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说过,“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逐渐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似乎是能最完全地满足这一要求的唯一的一类学科”。
足以见得数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四年级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的拙见。
在学习单位换算时,其中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重量单位。学生屡考屡错,唯独货币单位是学生公认的没有疑议的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货币换算来源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我想应该没有人会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说到长度及面积单位,众所周知,长度单位是学习面积单位的基础,如果长度单位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面积单位就更不易下手了,所以难就难在长度单位。学生这时候往往会一再强调:学习数学要注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那我就想说了,如果z知识点可以用y知识点来理解,y知识点可以用x知识点来理解,那最初存在的知识点a用谁理解呢?所以必须有一个最初的知识点是无法用其他知识理解,只能单纯记忆的。难道这就说明这些学生不聪明或接受能力差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这类学生不占少数,他之所以这样问那是因为他过多的认为一切知识点都可以理解并且没有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必你只要把这个理说清楚,就可以说服孩子们了,其次就是要找一个好的办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这类要记忆的知识点并非只有单位换算,以后初中、高中、大学还会遇到很多,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在学习小数乘法及除法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必须将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结合教学,离开了整数乘除法,单说小数乘除法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何将整数乘除法与小数乘除法结合起来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一句“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一笔带过的话,就违背了新课标基本理念(这里以小数乘法为例)。学生学习应当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首先你要有一个合理的情境导入,人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计算出小数乘法的结果,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单位换算是很好的方法,情境的选择也要更贴近生活,在六一儿童节奖励学生玩具可能要比妈妈买牛奶这个例子来得更有趣吧,也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保证数字相同,大小不同的基础上,列一个竖式,(如1.25×
8.3,1.25×83)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结果与乘数之间的关系。一组竖式可能不足以让学生肯定自己的结论,这时候也可以再次利用单位换算写出一组竖式。随着例子的增加,学生一定能得出结论,老师趁热打铁肯定学生的结论,并作总结。学生自主体验了知识的生成,有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验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课堂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自己会和教会别人完全是两个概念,书本上的知识是高度概括且抽象化的,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备足课,除了阅读大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学生会问什么问题,有的老师可能要说了,这些知识这么简单,学生能有什么不会的。这就错了,说明你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事实上要想弄清楚这一点很简单,回忆一下当年你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哪
些问题,或者同龄人在学习时都遇到过什么问题。
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史知识沉淀,并对现代教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外,还要关注数学未来的发展。例如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熟悉并掌握中学数学的知识和内容,还要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有一个通彻和整体的了解。要能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形成统一的数学知识观。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广深的知识背景。例如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了解可能性大小的出现与相关条件有关,在四年级时,教材利用游戏公平活动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认识到等可能性,在五年级时,学生要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此在四年级的《游戏公平》的教学中就应该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思想做相应的渗透,这样学生在进入五年级的学习时思想上就相应轻松许多。方程及观察物体等的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在课程设置、教材处理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对教学有一个横向的透视,而且要有纵向的穿透,要“前瞻后顾”,寻求数学的源于流。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么一道题,一斤苹果5元,①买5斤苹果多少钱?②买5。5斤多少钱?③买a斤多少钱?可以说第一小问,一个四年级学生肯定会,第②小问有一部分人开始糊涂了,第③小问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从第一问到第二问是从整数到小数的跨越,从第二问到第三问是是从小数到字母的跨越。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跳跃,一时之间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对于刚接触小数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直接列竖式的题目孩子们会,当把它放在解决问题一类的题目中就开始郁闷了。事实上,应用题只不过是多了一步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即使是这样,后进生依然视这些题目为难题。字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如果说学生不知道总的钱为5a,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①教师在教授公式:钱数=
单价×数量时,没能强调数量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字母。②没有引导学生当遇到字母不懂时,可以先转化成最熟悉的整数思考,字母的算法与整数是一样的,一道题目的思路不会因为数字是整数或字母而改变。
总之,学习数学,我们必须有希尔伯特的精神。“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李贺来
内容摘要:教学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需求;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折、剪、画、摆、算、等多种实际活动和数学游戏活动,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内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参与意识
主动参与
知识内化
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参与学习,参与工作,参与研究,参与竞争否则必然被淘汰。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数学教师的责任。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额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呢?现结合教学实际,来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求知需要得到一定满 足,从而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的动机①。
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情境:其中所包含的问题,依靠学生以有 ① 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172页
的认知经验不能立即解决,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把问题解决不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便于契机倒入新课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的建构而主动获得③。在教学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只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以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从而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伊使,我拿出一捆18本的课外读物,要把这些课外读物分给3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到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到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到这捆书的九分之三。然后问同学们:这样分合理不合理?哪个小组分多了?哪个小组分少了?结果分完没有?这几个问题刚提出,有的说:“这样分不合理,第三小组分多了。”有的说:“第二小组分多了。”还有的说这样分比较合理。我借机叫三个小组长到台前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成3份、6份、9份,各自拿去应得的份数。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后,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同学们看到板书,一下子明白了:三个小组分得同样多,刚好分完。这三个分数是 ② 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 172页
10史勤蒙.《小学数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 00年第2期38页
③
相等的,即
=
=。接着我提问:它们的大小为什么会相等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说出能否被3整除。还能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正确说出几个树后同学们学习情趣高涨,都想知道老师采用了什么方法迅速做出判断的,有的学生甚至又已经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也开始活跃。二.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著名教育作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发表过这样的感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根据小学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态度密切相关。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直接的稳定的求知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会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⑤”可是一节课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能持久,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并以次为动力,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使他们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把学生在课使引发的兴趣逐步深化与提高。由于操作活动总在动态中进行,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既可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也能改变学生被动听 ④阴国恩 梁福成 自学军.《普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年 366页 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4年178页
