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
试卷分析
潘克胜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思维拓展.可以说题型多样。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41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6小题:......隋炀帝又开设---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基础导致的。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36小题第3问,如何评价“此河”?学生无从表达,此题得分率只有0.52,这是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致。
4、审题能力不强。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3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那些措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此题就
是学生审题出错,因此无从下手,导致此题得分率至少0.23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历史作为中考学科虽然只是第一年,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古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0.35,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纳雍县新房中学2012年7月13日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
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1、今年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免了考查的知识点相对密集、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可谓立意高远。
2、试卷分为
一、选择题(40分),二、材料分析(52分),三、身临其境,展示才华(8分)。其中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分率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师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而材料分析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
⑴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
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例如:材料分析第一题中,有的同学把严厉写成“严历”。
⑵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例如:材料分析第二题中,“另一个时代开始”的意义?很多同学答成亚太经合组织的意义,造成失分。
⑶考生综合能力较差。例如:材料分析第四题中宪法的作用概括不全面。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⑷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例如“身临其境,展示才华”题学生接触少,因此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通道一中2014年七年级下期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王汉霞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六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对号入座、历史小诊断,填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分析题.可以说题型多样。
从题量上看共六个大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
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
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0小题:和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该题得分率不高,这是由于
学生基础导致的。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
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
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
或不完整。如第38小题第2问,材料三,四反应清朝统治者怎样思想?学生表达不全面,此题得分率只有25%,这是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致。
4、审题能力不强。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
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
答。如第3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那些措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此题就是学生审题出错,因此无从下手,导致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历史作为中考学科
虽然只是第一年,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生从思想
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古代史是中考考
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0.35,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
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课标》是历史教
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
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
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
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
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
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所学的历史
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
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
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首
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
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
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
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
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014年6月27日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总体评价
今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涵盖知识面广,重视基础,命题形式富于变化,既有常见的选择、填空题,又有材料题,还有图中学史,及问答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材料等能力,难易适中,兼顾到了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具体分析
全卷分两种题型,即: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15小题,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图表、问答题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如选择题3、8、11等题,不仅涉及面宽,且命题形式新颖,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均是七年级上册后半册书的重点内容,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图中学史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基础扎实,此题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一看就能很容易答出来,否则,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只知一味死学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三、今后教学措施
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刘胡兰镇中学校
霍爱珍
2016.01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霍
爱
珍
刘胡兰镇中学校2016.01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期末复习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
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中游 B.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2.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这里的“他”是指()A.黄帝
B.舜
C.禹
D.启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春秋时期的政治据是“永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长平之战的是()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7.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8.“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A.B.C.D.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0.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11.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A
B.B
C.C
D.D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13.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15.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①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 颁布均田
③ 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 颁布“推恩令” ⑤ 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A.人面鱼纹盆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兵马俑 17.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①《九章算术》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19.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0.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D.《史记》
二、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10分)
21.尧、舜、禹之间的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式,被古人称为“__________”。为了巩固对辽阔土地和殷商遗民的统治,西周推行了_________制。22.________、______首倡的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23.汉武帝时,派遣_______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4.西汉历史学家_________编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通史。
25.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奠定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北魏贾思勰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每小题2分,总计10分)26.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汤把都城迁到殷,商的都城稳定下来。()改正:
27.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司法。()改正:
28.三国时期,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
改正:
29.从西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改正:
30.四川出土的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总计40分)
31.《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1)“江南”地区得到发展是有哪些因素?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2.“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1)材料中的“他”是谁?他曾几次出使西域?
(2)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理西域?
(3)他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尽坎坷,你认为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33.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讲经图》,所说的“经”是指“六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谁?当时太学设置在何处?
(2)这位皇帝采纳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正统思想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作为教育家,他对古代教育有哪些杰出贡献?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他的教育名言2条。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谈谈这句话对你处理同学关系有何启示?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