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桑植十一学校地处桑植县澧源镇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所处环境比较复杂,外出打工族子女较多,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学生接触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双重环境,个体间的城乡差异较大。这种差异给在校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形成很多不良影响,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因此,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令人堪忧。
要教育培养学生,就必先了解学生。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也是如此。我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较差。家庭条件好,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县一中初中部就读。我校招收的是澧源镇学区各方面相对层次较低的学生,大部分是外出打工族和菜农的孩子。外出打工族的孩子,他们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相对较差;菜农的孩子,多数菜农是忙完菜园忙生意,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师教育的合作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双重教育,甚至产生教育冲突。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长对孩子缺少沟通交流,有的家庭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家庭方法简单,动则打骂;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抱负水平普遍不高。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生 1
活普遍能达到衣食无忧,孩子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将来缺少培养目标,存在不同程度溺爱,孩子吃不得苦,经常自暴自弃。
针对我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遵循行为养成教育培养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建立体系。
(1)提高教师认识。学校组织教师讨论、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基础工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结合我校实际,更使教师认识到:学校生源复杂,各方面基础薄弱,学校工作更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才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学校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的体系。学校实行以陈前军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经常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和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并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列入各项工作计划,做出具体安排。做到学校计划有要求,共青团、政教处等工作计划有相应活动安排,班主任计划有具体落实的措施。为了使学校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十一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项检查评比制度,对各班级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并把这一项工作与教师工作考核、班级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以制度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工作有计划、制度来保证、措施能落实、责任到专人”的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体系。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民主化管理。
由于我校生源复杂,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不强,缺乏合作精神,因而学校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民主化管理。
(1)师生共同制定规范。在教师引导下,针对班级实际,师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细则。如许多班级都制定了《班级公约》、《我们要做到……》、《你能做到吗?》等形式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针对性强,又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自已整理、自己公布,容易使学生自觉认同,为达到规范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中,各班分成若干考核小组,在小组内由同学进行相互评价,相互督促;有的班级开展了“班主任助理”、“监督岗”、“班干部轮岗”、“值日班长制”等活动,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学生自我实践、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既促进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3)在活动中让学生接受自我教育。学校共青团开展了“争做校园美容师”、“争当校园文明好少年”、“做社会五好小公民”等系列团队活动;学校建立了“团员监督岗”、“十一学校广播站”等,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各班也根据班级特点开展活动。如有的班级针对转入学校的新同学,开展“我们都来关心他”主题活
动,使新转入学生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很快溶入新集体,为尽快适应新环境创造了条件;有的班级开展了“守规范有奖行动”活动,对遵守规范好的同学给予“分数”奖励,累积到一定分数时给予一些小奖品,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许多学生家庭较富裕,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比较多,养成了乱花零用钱的坏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在团委书记李湘群的帮助下,共青团成立了“共青团小银行”,全部由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学生有多余的零用钱就存入小银行,乱花钱的现象也渐渐的少了。
(三)常规训练与强化训练相结合,把规范要求落到实处。
(1)抓好常规训练。根据学校实际,学校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细则化、具体化的分解,制定出《十一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上学进校、集队课间操、上课、作业、卫生保洁、开餐、课间活动等十多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从行为规范的小处入手,每月让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如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卫生习惯较差,学校就采取一些强化训练措施,先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晓之以理;再通过看录像、演小品、讲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还要求家长予以配合;最后采用“家长联系卡”了解学生在家的实行情况,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转变。
(3)循序渐进、及时反馈,不断巩固训练成果。在常规训练与强化训练过程中,学校还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循序渐进。如在训练课间操出操时,学校先要求各班出操队伍行走时排好队、靠右行,按指定路线走,最后再要求行走时精神饱满、配合音乐节奏、步伐整齐。这样通过几个步骤,最终达到了规范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和各班级也根据情况,每周重点训练1-2条规范要求,做到训练一项,落实一项,达标一项。为了检测学生常规训练和强化训练的效果,学校制订了《学生行为规范现场抽样考核办法》和专项检查制度,组织政教处对各班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反馈意见,督促班级及时矫正。形成了“训练-评估-反馈-矫正”的全过程,有效地巩固了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
(四)多方配合,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我校学生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明显,因此,协调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首先,转变家长观念。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部分家长座谈、个别家访、发《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思想,并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其次,开办好家长函授学校。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或种菜卖,很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又不高,要办好家长函授学校,除了各方支持,制定一些制度外,最重要的是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学方
