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14: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一篇: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

作者:杜玉蓉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7期

笔者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上,指出目前中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法作出初步探讨。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据《2007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有接入因特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由于信息化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大、实施效果难衡量。信息化人才在建设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调查中有35.6%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适用人才的工作。

二、中、高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承担计算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体仍然是学校,但自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中、高职更是不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就专业论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如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缺少这种针对性的课程,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笔者了解,学校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多体现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而企业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则广泛得多,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都是企业比较重视的。比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实施人员争取到各部门主管的支持很关键,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毕竟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都认真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技能,到了企业就需要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刚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遇到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毕竟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使学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倾囊相受,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对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几点探讨

1.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就业率是社会需求的风向标,当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出现下滑,相关部门就要分析原因、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适时规划就业方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培养出放在哪里都行的“通才”不太现实。因此,建议尝试阶段化教学方式,将学习分成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结束后根据学生兴趣、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估,结合市场需求大致规划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如网管、电脑销售、组装维护等,然后针对该方向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专业知识是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是否有发展潜能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上。比如适应能力,很多学生第一份工作往往做不长,其原因并不是工作没前途,而是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学校不同,如上班时间、工作压力等,如果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很难较快适应。

素质教育内容比较广泛,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也应当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不同,重点安排相关方面的培训,为今后的就业及发展作好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更新之快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一是我要学什么(目标明确),二是如何学(有哪些方法和途径),三是学习效果如何(效果评价)。经过反复不断地强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和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笔者在此仅提供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讨论,以便找到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达到企业、学校及学生共赢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从高考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考什么

——从高考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考什么?一是知识二是心理素质。所有人都是12年寒窗,但结果却只看这四场考试,9个小时决定一切。我们除了要战胜高考题目,更要战胜自己。可是,常见的误区总是轻前者,重后者。事实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累积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这种素质也并非只有高考时才需要,在人生的考场上它也不可或缺。所以,在高考来临时,有必要提出“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临时抱佛脚也不能过后就拉倒”的观念,因为这对往高考方向走和走过高考之路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高考心理素质重要不言而喻。据东方网消息:著名心理学家、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 2000年通过对全国74位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的调查研究认为,考前和考场的心态,是学生能否发挥自己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据新华社报道:从心理上战胜高考,可以说高考就成功了一半,这是74位高考状元的共识。因此,每年高考前老师和家长都会教育学生不要紧张,媒体上也有各种相关指导。应该说,高考前放松心情,睡个好觉,做做户外运动等等这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有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但,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到高考时,许多家长和老师才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对那些平时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收效多大,值得怀疑。春日未耕秋有何获?临渴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事实上,健全的人格、遇事不乱、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高考临时抱抱佛脚就能取胜的。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惟分”是举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案例】

孙圣楠:200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考入清华大学 第一门就考 “砸”了 6月6日,高考前一天。

语文是第一科,也是考前心里最没底的。睡得比较晚,一直在背课文,背得不好,晚上11点多才睡下,还做了梦,梦到第二天的语文考试,梦到了作文题目。

6月7日,第一科,语文。

紧张。打开语文试卷,最先看的就是作文题目,跟昨天梦里的不同,也跟老师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求我们重点准备的不符,这个题目挺好写的,但当时紧张到几乎无法思考,反倒不知道写什么了。

6月7日,第二科,数学。

虽然语文没考好,但是,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数学正常发挥。6月8日,第三科,理综。

题目很难,又没考好,从考场出来,所有考生的脸色都不好,家长呼啦啦围上来,问长问短,很多考生当时就哭了。我考得也不好,但是想,既然大家都没考好,那也就这样吧,再把剩下的考好。

6月8日,第四科,英语。

考了3科,竟然有两科都砸了,英语就好好考吧。这样想着,反倒轻松了。结果,英语考得超好,除了作文,一共就错了两个选择题。

最后,我如愿考上了清华,我的体会:可以化“悲愤”为力量,但不能一直悲愤下去。

【案例分析】孙圣楠的个案向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考砸一门影响情绪怎么办?其实,很多考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考砸了一两门就等于全砸了。实际上在每次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全部科目都100%地发挥最好水平,甚至正常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发挥不理想的科目或内容,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因此,你认为考砸了的科目,可能是因为试题较难,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所以平均分就会下降,因而你算不上考砸。即使是你个人的问题,那么每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只是体现的科目和形式不同。因此考砸一两门应当视为正常情况,没必要为此殃及其它。

因此,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形成的合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辛勤浇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在整个人生中获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因为,从宏观上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而已。走过这一步,也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人生中将面临的比高考要难的考试还有许多。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却面临这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这使得他们必须拥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真实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在互联网上敲出“校园暴力”这四个字,马上就能跳出两万多条与此相关的信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是什么原因使得花季少年变得如此血腥暴力?

案例一

11月18日下午,只因篮球场上的一句小小口角,西安南郊某重点高中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纠集朋友将对方活活打死。

案例二

11月12日晚自修时间,广东省恩平市一中学校园内发生暴力案。三名同学用刀子将一名男生刺至重伤不治身亡。另一名劝架男生被刺重伤留医。

案例三

10月11日和14日,只因为同学间起了小摩擦,广州市海珠区某中专学校连续发生了两起斗殴事件,造成一叶姓男同学于15日伤重不治身亡。警方介入调查,3名涉案学生已被刑事拘留。

案例四

9月22日,西安市西郊某专科学校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暴力案。仅因同学阻拦他们为非作歹,几名校园恶霸竟将劝架同学殴打致死。

案例五

9月11日下午1时左右,甘肃省一中专中医班三年级女生肖诗(化名),被同校五名男生折磨一个多小时。他们就用浸了水的毛巾轮番在她脸上使劲抽打。10分钟后,强迫肖诗像狗一样钻课桌。然后逼迫肖诗抽烟。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把3张凳子垒起来,让肖诗坐在上面,美其名曰“耍杂技”。他们发出哭的口令,肖诗就得放声大哭,他们发出笑的口令,肖诗就得哈哈大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事后,医生认为肖诗患上了反应性精神病,属强烈外界刺激所致。

案例六

7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中学上演了一幕校园悲剧;因为没钱送给同学“消费”,该校初一(3)班学生赵阔天的左臂被同学用打火机和烟头硬生生烫伤了5处。

