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纲:
1、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2、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3、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锻炼交际能力
4、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关键词:口语交际突出主体创设情境锻炼能力激励信心倾听表达应对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一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二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二、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如《第一场雪》的教学,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放在大雪纷飞的校园中,让学生通过对雪的亲身体验,自由畅谈,从而感悟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加深作者对雪的独特情感体验的理解。
二要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享受着课余生活的快乐时光,他们的创造精神也往往会在这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课余生活带入课堂。“习作”《啊!我发现了„„》的教学,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边进行实验的演示,边解说实验的过程,并与大家共享偶得的快乐。这样,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自然会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爱护,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锻炼交际能力
多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师生和组织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一要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应当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另一方面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又扮演被采访对象,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二要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如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的教学要做到:首先,出示讨论要求:“要路还是要树?”,并让学生自由结合,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选派一名主持人,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这样,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
四、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具体做到:一要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二要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势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无形中他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三要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常常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对任何事情总是莫不关心,熟视无睹。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专门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自己,而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即使回答并不完美,哪怕答非所问,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他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醒一个自卑的学生,信心倍增,转自卑为自信。
四要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们多受启发。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的交流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体验学习,并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界解惑、改善接受学习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让成果“出错”的学生看不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叉号”,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问号”、“再仔细想想”等提示语或启发性的文字,从而消除“出错”学生的心理畏惧,他们会认真解决,或许主动向同学或老师沟通出错的原因。
总之,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这三大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土门镇茅坪中学范先娥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转变,就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呢?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建立语言环境,克服畏惧
针对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语言环境指特定的说话环境,如即席答问、小组争议等。所谓“建立语场”是指充分制造上述形式的说话场地和环境。然而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去解疑,让学生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语场,使学生经受锻炼。
说话首先要有胆气。壮胆不能光靠表扬和鼓励,还应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进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先说对文章的理解;散文、诗歌教学可让学生先谈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笔头作文可先让学生口述然后再写……例如初一新学期开学初,还没有确定语文科代表的人选,我就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班级演讲比赛,以“假如我是语文科代表”为题,让学生全部参加,竞争上岗。起初,学生都很紧张,不敢尝试。后来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后来的日记中许多学生写到此次演讲让他们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以后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由此可见,学生的胆量是完全可以练出来的,根源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出练胆量的环境。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思维背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来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怕出丑的心理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一切因素去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克服害羞心理,将胆壮起来。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几个“斗胆性”的语场,设置创造性思维议题,有意引导争论。因此,“讨论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讨论法主要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每节课都针对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这种气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就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如在品读《孔乙己》的时候,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大约”表估计,“的确”是肯定的意思,这句话不是有矛盾吗?这个学生的疑问,很有价值。听后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大胆质疑,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我们的教师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选准话题,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融入到讨论中来。有了可供锻炼的语场,学生也就在训练中渐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活跃起来。
二、教师示范,声情并茂。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就是个既经济又有效的好办法。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的演讲,每天一个同学,全班学生按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个登台的同学开始。演讲的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具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最新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方面提出的,逐步提升标准,融入情感、知识、技巧方面的要求,“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和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用应对和辩驳。”每一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登台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到登台时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学生在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而且还锻炼了积极的思维情势,而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有时,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演讲的内容做一次即兴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鲜活的范例。经过这样适时地点拨和示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就会有较为明显地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力争做到讲话大方、得体,吐字清晰,同时富于感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典范。另一方
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发声技巧,纠正本地方音对读音的误导,使普通话得到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同时,还可以通过听录音、观看录像等方式掌握副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恰当应用。
三、训练思维,提升能力
学生只有说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说法:“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思维训练和说话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复述——口头作文——语体训练。
第一阶段:复述。这是初级阶段。利用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口头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了学生们的心。而细节描写恰是学生在平时作文时被忽略或难以做到传神的一种描写手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课本中的语言或是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感动自己的细节描绘出来,听的同学也可针对他所讲的不足之处予以评点和修改。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阶段: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凡是在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都可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多竞赛场景都让人回味至深,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趁热打铁,学生有情可发,有感可谈,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踊跃发言。这在复述的基础上,训练的程度又加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语体训练。这又将说话的能力提到了另一高度。所谓“语体”,即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各具不同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口头语体由于外部语境(对象、目的、情境等)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用词、择句、设格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这种风格又大致可归结为三种:通俗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作为学生就要明
