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除说的心理障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消除说的心理障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已成为人的第二生命。信息的交流——交际也突破了时空界限,人们之间的交际正向着纵横两方面全方位发展。现代交际赋予生活以更加绚丽的色彩,从而使生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此,现代人常说:交际是人类发展的协动力,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器,是人才成才的阶梯。由此可见,良好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社会素质。
言语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试用版修订大纲将语文定位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明确将口语交际纳入教学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崔峦这样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有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可见,学生“说”的能力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首要因素。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课堂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大部分学生说的权利,致使学生形成说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从不主动发言,更不敢发表独立见解,人云亦云,只听只记,照搬照抄,尤其是农村中高年级学生更是一言不发。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一言不发,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克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说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当务之急。
一、造成学生说的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造成学生说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就课堂教学来说,造成学生说的心理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在教师。
纵观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表现欲致使其爱说爱动。然而许多教师不是因势利导,而是对其进行“组织”,对其实行“管制”,对其予以“修理”,造成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进、学习难度的加大、“自制力”的加强就产生了说的心理障碍。
(一)、长期压抑造成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
在课堂上,由于受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影响,教师以串讲串问形式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回答对了给予肯定,回答错了轻则否定、重则训斥,更有甚者,对期进行讽刺、挖苦,以为这样“对错明确”、“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准确性。殊不知,由于教师长期这样压抑学生的“说”,造成部分学生害怕遭到同学的嘲笑、教师的批评否定,害怕回答、害怕“说”,产生畏惧,从而避口不说。
(二)、标准答案造成学生等待的心理障碍。
由于语文教师总是认为学生思维不够准确,言语表达不够严密,于是把教参或事先设计好的、认为是最优的标准答案约束学生的思想,包办代替,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整节课,都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跳进“陷阱”。跳不好或跳不进“陷阱”的则属于表现不好、能力较差的学生,于是教师不是不高兴就是批评,甚至嘲讽。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养成了等待教师标准答案的消极心理,从而避口不谈。
(三)、“一言堂”造成学生从优的心理障碍。
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给个别学生说的机会。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习惯于提问那些“优生”——答案标准或回答准确的学生,剥夺了大部分学生说的权利。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于以“优”为荣、以师为准、以书为尚,不敢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产生从优的心理障碍不仅使学生“免开尊口”,而且极大地抑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四)、知识缺漏造成学生惰性的心理障碍。
我们都知道,人类经验、自然景象是语言表达的物质基础。因学生生长在农村,生活面狭窄,耳闻目睹少,阅读面窄,知之甚少,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造成学生缺乏
说的物质基础;知识、技能缺漏面大,对学习产生烦、累、苦的思想,于是不爱学习,该想的不想、该做的不做、该说的不说、该听的不听,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习态度。可是教师更是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对之,当火候失当,则对其听之任之,使他们越走越远,以致产生惰性的心理障碍,从而闭口不说。
综上所述,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二、消除学生“不说”心理障碍的对策。
俗语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
(一)、发扬民主,消除学生畏惧、惰性的心理障碍。
教师通过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让学生摆脱畏惧、惰性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
1、不批评多鼓励、多表扬。
比如:学生第一次勇敢举起手,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但我却说:“老师为你敢举手回答问题感到骄傲,这是你认真思考的表现。谁愿意帮他补充补充?”一方面表扬了第一次举手的同学,又使他在同学的补充中提高了“说”的能力,还激发了其他学生“说”的积极性。
2、不强制多启发、多引导。
比如:在教学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我原想在黑板上板书“依依惜别”,没想到学生说出“依依不舍”,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说法写上“依依不舍”。然后追问道:“你们认为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李白与孟浩然此时的心情?”结果学生说出了“念念不舍”、“依依难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难分难舍”等词语。从这可以说明只要教师多引导,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学生“说”的积极性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3、不打断多尊重、多关爱。
比如:我对学生在朗读时出现念错的字时,都是耐心等到他念完全部内容后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评价时不只评差,尤其是对中、下学生更是启发给予好的评价。如果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以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细想一下,就可以发现打断学生的朗读不仅因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紧张情绪,于事无补,而且会使学生朗读时注意力不集中,生怕再读错,影响了包括读的学生在内的全体同学对所读内容的整体感知,并且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产生害怕读的心理障碍。
4、不歧视多激励、多明理。
比如:我在课堂中常常对学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象五指有长短一样,都要正确对待,注意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我注意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尊重每个同学的发言,做到不嘲笑、不讽刺、不打断,努力营造“自由说、随意说、轻松说”的课堂氛围。由于没有限制、没有框框,激发了学生“说”的热情。不过,这种课堂氛围由于缺少科学和训练序列,只能作为激发学生“说”的热情的前期手段,不能长期使用。
5、不限制多减负、多增识。
比如,我从不将学生限制在课本上、作业上,而是鼓励他们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多听多看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并多为学生组织一些走进大自然的活动,多开展一些讲故事、看爱国教育片的活动,努力拓宽学生的见识面,努力夯实学生说的物质基础,促进学生有话可说。