法要生动活泼,才能把家长“请进来,留得住”。学校请刘梅的父亲作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并打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听课家长;请澧源镇派出所所长为家长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请有经验的教师讲《怎样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通过学习,使家庭教育的水平有了提高。第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组织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学校与家长共同讨论研究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关问题;设立“校长信箱”,请家长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开设“家长热线电话”,由教师解答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学校的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此外,学校还配合各机关单位开展学生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等活动。这样,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协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多方面力量,把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了教育网络,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
(2)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一个美化、净化、绿化,并且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形成。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美化、净化、绿化校园,校园内始终保持清洁、美观,校园内各种布置既富有教育性,又富有装饰性,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学校要求家长给子女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清洁的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对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有帮助。
几年来,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学校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学校96.9%的学生已达到行为规范要求,100%的班级被评为行为规范达标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勤学守纪、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已蔚然成风;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迁移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学校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教学在近三年毕业会考中连续进入前十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单位、张家界市示范性学校。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搞好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必须坚持经常性与反复性相结合,做到经常抓、反复抓;在训练过程中,坚持常规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条落实规范;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坚持教师正面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坚持行为养成教育与整体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2年9月28日
第二篇: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特校教育科学课题示范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名 称: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王 玉 兰
所 在 单 位:
镇江市特教中心
申 报 日 期:
2006.04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王玉兰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73.11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技术
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
镇江市宝塔山都天庙100号
邮政编码
212003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人应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修养,应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明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这些文明素质形成的最基础、最关键、最有效的时期。国务院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校对养成教育虽然年年都在抓,但由于教师教育观念、落实措施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生反复性较大。想办法减少反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做基础,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其优秀的内涵和内容,也有已经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内涵和内容,必须按照现代文明社会道德标准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
(3)学校的德育工作明显存在着对教育的客体关注较多,而对教育的主体认识不够。德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灌输、授予,而较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制约了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养成教育转向分年级推进和学校常规教育紧密结合,开展有效教育体验活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学生一生奠基。
(4)现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及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视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有的严峻挑战。
(5)道德品质必然外显为行为习惯,所以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进行研究性的实验不仅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必将具有坚实丰厚的(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相应的长效性)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残疾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主性的问题,通过养成教育强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残疾学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解决养成教育“堵”多,“疏”少,校内教育多,校外实践少的问题,探索特殊学校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掌握教育技能和方法提供服务。