⑤
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巴普洛夫也曾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⑥”因此,操作活动就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运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首先要把握住操作的时机、内容、程序以及学生的思维脉络,为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后,可引导学生质疑,是否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得倍多一些呢?小圆的周长是否比它的直径的3倍还要少一些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用硬纸板剪好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或用软尺将圆围绕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学生亲自这样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确信所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接着教师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入,学习圆周长的普遍规律。投影里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让学生热边观察边思考: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⑦。
三.注重指导学法
保证学生参与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传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参与学。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一定要加强学法的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变为“会学”。例如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题型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知道从哪想起,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 ⑥ 方广鉴.《动手、动脑、动口、操作思维语言结合》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4年第12期 15页
⑦ 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年 57页
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有什么解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学法指导因年级而异:一二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用加、减、乘、除和“倍” 的概念来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用综合法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三四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用分析法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步、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理解相遇问题和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五六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熟练地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较复杂的应用题与分数、百分数、比例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解题思路灵活,会选用最佳方法解题。
在求组合图形面积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组合图形有哪几种基本图形,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再想组合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做计算题时,让学生本着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方法;把这些方法必须教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不断巩固,使学生遇到每种类型题都有法可依。久而久之,学法得当→成功率高→信心增强→进一步探索→再次成功,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又如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等。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⑧ 四.采取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
多数教师认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按照常态分布的,学习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种看法带有主观性,是不科学的,学生中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好与坏,快与慢,这些学习特征都可以改变。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我相信有白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能够学习一门学科达到高水平掌握。为了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因材”调节“施教”。在调节 ⑧ 叶立群 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97年150页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想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心极为重要,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使平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如何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可以采用分解评价的方式,即在教学中不是凭一个完整无缺的发现或解答作为评价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对学生思维、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都加以肯定。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学习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要求也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更加严谨,更加谦虚。当他们学习却有水平或创建时,又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次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鼓励学生参与,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五.及时反馈调整
强化学生参与
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完整的信息与闭合回路的可控系统。教学的去路与反应回路的信息往返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⑨。课堂反馈应遵循小循环、快反馈、变式多、强矫正的原则,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很重要,实验证明,教学中,反馈信息愈流畅,愈及时,教学成效就愈大。可是我们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基于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调整,如果教师收到学生对新知识完全理解的信息,就可强化原设计的教学方案;如果收到学生对新知识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信息可调整原设计的教学方案,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本身是个自控系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馈调节。实践表明:当学生及时得到学习结果反馈信息时,他们就能在印象鲜明、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整,对的,就强化正确答案和处理过程,错了,在尚未形成思维定式之前,就给予否定重新检查输入信息或处理过程,错误的痕迹就会得到及时的消除。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掌握知识有快有慢,练习时,有些学生题目做错了是正常现 ⑨ 吴也显.《教学论新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94年 144页
象,问题是要使他及时得到反馈,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针对存在的难点,作出必要的剖析及点拨,从而辨正误,杜绝错误再次发生。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材只要求学生观察图形中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从感性上认识分数的含义,但学生作业时,对图形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平均分容易忽视。如图却认为其中阴影部分 占这个三角形的三分之一。为了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把阴影部分剪下来与空白部分进行对比,以辨是非,加深对平均分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还会碰到学生在作业中出现
一些让我们感到不该犯的错误,比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明明知道先乘除后加减,但在运算诸如“982982÷0.5”时,有些学生竟然会得0。如果强化学生参与,把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划出来,则绝不会出现错误。
如果反馈上来没有多大问题,教师则在各个学生之间进行个别的面对面地启发与辅导。现代教学论主张多边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发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馈作用,既不但有“教师——学生”的信息反馈,还有“学生——学生”的信息交流。对一些比较基本的内容,可组织同桌两人交流;有些问题可组织小组交流;有时也可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集体的力量,全班学生发表各抒己见。这样通过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输出信息,同时又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辨别真伪,同时发展了智力。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主线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参与的同时才能逐步学会求知,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年 2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 3叶立群 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97年 4阴国恩 梁福成 自学军.《普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年 5吴也显.《教学论新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94年 6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4年