(二)、鼓励质疑,消除从优、等待的心理障碍。
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所限,好奇心所致,学生的“疑”可以是信手即拾。况且,课后思考题、练习册上的作业都有现成的“疑”。因此,先从简单的“疑”入手,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后采用迁移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疑”的质量。
比如:在教学第九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故意将课题写成《鱼画到了纸上》。学生发现后立即纠正我的错误。我故意不订正,反问学生:“为什么作者用‘游’而不用‘画’呢?”有的学生马上说:“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嘛?”我见学生没有领会意图,立刻引导说:“请问我可以用‘画’代替作者的‘游’吗?”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能”“不能”,我又问:“为什么能?又为什么不能?你们能告诉老师理由吗?”学生翻开书认真地阅读起来。最后我对学生说:“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会犯错,课文也不例外。因此,犯错误不是什么可耻的事,重要的是要善于从错中吸取教训。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长大以后减少错误?”
通过有意的训练,学生很快掌握了换字、换词的质疑方法。在第十册《燕子》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几对燕子飞倦了’不用‘几只燕子飞倦了’?”另外一个学生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波纹是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写法可以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荡漾开去’吗?”不难看出,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意识得到了明显地提高。
“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由于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学生都能以较高的热情参与解“疑”,哪里还有什么从优、等待的心理障碍。
三、双向互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充分说明“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努力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下功夫,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生与生、生与师的互动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口语交际”需要的是全面的表达技巧,这已不容置疑。但是仅靠说课、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显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大纲这样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把口语交际能力化整为零,进行分项,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做好“辅垫”工作。
(一)分项训练,初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1、引导评价,初步培养语音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得体的谈吐能力。
在消除学生说的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语音、语速、语气、语调、语序、语法为内容评“语”,以标点、字、词、句、段、篇为内容评“文”,以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为形式创设互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比如,学生提出“几对燕子”为什么不用“几只燕子”这个问题后,我在学生经过阅读、小组讨论都没法得出统一认识时,说:“我认为‘对’这不一定就是表示两只,比方说‘一对人马从操场走过’,这个‘对’就是不止两个人,所以电线杆上有停着两只燕子,也有停着三只燕子。”一个学生听后,立即举起表示反对的手势。他站起来反驳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认为‘一对人马走过操场’应该是队伍的‘队’。”我马上表扬了他。
从这可以充分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多么大,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发扬民主,他们绝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容器,更不是块“朽木”。但是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使学生敢说。
在一应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内在的韵味、美感,通过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评议表达能力,促进良好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形成,而且未完培养了也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夯实基础。
2、组织讨论,进一步提高评议表达能力。
在学生有了一定评议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扩大口
语交际的“面”与“量”。由于讨论一改学生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面对的是年龄相仿的同学,于是敬畏、畏惧感消失于九霄云外,平时那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生生互动环境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生动发言、认真思考、注意倾听,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体现: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再加上“评价”功能的发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讨论使学生有了互相交流的对象,因此,讨论是课堂社会交往,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3、启发争辩,初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
要争辩,就得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敏捷的思维能力;要争辩,就得有拿出真凭实据的快速的应变能力;在老师和全体同学们的参与下,要争辩,就得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将不同意见的同学说服。因此,创设争辩的情境,不仅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地得到培养,并且使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动作、表情等得到培养,锻炼学生交际能力。
比如,第十册《海上日出》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争辩场面。甲生说:“我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懂得了作者是站在船上看海上日出的。”乙生听后提出质疑:“请问,你认为作者是站在船上看日出的理由是什么?”甲生回答:“我是从‘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这句话体会到的。”丙生听后又提出质疑:“请问,是不是站在海滩上看日出就听不见船里机器的声音了?”跟甲生持相同见解的戊生抢先解释说:“我认为课文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的‘只’字说明周围没有船只,说明作者是站在船上看日出的。”乙生反驳道:“作者很早起来看日出,可能那是海上只有一艘船,作者所以‘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因此还不不能说明作者是站在船上看日出。”甲生这时一边比划一边分析说:“我认为如果作者不是站在船上看日出,周围就不可能很静。因为在海滩上看日出,船里机器的声音就属于周围的环境当中,又怎么能写‘周围很静’呢?所以从‘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船上看日出的。”甲生的这一席话把反对都驳得心服口服。