(3)解决养成教育缺乏目的性、科学性和随意性的问题,制定适合特殊学校发展的养成教育目标及评价体系,实现教育实效化、最优化。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当前国外中小学生品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道德观念淡漠、精神空虚、贪图和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等。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德育过程是品德成分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是一个有序、逐步深化的过程,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习惯是最终的结果。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努力和继承传统,一个国家的公民才能成为一种修养高、行为规范,有教养的文明人,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国内:我国由于家庭、社会对养成教育的不重视,许多公民出现了与文明社会向违背的失德失范行为,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时期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不仅影响他人、也贻害自己。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特殊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大多仅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授予,缺乏教育的时代性和灵活性,致使不少聋生染上许多陋习,有的在校生离家出走学偷窃,还有的学生毕业沦为犯罪分子。这从表面上看像是学生道德败坏问题,但实际上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就没抓好。目前,特殊学校还没有一套较为科学的养成教育的模式、目标及评价体系,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其次,特殊学校德育队伍良莠不齐,德育工作能力欠缺,需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我校学生是由聋人和智障人组成的特殊群体,由于身心缺陷导致了这些残疾学生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故这群残疾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深远意义。首先养成教育有利于矫正残疾学生不良的行为缺陷;其次通过强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可以帮助残疾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最后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民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残疾人也是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对残疾学生加强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进步,可见,提高残疾人的文明素养,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德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人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核心,养成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必须长期坚持把养成教育抓实、抓好。
2、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研究价值
(1)探索建立一条适合残疾学生养成教育新模式。此课题将本着“基于学校,从实际出发,发展特殊学生”的原则,实现“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以生活为导向、体现综合性;以训导为手段、体现强化性;以活动为载体、体现实效性”的原则,开发、研究出:“体现学校本土特色,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反映学校教育特点,展示学校育人成果” 的具有特殊教育个性和特点的养成教育目标,从而实现教育内容向生活渗透,教育方式向活动延伸,教育目标向多元综合的整体教育效果。
(2)制定一套适合特殊学校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目标,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填补学校校本教育的空白。
(3)建立一种科学的特殊学校养成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满足个性发展。为班主任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实践价值
(1)改变传统“高、大、全” 的灌输形式,从“近、细、实”着手,创新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2)制定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养成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不仅使德育工作有可操作性,更具有推广价值,从而填补特殊学校养成教育的空白。
3、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具有勤学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大多教师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这其中主持省、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的2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中层以上领导5名,校级骨干教师2名。
(2)在课题研究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必要的研究资料。同时我们在设备、时间、经费、人力和相关理论作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该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
(3)本课题组将根据课题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和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定期研究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完善课题研究相关制度,确保本课题如期结题。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德育中最具社会继承性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德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人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核心。可见,养成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德育的中心环节。
课题支撑性理论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作者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中曾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反复强化得来的,不是仅凭说教培养出来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使人身心发展,人的质量得到提高。本课题运用此理论旨在矫正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4)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奖励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组相依关系的概念相一致的。把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好的行为,能培养学生定型性行为。
(5)“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使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观念,掌握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时代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残疾学生实际道德现状的要求。本课题将依据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素质化的养成教育目标,并以素质化的养成教育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变革现有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同步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研究目标
(1)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镇江市特教中心学生手册》的要求,明确阶段养成教育重点。其中低年级突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突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勤奋向上,自尊自爱。
(2)贯彻教会学生做人一条主线,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当中。结合常规教育,从落实《一日行为规范》做起,培养学生好习惯。注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矫正、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
(3)以评价促养成,坚持每月、每学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评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巩固已形成好习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内在需要,减少教育的反复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子课题设计
(1)学生养成教育训导模式研究。
(2)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分层研究。
(2)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重点
(1)在常规教育中,抓实养成教育各项要求。教育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自律、日查、月评”等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认识,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2)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教育学专题》强调,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实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课堂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教学常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使养成教育服务于课堂教学。