案例七

5月27日,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猝死在校内。这名16岁少年的死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新洲警方29日证实,猝死学生张俊杰事发当晚曾因争座位与人发生口角,并在随后的冲突中致死。

案例八

5月12日晚11时,扇耳光、脱衣服、拳打脚踢、泼冷水„„西安16岁一少女因不愿拉帮结派,在学校宿舍里遭到近十名女同学的围殴,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案例九

1月13日,宁夏灵武农场发生一起中学生群体性持械斗殴事件。参与斗殴的25名中学生中,有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案例十 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一 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二 10月24日凌晨,长安太乙宫街道办事处黄岱湾村发生一起抢劫杀人焚尸案。11月3日,太乙宫初中三年级学生左某,在其家长的陪同下去太乙宫派出所投案自首。

案例十三 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四 11月3日下午6时45分,西安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刘某服下约50克氯化钡药品,留下一份遗书。他将此事告诉老师后,即被学校领导和老师送往第四人民医院全力抢救,11月4日凌晨4时20分,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个个的血淋淋的事件让我们这些作为教育者的人心痛,也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心痛,心痛之余,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为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以及他们的长辈,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忽视了哪些重要的因素呢?应如何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不良的攻击行为呢?”

现代的健康概念已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而是身心的全面健康,它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

中小学生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还不成熟,尚处于成长、学习阶段,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有的能通过他们的自我调适自然地解决,有的则未能及时解决,形成心理障碍,严重的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5岁的初二花季少女张雪被同班男生残忍地用砖头拍死在了菜田:后脑勺变形,耳朵变形,眼球爆裂,甚至口腔里的牙齿也被砸掉了六七颗!原因是因 3 为她拒绝了该男生的求爱”

在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还未成熟的青春期,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的需要逐渐强烈。与异性交往,能暂时缓解释放因性生理发育产生的性活动的压力。在马斯洛(Maslow 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需要被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前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更高的需要。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能带来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这种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埃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类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一书中,按照个性发展各时期主要矛盾的出现,把人生个性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少年期,12岁至18岁。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有了同一感、个性感、差异感。埃里可森认为,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一个人获得了同一性,就意味着他取得了内外的平衡和适应能力,对自己和对他人、对社会环境能从容地适应。与同一性相对立的是同一性混乱,意味着这个人内外失调,难以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而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心理变化十分剧烈。

案例中的男生,其求爱行为体现了青少年对爱和归属的正常需要,面对求爱被拒,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应对方法,可以取得心理平衡。但可惜的是,在此需要暂时不能被满足时,他却选择了实施凶残的报复。青少年的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的特点构成了这起悲剧。

案例二:

“北京盛基艺术学校2005级表演系学生林静(化名)被同校2003级表演系的六名女学生堵在宿舍殴打1小时:扇耳光泼冷水踢肚子。”

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无疑是继亲子关系外,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似相容,相近相亲”的规律。他们自由的选择同伴,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而同伴的选择标准不一而同。有的是学习成绩,有的是兴趣爱好,有的是个性性格,有的是衣着打扮。在不同的标准下,相似的个体聚集起来。在这一个个小团体中,有着十分鲜明的团体文化。每个个体都必须自觉遵从认同团体文化,如果团体中大部分成员认为某个成员犯了规矩,就有可能出现惩罚该成员。为了避免被孤立,独自面对成长的烦恼,成员们的行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有时为了与团体保持一致而不得不违背放弃自己的意志,如团体成员在一起行动时不顾道德法律规范。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成为青少年陷入某些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导致青少年团体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的原因是在团体中,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相应的各个成员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被弱化,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后果是由团体成员分摊的感觉。结果就是团体暴力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案例二。

案例三:

“今年9月1日,福建南安市石井镇年仅13岁的女学生小旋突觉头疼,被送往医院抢救,没想到竟永远地离开了疼爱她的家人。小旋的父母亲在整理女儿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一本上锁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小旋从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长期遭两名同班男同学殴打、生活在恐惧中的经历”。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如同一切其它的后天习得行为。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他的“充气娃娃”实验,是有关攻击行为的著名系列研究。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青少年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具体地说,青少年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青少年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暂时因为实施暴力而获得利益,如同伴间的地位),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青少年,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这就是为何校园部分暴力的加害者又往往是暴力的受害者。

据报道,符合以下情况的青少年,如“性格严重内向自卑,不能与他人沟通”,“家庭不和睦或存在家庭暴力”,“是非观念和法制意识的薄弱”容易出现暴力甚至是犯罪行为。国外资料显示,从言语性的取侮辱性绰号,散布不利对方的谣言,挖苦讽刺,威胁恐吓,到面对面的挑衅行为,甚至是直接的躯体攻击,各式各样的欺凌事件或多或少得潜伏在校园中,给青少年的心身发展、人生安全带来危害。许多欺凌事件都是在给受害造成严重伤害后才被发现,如案例三。

是哪些因素为校园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又有那些因素使得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放弃应有的反抗,间接助纣为虐,最终成为暴力的牺牲品?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往往担心因为自己的检举而遭到更严重的报复而不敢检举。对欺凌事件的调查不彻底,处理不严肃不仅对实施欺凌的青少年不会起到教育作用,还会传递“暴力事件是可以被接受的”信息。无怪乎,最终受害者逐渐相信自己应该成为暴力的承受者而不敢反抗、忍气吞声,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持续和严重程度的升级。

总而言之,青少年暴力行为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有关。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是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暴力在媒体的频繁出现成就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

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易感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针对性的处理改善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学校方面应程序化,制度化对欺凌、暴力事件的处理过程。对在校青少年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教育,让他们清楚得懂得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欺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有助于创造一个针对欺凌“零容忍”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更让家长和老师心痛的了;没有什么比一群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滑落到犯罪的边缘更让整个社会难以接受的了,而这种现象的所谓屡见不鲜,正说明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 5 社会教育某种程度的失效。

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多年以来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专家提出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不重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是歧视、漠视孩子等等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长期对个体缺乏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尊重生命的教育。许多家长打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身体;骂孩子,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重智轻德,则是将成人过多的功利性目的附加在孩子身上。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无法做到泰戈尔老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孩子做出的那些事情,其实也就是社会“病态”的一种折射。

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学校和家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孩子,才不会做出那些同样也会伤害自己的事情;一个懂得保护自己和爱惜生命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心灵。那么,应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呢?