又比如,在第十册《江畔独步寻花》教学中,甲生在解释“留连戏蝶时时舞”时这样说道:“嬉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起时落,跳着欢快的舞蹈。杜甫被吸引住了,留连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乙生听后反对说:“我不同意甲生的说法,我认为是蝴蝶‘留连’,而不是作者‘留连’,因为诗句写的是‘留连戏蝶时时舞’。”甲生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书表示赞同地说:“谢谢你。”乙生不用谢的话声刚落,丙生站起来说:“我认为甲生说的是对的。在这‘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景色中,再加上‘时时舞’的蝴蝶,杜甫怎会不‘留连’呢?要不怎么会写出这首诗呢?”乙生想不出反驳的理由,用目光扫了一遍教室,希望有其他同学站起来声援他。我见学生一脸疑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说:“这样吧,我们将这个问题放一下,先来学习一句诗句。”等学生理解了“自在娇莺恰恰啼”后,我问学生:“这里的‘自在’是谁‘自在’?”学生不由齐声回答:“娇莺!”我接着问:“从上下两行诗联系来看,你们认为是谁在‘留连’?”乙生以为连我也赞同了他的意见满脸得意的样子说:“我认为是蝴蝶!”我启发说:“那你怎么解释丙生的看法呢?”乙生没有准备,想了一下说:“老师,这个问题请让我再思考一下。”全体同学在我的启发下,都认真地看起书来。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教室像一锅沸腾的开水。经过讨论,最后学生取得了一致的结论:蝴蝶为花留连,而杜甫为花、蝶、莺构成的春景留连。
从上述两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争辩,不仅满足了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而且势必激发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在丰富的表情、补充的动作配合下显得更有说服力,使学生的交际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整合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教学环节虽然是渗透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但是它们毕竟都有各自所承担的更重要的任务,因此,只能充当“辅垫”的角色,否则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再说,口语交际没有真正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在实战中训练,是无法达到实用性的价值。为此,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课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第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为此:
1、模拟训练。
在课堂上,我发挥课堂优势,通过说话课、听说课、口语交际课,创设自我介绍、口述见闻、工作汇报、祝贺感谢、求助于人、招待客人、交易商谈等等模拟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启发下,在同学们积极帮助下,口语交际能力经过整合模拟训练,得到综合性提高。
课堂的模拟训练,纵然有众多优势,因有教师刻意安排的成分,免不了有“牵强附会”的缺陷,且不可能将所有的交际场面都进行模拟。因此,学生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交际层次。尤其是应变能力、得体的言谈举止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不放到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去磨合,是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层次的。并且,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口语交际能力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学生学习口语交际能力的热情保持长久的动力。因此,教学大纲非常重视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实践训练。
我积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掌握的交际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去待人接物。比如,学生在离家时与父母说再见,与人交往时常用礼貌用语,接待长辈时用尊敬的口气,遇到帮助时说谢谢,不小心做了错事说对不起,与人讨论时用商量的口吻,与人争辩时温文尔雅、有理有据,注意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有礼貌、态度大方、举止得体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用自己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去赢得社会、家人、长辈、同学的尊重与称赞,从中体会口语交际在现实生活中发作用,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热情。
通过在生活中的交际实践,不仅让课堂所学得到充分的运用,又可以丰富课堂模拟训练的内容,增强学生创意性的语言表达技巧。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内与课外的相互交溶中不断内化,而且为学生拓宽的生活面,还着眼发展,为学生创造了实用的学语文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总之,通过深入分析学生“说”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努力消除心理障碍,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渗透“口语交际”,课内外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学生的发展,身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时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交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言语交际活动,而并非“纸上谈兵”。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助于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目标:走向整合,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效应
日常活动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所以常常有人讲,这个人很有修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也就是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必须着眼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有人会问,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往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此看来是否有矛盾冲突?答案是否定的,科学的做法应当是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比如专题口语交际训练“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 交际时如何刘,学会应该针对话题说,联系自己展开想象。除了说的知识、技能训练外,必然涉及到听的问题,别人说时时,其它学生要仔细倾听,听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听出问题、能不能作为听众作出交流等等,听与说是水乳交融的。整个口语交际过程中,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坚持整体原则,这样的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途径:走向多样,打通教学和生活的隔阂。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不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
(一)口语交际专题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这种专题训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口语交际题目一般是买文具、问路、待客、看望生病的同学等。
(二)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我要有训练的意识中,融合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三)随机训练
1、紧扣生活随机训练。丰富多采的生活经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尝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评优劣、定从违”,参与、影响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班下半学期新进一对双胞胎,我就让大家讨论怎样说欢迎辞等等。
2、利用活动随机训练。活动是孩子的天性,班级、学校等经常肝癌丢,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怎样爱护我们的校园,让他们交流感受,开展有关热点问题(减负就是不做作业、怎样过双休日等)的讨论、辩论等。
三、教学方法:走向交际,或创设情境,或提供案例让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起来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但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下“活”字,我认为,教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