(3)在家校结合中,营造养成教育良好氛围。《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实效性。
(4)在“五小”公民实践中,增强养成教育效果。《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结合“五小”公民实践、助人为乐做好事、向有困难人献爱心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学习身边学习榜样,如:区、校级三好学生,校园之星,营造比学习、比提高、知诚信的教育氛围,增强养成教育效果。
(5)在环境建设中促使养成教育“入脑入心”。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在注重课改的同时,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营造育人文化的氛围,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6)在课题管理中,加大养成教育研究力度。在课题研究全程中,坚持“不求人人有课题,但求人人都参入”的原则,指导班主任开展子课题研究,让更多教师参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健全课题研究档案。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实验准备阶段(2006.4~2006.8)
(1)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证报告、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2)落实专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实验研究阶段(2006.9~2008.12)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和成果交流、观摩汇报活动;
(3)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周燕 周光华
实验总结阶段(2009.1~2009.9)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汇编研究成果;
(3)举办课题现场观摩会,邀请专家鉴定。
负责人:王玉兰 徐彬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在每月班级阶段小结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每学期搞好经验总结,推广有价值的做法,使研究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2)个案研究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追踪与分析,了解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丰富课题的研究内容。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小班化教育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边实践边修改,边总结边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4)问卷法: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对材料整理加工和分析综合,强化学生道德认识,扎扎实实落实养成教育阶段重点。
(5)观察法:在平日教学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问题。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1、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或班队会实录4个 光
盘 2006.4~2008.12
2、可操作、推广的《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方案设计》一辑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3、学校实验方案、工作报告、一套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4、《学校养成教育目标及评价》一套 文字资料 2006.4~2008.12
5、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论 文 集 2006.4~2008.12
6、养成教育案例 案 例 集 2006.4~2008.12
7、实验研究总结 实验报告 2009.1~2009.9
8、实验成果汇编 实验成果 2009.1~2009.9
四、评审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所在县(市)、区教科室(所)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教科所审定意见
第三篇:塘角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沥林镇塘角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充分认识自己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活动,促进自己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己健康人格的发展,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着眼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有关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从而为自己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目标任务
⒈突出进行做人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尊老爱幼,衣着整洁,语言文明,会用礼貌用语,能与同学友善相处,乐于关心别人,做到不说谎话,不说脏话、粗话,热爱集体,言谈兴止符合学生身份,遇到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要培养学生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⒉突出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按时上学,桌面用品摆放整齐,课前能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善于观察、思考、总结。乐于动手,勤于自学,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作业认真整洁,书写工整,写字姿势正确。放学后能按时回家,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能采取多种方法阅读。
※要培养自己桌面用品摆放整齐,写字姿势正确的习惯。⒊突出进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做有危险的游戏。遵守交通法规,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要培养自己养成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⒋突出进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值日工作,能主动拾果皮纸屑。学会洗衣、洗碗、扫地等家务劳动,物品摆放整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
※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工具摆放整齐。
第四篇:学校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品质,根据**县教育体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导,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注重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组织领导
组长:
成员:
三、工作目标
学校从礼仪、生活、学习、节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通过“礼仪习惯”教育,教会学生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待人有礼貌,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掌握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同学间的矛盾与纠纷;通过“生活习惯”教育,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做到生活有合理规律,人生有健康发展规划,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奋斗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增强节俭意识,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要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节俭四个方面,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1)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2)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不争抢座位,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
(4)在校内一律着校服。
(5)进入教室不打闹、不喧哗。
(6)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问好,声音洪亮、整齐。
(7)上课迟到,在教室门口先向老师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才可进入,进教室时,脚步要轻。