一、教化影响孩子的行为

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以说明一个重要现象:教化(奖励和处罚)影响孩子的攻击行为。

实验者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让一群4岁的孩子看录像,片中人在殴打、踢、摔玩具娃娃,但是分为三种结果,一是此人得到了奖励,在影片结尾,一个旁观者登场称赞他的行为;二是让此人受到惩罚;第三种则没有任何评价。

这群4岁的儿童被分为三组,分别观看这三种结果的录像,然后,把他们一起带进放着玩偶的房间。观察发现,除了第二组的儿童外,另两组都表现出了侵犯

行为(打玩偶),而且第一组多于第三组。不过,如果告诉他们,模仿录像中的侵犯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品,那么第二组的儿童也会殴打玩偶,与其他组孩子的区别马上就消失了。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无本之木,它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渊源,这一实验从各个方面,都给人以很多的启示。

二、影响孩子的社会各个环节 首先,父母怎样处理曾出现过暴力行为的孩子?父母此时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打了人,但他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以后就自然会没事了;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孩子打得好,这样就不受欺负;有的家长则批评教育孩子,尽管别人打你不对,但你打回去也是错误的,你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告诉老师。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是何心态?一些家长的错误心态使得孩子成了校园暴力的无辜受害者,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震惊气愤型: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人勒索钱财或是拳脚相向时,第一反应都觉得特别震惊,不相信校园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件。

以暴制暴型: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去找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甚 6 至跑到学校给孩子出气。一位家长就对记者表示,从小他就教孩子谁也不能让谁欺负,人家骂你你就打他,人家打你你就踢他„„要是打不过了还有爸爸呢!他认为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教孩子,孩子不能太孬了,否则长大了到社会也会吃亏。甚至有些家长还为此送孩子学武术,练功夫,好对勒索者还以颜色。

忍气吞声型: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时,这些家长都担心得罪坏孩子后自己的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告诉孩子要离那伙人远远的,看见他们就跑。

纵容犯错型: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孩子或勒索人时,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就不相信在家看起来特别老实的孩子会当上小“恶霸”,认为是夸大其词,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

其次,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向身边的老师学习,但是很多父母很少觉得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往往不太控制自己的行为。调查发现,80%的家庭存在虐待儿童的行为,包括精神、躯体的虐待;25%的夫妻之间有着家庭内的暴力,当大人试图用暴力来控制局面、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时,无形中就成了孩子的表率,孩子也会在社会中出现同样的行为。

媒介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很多的影视剧、卡通片、电子游戏、玩具,内容涉及暴力,在不少闯关游戏中,只有杀了一个人,才能闯过一关,或者获得积分,这就在无形之中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以为暴力攻击是受到鼓励和赞扬的。因为孩子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奖赏与惩罚,还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通过对某人的制服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那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择手段,这就是宣传的示范效果。

孩子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第一次通过暴力行为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通过打其他的小朋友得到了一个玩具,而父母、家长、学校不重视这个问题,从心理上放纵他,不教育、不惩罚,孩子就易形成一种印象:可以通过实施暴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必受到惩罚,这样多次反复、强化,形成攻击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用拳头说话。

三、学会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过于被溺爱的孩子,容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过度膨胀的性格。所以,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奖励,必要的惩罚也很重要,父母和师长要给成长中的孩子立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你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否则,孩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难以被社会接纳。

但何时该奖励、何时该惩罚?知道这个分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恰当的惩罚,会从肉体或者精神上伤害到孩子,所以,惩罚有一定的策略。

首先,惩罚一定要及时,如果是上个月的事情到这个月再惩罚,孩子已经将事情淡忘了,延迟的惩罚没有效果。

其次,要检查惩罚的效果,让孩子服气。在惩罚过孩子后,要跟他谈心:今天为什么要惩罚你?如何避免下次受罚?这种沟通对孩子很重要,他会逐渐学会一些价值观。

还有,实施惩罚的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失去理智。比如别人上门投诉你的孩子打了他的孩子,你觉得丢脸,气极了打孩子,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好处,只是打给别人看,惩罚孩子是要告诉孩子,我们是对你负责的,此时一定要理智,避免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否则孩子也容易学会你的这种不理智的处事方式。

另外,惩罚也可成一种提醒。如在学校孩子经常打同学被老师、家长投诉,7 就可以在他的房间内或者桌子上画图作记录,有错就记分,剥夺他的一些权利,但如果上周孩子被投诉了3次,这周投诉了2次,家长就可表扬他一下,这样奖惩结合,通过鼓励,逐渐减少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孩子会逐渐走上我们希望的轨道。

老师和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讨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吗?因为孩子是单向直线的思维,而大人更加灵活,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家长就应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他:其他同学如果打了你,你可以走开,向家长、老师求助,或者警告对方再打就报告老师,不一定非得使用拳头。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在社会中人们要学会忍耐,锻炼心灵的容受性。遇到问题时,要有灵活应变的心理潜质与技巧,因为社会上总有不好的人、不顺心的事,不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12-15岁,被称为第二反抗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出现了反抗,这一孩子自我表现和成人感的体现。这段时期的孩子,对父母和周围的人都深为反感,反抗的方式有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的硬抵抗,也有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软抵抗。更有迁怒于他人的反抗迁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青少年会出现反抗期的暴力行为呢?

当反抗期的孩子脱离老师和父母的视线,尤其是宿舍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他(她)为了证明自己有力量,能够对自己周围的人施加影响,尤其是人际影响时,他们往往会寻找一个弱小者,来对其实施暴力。第二,反抗期的孩子往往认为家长不了解也不理解他们,于是他们的交往就往往转向同龄人。他们往往会在同龄人、在朋友中寻找知心人,并渴望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暴力、抢劫、早恋、网瘾都是他们在这一反抗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学会如何建立安全、融合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会出现问题。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往往处在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夫妻关系、工作负担重的阶段,父母的繁忙,就造成了孩子的榜样缺失,而我们每个家长,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对孩子也是精神冷暴力、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我们在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之前,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可以模仿的,什么行为是应该规避的。

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的原因: 不良风气+沟通缺乏+事前无防患

在一些农村,村与村之间小事而引发纷争,继而引发械斗等现象仍有存在,“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现时学校的管理存在一些缺陷,“在学校,一些老师一般只管学习,很少会留意到我们哪天的心情不好或同学间有哪些小摩擦,但正是这些小问题或负面情绪积累下来,一旦爆发就可能酿成大型的暴力事件。”而对于校园暴力的事前防范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初二学生阿涛头一天进学校也带了一瓶硫酸去,掉在地上摔碎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警觉和重视,悲剧在第二天发生。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专家:建议建立校园暴力三级预防系统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表示,面对不断加剧的校园暴力,欧美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美国等国家主要使用三级预防策略来干预校园暴力。

