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

时间:2019-05-15 14: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

第一篇: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

: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学习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就拿科学课来说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的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

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你会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科学课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们国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拿过去的自然科学与现在的科学相比,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你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生杀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我们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儿童的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七年级的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学习新课程,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

因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我们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他认为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引用此例只想说明当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应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才不致出现误会,因为伟人尚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关键词】 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学习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 1 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就拿科学课来说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的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你会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科学课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们国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拿过去的自然科学与现在的科学相比,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你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生杀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我们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 2 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儿童的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七年级的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第五,学习新课程,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 3 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

因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我们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他认为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引用此例只想说明当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应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才不致出现误会,因为伟人尚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第三篇: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2009-08-21 18:17:48)转载 标签:

杂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浅谈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

(2009-09-29 08:36:26)转载 标签: 分类:教育随笔

杂谈

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应与失落感。因此,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地方需要引导,需要教育。这就需要一年级的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若发生事情,简单的几个“你不能……”或“你要……”来教育学生,将会收效甚微。要不适时机地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自己的不足,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快地养成。以下就是在一年级教育过程中的三种情境教育法。

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应与失落感。因此,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地方需要引导,需要教育。这就需要一年级的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若发生事情,简单的几个“你不能……”或“你要……”来教育学生,将会收效甚微。要不适时机地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自己的不足,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快地养成。以下就是在一年级教育过程中的三种情境教育法。

一、小故事情境感染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染他们的言行,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曾有一堂事先没有提醒而临时又需要蜡笔画画的课堂:有的学生蜡笔带来了,兴高采烈,那些蜡笔没有带来的学生却坐在位子上东看看,西看看,无从下手。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向同学借呢?接着我走向他们,鼓励他们向同学借,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借给我的。”“为什么呢?”“他向我借东西时,我也没有借给他。”……问了几个学生,答案大同小异。我就顺势给学生分析了当时的情景。当然,明白其中道理的学生没几个,紧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公鸡的脸红了》(这是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文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二、身边事例引导法 在学生身边也常会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小事也是很好的教育例子。一次,一个学生写字时,发现同桌占了他的桌子好大一块面积,他就拿起手中的笔向同桌刺去。结果同桌的手就给他刺出了血。面对全班学生,我就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让学生引以为鉴,不能用尖利的东西刺他人,那是会发生严重后果的。同时教育学生要学会原谅他人无意的过失,同学间还应该做到团结友爱。

身边的事例比比皆是,班主任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为学生所用。

三、根据情况自创情境导行法

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可又没有马上发生问题。如果就直接跟他们说不能怎样做,学生听了后,印象也是不深刻的。我就会自己编创情境来引导学生。比如,学生爱买小摊上的零食吃。特别是天气暖起来的时候,连一些小店里的食物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为此,我就说某一天某某班的一位同学吃了小店里不卫生的食物,肚子痛得满头是汗,送到医院后,医生还要他住院呢!你们说惨不惨?接着再谈谈路边小摊上的食物有多不卫生,有些小店里的食物也是难保质量关的。大家还是少吃为妙,能不吃最好。我们小朋友间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是懂事的好孩子。就这样,学生上了心,他们还会相互监督呢。

在对学生有利的情况下,班主任编一些善意的谎言,就是被发现了,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班主任耐心地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下成长,并让他们很快地喜欢上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为以后的努力学习奠下了基础。

第四篇: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2009年8月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召开了暑假“走进新课改”教育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教育教学面临的新的变化,并且对新课改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江苏南通每年的高考质量居全国之首,正是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它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二、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新课程,品味教育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或为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新课改,我们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新课程新理念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活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一、充分了解学生。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创造性与灵活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根据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疑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点,要多练精讲,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加以辅助,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从而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学习目的。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自身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自信心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也就是使好的感到课大有学头,差的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积极性不高的,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

下,学习掌握知识。

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下载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新课程 新理念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崇义县城关小学 钟芳锋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

    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

    新课程新理念[定稿]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

    学习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精选五篇]

    学习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