(一)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创设交际情景,学生无论学习兴趣,动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二)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安全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放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
四、教师:走向民主、宽容,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发展。
(一)培养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重要目标之一的语文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却很“紧”。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人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说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一般来说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是很有吸引力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多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口语才能的领袖、将军、文学家等。这些能言会道的例子既充分说明怎样口语交际,更能有效地借助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生发对口语交际的情感。
(二)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 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心病还得用心来治”,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致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因而第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它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一丝勇气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口语交际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并不只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适用于生活的一种沟通、交往的技术。说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注重方法与技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充分认识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意义的基础上,强调在培养小学生这一能力时所遇见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沟通;交往;培养
所谓“口语交际”《语文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生存的要求
一个口不哑的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读不写,但却很难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说话。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比如我们在家里,要与家人接触谈话;在课堂上,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间,要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想;在社会上,要与他人沟通等等。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会发言,汇报工作,交流经验,也离不开说话。只有说得正确、清楚、明白,才能有效地互相交往,交流思想,相互协作,做好工作。口语交际维系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谷生华在《听说能力自我训练》一书中谈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时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听和说维系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作用。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社会集体,而这个社会集体中的每一个正常成员或为了沟通思想,或为了了解情况,或为了解决问题,无一不需要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就离不开听和说。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交往已越来越密切,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愈,并呈发展的趋势。口语交际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人预测并告诫人们,到了21世纪,社会各行各业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心致志,经耳不忘的听话能力;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的说话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择业竞争、开展文化活动等,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频繁。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自信心不强,在发音之前就产生了一种害怕、焦虑的心理,不敢说,怕说错了,老师、同学会笑。这是他们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口语交际训练过程。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成为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前提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提口语交际,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辩正唯物主义哲学,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四)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习效率
口语交际,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方式。据现代脑生理学研究,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中枢通常是在左半球,但由于儿童大脑两半球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工,两半球都可以进行语言学习。所以,幼儿期和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并且也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开发智力的关键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还具有一些细致、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所遇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每个人自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学习口语交际了。小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了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但会说不等于能说,能说也不等于好说。好说,就是要说得有理、有情、恰当、亲切、动人。那么,当代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遇见的问题有哪些呢?通过平时与众多师生的接触,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分析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障碍,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会说
所谓不会说,是指一部分小学生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
1.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转移,且在课堂上“问题”少,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
2.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说话抓不住重点,离题万里,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连贯性差,缺乏条理性。
(二)不敢说
虽然这类学生的外在表现与“不知该怎么说”的学生有些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会说,但因为紧张的心理或因为保守的心理而不善于表达自己。