(8)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9)上课时如有紧急情况需要离开课堂,需向老师请假,经老师同意后才可以出去。
(10)在校内外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进出校门要下车,上下楼梯要文明礼让,不拥挤,使用“请”、“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不说脏话,不骂人。
(11)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不联系校内外人员恐吓甚至殴打同学,有问题要及时向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报告。
(12)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13)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14)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2、学习习惯
(1)课前要预习,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查找资料,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2)课前5分钟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如:课本、导学案、双色笔等,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4)上课精力集中,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及时用双色笔纠错和整理。
(5)作业要书写认真,步骤规范,按时、定时完成。
(6)养成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再答题的习惯;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考试不作弊。
3、生活习惯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留披肩发,长发应扎起。
(2)早晚漱牙,勤洗澡,勤剪指甲,穿戴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按时作息,按时起床、洗漱、整理宿舍内务、吃饭,行动要快速。
(4)按时到班,上课不迟到。有事、有病要自觉履行请假手续,不擅自出校门。
(5)课间休息,应保持教室环境的静、洁,不得高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不打架骂人。
(6)集会有秩序,站队不挤、不拖、听口令,动作快。
(7)爱护校园环境,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不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8)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活动中要自觉维护秩序,按次序就座,不随意走动,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
(9)星期天、节假日学习、放松要有合理规划,看电视、上网有限度,不放纵,不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10)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11)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4、节俭习惯
(1)用水、电要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到人走灯灭,人离阀关。
(2)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支笔。
(3)爱护桌椅、门窗、板凳等公物及校园内的公共设施。
(4)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不随便丢弃饭菜,节约每一粒粮食。
(5)不乱丢乱放拖把、扫帚、簸箕等用具。
(6)勤劳俭朴,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孝敬父母。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各班自主管理功能,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力度。
2、把行为规范教育始终渗透在文化课及专业课教学之中,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发挥课堂养成教育的优势。
3、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班会等时间,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我们方案中的养成教育内容,并注重在理论和行动上加强引导,明确具体的要求,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学习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有”、“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有”即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待人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人人有爱好;“五无”即室内外地面无垃圾,桌凳上无刻画,墙壁无污渍,橱窗无破损,出言无脏话。
4、通过“知、比、纠、行” 系列教育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知”——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纠”——发挥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5、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主题,提醒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坚持每周一班会课,班主任要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并安排下周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或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6、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发挥学生会、团队作用,办好班级文化,利用学校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7、开辟社会教育途径,通过家长会、家访和聘请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教育途径,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8、加强评价引导。制定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周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多个体验组(校门秩序、环境卫生、宿舍“两休”、课间操秩序、餐厅秩序等),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在《值周班日记》和《值日登记表》上。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以值日领导、值日教师、班主任为主要管理成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礼仪、纪律、两操、就餐、就寝等情况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每月“优秀班集体”的评比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①“优秀班集体”的评比。结合各项评比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每周及学期末评选出“优秀班集体”。
②“优秀学生”评比。每年每班推荐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予以展示表彰。
③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4)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班会等阵地,表彰、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新风正气。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科学施教方法指导下,拿出耐心,献出爱心,持之以恒才会使学校的养成教育硕果累累。
2014年6月
第五篇:《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镇江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本着“基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宗旨,实现“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以生活为导向、体现综合性;以训导为手段、体现强化性;以活动为载体、体现实效性”的原则,重点研究“体现校本特色、凸显特教个性”的养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实现教育内容向生活渗透,教育方式向活动延伸,教育目标向多元综合的整体教育效果。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一、课题由来
1、养成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明素养。而具有良好习惯则是这一文明素养的基石。我国教育专家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习惯,是教育中最“实”的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