确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对什么样人,应该使用怎么样的语体,不然,很容易闹笑话。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饱读诗书,但他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在鲁镇的一个小酒店里对目不识丁的乡下人说话满口的之乎者也,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说话的内容,对学生展开语体训练,让他们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语体训练。看似简单,可学生们在转述的时候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说话的对象了,人称不会转换了,语气不合说话人的身份等等。针对学生们存在的的问题,我一一予以指出,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转换角色加以训练,目前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在课下通过“课本剧表演”加以训练效果也很不错。“课本剧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恰如其分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本编的改编过程中,在不同文本的演绎过程中,学生渐渐就会感悟到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性格的人语言的不同,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文角色的演绎时,谁还会担心他们不会开口说话?因此在教授小说和戏剧单元时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尤其是在小小说单元的教学时,我不仅鼓励学生学习写作小小说,还让他们把自己的小小说改编成剧本在艺术节上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预热情。在表演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流畅地表达又使表演更有声有色,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需消除偏见,更新观念,确立说话教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它一席之地。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去探索说话训练的规律及其方法,以便更切实地更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说话教学。
第三篇:浅议新课程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议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是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针对《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文教材,加强交际训练;培养小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创设机会,让孩子乐于说。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小学生;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在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口语交际教学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外,听说能力的先天习得性也使社会与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说话如同吃饭走路一样生来就会,用不着训练。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但是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的考试中只考察读写能力,不考察口语交际能力,而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确定,很多学校对此还持观望态度,以不变应万变,冀求在平稳中保持自己的升学率的学校还占很大一部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它的余威,这促使不少教师放松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语言环境的孤立性特征,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存在明显的过渡期,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与同学之间交际的距离增大,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不能大胆发挥语言交际的作用,缺乏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简单沟通。这也是造成 “ 试卷上满分,表达上零分 ” 的重要因素。2.交际内容的粗糙性特征,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 “ 下面 ” 说成 “ 底下 ”,“ 地上 ” 说成 “ 地下 ” 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3.交际载体的多元化特征,低年级孩子由于在感知事物方面具有明显的笼统性、情绪性、模仿性,因此在初步接触口语交际时,还带有明显的茫然性。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从作文的评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偏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不及时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口语教学的力度,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日常会话用规范流利的语言,语感好了,不规范的方言词汇和句式就会减少,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程度也就会随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更何况,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若我们的学生还
无法用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话,对话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就难以顺利进行。
由此看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转变,就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做法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一起商讨。
一、创设语言环境,克服畏难情绪
针对每个孩子的独特的心理特点,要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语言环境指特定的说话环境,如即席答问、小组争议等。所谓“建立语场”是指充分制造上述形式的说话场地和环境。然而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去解疑,让学生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语场,使学生经受锻炼。
说话首先要有胆气。壮胆不能光靠表扬和鼓励,还应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进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先说对文章的理解;散文、诗歌教学可让学生先谈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笔头作文可先让学生口述然后再写„„例如新学期开学初,由于是新组建的班级体,还没有确定班长人选,我就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班级竞选,以“假如我来当班长”为题,让学生全部参加,竞争上岗。起初,学生都很紧张,不敢尝试。后来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后来的日记中许多学生写到此次竞选让他们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以后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有一部分同学写到虽然此次没有胆量站出来,但同学们在讲台前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下一次,一定会挑战自己。果不其然,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由于有这堂课做基奠,学生们发言踊跃,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的胆量是完全可以练出来的,根源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出练胆量的环境。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思维背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来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怕出丑的心理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一切因素去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克服害羞心理,将胆壮起来。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几个“斗胆性”的语场,设置创造性思维议题,有意引导争论。因此,“讨论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讨论法主要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每节课都针对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这种气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就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讨论法体现了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它把质疑,谈话,讲授等结合起来,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者言传身教,树立学习典范
为了锻炼学生,在每天早读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每天一个同学,全班学生按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个登台的同学开始。演讲的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具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口语交际方面提出的,逐步提升标准,融入情感、知识、技巧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每一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登台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到登台时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学生在五分钟演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而且还锻炼了积极的思维情势,而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有时,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演讲的内容做一次即兴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鲜活的范例。经过这样适时地点拨和示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就会有较为明显地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力争做到讲话大方、得体,吐字清晰,同时富于感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典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发声技巧,纠正本地方音对读音的误导,使普通话得到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同时,还可以通过听录音、观看录像等方式掌握副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恰当应用。
三、培养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小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小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小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小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小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小学生的殿堂,他们是在侃侃而谈,教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就成了少数小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小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小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本,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小学生都感到自身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三、训练学生思维,提升表达能力
