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地理》授课实施总结
《旅游地理》授课实施总结
2013 ——2014年第一学期我承担13级旅游管理201301、02班《旅游地理》课程共计42×2=84个课时的教学工作。《旅游地理》属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讲授青海旅游资源的分类、青海各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及主要景点。针对课程特点,《旅游地理》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各旅游区的特色,让学生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
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是职高生的通病,但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却是他们的优势。如何把握职高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是值得每一位职高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融通、五段递进”模式的相关要求,结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在初中成绩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爱听课,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产生听课疲倦,出现睡觉、讲话、开小差等一系列问题。在旅游地理课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在课前可以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在授课时能够用图片说明的一律使用图片,用旅游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他们的震撼,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讲名山景点时,教师又可展示大量的景点图片。学生通过图片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渐渐萌生和培养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选择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本是精华,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内容丰富而全面,但再好的教材学生不接受也是空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顾及学生的特点,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而杂,不如少而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到大多数职高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自创教学模块,以课本为依托而不应拘泥于课本,要选择专题教学。如在高一上学期教师主要讲述三大板块:一是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二是名山旅游资源,三是水体旅游资源。在讲述名
山旅游资源时,教师从各名山的历史、文化、传说、著名景点、旅游活动等几方面去阐述。这样的专题教学,脉络清楚,学生易于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是决定他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职高学生不仅大部分学习基础差,而且伴随着消极的学习情绪:或得过且过,不想学习,只想混个毕业证向父母交差完事;或是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望难却步。职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
十五六岁的职高学生大多个性较强,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要认同他们、赏识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尽可能地维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四)分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分层评价、分层激励就是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励他们超越自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
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始终处于“落后群体”,经常听到和受到的是教师的批评和冷落,他们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可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辅导与肯定,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因此,实施分层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五)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部分学生意识到学习有利于就业,即学生对于如何培养职业能力比较模糊,未能将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职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将目标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
明确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与相关职业联系为了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在导游班的导言课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导游
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回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的回答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有的回答应具备扎实的史地文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优秀导游应具备的素质:服务者的意识、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而综合性的知识和素质则贯穿始终。这样,在上正课前教师就与学生一起明确了学习目标,即培养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导游人才。
《旅游地理》主要介绍青海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同学们对此比较感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出勤率高,课堂纪律好。但是学生对青海基本的地理知识比较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给学生补充中国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知识。《旅游地理》光靠教材文字介绍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搜集各区旅游景点介绍的视频,如有可能,组织学生到周边景区参观。
管理工程系甄小明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篇:中国旅游地理授课计划8-9第三章
课题: 第二章 旅游资源地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宗教与民俗美食)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熟悉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俗旅游与美食旅游资源。
授课类型: 新授 课外作业(或复习题): 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
1、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
2、民俗旅游与美食旅游资源。
教学后记(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及设计安排:
Ⅰ、新课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讲内容 Ⅱ、新授(70分钟)
民俗旅游
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 2 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宗教旅游
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美食旅游与相关概念
1、美食旅游与旅游美食
美食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美食”作为吸引物的享受过程。旅游美食是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到的美味食品,可以是在旅游途中携带体积小、轻便、新颖的旅游小食品,亦可是享用到的风味大餐。旅游美食是美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食旅游与饮食文化旅游
饮食文化旅游可看作狭义的美食旅游。饮食文化旅游重在“文化”,指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了解饮食文化和品尝美食为主要内容,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由于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千差万别,则“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富而浓厚的饮食文化内容是开展美食旅游的必备条件,美食旅游则是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3、美食旅游与旅游餐饮
旅游餐饮是指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行为,而美食旅游是以美食为吸引物的旅游过程,这两个概念分别指不同类型的行为,但都在旅行途中发生,而且都与旅游者的饮食行为有关。但美食旅游不仅仅包括餐饮过程还有其它与美食相关参与性活动,如烹饪比赛、啤酒节、水果节等等,旅游餐饮更多的注重旅游者的餐饮行为及餐饮质量,如在旅游过程中的饮食安全、卫生、营养等等。美食旅游的特点
1、区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正是这种旅游资源在区域上的差异分布,才形成了美食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是造成人们以旅游形式达到审 3 美和愉悦目的的根本原因。
2、原创性
虽然美食旅游具有区域性,但美食可以在异地再造。然而美食旅游离开其源地,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旅游过程中所享受到的“美食”是有差异的。旅游资源的这种区域性特征,赋予一国或一地区对该种资源的垄断,使简单的仿制无法与本体旅游资源相比拟。并且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地方美食离开源地不得不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改良,这对于美食旅游者而言,其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3、民族性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代性
