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

时间:2019-05-15 14: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

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

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单位:苟堂镇小刘寨小学

姓名:王改芳

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

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四,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小语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小站》、《古井》、《挑山工》、《白杨》、《高粱情》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

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六、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

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要看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只有钻进文中,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提高了他们的想道德素质。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教学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来有目的地学习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桂林山水》中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林海》一文中对小兴安岭的描述,脚踏着厚厚的松针,手抚摸着参天古木……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这样描写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了半个小时。“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附近的野草着火了,大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这时他只要打个滚,就能迅速扑灭身上的大火……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小时,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一动不动……”突出了人物的思想美、精神美!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从课文中发现美,从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今年我又接任了新的一届毕业班,这个班级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学生的朗读没能过关。我几乎每节课前都要进行范读,还借助远程设施范读,但是收效甚微。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几乎为零。于是我想到用班上的例子来带动其余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他们范读,展示自己,让学生看见别的学生是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的。于是,我让女儿向丹妮在班级范读,我才说让她感情朗读课文,给其余同学做个榜样。一说到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读书,女儿来劲了,马上把我指定的课文段落看一遍,把握好感情基调,就站在讲台上开始读了,她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她高兴之余,又让我给她选了另一篇课文的段落,再次感情朗读。最后,我说:“同学们,向丹妮小朋友的朗读水平和成绩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她比你们大胆,比你们敢于去尝试,你们要是像她这样敢于大胆地朗读,不久,你们就能像她这样棒!”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从那以后,每天晨读的时间都能听见教室里书声朗朗。从此,学生在课堂上也敢于大声地朗读,而且虚心地请教向丹妮关于朗读的“秘诀”。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把握感情基调,而且表现欲望比以前强多了/。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音乐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懂得感恩。

四、通过写作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老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逐步具备美的欣赏力,美的创造力。

2010年10月

第三篇: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4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小溪生病了》教学案例

一、课例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各种有害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被人为地排入水中,于是就发生了水污染。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二期课改语文一年级(上)‚读课文识字‛中的《小溪生病了》就是选择了一个生动可爱的例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一条小溪生病的前前后后,引起孩子们的同情心。文章以一些小动物前后行为的变化,导致小溪水的变化作为线索,进行对比描写,句子连贯而流畅。通过小溪由清变脏,再变清的过程,告诉小朋友要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溪生病了》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有趣的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可爱的故事角色会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记、愿读、肯说、会想、敢问,因此,本课的设计依然以自主识字和指导朗读为主,游戏设计为辅,并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主要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做到不唱读,不顿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演演小溪病好了时,她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则给学生创设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例过程:

1、媒体激趣,导入课文。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启发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小溪,它是怎么样的?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发言:有的说在乡下看到过小溪,有的说跟爸爸妈妈旅游时在山里看到过小溪,溪水可清澈啦•紧接着,我问学生:那你们想不想听听故事,看看动画,想一想:小溪生病时变成了什么样?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看起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然学得有滋有味。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首先学习1-3节课文,理解小溪为什么会生病?同时分散学习‚的、变、黑、扔、丢‛。其中的生字教学各有侧重:如:学习‚扔‛时,我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字形,怎么记?小朋友举手说‚扔‛的左边有个提手旁,‚那你知道‘扔’的左边为什么是提手旁呢?‛我进一步发问。小朋友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扔垃圾需要手呀?‛‚很好!‛在表扬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那我们应该把垃圾扔在什么地方呀?‛‚垃圾筒‛,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我及时小结:‚对,我们只有不乱扔垃圾,地球妈妈才能永远变得整洁而美丽。‛

学习4~5节课文时,主要通过学生质疑,来读懂课文,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记得在课上,小朋友们个个开动小脑筋,争先恐后地举手,阮世扬忽闪着大眼睛问:‚小动物们为什么急了?‛;蔡越歪着小脑袋也不甘落后:‚ 小鸟为什么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沈思跃一本正经地问道:‚ 小动物为什么不好意思了,他们在想什么?‛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从而懂得了只要不往小溪里乱扔垃圾,小溪就不会生病了。同时小组自学生字‚己、仔、细‛,初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学习第6节课文时设计了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在小组内讨论开了,有的说:‚小溪可高兴了,她对小动物们说,谢谢你们,是你们治好了我的病。‛有的说:‚小溪会开心地说,看!现在的我变得多健康,多美丽!‛还有的说:‚小溪对小猪说,以前我一直以为你是最懒惰,最不讲卫生的,现在你为了给我治病,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我真为你感到高兴!‛通过这个语言实践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小溪病好后快乐的心情。