2、学生养成教育暴露出的问题极为严重。纵观全国特殊学校,其养成教育大多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和授予上,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实效性。我校学生因存在语言或智力障碍,许多家长因无法与学生正常沟通而使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导致很多残疾学生存在诸多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这种现象用“5+2=0”公式来表示就是: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一个双休日两天的教育所抵消。因此出现学生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诱,发生集体出走学偷窃,走上犯罪,把从事违法活动作为一种谋生职业的恶性事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学生道德败坏问题,但究其根源则是在学生最基础、最关键时期行为习惯没抓好、抓实。
3、养成教育已成为特殊学校发展之必需。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决定未来特殊学校生源大战胜败的关键是取决于学生文明素质与谋生能力的高低。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出有素养、会谋生的学生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全国特教学校还未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我校申报的这项市级“十一五”立项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水平和校本养成教育资源特色,为学生一生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它还为特殊教育承载了填补养成教育空白、开发教育模式处女地的历史责任。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假设
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式主题教育和接受补偿式个别化行为指导,促使学生养成“男生有绅士之风、女生有淑女之礼”的良好行为,为培养“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社会合格公民,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此精神对残疾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本书中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反复强化得来的,不是仅凭说教培养出来的。”因此,本书是指导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使人的质量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本课题运用此理论旨在训导、矫正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14、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奖励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组相依关系的概念相一致的。把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不断强化好的行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定型性行为。
5、“循环说”理论:“三十天才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理论证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
(三)研究内容
1、制定学校养成教育目标,解决养成教育缺乏目的性、科学性和随意性问题。
2、探索学校养成教育新模式,为德育工作者掌握教育技能和方法提供依据和指导。
3、完善学校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减少教育反复性,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方法途径
本研究结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养成为主线、以训练为主导,开展了“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为主题的系列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在行为习惯、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获得整体提升,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模式。
1、以人为本,制定养成教育标准。
我校是一所集听障和智障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数量虽然不多,但养成教育任务重、难度大,其主要原因:一是年龄跨度大——从4岁到20岁,要求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校时间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习时间长达15年,且部分聋生住校,要实行24小时管理;三是沟通有障碍——学生因生理上的障碍导致其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单一,社会化教育网络难以形成,教育任务主要由学校承担,责任重大;四是残障多元化——学生中有聋哑、轻重度弱智,或聋弱兼备,德育认知,德育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研究中,我校坚持通过不断的教育与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特制定了《特教中心学生手册》三大类40项具体要求,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在细微处,落实在实效中。
2、强化训练,夯实养成教育基础。
听障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和与人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严重局限;智障学生在对外界感知和自控个人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面对这样两类残疾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常规行为训练难度很大。针对学生的“四难”,我们做到了“四要”,即知识教育难接受,需要分解难度;技能训练难形成,需要分步训练;行为习惯难培养,需要反复强化;教育成果难巩固,需要长期坚持。
(1)强抓一日常规检查,落实养成教育要求。
对早读、早操、红领巾、仪表、语言文明、课间、午餐、午休、课间操、清校、卫生、爱护公物、眼保健操等十余项常规行为做到每日一查,每月一评,使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全天候、全过程地处在行为规范要求的约束之下,使学生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2)借助文明之星评比,内化养成教育内容。
课题组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逐一分解,并根据残疾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级段分别制定不同年级段的行为规范要求,从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行为规范目标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细化到每月一个训练重点,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通过班队、晨会、讲座等形式,将行为习惯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来操作,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与教导处配合,在学习习惯中抓课前准备,抓课堂纪律,使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保障;抓学生的作业书写,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和爱惜书本的习惯;抓学生学会听话,养成专心、专注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每月之星”(如:卫生之星、守纪之星、劳动之星、阅读之星等等)、“好习惯班级”评比,将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具体行为之中。
(3)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拓宽养成教育领域。
学校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注重环境建设中的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有
机结合。精心布置走廊、楼道,规范教室物品摆放要求和板报、团队角的规范布置,力求主题突出,思想鲜明,图文并茂,教学楼区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把好习惯三字经、好习惯歌谣等放大张贴;生活区以养成教育为主,还配上了生动的手语图示,增强了教育效果。楼梯口、水笼头旁均有醒目的文明温馨提醒语。无声语言随处可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创新特色活动载体,增强养成教育实效。
课题组每年都将“助残日”、“聋人节”、“残疾人日”、“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六大节日作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有效载体。在残疾人的各个纪念日里,我校以“同在蓝天下”为主题,把行为规范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以艺术为载体,以乐育德、以乐促行,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举行了“好习惯歌谣创作”,“我快乐,我健康”,“我为妈妈洗洗脚”、“手语走进社区”等体验活动,在学校“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开展系鞋带,钉纽扣,叠被子比赛;高年级以技能为主,开展电脑、烹饪比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举办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小交警夏令营”、“消防夏令营”、“法制冬令营”、“国防冬令营”和校园防火、防震、防伤害的安全逃生演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学法、知法、守法,增强了法制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活跃了校园生活,将养成教育和参与活动、增强体验相结合。