学生只有说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思维训练和说话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复述——口头作文——语体训练。
第一阶段:复述。这是初级阶段。利用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口头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钱学森》时,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了学生们的心。而细节描写恰是学生在平时作文时被忽略或难以做到传神的一种描写手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课本中的语言或是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感动自己的细节描绘出来,听的同学也可针对他所讲的不足之处予以评点和修改。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阶段: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凡是在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都可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
多竞赛场景都让人回味至深,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趁热打铁,学生有情可发,有感可谈,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踊跃发言。这在复述的基础上,训练的程度又加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语体训练。这又将说话的能力提到了另一高度。所谓“语体”,即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各具不同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口头语体由于外部语境(对象、目的、情境等)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用词、择句、设格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这种风格又大致可归结为三种:通俗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作为学生就要明确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对什么样人,应该使用怎么样的语体,不然,很容易闹笑话。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说话的内容,对学生展开语体训练,让他们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语体训练。看似简单,可学生们在转述的时候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说话的对象了,人称不会转换了,语气不合说话人的身份等等。针对学生们存在的的问题,我一一予以指出,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转换角色加以训练,目前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在课下通过“课本剧表演”加以训练效果也很不错。“课本剧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恰如其分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在不同文本的演绎过程中,学生渐渐就会感悟到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性格的人语言的不同,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文角色的演绎时,谁还会担心他们不会开口说话?因此在教授课文时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如《负荆请罪》就是一个现在的剧本,很便于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流畅地表达又使表演更有声有色,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需消除偏见,更新观念,确立说话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它一席之地。只有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使小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保持新奇、兴奋,才能使每一次口语交际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体验,真正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去探索说话训练的规律及其方法,以便更切实地更有效地加强小学语文的说话教学。
第四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时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交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言语交际活动,而并非“纸上谈兵”。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助于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目标:走向整合,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效应
日常活动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所以常常有人讲,这个人很有修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也就是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必须着眼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有人会问,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往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此看来是否有矛盾冲突?答案是否定的,科学的做法应当是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比如专题口语交际训练“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 交际时如何刘,学会应该针对话题说,联系自己展开想象。除了说的知识、技能训练外,必然涉及到听的问题,别人说时时,其它学生要仔细倾听,听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听出问题、能不能作为听众作出交流等等,听与说是水乳交融的。整个口语交际过程中,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坚持整体原则,这样的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途径:走向多样,打通教学和生活的隔阂。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不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
(一)口语交际专题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这种专题训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口语交际题目一般是买文具、问路、待客、看望生病的同学等。
(二)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我要有训练的意识中,融合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三)随机训练
1、紧扣生活随机训练。丰富多采的生活经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尝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评优劣、定从违”,参与、影响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班下半学期新进一对双胞胎,我就让大家讨论怎样说欢迎辞等等。
2、利用活动随机训练。活动是孩子的天性,班级、学校等经常肝癌丢,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怎样爱护我们的校园,让他们交流感受,开展有关热点问题(减负就是不做作业、怎样过双休日等)的讨论、辩论等。
三、教学方法:走向交际,或创设情境,或提供案例让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起来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但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下“活”字,我认为,教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
(一)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创设交际情景,学生无论学习兴趣,动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二)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安全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放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
四、教师:走向民主、宽容,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发展。
(一)培养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重要目标之一的语文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却很“紧”。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人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说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一般来说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是很有吸引力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多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口语才能的领袖、将军、文学家等。这些能言会道的例子既充分说明怎样口语交际,更能有效地借助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生发对口语交际的情感。
(二)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 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心病还得用心来治”,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致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因而第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它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一丝勇气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口语交际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并不只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适用于生活的一种沟通、交往的技术。说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注重方法与技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充分认识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意义的基础上,强调在培养小学生这一能力时所遇见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沟通;交往;培养
所谓“口语交际”《语文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生存的要求
