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黄国兵同志的职业道德先进事迹材料
关于黄国兵同志的职业道德先进事迹材料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在政治思想方面,黄国兵同志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执教。
在教学工作中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具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只要黄国兵同志知道的,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难。学生闹矛盾,他及时处理;学生犯了错误,他耐心说服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他在课余和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
三.在学校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工作中,黄国兵同志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服从分工,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廉洁从教。无旷职旷课现象,工作量满负荷,事业心强,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能出色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
四、取得的一些成绩
在这一学年中,黄国兵同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加区小学科学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市组织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获三等奖;指导学生在作文、写字竞赛中多人获奖;班级在广播操比赛中获校三、四年级组第一名;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优胜班级”;在每次调研测试中,任教的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第二篇:樊亿兵同志先进事迹
大孝无言,感天动地
——纯梁采油厂作业大队樊亿兵同志先进事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纯梁采油厂作业大队有这样一名党员,多少年来无怨无悔的悉心照料高龄母亲,凭借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着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他就是综治办副主任——樊亿兵。
樊亿兵是甘肃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在艰难的岁月中,母亲用虚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得将他们兄弟姊妹几个拉扯大。正因此,他很小就立志要奋发图强,好好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在长年的劳累和压力下,母亲患上了脑血栓。为给母亲最好的治疗,樊亿兵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为母亲寻医问诊,时间一长家中的积蓄也花的差不多了,但他却没有半句怨言,依旧坚守着这一份执着。母亲在老家照顾起来不方便,樊亿兵又主动将其接到山东来与自己和媳妇同住。为尽量减少路上的颠簸,使母亲更舒服一点,他特意买来了薄被子和小枕头,走到哪背到哪。母亲站累了,他就把枕头垫好让她坐一会;坐累了,就找个舒服的地方让母亲躺在薄被子上。坐火车时,老人想上厕所了,他就抱起母亲,下面放个便盆给老人接着。十多个小时的路程,如此反复多次,乘务员都忍不住说一句:“真是孝子啊!”
在日常工作和照顾母亲的双重压力下,工作时间和服侍时间不断蚕食着樊亿兵的每一分每一秒,休息时间不断缩水,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这话放在樊亿兵身上,却是着实行不通。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母亲刷牙洗脸,端屎接尿,洗衣喂饭, 晚上回到家就是到母亲床前问候照顾,为老人擦身洗澡,倒屎倒尿,常常要忙到凌晨1点左右他才能安稳睡下。除此之外,每天必备的“功课”还有帮母亲翻身子、换被褥、洗脸、暖脚、擦身、换衣服、喂药、喂水,帮母亲按摩、活动,给母亲做适合母亲口味的可口的饭菜;甚
至于母亲大便干结时,他还要帮着用手一点一点地往外抠……
在樊亿兵心里,仅仅照顾好母亲的饮食起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力确保母亲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他特意把电视改设到母亲的房间里,还添置了不少花花草草。三伏天里,母亲因为天气太热睡不着觉,他就买来电风扇,让老人睡得安稳;到了冬天,为了不让母亲受凉,他就会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在老人的手边、脚边,每晚还坚持给老人洗热水脚、按摩,保持老人血脉畅通,使老人每天都干干净净。由于早年操劳过度,再加上父亲又去世的早,母亲还患有许多慢性疾病,个性强、脾气急、心里烦、病痛难受,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喜欢唠叨。樊亿兵理解这是病魔带给母亲的一种痛苦发泄,一直以来他都默默地听着,就像每次都是母亲第一次说起这件事一样。同时还一边帮母亲擦身子,一边心平气和的和母亲谈心拉家常,谈谈小孙子和小外孙的一些可爱的小故事逗母亲开心。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他常常拉上孩子陪母亲玩,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以此缓解母亲的病痛。由于身缠重病,母亲经常会头疼胸闷的,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还自学护理按摩,每天挤出时间来给母亲揉几遍。为了让母亲慢慢康复起来,樊亿兵每天都会扶着母亲到院子里转转,知道母亲走累了他再一步一步得把母亲背回去。当然母亲偶尔也会有耍性子不肯练的时候,他就好言好语地和母亲摆事实将道理,用手慢慢托着母亲慢慢起床,半跪在地上帮她穿好鞋袜,扶着她再出去走走。在樊亿兵的坚持下,现在母亲已经能扶着墙自己慢慢走一段了,身体情况也有所好转。
樊亿兵常说,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如此下去,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下去,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第三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二
黄大年同志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重道义、勇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职业典范。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归国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校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行业性大学。在深地探测相关研究方面,黄大年同志与我校师生有着深远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校相关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治学为师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地球科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秀品格,是传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亿人心的根本力量。黄大年同志在名利双收的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自己在海外半生奋斗赢得的一切,带着满腔热情回归祖国,肩负起科研领军的重任,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校也将爱国情怀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指引。从新中国地质事业草创之时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到遍览祖国的山河大地;从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到积极对接“三深一土”等国家重大战略,爱国情怀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爱国情怀就是自觉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和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提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在积极承担、努力完成国家重大需求中谋划学校新发展。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我们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黄大年同志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丝不苟,凭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感召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地学人才。他在职业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为人先,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添加了一个生动注脚。地学是一个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领域,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锤炼品格具有更加明显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了确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地学专业教师在野外卧冰躺雪、身先士卒,学生培养在野外,成果产出在大地。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敬业精神与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地质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终敢为人先。