初级预防,是指在校园暴力发生前,通过一系列预防工作将暴力发生的可能 8 性降到最低。现在校园暴力很多时候是由于同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不好而引发,这些孩子没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初级预防阶段,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在家庭预防方面,建议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校园暴力发生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工作重点在学校和家庭。虽然不是所有的校园暴力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老师、同学、家长都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例如孩子最近很反常,经常发脾气,和同学说一些负面的言语。像感情孤立、有过感情被拒绝、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等学生,对于这些校园暴力可能出现的“高危人群”都应该成为学校和家长关注的对象。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反应。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和教师接纳先前因犯错而离开过学校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团体中,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所以,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人的整体素质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等构成。生理素质是先天遗传的,是其它几类素质的载体和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处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层次;社会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是素质的主要内容,处于人的素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对其它几类素质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体现着人的本质特征。而心理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人格、情感、意志等方面,居于生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生理健康的状况,又影响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心理基础。它不仅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为各类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还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单一应试教育模式,以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渡过美好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因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必须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反之,将会出现种种心理失衡、人际冲突,经不住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恐怕连最起码的生存能力都会丧失。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要义。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学生的人格结构比较复杂,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有些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障碍。这些障碍对于学生的成才及适应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 9 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创造力,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毅力、自信心,和做事的条理性是心理素质的三大内容、坚强不屈的毅力、切实可行的自信和循序渐进的处事方法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毅力,是人们谈得最多的词,在这里,我绝非随大流附风雅,乱说一通,而是我觉得它重要而将之列为首位。毅力的含义我想大家一定很熟悉,不必赘言。至于如何在短时期内增强自己的毅力,我觉得这样一种方法不错,那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必须坚持不懈,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毅力。我们不强求有关羽刮骨疗毒那般铭心刻骨,但我们必须从心理上做那样的准备。参加长跑,当你完全跑下来时;做一件难事,当你顺利完成时,我想你的心情会是无比兴奋与满足。世上有这么一条不用证明的公理:人们完成一件事时,其收获与这件事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我们且引用一游戏名词,称这种收获为”经验值”,即毅力的获得的表征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毅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自信也是得力干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机遇,相信自己的前途。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那谁还会相信他?”毛泽东也曾气宇轩昂地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但同时也应提防自信心理的癌变——自大。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自大,在把自己比作光彩夺目的太阳中发疯而亡。

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阶段的幼儿来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待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简单的说,自信心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同时,自信心强的幼儿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而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活动中缺少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活动中更少发言,不敢与同伴交往,惧怕尝试新任务。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注意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格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第一,教师应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认真对待幼儿的评价。

幼儿对自己尊重、崇拜的人的意见特别重视,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决定幼儿对自己的看法。作为幼儿心目中重要人物的教师,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幼儿。比如,有的幼儿不会系鞋带,老师无意地说了一句:“你真笨!”那么也许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行,怀疑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自卑感。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幼儿的评价,经常用积极评价恰如其分地表扬幼儿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抓住他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使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自己的信心。

另外,幼儿由于能力所限,往往遇到的失败比成功多。作为教师要对幼儿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更多的鼓励,善于从中发现幼儿所取得的成绩,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废,从而也能树立起自信心。

第二,为幼儿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积极评价,固然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途径,但是单单依靠外部的表扬和他人的支持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只有当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才会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帮助幼儿获得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别人的赞赏里获得自信,这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提供、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摆脱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快刀斩乱麻似地争取及时解决问题,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自身行为的对或错进行认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己正确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当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我们也首先是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帮助。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幼儿的自主、自立精神,使幼儿能经常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自我评价就高,自信心就强。

第三,重视家园联系,齐心协力教育好幼儿。

作为自我意识的主要成份,自信心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周围的人(尤其是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幼儿周围接触到的成人只有教师和家长,因此教师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同时及时地将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日常观察了解,我发现在家庭中有两种情况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第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幼儿活动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较多持批评否定态度;第二种情况是父母百般溺爱幼儿,使之缺乏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重点帮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了解自己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然后针对他们的特点,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如有的幼儿经常遇到家长的批评,对自己信心不足,做什么事情都怕做错而遭到他人的批评。

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良好习惯的正面手段,是使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在关键时刻,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促进幼儿坚持完成任务。比如在玩“娃娃家”活动区时,教师表扬那些玩完娃娃家后,把家具等物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对于那些在活动中不能坚持把家里收拾干净、整洁,坚持性较差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幼儿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中途而废。

在体育游戏“炸碉堡”活动中,当一些幼儿坚持爬过山坡、走过桥梁等障碍物,冲过敌人的封锁线,炸掉敌人的碉堡时,教师总要给予大力的表扬,称赞他们是个勇敢、能干的小射手,能够坚持到底,充分发挥了赏识教育的作用。而对于些胆小的幼儿不敢走过高高的桥梁,害怕掉下去时,教师总要先发现他们身上 11 的闪光点,而后用 “不要害怕,你一定能走过去,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等鼓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坚持走过桥梁、爬过山坡等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并得到老师的大力肯定与赞扬。

因此,用赏识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它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注入了原动力。

第四、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奠基石。

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孩子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此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些他们应该面对的问题,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教他们学会解决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其坚持性。

例如,一个小朋友在玩儿抓坏蛋游戏时,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疼,这时老师鼓励他不怕疼痛,不当逃兵,要一直坚持到底,最终抓到了“坏蛋”,表现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幼儿在活动中,时时刻刻面临困难,面临挫折。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教育的契机,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感受困难、尝试挫折,引导和鼓励幼儿为克服困难寻求方法,做出努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铺下奠基石。

此外,“言必信,行必果”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特征。它在这里的意思是主要针对本身的,即不要轻易原谅自己,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计划要做的事必须做完,而且还要做出成绩来,否则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效率低下,最终使自己的思维惰性化,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心绪杂乱,稍有变动就会寻路无门,四处碰鼻子,这可是考试中的大忌啊!考场风云变幻,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相信会有所成功的,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千古将才们的传世之宝。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好的“不变”。再加上你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可谓是“心中有真意,稳坐钓鱼台。”管他什么鱼,统统一网打尽!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老师在平时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励志教育

这一块儿主要是通过在上课或班团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些励志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或鞭策;或介绍一些比较优秀的励志文章。

如:《自我肯定走出自卑》、《“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花开不败》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或者在网上或报纸上找一些励志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如在考后,班上整体考得不很理想时,就可以给同学们介绍这样态度决定胜负的三个小故事:

你吃过豆芽菜吗?你自己种过豆芽菜吗?有没有发现,自己种的豆芽菜都细细长长的,好象营养不良似的?可是巿场上卖的豆芽菜,肥肥胖胖,看起来就是又嫩又脆,很好吃的样子!其实那是有方法的!