美食旅游者在不同时代需求是变化的,所以美食的评价因时代的差异不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求奇、求新的心理比较重,是口味上享受刺激、寻求差异的一种体现。九十年代开始追求营养、滋补及保健,求野、求洋、求补开始流行。非典之后,求绿、求土之风再次刮起。对美食的评价不一,各个时代主流的美食不一,则美食旅游的主题发生很大改变。
5、参与性
美食旅游的参与性相对与其它的旅游类型要强烈得多。首先美食旅游最主要的旅游经历是品尝,这种来自味觉的美感即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这种参与直接影响整个旅游时间的长短、旅游质量的高低,故旅游体验对于美食旅游者显得更为重要,对美食旅游本身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其次美食旅游其它的参与性活动,如观看烹饪比赛、茶艺表演和学做中国菜等,都能激起美食旅游者强烈的模仿欲,这些操作性极强,丰富的旅游活动,极易延长美食旅游者兴趣的持续时间。
Ⅲ、复习小结(5分钟)Ⅳ、作业
第三篇:中国旅游地理授课计划2第二章
课题: 第二章 旅游资源地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第一二三节)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掌握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和类型 授课类型:新授
课外作业(或复习题):
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 地貌和我国山地旅游资源
教学后记(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及设计安排:
Ⅰ、新课导入(5分钟)
回顾上一讲内容,通过案例引入自然旅游资源
Ⅱ、新授(70分钟)
第二章旅游资源地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第一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花岗岩地貌
球状风化剥落,圆浑:黄山、华山、九华山、恒山、莫干山、泰山、天台山、普陀山、崂山等……高山型:球状块石累叠的山峰,新构造运动强烈,属伟晶花岗岩,差异性大;低山丘陵型:地貌呈馒头状,花岗岩颗粒均匀,各方向风化程度均匀,层状剥蚀
2、丹霞地貌(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山景)
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坡面形态特征:顶平、身陡、麓缓
3、岩溶地貌
岩溶发育的条件:
一是岩性条件,只有碳酸盐类岩石地区才有岩溶发育;
二是地壳构造条件,从构造看,地壳稳定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岩性变化小,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发育;
三是气候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气温高低和水的流动性。
岩溶地貌的形态:
宏观:孤峰、峰林、峰丛地面呈流线型,陡而悬。如广西阳溯、广东肇庆 微观:石林、太湖石
4、流纹岩地貌
地貌特点:
山青水秀,造型多,变化莫测
雁荡山:古火山岩地质基础台风雨植被的点缀彩绘
5.熔岩地貌
熔岩地貌是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
形态:熔岩塔、熔岩洞、熔岩陷谷、绳状熔岩、波状熔岩等
特征:具有熔岩的流动构造
分布:
中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3个地带:环蒙古高原带、青藏高原带、环太平洋带
(三)其它地貌旅游资源
1、雅丹地貌(有陡峭的小丘)
干旱地区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形态。
2、海岸地貌
A、海岸堆积地貌
a、砂砾质海岸地貌:昌黎金海岸、澳门黑沙踏浪b、生物海岸
第二节水景旅游资源
一、水体资源与旅游
(一)水体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二)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
(三)水体能满足游客多种旅游参与需要
(四)水体是周围环境的空调器
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类别
(一)、江河峡谷景观
1、江河沿岸常是生产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如四大文明发祥地)。
2、江河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美丽风景,最适合观赏游览。
3、走廊式观光,景观富于变化,能够欣赏更多的与水景有关的综合美。
4、适宜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风景河段:风景河段是指风景优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流的某个区段。它不是河流的自然地理分段。
漂流河段
(二)瀑布景观
1、概念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
2、组成(三)湖泊景观
1、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 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
② 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
③ 类型多样。
2、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
(1)、河迹湖:
① 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② 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 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 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
(2)构造湖:
① 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
② 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 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
② 典型湖泊 :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
② 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
(5)火口湖 :
① 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
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
(6)、冰川湖:
① 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
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北美洲的五大湖群等。
(7)、风蚀湖:
① 含义 :风蚀湖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 :岩溶湖系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9)、人工湖:
人工湖是指水库和堰塘等。
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三)泉水景观
1、泉的含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泉。
泉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下水有关。
2、最具有旅游意义的泉水旅游资源矿泉、温泉、名泉
Ⅲ、复习小结(5分钟)
自然旅游资源中山地和水体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Ⅳ、作业
第四篇:旅游地理总结
旅游地理总结
缺乏学习兴趣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有着强烈的厌恶感,有60%的学生很讨厌地理,只有2%的学生喜欢学地理,有38%的学生觉得对这门课程不讨厌,也不喜欢。经分析职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因素,自身的贪玩,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客观因素,地理知识枯燥无味;三是不良的学习情绪,自卑心理作祟,学不好就讨厌学,讨厌学就更学不好,以致恶性循环,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方法不正确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99%的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是在考前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地理,是应试教育所致,教法不当,学法自然不当。
学习有畏难情绪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77%的学生觉得地理知识深奥难懂,没有一位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容易学。这与地理知识本身抽象且不易理解有关,也与学生不求进取,知难而退等消极情绪有关。职高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失败者”,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班级的最后几名或者十几名,于是“破罐子破摔”,有逃避学习的心理。
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反差较大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用处不大,而73%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可以增长见识,20%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有利于就业,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结果。可这又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相矛盾。学生学不好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他们的惰性在作祟,不愿付诸于行动。
虽说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是职高生的通病,但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却是他们的优势。如何把握职高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是值得每一位职高教师思考的问题。
探索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在初中成绩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爱听课,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产生听课疲倦,出现睡觉、讲话、开小差等一系列问题。在旅游地理课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在课前可以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在授课时能够用图片说明的一律使用图片,用旅游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他们的震撼,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讲述钱塘江大潮时,教师可以展示游客与潮水赛跑的图片;在讲气候旅游资源时,教师可以展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在讲名山景点时,教师又可展示大量的景点图片。学生通过图片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渐渐萌生和培养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选择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本是精华,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内容丰富而全面,但再好的教材学生不接受也是空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顾及学生的特点,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而杂,不如
