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句容市边城镇东昌小学周国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占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上课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抱”着“扶”着,就是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知识层次的探究,让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目标——让学生建构
让学生确定目标,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又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更好地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始要在民主和谐的谈话中巧妙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课开始,我拿出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猜猜看这些是什么形体,待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体。接着我说:“圆锥体与我们实际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你相知道圆锥体的哪些
知识呢?”思考片刻,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想知道圆锥体的特征;有的说想自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有的说要用圆锥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然后我就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课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动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
二、新知——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 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嘴巴、头脑、时间和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
(一)让学生观察,参与探究
观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对具体事物的外表出发,经过一系列活动到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让学生使用年历卡片,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每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都是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连续几年的年份、天数统计表,自己发现、总结平年、闰年的出现规律,以及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即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样的教学,不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抽象概括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操作,参与探究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敞开思路,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测量出学具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我提出疑问“测量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这种方法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有学生提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红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使学生悟出“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我进一步设疑:“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三)让学生思考,参与探究
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动脑思考,探究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认真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
1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1)18+18×;3
(2)18×(1+1)。如果问“这两个算式哪个简便?”就没有多大的思3
考价值。而另一种问法就有启发性,“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思考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归纳出两种算式的思考方法:(1)式是从条件出发的思考方法,(2)式是从问题出发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表述,参与探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开展学生间的议论或师生间的问答、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动口表述,积极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模型。引导学生按“面——棱——点”分别加以表述,如“面”要依次说出其数量、形状、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等。这样进行有序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按步骤去想去说。(1)把什么看作单位“1”?(2)所求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3)要求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动口表述,激发其探究的积极性。
三、评价——让学生互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了解自
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以前,教师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覆盖面小,对大多数学生作用不大。如果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由只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简便计算:25×104,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也有学生利用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5×(4×26)=25×4×26=100×26=2600,为了让学生明白道理,我及时让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认为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有的学生认为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计算是比较简便的;还有的认为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小结——让学生回顾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末,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小结时,有的学生说: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有的学生说:在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且都相等,半径也有无数条,也都相等;有的学生说:通过测量得知,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等于半径2倍;有的学生说:用圆规两角间的距离在直尺上量半径的长,把带有针尖的一端固定在纸上,用另一端在纸上旋转一周,就
可是画一个已知大小的圆;有的学生说: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车轮装在圆心上,就能使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跑得又快又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心得体会
学习《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心得体会
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课,让我认识到,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老师们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要充分尊重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孩子真正感受乐学、好学、主动学的乐趣。
一、激发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例如预习成果展示,资料搜集汇展,也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其次,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挑毛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再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二、创设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充足的空间
一是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争论时,教师不充当“裁判”角色,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当学生说错或练错时,教师不责怪、埋怨,而是及时给予帮助、点拨;当学生表现出色或有进步时,教师要由衷地进行鼓掌或喝彩。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过场,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干预越少越好,“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自主性。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我们的教学由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其实,自主学习不能一放了之,也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要精心设计自学思路,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怎样制定学习目标,怎样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怎样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怎样设计和解答问题等等。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再次,还可以精心设计情境场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感悟探究。
第三篇: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仓学校中学部刘 霞
2014-01-0
3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
1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四位同学的修改,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甚至与原作者有很大的出入,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探究,取长补短,往往能触动彼此的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喷涌出灿烂的火花,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要评价别人的作文,应首先充实自己,否则既指不出毛病,也找不到学习的优点。因此,这种评价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判断能力。
二、独立自改: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应该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自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学生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自改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自改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教给修改的方法:确立自改的依据,以结构、内容和语言修改为重点,掌握自改方法。在“旁观者”的指点下,“当局者”也就“清”了。该怎么改,让习作者自己去考虑去动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确立“自改”依据
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阅读课标人教版教材,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将写作部分的10点目标具体地分步骤地落实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精心编写《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设计》。每次训练目标只求突出2—4个重点,这样学生“自改”作文就会有的放矢。学生不仅自改目标明确,而且依据可靠科学,并能用“ABCD”准确进行等级评判,合理定量评价。
2、以文章内容修改为重点
一篇文章的修改,就应该从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整和修改。
审题要准确,它是界定写作范围,着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往往包含两个方面,审文题和审要求。一定的题目适合一定的文体,现在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也并非意味着写什么文体都行,怎么写都行。立意是文章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任务是确立表达的主题,解决表现什么的问题。文章没有深刻的立意,就会流于一般,甚至显得幼稚。构思是展示思维的条理性、创新性的关键步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取怎样的方式表现文章的内容。作文贵在创
