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

时间:2019-05-15 14: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

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一般会以教授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为重点,这样就很容易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而本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要求的: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也就是读书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所以我设计时以学生读为重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预习,希望学生可以课前熟悉课文,11班是文科实验班预习很到位,所以教学过程中很流畅,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9班理科普通版,第一课时时基本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互动亦可以,有部分学生不习惯不讲词语句式,满堂读,但在第二课时提问背诵时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第二课时时,我准备的资料比较多,在11班教学时一带而过,学生很熟悉,教学效果好,学生活动也多,但在9班时基本成了满堂灌,学生准备不充分,知识面窄,虽然有很多故事但依然有几个同学昏昏欲睡。由此可见备学生很重要,在层次不高的班级应该把作业再细化,教学时课时再多点,给他们理解的时间再多点。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的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的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的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的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的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的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的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的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的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斟酌,忽视了对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的太少,读的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的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党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的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的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的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的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的>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的鼓励!可以说,我的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成长而奋斗!

篇二: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采用愉快教学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篇三: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计划是这样的:3个问题贯穿课堂,1、陶渊明为什么归去?

2、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3、陶渊明归去之后产生怎样的感想?在第二个问题中,安排了一个小组探究,将文中意境比较美的辞句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前几个环节都挺好的,可是到了小组探究这里,讲不动了——大家都不主动,而我又不想点名。于是课堂陷入了僵局,一再启发,有一个女生主动展示了他们组的成果。看着教室里低着的头,我很抑郁:为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么难呢?没办法,我点了一名男生。后来又是一个女生主动站起来。但是直到下课,都只有两个组的学生发言„„

没有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己没有备好学生。虽然我估计到了学生们的被动,但是很显然,我低估了。而且在没有人回答问题时,我也没有能够改变方法,实在是差劲。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1

9月24日,我在高二年级四班、五班先后进行了《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回顾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认识“辞”这一文体;结合课下注释,会翻译全篇文章。至于文章的内涵主要放在下一课时探讨。

就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较为认真,但还有两个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一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明确指导学生补充积累字和读音,但大部分学生只把老师设置的空填了一下,并未自己补充,其实,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远远多于那几个空,正是出于懒惰,才没有亲自补充、亲自积累。我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学习语文首先就应有这种意识,否则很难做到厚积薄发、信手拈来。二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种积累的意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但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积累什么,有的只写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并未举出文中的例子,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收获都没有;有的积累了陶渊明写作的特点。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如果针对高考考点,另外一些例子倒值得积累,比如:“寻”译为“不久”;“胡”、“奚”、“曷”等疑问代词的用法。我应该在这一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再结合练习题中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培养他们积累知识点的意识。

至于本文的翻译,其实课下注释已很详尽,因此,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最终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到黑板上,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是,有的课下注释明确标注的问题,又被同学们写上了黑板,这证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认真完成,对文言文翻译不够重视。虽然我在后面设置了“测一测”这一环节,但我设计的问题太少,对于检测他们的翻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因此,以后我会强化他们对文言文的翻译,并最好给学生一个“检测学案”,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默写、翻译、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等与高考考点密切相关联的知识。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解读练习、讨论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3

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4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神韵。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教学班跨了两个层次,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学起点也会有所差别,而且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将A层次的起点提高,B层次的起点降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学情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差别。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归去来兮辞》对于B层次的同学有点吃力,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状态并不是最好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扭转这种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当中。如果这时我能想起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给学生讲讲魏晋时期的风尚,或者讲讲名人眼中的陶渊明,抑或是讲讲陶渊明的轶事,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当时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提醒中度过了这堂课,可见这堂课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给A层次同学上课时,我以为他们的基础不错,可以适当的'多拓展一些知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多扩充了一些字词,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字词,都讲给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然而实际上从第二节课反馈的情况看,第一节课的效率并不高,这就告诉我,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对于本文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看了小编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5

刚刚结束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教完之后,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和困惑。本单元全部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去品鉴文章精彩的语言形式美。但在教学中,我对于引导学生感受抒情散文的优美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关于文章诵读的问题

我带的是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文素养不是很深。课前,我计划花3个课时将本课结束。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感受陶渊明彻底与官场决裂之后躬耕农田的愉悦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许矛盾和犹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范读和诵读指导为主,学生一句句、一段段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归去来兮辞》这种“辞”文体在断句、升降调方面的规律,从而读准节奏,读出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诵读中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文章的六字句既可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也可以3、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兴趣问题,他们对于“辞”这种文体了解较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够深刻,而且也没有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范读。因此,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遍读还比较有激情和情感投入,但越读学生似乎越找不到感觉了。虽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等等,但还是没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致使课程拖沓,不能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诵读。这也让我知道了,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学的核心——学生。

二、关于内容取舍的问题

课文教学中,课文导入是一个亮点,最能体现语文课新、奇的特点;文体知识可增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背景资料补充对理解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关于作者思想及其影响的介绍;文言知识更不能省,必须全面而综合地介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所有的问题我都不愿舍去。

备课时,设计所有这些内容当简则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舍弃一个内容,不愿简化一个环节,导致教学重点的突显受影响,未能迅速地进入文本的解读和欣赏,以至于淡化了文本是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主旨。

三、关于课文深层次问题探究的疑惑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关于本文,也有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那就是课后练习第三题中提到的: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观、消极的意味,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一起探究、讨论,但从几个基础不错的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回答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很让人困惑。而我在解答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很好地阐释清楚,这从学生那似懂非懂的表情中可略知一二。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和困惑,还有待我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6

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体验阅读、拓展阅读、创造性阅读教学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真情,在拓展中不断积累,在创造中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时“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一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表象资料,拓宽视野完成知识的重组,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掘;教师更便于主导学生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很好体现,是学习者与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课文内容、学习者与教学媒体的和谐互动,使师生都能分享到互动之乐。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7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的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的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的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的讲台。

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的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的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的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的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的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斟酌,忽视了对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的充分,是学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的太少,读的不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的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党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的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的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的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的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的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的鼓励!可以说,我的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成长而奋斗!