1.紧张心理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紧张、拘束的情绪,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因而常常沉默是金。
2.保守心理。有一些学生,他们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从不多言。在课堂上他们能全神贯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问题理解后,就情绪放松,不愿举手,不愿过多显示自己,竞争心理不强。
(三)交际内容粗糙
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下面”说成“底下”,“地上”说成“地下”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
(四)交际载体多元化
低年级孩子由于在感知事物方面具有明显的笼统性、情绪性、模仿性,因此在初步接触口语交际时,带有明显的茫然性。通过对西渚小学一年级125名学生
大多数同学能够进行简短的口语交际,但发音、口齿、仪态存在问题。必须靠模仿,交际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看,学生期待平等交流,不喜欢空洞的说教的比例占60%以上。不善于学习他人的语言,不习惯普通话交流占60%。不能够准确辨析别人的说话,对感兴趣、初次接触的内容和交际的愿望强烈,其余的反应冷淡。在激发口语交际的愿望中,往往依靠的载体趋于多元化,需要视觉的、听觉的,形象多样、形式多种的载体的相互结合与交融。就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说,通过调查的数据看出,普通话和简单的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其受欢迎程度和收效不大。相反,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的占80%。
(五)注重说的训练,忽略听的指导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学会听才能有目的地说,信息接收不准有碍于准确地表达。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要求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打好口语根基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稳扎稳打地加以引导、训练,才能真正提高。
1.示范引路。小学生阅历浅,语言表达正处于成长期,对他们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老师要从自身出发,严格规范交际用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从说好每一句话开始,接受较为规范的交际训练。
2.及时正音。发音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口语的发展。在教学中,针对全班性的错误读法以及个别同学发音方法不正确要及时进行纠正,杜绝一错再错。并且创设“无方言”的班级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中学习规范语言。
3.纠正方言。本地口语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更阻碍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在教学和交谈中,应时时关注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逐步树立“动口即是练说时”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4.加强诵读。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于感情色彩,易于表情达意。
5.培养个性。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学生的语言必须反映主观意识,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口语交际训练更应重视保护和发扬孩子们的这种天性,提倡口语交际的个性张扬。
(二)养成交际习惯
学生良好交际习惯的养成是贯穿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
1.学会倾听。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语交际的大忌。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很好的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可以采用听后复述要点的方法,或采用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2.乐于表达。有一定的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发言,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
胆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即兴表演,在课外也能有意识地参与交际实践。
3.善于交往。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果说话文明得体,有礼有节,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印象,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获得交际的成功。
4.举止得体。重视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习惯。如姿态自然、举止大方,说话时,眼神不游离,不伸舌头,不做鬼脸,能根据表达需要,学会恰当使用体态语。
(三)活用训练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列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活用教材,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大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用好教材,拓展思维。
小小内心世界,感情无穷无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了学生美好的愿望,让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的阳光。
2.补充教材,增强实效。
教学时,可适时地引进各地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充,以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交际目标。
3.自编教材主要按“板块式内容”进行,开展集中训练。小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在安排上,低年级可以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安排看图说话表演赛、隔周一次举行故事大王比赛等。中年级集中开展“电视新闻播报”、“班队活动”等活动。高年级举行“小主持人大赛”、“专题口语辩论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加强课内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方便。
1.在质疑、释疑中训练。
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这一环节中 ,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下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自主参与,教师不再作为主导者出现,而是共同的学习者。此时,学生的思维因为跳出了教师的语言诱导的范围而更加活跃,从而实现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训练。
合作能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五)创设生活情景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恰好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源泉。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创设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
(六)放手参与实践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徐吉华.让“羔羊”不再沉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现象的思考及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6.[4] 秦敏.巧用课程资源,优化口语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5.[5]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杨再隋.夏家发.刘仲林.倪玉婕.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0), 77.[7] 周必玲.口语交际训练“二步曲”.小学教学参考,2001,(1),9.[8] 戴宝云.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2,73.[9] 吴建英.沈辉.摭谈培养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1,(1),11.
