点击课文开头部分,指导学生概括事件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就开篇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展开讨论。
提示:课文开头部分概述农村女孩挎着篮子拣麦穗生出种种幻想,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幻想全都变味了——依依顺顺所嫁的男人与所幻想的那个男人相差甚远,只是像丢失了的一个美丽的梦。这样开篇为下文叙写“我”由拣麦穗所产生的憧憬——嫁给一直疼“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与其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勿如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作了铺垫和映衬,由面到点,由此及彼,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揭示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渴望爱恋,呼唤真诚!
(三)阅读赏析:
1、对象征手法的探索:
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中写“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的一段描写“那棵树的顶梢梢上„„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接着让学生分析“小火柿子”在这里有
什么象征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这段描写中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提示:在这里,作者两次刻画了一个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也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也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时的《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作者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她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2、对对比手法的探索:
可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后大半部分,从“我”的往事记忆中找出若干组对比镜头,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提示:张洁曾经说过: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为我们选取了几组对比的镜头:当“我”如同那些农村姑娘去拣麦穗时,“我”看见的只是蚂蚱和蝴蝶;当姑娘们都幻想嫁个理想中的男人时,“我”却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当大姑娘缝呀、绣呀准备嫁妆时,“我”却只绣好了一个皱皱巴巴的猪肚子似的烟荷包。通过对比,突出了“我”的稚嫩、天真和新奇却朴素真挚的向往。因为天真无邪,丑陋的“我”获得了别的姑娘也许一辈子得不到的疼爱: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就是幸福;也因为童言无忌,“我”使一位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在孤独中品味到了一丝温情;“我”会为老汉的生死而“着急”,“我”会为老汉的家在何方而“犯愁”:一边是懵懂的小女孩,一边是漂泊的老人,在这两个陌生的个体之间却有着关爱、依恋和珍惜。
(四)思考探究:
1、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细节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诵读品味、点拨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不求答案一致,但求全体参与,畅所欲言,言之有据。
提示1:维系在“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缕缕感情,真的能承受生命之重吗?当“我”也如那些农村姑娘到了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时,也许只有老汉的死才能为这份朴素的关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只有死亡,才会留给人们一串严肃的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能使人们“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强调和深化作品的主题。
提示2:“烟荷包”缝上了母亲的希冀,绣入了作者对爱的渴望、对幸福的向往,藏进了农村姑娘的纯真、淳朴、善良。
《 拣麦穗 》教学设计
曾翠影
教学目标 :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 导读课 一课时
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而深沉的意境。
预习自读 :早读: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朗读课文。
思考:“我” 拣麦穗 与村姑们 拣麦穗 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 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 : 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 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 :朗读第 1、3 — 8 自然段
生 :聆听 感知 村姑 拣麦穗 的习俗
师生 :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 :“村姑们” 怎样拣 麦穗?
“村姑们” 为什么要拣 麦穗?
穷苦
村姑 拣麦穗习俗 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 痴梦
痴想
生 :朗读:女生齐读第 2、12 — 37 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
大雁:女 生个读。
探究 :“ 我 ”如何 拣麦穗 ?
“我” 为什么要“嫁” 灶糖老汉?
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 :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 我 ”:天真无邪、向往快乐 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 老汉 ”: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善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 拣麦穗 往事 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 : 1、“村姑们” 拣麦穗 的结果怎样?、“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我”与村姑 拣麦穗 有什么不同?、“我”与村姑 拣麦穗 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你对村姑们 拣麦穗 的习俗或我 拣麦穗 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 :小结: 纯朴
痴梦 幻灭 令人感叹
认命
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 永恒 执着 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 : 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散文中 景物描写 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渲染烘托 铺垫背景 线索)
背景:时间 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 :环境描写 烘托:空旷 恬淡 忧伤
意境:幽远 深邃 田园诗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 :象征意义
“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 执着
烟荷包 :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人物刻画 :性格突出(纯朴 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思想性 :
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 :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 : 师 : 投影 : 介绍张洁相关 资料。
五、朗读课文 :(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 :“人性美的回归”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 体现 ? 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预习《我与地坛》自 读课文思考 : 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拓展探究 :“生存环境与命运”拣麦穗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⑵基本解读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她怀有深情,但不直露地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体现出来。虽然其中也有欢快的叙述,但文章的基调是让人忧伤的,总的来说是令人伤心、惆怅,学习的时候得找准这个基调。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另一个是“我”加入到拣麦穗队伍中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的却又别样的“注脚”。
课文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以及出嫁时这些美丽的梦想的破灭。农村姑娘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嫁妆,寻觅幸福。但是“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呀!”然而,更让人悲哀的是,她们很快就忘记了由这种失落所带来的悲伤,“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所以 “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还有什么比没有梦想更可悲的呢?作者描写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其心情的沉重.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梦想、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
课文后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它描述儿童强烈的模仿心理,实际上写了另一个梦的破灭。“我”因年幼,不懂什么叫害臊,当二姨逗“我”时,我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要备嫁妆。“我”要“嫁”的卖灶糖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饱经风霜,一头长白发,满脸皱纹,在孩子面前挂着笑意。不管是模仿大姐姐还是为了有灶糖吃,不管是拿糖哄小姑娘还是长大真的去接他,在“我”毫无顾忌地向卖灶糖老汉表白心愿的那段对话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后来,“我”到了认真拣麦穗的年龄,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老人背脊越来越弯、步履更加蹒跚,最后终于老去了。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辛酸,但是“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是在于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⑶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为什么要描述“我”在拣麦穗中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通读全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象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教学时,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可以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体会文中丰富的、多层次的感情内涵。
第四篇:高中语文拣麦穗必修一
《拣麦穗》教案
作者:蓝佩燕 单位:惠东荣超中学高一语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2.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体会文中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会其语言魅力,欣赏文章巧妙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2.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2、把握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自己值得眷恋和追思的童年记忆,尽管流年似水,岁月的风风雨雨回抹去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但儿时的回忆却往往清晰如昨天。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拣麦穗》,走进作家张洁的情感世界,和张洁一起去追寻她散落在时光村落里的童年记忆。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二、投影本课时内容学习任务(学习内容问题化)
1、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 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2、全文可分成两部分,这不难看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学生自主学习(12分钟)
明确要求:安静、快速阅读全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1、2、3
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8分钟)
明确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讨论,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小组里谁贡献最大!