商家在孵豆芽的时候,先把种子洒下去,接着会在上面盖上一层玻璃片之类的重物,当种子要冒出芽来的时候,首先就会碰到这个压力,为了长出芽来,并有力量举起这层重物,种子们会相约,有默契地一起喊:“一、二、三顶”、“一、二、三顶”。

于是就长成了肥肥胖胖的豆芽菜!因为它们通过压力的逆境考验,所以反而长得又胖又好!

可能有一些尖商会有其它的办法,但是豆芽的这种顶着压力而上的精神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下面我再讲个故事给您听:

日本人很喜欢吃一种鱼,可是这种鱼必须从西伯利亚空运到日本。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空运过程中,都会有高达40%的鱼因为飞机摇晃晕机死亡。

为了降低鱼的死亡率,于是有人提出在水箱中放入鱼类的天敌──螃蟹,这样一来,鱼为了躲避螃蟹的攻击,自然会集中精神、全力戒备以保护自己,不畏外在环境的威胁。结果,真的奏效了,鱼的死亡率从40%降到5%。

还有一个青蛙的故事:

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一口装满沸水的容器,但青蛙瞬间就跳了出来;但当把它放到装满清水的容器,然后慢慢加热时,结果,青蛙最终还是没有跳出来。

讲完故事后,可以问班上的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呢?(环境愈严苛,为了求生存,愈能激发人的潜能。观念影响行动,行动造就了结果。而观念代表着你对所处的环境抱持的态度。有句话说:态度决定胜负!试问问自己,对你自己,对未来,你现在抱持什么态度?)

二、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可以这么说,再伟大的人,他也遇到过失败和挫折,没有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人的成功。因此,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过程中,不要怕失败,怕遭受挫折,正确看待这些负性的东西,会给自己勇气和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毅力的培养。通过在网上找一些相关文章或典型事例,利用班团课向学生宣读或讲解。如:《挺起你的胸膛》、《笑对人生》、《中学生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积极面对挫折》、《苦难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师》等文章,讲后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空余再去看看。信念是人行动力量与毅力的源泉。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新元素,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做了一千多次试验,仅实验废物就上千吨,最后终于炼出了镭;再如,焦耳没有上过学,他的知识全靠自学获得,为了证明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使用种种方法,做了四百多种试验,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获得了热功的大量的数值;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沾满鲜血的利剑面前,临死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时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恩教育

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能感恩、会感恩。常对学生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让学生感恩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生命,给了他们再次学习的机会,感恩他们的师长给了他们知识,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感恩他们的同学、朋友在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所以每月老师抽时间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感恩的题材,或者讲一些自己在电视或报刊中看到的一些感恩题材,结合班上近段时间的一些现象进行讲解;或者引导他们怎样过自己的生日。

让他们在过生日时别只顾着自己庆祝,而是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或发一则短信,问候一声,因为他们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让学生知道我们老师与他们的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四、心理调适

现在的学生,父母多在外打工,为了挣钱往往已是身心疲惫,只想着在物质 13 方面如何尽量满足孩子,而且很少在精神方面给予孩子关怀,所以很多学生心理非常脆弱。

要知道,如果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十字架是无法搞好学习!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在网上找一些心理辅导的素材。如:高三学生常见心理指导、如何消除考前紧张、考生健康睡眠招数、名师说高考、如何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予以指导、学生考前的心理调整、高考时的心理状态调整及考试策略、心理专家畅谈高考考生心理调节、高考考场答题策略、消除考前紧张的小窍门。给学生端上一碗碗“心灵的鸡汤”,让学生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五、注重教室文化布置

班主任还要充分利用教室标语、口号或张贴栏进行教室布置,对学生进行激励或心理辅导。

综上所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让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培养他们主动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心理优势。人生的路本来就不平坦,人生本来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努力来适应外界的要求和满足内在的需要,以期在主观上达到自我满足与幸福。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没有的,只有轻重、程度的差异。所以,一个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在班级中必然健康的成长、成熟。成为一个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篇: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3

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

蒋文宁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专业设置;需求教育;矛盾 ;调整

大学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失去平衡,一方面人才总量大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紧缺,这种情况属于结构性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要发生错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数已经比1998年增加了四倍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一样。[1]“需求教育”是以职业或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从业者教育层次、内容、数量的要求是评判教育合理与否的主要指标。因此,从“需求教育”的角度探讨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一、“不足教育” 与“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的矛盾现象

“不足教育”(under-education)就是未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就业市场对就业者的实际需要,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超过了就业市场对就业者所受教育的实际需求,是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度教育”还会使就业者因为学无所用而产生不满足感,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源于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教育不合理投资所导致的现象。

“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特别之处在于,这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于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即一些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供不应求,(比如上海的物流专业人才,全行业急需9万人,中专生的月薪也有3000多元,但目前该专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尚凤毛麟角),属于“不足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求蒋文宁(1968-),女,广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不大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却供大于求,于是出现历史专业的博士只能到中学当教师的事情,这属于“过度教育”。

Duncan和Hoffman于1981年在比较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所需求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针对“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required-education)的概念。“需求教育”中的“需求”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就业者个体教育内容和水平的实际要求;其次,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的从业者群体数量的实际要求。即“需求”是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需求。[2]

“需求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高经济效率的教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把经济增长部分地归因于劳动分工,分工后每个劳动者只需完成一小部分任务,因而只需要接受较少的培训和具有较少的技能,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需要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分工并带来经济增长。因此,“需求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有效策略。

二、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实现“需求教育”的一个选择 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科专业内容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学科专业名称、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学科专业设置是学校微观层面上的涵义,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并涉及到相关的学科专业制度。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的质(种类),而招生比例决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量。