第四篇:怎样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和舍中心学校符慧玲
口语交际是 “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交际的一种言语活动。是学生语言积累、听说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这种活动是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应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按照这一原则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语言,丰富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下面浅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打电话的知识后,就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演,发展语言。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跟谁玩电话游戏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更不是给叔叔阿姨,而是给你的好朋友小松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呢?因为是小松的生日,你要通过电话来传达你对好朋友小松生日的祝愿。请小朋友们记住,通话时要热情大方,用礼貌语言,并且语言要简洁明了。讲话时要面带笑容,声音不要过高。不要忘了,开头问好,结束说再见。
小朋友,打电话时注意的问题,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下面我们来玩打电话的游戏。
师:小朋友请观看王仁龙和符波的表演。
(王仁龙表演小松,符波表演小松的朋友。)
符波:“喂,小松,你好!我是符波,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向你表示祝贺,祝你生日快乐、学习进步!”
王仁龙:“谢谢你!”
符波:“再见!”
王仁龙:“再见!”
这时,教室里晌起了热烈的掌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要求参加的小朋友一对接一对,小朋友们真正陶醉了。
二、拓展渠道,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言的实践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通过反复的训练方能得到巩固、提高。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这一特点,经常性开展诸如讲故事、辩问题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结合课文学“懂礼貌”儿歌,教师在教室墙壁上贴上挂图,内容有早晚小同学给客人打招呼,在校园里遇见到老师时打招呼,同学之间相遇时打招呼,在家里客人来访时打招呼,还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道歉等等。在看图说话活动中,老师首先带学生观察和了解各图意,与学生一起讨论回答:早上见到客人说“早上好”,晚上见到客人说“晚
上好”或“晚安”,见到老师说“老师好”,在家里见到客人来访时说“请进”、“请坐”、“请用茶”,对别人有过失时说“对不起”等。在讨论中,既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说话,又让学生举手主动争取说话,还有小组说话评比,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说礼貌话。在同学们较了解和认识礼貌用语基础上,老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中轮流扮演老师、家长、客人,让其他学生展开与扮演说礼貌话的游戏表演。演说好的学生,老师给他们赠送“礼貌好孩子”奖章。
通过这次活动,诱发学生良好的说话情绪,激发学生“我能说”、“我也会说”、“我上台说”的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主动说话,说好话的习惯和能力。
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既要降低要求,创设情景,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乐说,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006年5月13日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使学生想说。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古梁传》)话虽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中可见说话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想说。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教师的说话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说话质量。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课,在讲课过程中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以及讲话节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话,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时还会萌发一种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师一样那该多好啊!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想说的念头。二使学生敢说。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讲课,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往往一个问题提出,即使这个问题很简单,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而当你向不举手的学生提问时,他却能回答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怕说。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敢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知道学生往往想表现却又怕出错,怕出错即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鼓励性原则,即便有的学生说的确实不好,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如当你让一个同学讲讲自己在寒假里做得一件事,而他却讲得乱七八糟,没有顺序也没有重点时你对他说:“你看你说得象什么,真够笨的。”这就给学生心里投下了阴影,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随便说话
三让学生爱说。学生能做到想说和敢说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学生对说话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们把说话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让学生“爱说”就要使练习的题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的题目不是太高深就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学生毫无感知,而教师却要求他们要把话说得很完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减退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说话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上的“静悄悄”。相反如果教师能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象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说说最近自己开心的事等等。由于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对说话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说话。
四让学生会说。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两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但一旦真正让他们说了,又往往会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因此在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之后,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况,让他们真正的“能说会道”。说话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儿童时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就抓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得语言有限,常常忽略话的完整性。于是,教师就应利用例句和造一些简单句子来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话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讲,如果颠三倒
四、东拉西扯,就会使说得话没有条理,缺少层次,而含糊不清。因此教师可相应教学生使用一些连接词如:先„„再„„后„„等使他们按方位、逻辑等顺序来说话,逐步提高学生说话的质量。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爱说和会说,逐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潮流的跨世纪人才。
田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