新,而创新又着重体现在构思的精巧上。选材是为了表现中心的需要,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最能表现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要详写,写生动形象、鲜明感人,反之,略写或不写。结构安排要体现新颖巧妙的特点。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层次井然,结构清晰;可采用书信体,抒发内心感受,感情真挚;也可采用“题记、后记”式,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内容一般要求生动形象,所选事例完整、典型,还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表现中心。语言表达要做到语言流畅,文从字顺,饱含情感,有创意地表达,善于引用古代诗文名句,画龙点睛、形象传神。巧用修辞,增添文采,形象生动,内容充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要审查自己的习作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展现了个性的魅力;标题是否传神、贴切、凝练、有吸引力;开头是否新奇出众,结尾是否让人回味无穷;前后是否呼应,过度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等方面。
3、自改作文的几种方式。A、“冷却法”,就是学生作文写好一段时间后,经过“冷却”,学生可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日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这种方法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发现自己的错误,培养冷静思考的能力。
B、“朗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强调朗读在阅读、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朗读也是学生自改作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三至五遍,自然感到习作中有“文不从字不顺”的地方,但通过朗读,可以纠正词语不搭配、不贴切的地方,纠正不顺畅、不形象、有毛病的语句,还可以纠正段落不连贯、前后矛盾的地方。总之,朗读法进行自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C、“请教法”,就是习作者在班级中寻找一位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与他(她)交流讨论。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谈设想,也可以就整段、局部内容谈感受,还可以就某一表达方式的运用谈体会,然后请同学给自己习作提出意见。这种请教不同于“分组互改,共同探究”,它是一种口头的、私下的、不公开的交流,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然后独自修改文章。
三、师生共评:全面提高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的主导作用。因此,我认为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呢?一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拟定训练目标,确立每一次批改的目的要求,特别要重视批改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在浅层的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扬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示范性批改,一定要满腔热情地认真读、认真批、认真改,要真正让自己的红圈红线红字化作真诚的笑脸,由衷的赞叹,恳切的教导,绝不可漫不经心、冷漠无情地随意写上几句无关痛痒,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批语,或记上一个极不公平的分数。苏霍姆林
斯基告诫我们:“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三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批自改后的评价。它既评价“批注者”批得是否准确,又评价“修改者”改得是否到位。如“批”得不准确或“改”得不到位,教师则予以纠正,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其原因,指出应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把经过互评、自改后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对学生的习作和批改情况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全员批改的同时,选取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评讲。此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选材组材等方面加以指导,更要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述、表情达意方面予以点拨。教师在具体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定性的评价。在具体的某篇作文中,将等第与评语相结合,注重综合评价,突出“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宗旨。在分数面前,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一再鼓励。放下“显微镜”,拿起“放大镜”,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进行鼓励性或赏识性评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成长需要阳光,进步离不开表扬”,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
四、写作后记:总结升华
作文教学中,作文后指导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后的反思少,对老师评改的作文不理不睬,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失。作文后指导学生写作后记,让学生总结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拿到“互评——自改——师评”的作文以后,进行仔细地阅读与揣摩,就更能深切地感受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因此,写作后记,可以打开写作思路,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意识,把握写作特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一篇后记不求面面具到,可让同学们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写,最好要有计划地训练写作后记的内容。如果觉得其他同学的评价不一定客观,也可在“后记”中提出异议,等待教师的综合评价,或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由同学共同商讨、评价。总之,通过写作后记,既是学生对他人评价的反馈,也是总结自己失误的教训及成功的经验,借鉴互评、师评的成果,升华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传统的做法,这一过程往往被省略,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自改、互评、师评的价值。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互评、自改、师评、后记”等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获得多层面的作文技能培养,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发展,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使学生认识到一篇文章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第四篇:《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打破惯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崮岘小学祖灿
寒假时细细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文,读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往往有着比成人更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在班级中的表现优于他人,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多的受到老师的夸奖与信任。然而,孩子们的这种情感需要与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老师们和家长们的正确对待,有时甚至因为自己表现过于活跃而遭到老师们和家长们的批评。
现在想想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偶尔产生过类似的错误态度,深感惭愧。那么,做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并正确利用好孩子们的这种情感需要呢?我特别同意文中的观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直以来,孩子们的学习途径就是老师教,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直在狠狠地打击孩子们心中深深的求知欲与自主性,进而消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快乐的求知学习变成了艰难的完成学习“任务”。
试问,这种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呢?因此,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劳记于心并付诸实践的教育主旨与教育理
念。而要想真正做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干预越少越好,“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自主性。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我们的教学由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其实,自主学习不是一放了之,必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要精心设计自学思路,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怎样制定学习目标,怎样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怎样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怎样设计和解答问题等等。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再次,还可以精心设计情境场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感悟探究。
二、合安排理,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挥民主作风,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争论时,教师不充当“裁判”角色,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当学生说错或练错时,教师不责怪、埋怨,而是及时给予帮助、点拨;当学生表现出色或有进步时,教师要由衷地进行鼓掌或喝彩。其次,要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过场,武断地打
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都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再次,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例如预习成果展示,资料搜集汇展,也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其次,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挑毛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再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总之,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这一文使我受益匪浅,收
获颇丰。文中的教学理念与注意事项不仅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启迪,对提高我的个人修养也作用很大。好的文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不断地促进着我们成长和进步。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更应该好读书、读好书,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将我们的工作做的更精确、更到位,力争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优秀。
第五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丰县民族中学卜宪坤
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都是选择的结果。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独立地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并能应用于实践;其次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学习目标。能动性是学习能以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主动同化新知识,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就是对知识再创造,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表现在思维上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
二、立足课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看新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课本的习惯,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课本是学习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阅读 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使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
2.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 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知识点要通过思
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 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 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4.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本教学实践中,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