少而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到大多数职高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自创教学模块,以课本为依托而不应拘泥于课本,要选择专题教学。如在高一上学期教师主要讲述三大板块:一是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二是名山旅游资源,三是水体旅游资源。在讲述名山旅游资源时,教师从各名山的历史、文化、传说、著名景点、旅游活动等几方面去阐述。这样的专题教学,脉络清楚,学生易于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是决定他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职高学生不仅大部分学习基础差,而且伴随着消极的学习情绪:或得过且过,不想学习,只想混个毕业证向父母交差完事;或是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望难却步。职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
十五六岁的职高学生大多个性较强,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要认同他们、赏识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尽可能地维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四)分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分层评价、分层激励就是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励他们超越自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
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始终处于“落后群体”,经常听到和受到的是教师的批评和冷落,他们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可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辅导与肯定,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因此,实施分层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五)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在“职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调查”中,只有20%的职高学生意识到学习有利于就业,即学生对于如何培养职业能力比较模糊,未能将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职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将目标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
明确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与相关职业联系为了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在导游班的导言课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导游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回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的回答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有的回答应具备扎实的史地文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优秀导游应具备的素质:服务者的意识、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而综合性的知识和素质则贯穿始终。这样,在上正课前教师就与学生一起明确了学习目标,即培养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导游人才。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而职高生进入社会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职高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必须培养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因此,各学科要相互联系,专业课不仅应与文化课相结合,各专业课也要相互渗透,才能全位地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知道,旅游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学会利用资源,加强与文化课的联系。如讲述古代六大名楼、名山时,可与语文课所学的相关诗句联系起来,以诗文来记忆名楼、名山;讲帝王陵墓时,又可以与历史知识相联系。这样将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学生就会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职业能力。
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不在于智能高低,而在于智能结构不同。积极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弥补其弱势智能,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高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踊跃地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专题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由学生自设问题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切合学生的特点,易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
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只有切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旅游资源学》课程授课实施总结
旅游资源学课程授课实施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我担任2012级旅游管理专科1、2班《旅游资源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共计54个课时。《旅游资源学》是我校管理工程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通过《旅游资源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主要旅游资源(地区)的基本概况,掌握中国主要旅游资源(地区)的人文习俗和旅游景点。通过项目的解决,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接待国外客源并开拓国外客源,提高个性化和针对性服务水平,为学生正确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职业道德观。为学生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更好的从事外事接待工作,尤其是从事涉外旅游接待和涉外酒店服务提供支持。
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是职高生的通病,但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却是他们的优势。如何把握职高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是值得每一位职高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及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我校“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有机结合。
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异不在于智能高低,而在于智能结构不同。积极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弥补其弱势智能,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高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踊跃地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专题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由学生自设问题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切合学生的特点,易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多媒体、案例教学、尽量多讲案例,以缓解纯理论知识的抽象、枯燥乏味;并指导学生进行见习、调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旅游客源各国概论的相关书籍很多,但教材体系大致雷同,且大多对旅游资源的民风民俗与日常禁忌、主要热点旅游资源介绍极为简单等这些实际情况,我就尽量多花时间和精力上网收集资料,并用相关旅游视频资料做补充教学。为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堂练习、指导课外实践活动和推荐参考书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并设计介绍各主要旅游资源的民俗、各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名胜和旅游线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双重目标。今后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督促学生自觉查阅相关知识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讲些相关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旅游资源学》课程光靠教材文字介绍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搜集各主要旅游资源介绍的视频
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只有切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一线酒店高端技能型人才。
侯召军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