7张延会 姜玉芹.《小学教育》《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9年第5期 8方广鉴.《小学数学教育》《动手、动脑、动口、操作思维语言结合》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4年第12期
9相友才.《小学学数学教育》《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01年第9期
10史勤蒙.《小学学数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00年第2期
毕业论文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04秋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作者:李贺来
学校:天津电大宁河分校
专业:04秋小学教育
学号:
指导教师:廉如安
联系电话:***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
调查报告方案
一、调查目的
自我县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活动以来,全县各小学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实践中。三年多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新基础教育实验”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我对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江洼口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组织进行。
四、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内容分五个方面:
1、教学质量。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教学质量变化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变化情况。
(1)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
3、实验中的典型个案。
4、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新基础教育实验”对学生巩固所起的作用。
五、调查过程1、2006年1月4日,针对全体师生“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哪些好处”的问题进行调查。
2、2006年1月9日,针对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我设计了如下问卷进行调查:
“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序号问
题备 选 答 案是否1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2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课上表现是否有进步?3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4你对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教师的改变是否满意?
六、预期效果
通过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调查,打算达到以下效果: 推进教师观念的更新。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拉近师生的关系。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实验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自我县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活动以来,全县各小学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实践中。三年多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新基础教育实验”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我对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江洼口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组织进行。
四、调查过程1、2006年1月4日,针对全体师生“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哪些好处”的问题进行调查。
2、2006年1月9日,针对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我设计了如下问卷进行调查:“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序号问
题备 选 答 案是否1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2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课上表现是否有进步?3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4你对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教师的改变是否满意?
五、结果分析
“新基础教育”实验调查结果数据统计表
问题序号抽样人数人数统计是所占比例否所占比例1604848%1212%2605252%88%360100100%004605555%55%除了以上列举的数据外,“新基础教育实验”还取得了以下收获。
1、推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注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注重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和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2、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改善师生关系是“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突破口。切入点。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信任、尊重。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惩罚和变相惩罚的现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感情的互动,心灵的沟通。
4、学生巩固磨练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师生关系的和谐,课业负担的减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促进了巩固率的提高。
5、强化了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
由于实验班大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加之教师的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提高,为了整体的利益,他们互帮互助,一人帮多人,多人助一人,已成风气。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厢情愿设计过高的现象,对学生的感情和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或勉强完成效果不高,使教学目的成不中月,镜中花。同时由于期望值过高,学生与教师不能很好互动,才是往往不自觉流露出对学生的不满,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2、共同发展与个体差异
教学计划、课堂标准是通过课堂形式来完成的,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造成了学生共同发展和个别差异形成了矛盾,使教师很难面对全体共同发展,不好就会形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局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3、在师生互动中有失教育的公正性
师生互动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方式,它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类 型,但在互动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的差异便显露出来。这两种类型的互动中,一部分人或少数几个人不动,或得不到动,这就有失教育的公正性。
4、实验中教师有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存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几节课教学后,学生个个过,水平一般高,总跟别的校、别的班别的学生攀比。由于这种急躁心情的存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违反了客观规律,对学生给予不正常的评价和待遇,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5、课堂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
课堂教学方式不能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实际情况及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存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生厌,失去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6、偏爱不等于关爱
“新基础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公平公正的爱,但有的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存有一种过分的偏爱,对学习好的学生总以怎么看怎么顺眼、爱看,即使有缺点也看不到心中,对些的偏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有缺点也不敢纠正,怕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师生关系。这样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七、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培训,增强推进课改实验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树立新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把转变观念作为第一要务认真抓好,要充分认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根据有关部门对课改实验情况的调查,课改中存在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其中,有老师的问题,也有行政领导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存在巨大惯性,有些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还存在误解,再加上全社会对课改必要的认同,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实施。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学习周济部长在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与讨论深入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并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贯彻落实。要切实加强对教育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培训。领导者应首先转变观念,才能带动广大干部教师来转变观念。校长是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观念的转变是否到位,决定着学校课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多层次的读书班、培训班、研究班或校长论坛等,切实转变领 导者的观念,引领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切实把教师培训作为课改的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日程。