近年教育部重新进行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突破了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观念,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接近合理。但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相关性低

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来看,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社会对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虽然每年涌现出大量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某些专业毕业生,但很多大学还是不断扩招或增设这些就业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遍高校在扩招中盲目追求办学效益,只管招生的入学率而不顾学生的就业率,而专业的设置也存在过分依赖现成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现象,什么专业容易设置就设置什么专业,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偏差。

据网上调查,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9%,不相关和较低的占24.3%,相关程度一般的占33.7%。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相关程度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不相关程

度最低的是哲学、历史学,而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则有教育学、文学、医学、农学。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专业实际针对性差(25.4%),二是在所学专业中无法发挥潜能(24.5%),三是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20.6%)。[3]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些经济社会变革又促使为其提供智力、科技与人才支撑的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上升的幅度不大,并呈现出徘徊、下降、上升交相替代、在一个狭窄区间波动的状态;第三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沿着三二一的路径发展,即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逐渐取代为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在专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为第一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相对稳定并呈滞后的状态;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专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保持一致,但前者始终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后者却超前发展,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这是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其专业比例在产业间配置失衡。

目前我国制造业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目前世界制造业产品30%由中国制造,但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牌前200名中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机械制造这个就业热门专业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高考报志愿中也属于冷门专业。

3、市场导向和国家调配力度不足

教育部早在1998年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重新调整,但经济发展的步伐远远大于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原因是:第一、大部分高校对于市场需求的了解,还局限于依据每年省教育厅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市场需求的信息分析等传统方法。至于从人才市场、企业等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目前高校基本上还做不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这或许出现有些高校专业紧缺,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第二,大多高校大多从本位主义的角度,依据原有师资和设备情况进行专业调整,出现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第三,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理论和数据测量的指导,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难免存在急功近利或盲目随意的现象。

三、大学专业设置调整的思路

1、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反馈机制

出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吻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不成熟。应建立一个包含全国各地各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全国各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动并随时统计以刷新记录,向全国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人才供需信息。

除了参照人才供需情况外,科学的专业设置还应依靠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例如,我们可以用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作为确定细化产业(行业人)人才需求的度量指标:

(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4]产业(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

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反映了各行业对大专及以上人才的吸纳程度,人才就业弹性系数愈高,反映其对人才的吸纳程度及需求程度愈高。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高态势;反之,则会较低。而产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直观反映的是产业人才吸纳规模对DGP产出的效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行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这一公式表明,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低态势;反之,则会较高。[5]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起飞阶段:GDP在人均1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上层和中间层人才少,人才非常匮乏。第二,增长阶段:GDP从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冲击。这一阶段人才结构则呈现出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上面决策管理层人才这一层开始变大,下面操作层也仍然很大,中间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第三,优化阶段: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开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新特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1800美元,正处于中间层较短缺的第二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阶段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专业有较大的招生空间。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流程再造”的理念,即树立“客户”为导向,打破传统分工框架、提高运转效率、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八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2004年毕业生供

需比例超过1:4。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与该校采用专业设置上、师资培养、就业指导方面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分不开。1996年,该校根据在昆山台资新企业需要大量的印制线路板专业人才,及时与企业联合培训师资,开设了属于当时全国新兴领域的精密电子线路专业。[6]

是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

3.以产业结构发展为前瞻

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推动具有超前性,优化的专业结构,又必然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保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协调的同时,还要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作科学的预测,以专业设置的先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发展。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预测,21世纪初,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扩张和第一产业的缩减,是我国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律师、工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规模总体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中,应控制以学术、教学、研究为导向的理论学科型专业的规模,将高校扩招的重点放在工、农、经管等应用学科的新型专业上,瞄准高新技术、围绕新兴产业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

4.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习中的大学生往往感到,出来实习后,才发现书本上和老师们教的东西与实际脱节真的很大,学校里专业课老师教的内容到了实习时根本用不上。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高校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引进方式,注重师资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招聘一般面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些人长期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他们本身接受的教育已经滞后,再来教学生,当然形成恶性循环。想吸引并留住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出色的人才,就要使高校人才的待遇更具市场竞争力。

改变高校唯书本唯教室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课堂能向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开放,加大实习在课程中的比例,开创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大学专业设置要赶快调整赶快创新.中国网.2008.03.05.[2] Duncan, G.And S.D.Hoffman(1981),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1), 75-86.[3] 赵婷婷、吴蕾蕾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99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3.[5] 鹿立.中国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8-71

[6] 就业供需矛盾剑锋直指高校,人才要量身定做.中国网.2006-03-0

3通讯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邮编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陈振中

或:广西师范大学 校办公楼102蒋文宁;

电话5802295(办)、5852012(宅);***。

E-mail: jwn6808@sina.com

第四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怎样知道学生的需要?

无疑,了解并理解孩子们的需要是首先要着力解决的。我最近请所有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语文老师》,要求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写。有很多孩子写到了这件事,其中一位是这样来写的:

有一次语文课上,小宇在黑板上写“承”字,结果将中间三横写成了两横。于是彭老师问他:“小宇,你肚子饿了吧?”

小宇不解地看着老师,说:“没有啊!”

老师又看着他问:“那么你怎么吃了一根„排骨‟呢?” “排骨?什么排骨?我没有吃呀。”他小声辩解。

“那,你好好看看”,老师指着他写的那个错字,说:“那你怎么将„承‟身上的„排骨‟吃得只剩下两根了?”

他看了看,“哦”的一声,终于恍然大悟。

我统计了一下,全班48人有18人次写到这个事例,还有15人次写到我教学写“芬”字偏旁针对学生将草字头写的太大进行教学的那件事,还有47人次写了关于老师的爱心的事例。后来,我采访这些学生,问他们对这两件事情印象深刻的原因。他们有的说因为这样教很好玩;有的说能很快乐学到知识;有的说很新鲜,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是第一次遇到;有的说老师很亲切温和;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得深刻牢固;用生活中的事情来讲语文知识,很形象;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东西。

我的理解是,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教师语言、神态幽默;

2、教法新鲜好玩;

3、关系平等;

4、联系生活来讲解。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问卷调查的办法来了解学生的需要。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五方面的要素,而要清晰全面地理解学生的需要,还可以策划一份调查问卷帮助自己掌握情况。如何策划呢?