一个口不哑的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读不写,但却很难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说话。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比如我们在家里,要与家人接触谈话;在课堂上,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间,要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想;在社会上,要与他人沟通等等。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会发言,汇报工作,交流经验,也离不开说话。只有说得正确、清楚、明白,才能有效地互相交往,交流思想,相互协作,做好工作。口语交际维系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谷生华在《听说能力自我训练》一书中谈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时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听和说维系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作用。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社会集体,而这个社会集体中的每一个正常成员或为了沟通思想,或为了了解情况,或为了解决问题,无一不需要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就离不开听和说。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交往已越来越密切,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愈,并呈发展的趋势。口语交际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预测并告诫人们,到了21世纪,社会各行各业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心致志,经耳不忘的听话能力;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的说话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择业竞争、开展文化活动等,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频繁。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自信心不强,在发音之前就产生了一种害怕、焦虑的心理,不敢说,怕说错了,老师、同学会笑。这是他们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口语交际训练过程。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成为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前提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提口语交际,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辩正唯物主义哲学,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四)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习效率
口语交际,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方式。据现代脑生理学研究,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中枢通常是在左半球,但由于儿童大脑两半球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工,两半球都可以进行语言学习。所以,幼儿期和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并且也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开发智力的关键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还具有一些细致、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所遇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每个人自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学习口语交际了。小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了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但会说不等于能说,能说也不等于好说。好说,就是要说得有理、有情、恰当、亲切、动人。那么,当代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遇见的问题有哪些呢?通过平时与众多师生的接触,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分析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障碍,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会说
所谓不会说,是指一部分小学生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
1.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转移,且在课堂上“问题”少,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
2.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说话抓不住重点,离题万里,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连贯性差,缺乏条理性。
(二)不敢说
虽然这类学生的外在表现与“不知该怎么说”的学生有些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会说,但因为紧张的心理或因为保守的心理而不善于表达自己。
1.紧张心理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紧张、拘束的情绪,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因而常常沉默是金。
2.保守心理。有一些学生,他们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从不多言。在课堂上他们能全神贯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问题理解后,就情绪放松,不愿举手,不愿过多显示自己,竞争心理不强。
(三)交际内容粗糙
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下面”说成“底下”,“地上”说成“地下”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
(四)交际载体多元化
低年级孩子由于在感知事物方面具有明显的笼统性、情绪性、模仿性,因此在初步接触口语交际时,带有明显的茫然性。通过对西渚小学一年级125名学生
大多数同学能够进行简短的口语交际,但发音、口齿、仪态存在问题。必须靠模仿,交际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看,学生期待平等交流,不喜欢空洞的说教的比例占60%以上。不善于学习他人的语言,不习惯普通话交流占60%。不能够准确辨析别人的说话,对感兴趣、初次接触的内容和交际的愿望强烈,其余的反应冷淡。在激发口语交际的愿望中,往往依靠的载体趋于多元化,需要视觉的、听觉的,形象多样、形式多种的载体的相互结合与交融。就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说,通过调查的数据看出,普通话和简单的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其受欢迎程度和收效不大。相反,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的占80%。
(五)注重说的训练,忽略听的指导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学会听才能有目的地说,信息接收不准有碍于准确地表达。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要求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打好口语根基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稳扎稳打地加以引导、训练,才能真正提高。
1.示范引路。小学生阅历浅,语言表达正处于成长期,对他们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老师要从自身出发,严格规范交际用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从说好每一句话开始,接受较为规范的交际训练。
2.及时正音。发音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口语的发展。在教学中,针对全班性的错误读法以及个别同学发音方法不正确要及时进行纠正,杜绝一错再错。并且创设“无方言”的班级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中学习规范语言。
3.纠正方言。本地口语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更阻碍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在教学和交谈中,应时时关注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逐步树立“动口即是练说时”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4.加强诵读。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于感情色彩,易于表情达意。
5.培养个性。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学生的语言必须反映主观意识,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口语交际训练更应重视保护和发扬孩子们的这种天性,提倡口语交际的个性张扬。
(二)养成交际习惯
学生良好交际习惯的养成是贯穿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
1.学会倾听。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语交际的大忌。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很好的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听后复述要点的方法,或采用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2.乐于表达。有一定的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发言,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
胆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即兴表演,在课外也能有意识地参与交际实践。
3.善于交往。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果说话文明得体,有礼有节,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印象,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获得交际的成功。
4.举止得体。重视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习惯。如姿态自然、举止大方,说话时,眼神不游离,不伸舌头,不做鬼脸,能根据表达需要,学会恰当使用体态语。
(三)活用训练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列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活用教材,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大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用好教材,拓展思维。
小小内心世界,感情无穷无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了学生美好的愿望,让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的阳光。
2.补充教材,增强实效。
教学时,可适时地引进各地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充,以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交际目标。
3.自编教材主要按“板块式内容”进行,开展集中训练。小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在安排上,低年级可以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安排看图说话表演赛、隔周一次举行故事大王比赛等。中年级集中开展“电视新闻播报”、“班队活动”等活动。高年级举行“小主持人大赛”、“专题口语辩论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加强课内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方便。
1.在质疑、释疑中训练。
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这一环节中 ,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下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自主参与,教师不再作为主导者出现,而是共同的学习者。此时,学生的思维因为跳出了教师的语言诱导的范围而更加活跃,从而实现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训练。
合作能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五)创设生活情景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恰好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源泉。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创设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
(六)放手参与实践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徐吉华.让“羔羊”不再沉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现象的思考及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6.[4] 秦敏.巧用课程资源,优化口语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5.[5]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杨再隋.夏家发.刘仲林.倪玉婕.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0), 77.[7] 周必玲.口语交际训练“二步曲”.小学教学参考,2001,(1),9.[8] 戴宝云.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2,73.[9] 吴建英.沈辉.摭谈培养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