四、展示交流
1、自主学习一:
2.(1)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2)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五、拓展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导入
以上节课的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二、投影本课时内容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我是怎样的女孩?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3)老汉对“我”那么好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2、阅读“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雪压下来”和“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12分钟)
明确要求:安静、快速阅读全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1、2
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8分钟)明确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讨论,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小组里谁贡献最大!
四、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一:
1.我是一个天真浪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老汉是一个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的慈祥和善的老人。2.正因为“我”天真浪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讴歌的爱。自主学习二: 1.象征、反衬。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实则是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反衬,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象征心中不灭的梦想);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五、拓展训练
阅读“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思考(1)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烟荷包”上?(2)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1.“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2.“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爱,这种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拣麦穗 人物形象[最终版]
苦难岁月中的寻梦者
——《拣麦穗》人物形象初探
《拣麦穗》以饱蘸深情的笔触,通过描写几十年前拣麦穗的往事,为我们刻画了一群苦难岁月中的寻梦者,他们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寻梦之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他们心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他们的这份憧憬难以向人言说,于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描绘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整整一个收麦季节,他们起早贪黑,拾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换来零零散散的钱币,买回喜爱花布、花线,悄悄为自己置办嫁妆。为着心中那甜美的梦想,不管再苦再累,他们也甘之如饴。可是,老天并未因此而给他们半点的眷顾,残酷的现实把他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最后,他们不得不嫁给素不相识的男人,在那样的年月里,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美梦,因为沉重的生活早已把人们的心变得麻木冷漠,就是姑娘们自己也被严峻的现实磨去了棱角,他们顺从于长辈的意志,屈服于不公的命运。由于长期身处严酷的环境,羸弱的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同这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中美梦的成为海市蜃楼,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和无奈的事啊。
二、“我”——执著的寻梦者。
“我”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小女孩,拣麦穗在“我”的眼中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它对“我”的吸引力远不如蝴蝶和蚂蚱,年幼的“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所说的嫁人之类的话,也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在“我”心中,灶糖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童稚的“我”之所以愿嫁卖糖老汉,不过是源于对灶糖的渴求。甘甜的灶糖,既勾起了一个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我”找来碎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卖糖老汉缝了一个烟荷包,这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纯真情怀,同时寄托着“我”对梦想的追求。
长大后,“我”虽为幼时的话语害臊,可“我”对卖糖老汉的感情却更加真挚、深沉,“我”的心中,卖糖老汉已是“我”所喜爱、依恋的长辈和亲人,这不是因为他经常带小礼物给“我”,而是他真心疼爱“我”这个馋嘴的小女孩,他宽厚无私的关爱,让“我”这个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姑娘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于是,“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后来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我”哭得非常伤心,这是为着一份真挚感情的失去而伤心。以至多年后,“我”都还在寻找那个猪肚一样的烟荷包,说明“我”还在寻梦,还在追求和呼唤那份纯真的情谊。
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
文中的卖糖老汉,是一位居无定所、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老汉。一个舒适的家,一份温馨的亲情,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无情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深深的印迹,却无法改变他那颗淳朴善良的心。虽然他并不将一个孩子的烂熳之语当真,但他仍一如既往地疼爱“我”,这种宽厚而又不带任何企望的关爱,让人体会到他胸怀的博大与宽广。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从“我”喜爱和依恋中,从“我”的担心和牵挂中,也体验到亲情的温馨,让他向着心中的梦想迈近了一步,这是他漂泊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那一件件小礼物,表现了老人对这份真挚情谊的珍视。由于生活的重压,老汉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漂泊不定的一生,我们相信,当他知道他曾经疼爱的小姑娘常常想念他时,他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在那里,不知他是否已实现
了心中的梦想?
——此文发表于《语文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