比如,就“教学活动目标” 这个要素,我设计了以下这份问卷: 学生对教学目标制定的需要评定问卷 在合适的栏目下打“√”。

你对教学活动的看法

总是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没 你在活动目标方面的需要

1.你知道语文课堂中每次活动的目标吗?

2.你觉得老师提出的目标对你有挑战性吗?

3.你觉得目标由自己确定比较好。

4.你需要老师以口头或黑板的形式明确提出每节课的目标吗?

5.老师提出的目标有趣吗?

6.你需要适合自己的目标吗?

7.制定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你希望一直得到某人的支持和帮助吗?

8.你帮助别人制定他的目标吗?

根据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目标以及怎样目标呈现方式。那么,如果根据活动的其它要素“教学活动方法、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环境”进行分类设计问题进行调查,那么就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了。然后我们在策划教学活动时,就有“需”可依了。综上所述,上面简单地介绍我了解孩子的需要的两个活动设计:作文与访谈;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条条道路通罗马”,相信这两个不是全部,也未必非常科学,但是这两个活动设计,让我真切的明白了孩子们的一些基本需要: 1.做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2.能做出选择,并学会如何选择。

3.有机会掌握实现一个梦想所必须的技能,从而肯定自己和文化独立性。4.有一种无条件的爱,如一直得到某人的支持。5.有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满足和激发学生这些基本需要呢?

设计怎样的活动来满足、激发学生的需要呢?

学生有许多基本需要,按照马斯罗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一下,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可见,需要是“多层”、“多样”的,这势必要求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诸多需要。因此,整节课的活动安排必须注意对多种需要的“整合”关注。但是其中的小活动可以重点满足与激发一种需要。◆设置冲突

“教学时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设置冲突对于激发学生内在“挑战性”需要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利用文章所写景点与地区著名景点的“不统一”引发冲突

我说:“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我板书“鼎湖山”。接着又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去处有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我板书古刹、飞瀑。

“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可是作者写的却是鼎湖山——(听泉)你有什么想问作者的吗?”我将课题补充完整。

有学生问:“我想问,你为什么不写古刹与飞瀑,而要写听泉呢?”大多数学生也有这样的疑问。

然后,我在大家疑惑之时,请同学们思考:“那泉水,尤其实泉音一定很特别。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确,找出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2.利用文章前后语言的“矛盾”引发冲突

如孙双金老师上《二泉映月》时,他通过让学生找到写“听”句子,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惟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3.利用文字与文本的意义之“不和”引发冲突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导入的时候,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先请同学说说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从而唤醒孩子对普罗米修斯的美好印象,接着他请同学说说关于“盗”这个字的印象,进而,他又用课件演示甲骨文“盗”字,并进行解说:“这是口水,这是流口水的哪个人,口水流得极多以至于要用一条小船来载。你估计这是说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是:这就是说哪个人非常想要一件东西,因此流了很多口水;这说明哪个人非常贪心。最后请孩子们说说由“盗”想到了哪些词,追问“盗”字给你印象如何?孩子们自然说印象很不好。

以上三法,都以语文的方式来设置冲突的,并且基于文本本身,这样的活动策划比较便捷,同时也充满着“语文”的韵味。当然,必要时还可以引进其它相关的文本进行冲突的设置,以充分为学生思考起来提供服务。◆呈现目标

目标的制定于呈现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在我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需要目标呈现比较有趣,那么,究竟怎样有趣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1.将目标蕴含在“书写”中

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候,课文两个地方聆听泉声的感觉不尽相同,我利用这个,确定了学习目标:两次听泉声,感觉一样吗?如果让你用两个“听”字来表达出感觉得不同,你准备怎么写?默读后,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2.将目标蕴含在“话题”中

当法布尔将小甲虫放进蜗牛壳里之后,他还包上树叶,把甲虫装进衣袋。他还捡了贝壳和彩石。可是文中没有描绘他的心理活动,于是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句子来谈体会,并组织学生以“法布尔一边装小甲虫,一边会对它说些什么悄悄话呢?”为话题来将情感通过语言外化出来。

3.将目标蕴含在“对号入座”中

教学《鼎湖山听泉》时,我在黑板上写上“一”、“二”、“ 三”,然后看着孩子,他们都很奇怪。然后我说这个“一”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始,那么“二”和“三”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

再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我板书三个词语“所感、所闻、所见”,然后,我说:“我将„所感„放在第四自然段的下面,如果让你把„所见‟与„所感‟放到它该呆的地方,你会放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并说说你那样放的理由。”

这些目标的制定比较简单,但是目标的呈现还是非常注意的,而“游戏、话题、动手”就是呈现的载体与方式的完美统一。◆运用音画

“孩子的世界就是艺术的世界。”孩子需要艺术,运用音画,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艺术世界。

1.在享受中理解字词

教学《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断的排比句时,四种泉声,各具韵味。如何利用音乐来引导学生理解“聆听、辨别和品味”三个词语呢?我做了三步:第一步,放四种泉声,请孩子们聆听,问孩子怎样听才算聆听。第二步,放一个“辨别”一个,说说“辨别”的意思。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这种泉声的感受,理解“品味”的意思。2.用“审美”带动朗读

接着上面的教学,让学生用耳朵、眼睛同时“聆听与辨识”四种泉声,先将区别读在脸上,再将区别读在动作里,最后配画面展示,将区别读在声音中。3.用配乐朗诵创设基调

最近,亲自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中,感受到老师的配乐朗读给课堂带来的一种示范,一种生机,一种震撼,一种由美画美乐美读所创造的诗歌意境。孙老师在“李白是仙”这一节课中,一共用了三次音画与美读,第一次,出示《望庐山瀑布》,配古筝乐,朗诵,读得气势磅礴,第二次,出示《夜宿山寺》,朗诵,读得安静,读得第三次,播放音乐,出示《秋浦歌》,朗诵,读得忧愁。这三次朗诵给孩子们带来了享受,同时也是一种很好地将每一首诗歌的基调暗暗传递在课堂。◆引领交往

引领交往,当然是为了激发与满足学生关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可以策划“合作、多元评价”等教学活动。1.尽在合作里 课堂上,默写《画龙点睛》,四人小组合作,共有九句,要求先分工,后练习两分钟,这两分钟里,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帮助,提问和解答。最后默写。2.尽在评奖中

接下来的评价阶段,活动安排为:两个小组间互相批阅,并互相评奖,奖项有:最佳书写奖、最佳分工奖、最佳正确奖、最佳文明奖、最佳纪律奖,最佳秩序奖共6个奖项,可以多评,评完后写一段评委真情感受或真诚建议。

合作与评奖,提供了孩子们交往的无限机会,但要挖掘交往的无限魅力,那老师必须策划好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明确可行的步骤,这是成功的保障。

事实上,“设置冲突、设定目标、运用音画、引领交往”这些活动策划的背后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种基本需要。马卡连柯说:“儿童非常爱好游戏,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不仅仅应该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就是游戏。”因此,在策划教学活动时,最关键的就是要满足和激发孩子对游戏的需要。

将学生的需要引向怎样的语文活动?