目前,我市小学已全面启动开始实验。初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不是要全面推开,还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各区县要充分汲取小学阶段课改实验好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有效的教学行为,积极延伸到非课改年级,当然也包括初中学段。因为这些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是不分年级的,不分课改与非课改的。高中课改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启动实验,2007年在全国要全面铺开,我们也要对高中课改积极关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认真组织课程实施,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课程改革的实验进程中,促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能否建立起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是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志。要牢牢抓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与考试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学生评价,考试改革的着力点是评价与考试 的内容和方式。要组织广大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增强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信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我们致力于新的评价与考试办法的探索与改革,目的在于使教师能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因而更加尊重学生,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学生应该成为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应该善于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要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国一体,更好地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四)继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教研活动的颌参与、全程参与的良好局面,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增强校本教研的意识,提高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把学校作为研究的基地,使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各级教研室担负着研究、指导、服务的重要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台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
实验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孙伯顺
学校:天津电大宁河分校
专业:04秋教育管理
学号:041190411
指导教师:赫惠
联系电话:69261695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集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欧共体成员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机,试飞阶段时,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照例将“精心保养”、“小心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目位置上,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小心,这几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们所惯用的“提议”。
而德国人却按照自己的观念,撕去了那些提醒人们如何小心,如何保护的字样,请前来试坐的每一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的折腾,比如厕所的门,你尽量地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地摇晃,甚至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方,希望你用最大的力气去扭动;抽水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式的方式使用,从而达到最高的使用极限。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分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
以上内容摘自《读者》2006-24。
从上面例子想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我们不缺少规章制度,不缺少精心设计,不缺少活动讨论,但总感觉课堂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就在于我们的观念。我们引导学生按照设计按部就班的学习、记忆,思考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预先的“设计”,探究的活动都是教师布置的,我们就是怕学生出现问题。然而,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没有认知冲突的参与,主体性发挥又有多大呢?
案例: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几条?
内容: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
学生每人都有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盒子),教师手中也有一个长方体模型。
师:哪几条是长方体相对的棱呢?
学生说那两条。(每个学生都在说,也不知说的是哪两条。)
师:(举起模型,指着前面的两条边)是这两条吗?
生:对。
师:(把模型转了一下,原来的上面到了前面,指着对边)这两条是不是也是相对的?
生:嗯。
师:(再把模型转了一下,原来的后面到了前面,指着对边)这两条是不是也是相对的?
生:嗯。
从学生的口气中听出来,学生有点“转”晕了,似懂非懂。
师: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几条?是不是有4条?
生:嗯。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
认识长方体有4条相对的棱是知识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教师这样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也是被动的,也只能是似懂非懂。我们如果换种观念,就让学生自己拿着模型上前来演示,找相对的棱,把学生的思维问题暴露出来,这样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前面认识相对的面时,相对的面有两个,可能会对学生
产生思维干扰,“相对”这个词就容易引起思维干扰,在潜意识中认为“相对”就是两个),这样的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学生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策略简析
作者: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凌国伟 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黄伟星录入时间:2008-8-25阅读次数:1557
[摘要]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出重要的、主要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突破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单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
(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
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可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后,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从本质上理解假设策略。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形成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自觉应用
策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4.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
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高于日常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可分为4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干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属于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解题过程,进行体验和反思,把解决问题中的体验加以整理,对获得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从而掌握解题策略,感受策略价值,积累数学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以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为例,教学例1要让学生经历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有条理地列举;教学例2要引导学生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感受用列表、打“”法列举的简洁、有序;教学例3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一步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教学每道例题,都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积累数学经验,树立主动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5.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并通过与传统技术的联合与互补,有效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假设”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画图直观演示用替换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这两种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保证了重难点的顺利突破。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东曲国岱杨爱华
摘要: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关键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
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
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4.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高于日常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可分为4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干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解题过程,进行体验和反思,把解决问题中的体验加以整理,对获得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从而掌握解题策略,感受策略价值,积
累数学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5.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并通过与传统技术的联合与互补,有效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课堂教学本就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所学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