3、精细管理,提升养成教育水平。
本课题组借助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东风,依赖教导处、总务处和政教处,动员全体教职工从学生一日各项常规入手,将养成教育工作推向纵深。每周各处室汇总来自学校各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做人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在本周五例会上进行评析,并对下周学生行为习惯提出部署和要求,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实践证明:这种行之有效的及时评价对促进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具有十分显著的遏制作用,在精细管理之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可谓是突飞猛进、立竿见影。
三、研究效果
(一)形成了校本教育模式
1、制定了学生教育目标。
从做人、学习和生活三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中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高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初中一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二年级学生行为规范16条,三年级学生行为规范20条。(各段教育目标略)
2、创设了校本教育模式。
课题组根据学生特点,创设了体验式训导模式和补偿式矫正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图表略)
(1)体验式训导模式:《辞海》对“体验”的诠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即亲身经历。”所以养成教育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从而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最终变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本课题采取的以体验为基础的养成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在亲历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三年来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式实践活动受到各级媒体正面宣传达150多次。
(2)补偿式矫正模式:即,根据个别学生身心缺陷的严重程度,制定改变和促进其潜能发展的补偿和矫正模式:
一奖惩矫正模式:即,运用奖罚原则,改变或消除学生不良行为问题或症状,教给其符合规范的良好行为。这类方法简单易行,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残疾学生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游戏补偿模式:即,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立游戏室,如:感统训练室、蒙特梭利
室及康复训练室等专业矫正补偿训练室。通过参与游戏,使残疾学生自发地将个体的心理反应与问题充分宣泄出来,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实现逐步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控制、改变不良行为的补偿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游戏补偿对解决残疾儿童因生理原因而导致的行为异常是非常有效。如矫正孤独症儿童狄某乱脱衣服、撕书本,脑瘫儿童丰某写字时手不自主的抖动。在采用科学的游戏补偿后,这类特殊儿童中的特殊者有了巨大转变:狄某乱脱衣服和撕书的次数在逐步减少,丰某创造了重度脑瘫儿童写字的奇迹,获得我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光荣称号。
3、建立了教育评价机制。
课题制定了个别化补偿性评价表和综合化发展性评价表,通过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考评等形式对学生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月评出了“礼仪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守纪之星”等先进个人;每学期评出三好生、礼仪、守纪、健体、文明班级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评出的优秀个人和班集体进行隆重的表彰,颁发证书、奖牌,激励和鞭策学生及班集体的自信心、荣誉感和成功感。三年来,学校共表彰优秀学生200多人次,优秀班级20多班次,学生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达10多人次。激励性评价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良好品行,学生充分获得成功体验,有效促进养成教育。
(二)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1、学生综合素质在提升
经过长期的教育与训练,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矫正,良好习惯得到强化,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尝试中学会责任,在取得成绩中学习感恩,实现了化弱为强、残而有为的培养目标。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时对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象这样一群体智欠佳的同学,在特教老师的精心关爱、耐心教导下,养成教育都能取得如此成效,我们其他学校更应该有信心、有责任把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正因为我们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入手,使原本懵懂无知的残疾学生在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且有信心,有能力与健全学生一起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体育、美术、计算机、作文、文艺等各类竞赛,取得累累硕果:
(1)100多人次分获国家、省、市一、二、三等奖。
(2)1名学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剧组录取,是江苏省第一个被选用的舞蹈聋人演员。
(3)2名聋生先后被评选为 “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
(4)1名聋生获“镇江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形象大使”称号。
2、教师科研能力在增强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班主任对养成教育研究由开始的懵懂不清、无从下手到骨干引领、摸石过河再到专家指导、自主研发,这个从思路策略到方法途径逐步清晰的过程就是研究者教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和提升的过程。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是进步的、是发展的、是收获的:
(1)辅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关于养成教育读书征文比赛26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2)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和教育案例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40多篇次。
(3)开设市级以上班队会、思品课观摩10多节。
(4)本课题于2010年1月已顺利结题,结题时评委专家们不仅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还建议课题组申报2011年的市级优秀课题评比。
3、学校办学水平在提升
养成教育研究对学校的影响和辐射是综合的、全面的,三年来学校实现了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宗旨,综合办学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1)2007年获“镇江市安全文明校园”表彰。
(2)200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表彰。
(3)2009年获“镇江市行为规范示范校”表彰。
(4)2009年获“江苏省文明学校”表彰。
(5)2009年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表彰。
(6)2010年获“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表彰。
四、问题讨论
1、根据听障学生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结构、成长规律、发展需要,本课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新模式,形成更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
2、在完善校本教育新模式研究的同时,注重加强应用与推广研究,在特教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2003.5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4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