事物本身的魅力才是最能激发需要,语文本身的魅力也是最能长久地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有时候我们激发了学生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还有必要进行转化,因为它们与语文结合得不密切,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更具语文教学价值的活动。◆转化为体验字词意境的活动 《鼎湖山听泉》教学中……

“什么叫万籁俱寂呢?”孩子们有些吵闹。

“我听,第一组开始安静了,哦,第二组也安静下来了,第三、四组也安静下来了。”孩子们的手脚仍然发出声音了。

“哦,现在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也安静了,一动不动了,真静!” 此刻,教室里几乎没有声音了。

“我说现在更静了,连板凳腿也无比安静了。”孩子们笑了一下。

“现在算不算万籁俱寂?(生摇头)外面的树叶被风吹的还有声音呢,还有其他声音,那不能算是了。可是怎样才能算是呢?” “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说的是哪些事物? “很多很多。”

“是万物。那,我要要说万物俱寂?谁知道籁是什么意思?” “籁的意思是一般的声响,万籁的意思就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现在我知道不能说万物俱寂了。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读„入夜‟这句,把词语的意思读到句子里。”

生读得入情入境。

◆转化为感情朗读的活动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请他们通过自己写的两个“听”字,体现出两个地方两个时间听泉的不同感受,学生写完后上台来展示。一对对听字,非常有个性。有的将。

接着,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方和两个时间的听读出区别来。学生练习。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读“夜里听”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机教学。读完后,对同学们说:“你们刚才读了夜里听的部分,现在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天听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等。◆转化为归纳段意的活动

上面案例中学生找“一、二、三”的位置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归纳段意的活动,这种转化明确地指向了归纳段意。

孩子们很快就发表了意见,“二”和“三”的位置很快就放好了。接着,我请他们说说“二”后面写了一个字“白”,我问:“„三‟后面写什么好呢?”

有一个孩子说“黑”,众笑,另一个说“夜”,大家赞同,我板书。

我指指“一”后面,大家公认“晨”较好。到底是什么时间,书上没有交代,但是谢大光先生原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你一读便知。出示原文第一自然段的前三句: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请同学读,并概括出“昏”,并指导朗读好第一自然段。学生又发现“二”后面的“白”不太准确,于是建议改为“昏”。

“刚才我们从时间发现这三部分不一样。”说完我在“三”后面写上“枕边”,不一会儿,我们商量出了结果,整个板书如下: 一(昏)山前 二(昏)路上 三(夜)枕边

到此,文章的结构以及段落大意学生都能掌握得很好了。◆转化为想象体验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时的“转化”:

当学生自己提出了“为什么早不来送晚不来送,偏偏在李白要走的时候再来送”后,孙老师请孩子们展开想象——汪伦这时候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要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

师:归纳起来,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转化为交流思想的活动

我们再来看看张康桥老师在教学《九色鹿》时的“引导”:

“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 课始,在孩子整理出自己读到的收获后,当张老师的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追问下去,不说话不坚定的孩子越来越多。此时,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自己似乎也很任性、也常常说话不算话吗?

张老师接着请他们读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等三句西方哲学谚语)与名言。学生随后的交流如下:

1、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2、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追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都说救。这时他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学生读完后交流的意见如下:

1、不救,因为这调达和这里的蛇、狼差不多,都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恩人;

2、不救。因为他会害人……

最后,他请同学们读:“拯救灵魂!——读鲁迅《呐喊》有感。”

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想象”,还是引导表达自己的“思考”,也不管是引导体验字词的意境,还是引向朗读与归纳段意,将学生的需要转化的“指向”虽然不相同,但是转化的实质却是惊人的“统一”,那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开言语实践——听说读写活动,最终使得学生建构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报告

计算机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姓名:于思佳

学号:0911240112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计本

计算机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摘 要

通过调研、分析当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有益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调查;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长春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见表1)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表l 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

1.专项能力熟练掌握一般具备大致了解

2.计算机基本组装与维护

3.计算机基本操作

4.常用办公软件

5.计算机软件编程与开发

6.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7.网站系统开发

8.网站管理维护

9.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10.数据库管理

11.英语阅读

12.其他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3)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积极引入学历学位加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等国家计算机资格认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认证证书.

(4)加强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规划.在原有的实验室和教育教学基地基础上,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增设实训基地.我院已与隶属于北京市科委的中国最大的软件行业服务机构.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建立合作关系.计算机培训机构合作安排学生到北京进行实训,并到其相关的软件公司(如用友软件、神州数码、金山软件、北大软件等)实习工作.探索建设教学、科研、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下载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企业信息化需求看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员工需求层次看企业发展前景

    提高员工需求层次,创造企业核心价值 ——从员工需求层次看企业发展前景 山西吕梁项目 杜乐乐 企业是员工的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学生培养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学生培养 [摘要]本文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市场、就业、师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的定位做了明确的说明,阐述了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和......

    从高考历史试题看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从高考历史试题看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目前,江苏历史高考试题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题题型。所谓材料题,是在题干中提供几则材料,学生依据材料或结合所学......

    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信

    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信 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对于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翻阅我的资料,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热爱我的专......

    计算机专业学生简历

    个人简历姓名:王赫性别:男 籍贯:河北石家庄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8-06-24政治面貌:党员 毕业学校:北京工商学院联系电话:*** 学历:本科电子邮箱:497749040@qq.com专业: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荐信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荐信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求职信。我是一名即将于20xx年xx月毕业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生,本科学历,......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我介绍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我介绍我叫×××,是电子系微机×××班的,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想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连云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就......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我鉴定

    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求职信。我是一名即将于xxxx年毕业的xx大学xx学院学生,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大学四年中,我吸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锻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