第四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湖北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

《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思想

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这是陶“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一、陶渊明其人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三、陶渊明去职归隐的原因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可适当补充“五斗米”的不同理解)2.《归去来兮辞》序(见文前)

三、放Flash课文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理清层次。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①“田园将芜”;②“心为形役”。②是真正的原因,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写望见家门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况的亲切和欢悦;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写归田后的生活情况。前四句重述归田之志;后几句写了出游方式和游中所见,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涵咏想象,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范读,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划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分析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理解探究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体会古代隐士的真情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检查学生筛选的语句,引导揣摩品味,由语言的品味到文章的鉴赏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用之ppt1多链接处理课件,不逐张标明)

例:①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

问:为何已往不鉴?来者在陶心目中以如何?

明确:“心为形役”,归隐田园、诗酒为乐。此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其它诗文中体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参照比类: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

高适: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问:“三径”所指为何?陶为何用“松菊”,松菊又有何象征意味?

明确:“三径”典故指代隐士所居,由此可感出陶向往归隐,“松菊”

意象的传统内蕴“松”岁寒三友之一,刚劲有气节,菊洁净孤高。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足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本性。

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问:“傲”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容膝”什么 样的居住环境?

明确:傲世独立、睥睨俗尘,简陋的住处却心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

参照比类: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问: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中能体味出陶的内心情感吗?

明确:“无心出,倦飞还”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此处怀景交融,与作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意趣相谐,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⑤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问:这是陶的人生理想,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学生可自我找句,共同探讨,不多引叙)

总括:

问:刚才我们透过词句的品析,多多少少走进了陶的内心世界,有人说陶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隐士,那么你说说看他的隐士情怀又是什么呢?

明确:鄙弃官场;淡泊明志;躬耕田亩;琴书诗酒;固穷守洁;乐天知命。

三、深入探究、难点突破(问题以ppt2展示)

提问:①有人说本文写景叙事淡远潇洒、自然清新,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这是陶的一贯文风,难道文中就只有乐吗?

明确:有“悲”

②文中能找出体现悲的语句吗?

明确: “归去来兮”

“奚惆怅而独悲?”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③陶悲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心为形役”

“世与我而相违”

④“世与我而相违”陶的初衷是什么?难道陶就这么不想为官,就这么渴望归隐?

明确:

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从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的陶“怒目金刚”式的诗文中不难看出陶也有“济天下苍生”之志(如《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世道昏昏之时,诗人能实现他的志向吗?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甚而悲歌都不得,剩下的便只有一条道:隐居乡村、贫贱终身,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这是一种挣扎,这是一种悲号!

总括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写到: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可见陶也并非只恬淡安闲这一面。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四、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五、作业:

1.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略)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所以,学习文言文为的是:

1、拓展语言的资源,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诵读,获得语感,从而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言语。所谓“熟读成诵”正是这种转化的手段。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是这个意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接触经典名著,渐渐走进古代诗文的大门,与古人晤谈,乐而忘返。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诗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了诵读的分量,同时以语言为切入点,加入了大量的材料,引领学生走进陶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班班通 【学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播放第一张PPT)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

二、检查预习,学生回答: 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

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播放第四张PPT)2设置问题,引导探究,学生思考:(播放第五张PPT)

1、序讲了哪些内容?

2、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

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字词,教师疏导。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将序分为“余家贫……故便求之。”和“及少日……乙巳岁十一月也。”两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翻译。老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1)词类活用:“生生”(2)重点虚词:“求之靡途”,“四方之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3)古今异义词:**、人事、寻、幼稚、慷慨。(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遂见于小邑”(被动句)(播放第六张PPT)

(5)参考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曾经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2解决探究的问题,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回放第五张PPT,并解决问题)

(1)序讲了哪些内容?交代了文本写作的时间、背景,叙述了作者做官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2)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B、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D、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老师评价。

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4小组讨论思考,找出课文原句:

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

他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播放第七章ppt)

5拓展迁移: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播放第八张PPT)6总结、体悟作者的感情。(“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6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

1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思考第二、三小题应该怎么理解。2背诵第一自然段,熟读后三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检查学生预习:

1分组朗诵第二、三、四自然段,注意节奏、语气和韵律。

2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回答。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并评价学生翻译。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参考译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劳动之中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由此,第二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抵家时的狂喜,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和居家生活的闲适。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品格。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播放第九张PPT)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2请一名同学诵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

3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

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4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播放第十张PPT)

课外拓展: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然而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有诗为证:“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课堂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强调特殊句式: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2)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2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他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思考讨论,学生回答: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它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播放第十一张PPT)

五、总结、归纳全文。

1全文线索 1)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1)——自安自乐(2、3)——乐天安命(4)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居家生活——田间乡里——纵情山水——如何度余生。

2归纳艺术特色:平淡自然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他的评价虽然言之有过,也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当之无愧的。

六、再次诵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自悔、自责、自觉———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自然

决心归家

复归田园

感慨抒情

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文章浅显自然,文中作者的情怀一览无余,学习陶渊明的作品,理解他的隐逸思想,要结合时代背景,建议引导学生思考:他的田园情怀是否适合当下,是否有消极之意?

下载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一等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述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体裁特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一词多义现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

    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 一、 诵读。 二、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 教学重点 :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