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崇高的职业属性,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寄托着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在个人修养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争权夺利,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分毫不让。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不仅自己甘于奉献,而且断然拒绝“拉关系”“搞请托”,为当今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这种高尚情操与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地学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专业领域,必须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于奉献的寂寞。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变革的浮华和喧嚣中,始终保持地质人敦厚质朴的本色,争做一名理想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三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第四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今天我们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汇总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学习来纪念黄大年教授,下面是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2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3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10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16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
第五篇:记优秀教师陈红兵同志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闪 光 的 青 春
——记优秀教师吕学安先进事迹
颍上县江店孜镇培蕾小学
2012年9月
闪 光 的 青 春(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专业)
——记优秀教师吕学安先进事迹
吕学安,男,30岁。2001年7月毕业于颍上师范,2004年至2007年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函授学习,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淮南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函授学习,2007年被聘任为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他辛勤工作,勇于开拓进取,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一、爱岗敬业,师德高尚
吕学安老师是一位很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可是他将这一工作看成自己的生命。他家住阜阳市,离学校10多公里他从来不缺学生一节课,每周都是周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放学才回家。他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的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作风受到了学校广大教师的赞誉;他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奉献于平凡而壮烈的教育岗位;他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从不训斥、侮辱、体罚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
二、倾注爱心,精心育人
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是他做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每接手一班,他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制订出班级、学科工作计划和推行优化评分方案,并和其他学科教师及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出培优计划和帮扶计划,把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协调起来,做到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还开展各种各样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此外,他带领学生每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每月开展一次少先队活动,还注重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让他们成为班级的骨干和核心,能够帮助自己管理班级。2011年六月至十二月他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的学习,取得合格证。通过以上努力,他带的班级形成“团结、友爱、求实、勤奋”的优良班风。在抓整体的同时,他还认真
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对尖子生,他实行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要求。对后进生,他则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勤家访,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直到他们转化为止。他所带的班级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勤学守纪蔚然成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取得很大进步。
三、勇于改革,认真教学
任职以来,他主要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还兼任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每周授课17节。在教学中,他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并根据学生年龄、个性等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反思,要求学生有“打破沙锅问到底”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探索意识和顽强的学习恒心。他在教学上坚持启法式教学,面向全体,同时巧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在课堂上他还进行大胆改革,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板书、画线段图等)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重难点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编顺口溜等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热心培养青年教师
平时,他除了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他系统地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虚心向本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还到中心学校向他们的教坛新星李影老师学习,并在中国教师进修网上观看全国名师、专家上的录像课讲座,同时还坚持阅读《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作为学校的一位数学科教师,他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每期都主动承担公开课或试验课,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多次受到领导的赞赏和同行的好评。其中2011年所授的课例《圆柱的体积》,由于设计巧,教法新颖,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所以受到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此外,他还以培养青年教师为已任,从备课、上课到解
答教学上的各种疑难问题等方面,都尽如其力地对他们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我们学校的尹伟、马俊、王文君、周桂梅等几位老师,由于他们是新走上教学岗位的特岗教师,对教材不熟悉,他便和他们一起钻研教材,指导他们备课、上课,并深入听课,找出不足之处,共同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他们多次在全镇教学质量测评考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一年来,他共培养了三位青年教师,现在这批年轻的特岗教师都已成为我们学校的骨干教师。其中李伟老师在2011-2012学第一学期全镇教学质量测评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吕学安老师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教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有创新意识的教研、教改论文在学区交流,多篇论文在市、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
世间自然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在教苑这块沃土上,吕学安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累累硕果,他所带的班级多次在全镇质量监测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名列榜首。他的工作也得到领导、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吕学安老师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