3、指导描摹

要求学生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扔、生‛。尤其指导学生找到关键笔画‚横折折折钩‛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会看贴摹字。

4、复习巩固

我出示许多彩纸制成的‚螃蟹‛,上面写着许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告诉学生只要读出词语,就算捉到了螃蟹。通过有趣的‚捉螃蟹‛游戏,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所学生字。课后,我还让小朋友收集水资源的信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纷纷在报纸、书籍、网上查阅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筛选、整理,并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孩子们知道了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通过交流,他们还知道了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各种工业废水、农药等有毒物质排入水中,可使饮水人中毒。重金属污染的水进入人体,会使人慢性中毒等等;通过交流,孩子们懂得了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使用无磷的洗衣粉•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课例反思:

1、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很有必要,并且有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其一,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环境的表述最终还是为表现人而服务的。

《小溪生病了》就是选择了一个生动可爱的例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一条小溪生病的前前后后,怎能不引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呢?环保意识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口号、条例、法规通常都不能调动人们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这样一个委婉的故事就不同了,把被污染的消息放在弱者的位置,申诉她的痛苦,善良的孩子们肯定会同情她,一旦情感因素参与进来,教育的效果就会倍增,想想看:以后当有人要随地乱扔垃圾时,她如果能够想到大地妈妈要因此而生病或蒙受痛苦,当有人要随便向河道排污时,她会想到河流会哭泣......他们还会下得了手吗? 2、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本课的教学,则完全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如:在教学生字‚扔‛时,先让学生记字形左边是‚提手旁‛,再思考:‚扔‛为什么是提手旁?当学生回答‚我们扔垃圾需要手‛时,我马上抓住契机问学生:‚那垃圾应该扔在哪儿呀?‛‚垃圾筒——‛‚对,我们只有不乱扔垃圾,地球妈妈才能永远变得整洁而美丽。‛这样的识字教学,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字形,而且幼小的脑海中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又如:学生轻声读4~5节后,完成了填空题:‚小动物们自己当(),再也不把()、()和()往小溪里扔了,小溪的病好了。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小动物们为什么急了?‛;‚小鸟为什么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小动物为什么不好意思了,他们在想什么?‛于是,又通过小组合作,选择问题讨论并交流,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原来小溪生病是因为小动物们不保护小溪环境,往小溪里乱扔垃圾造成的,要保护小溪,防止小溪生病,首先就应该从‚不乱扔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最主要的是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的综合能力:

再次,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如本课在结束时,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水资源的资料,很显然,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的余地。学生发挥自主精神,收集了许多资料,展示活动成果时,有的做了资料卡,有的自己排版出电脑小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教师不敢放手的顾虑,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深化小学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如何充分发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探索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善于模仿,尤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不管好坏,他们都会在短时间内模仿学会,却无法有效进行辨别和思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地处理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因素就要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鼓励和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即使学生有什么错误的行为,教师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二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作用。

二、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一些对数学的错误理解,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数学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且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列举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事迹:在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祖冲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比同时期的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数学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在新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生活趣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为国奉献的积极性。如在当时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光是验算草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通过这样的鲜活事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献身数学事业,自觉为国家民族做出积极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态度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踏实严谨的作风和态度是其获得成功和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构成道德素质和个人操守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一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求索的数学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趣味习题,如小明和小华每人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每包里有几块。只知道小明给了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了小明14块,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这样算来,原来谁的糖多?多几块?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可能会觉得难,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放弃、不畏难,独立思考,敢于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数学态度。在这方面,小学生常常有很多不足,如有些学生作业马虎,或是计算不准确,或是书写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在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里,一旦一个数字写错了,或者是小数点点错了,都会给研究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加强研究探索,努力突破难点问题,丰富教育的路径和渠道,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第五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文化及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各个层面,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导致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的观念出现明显的混乱状态。我国一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而且由于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因此只能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而缺乏成长之中的引导,导致有些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基于感情方面的引导教育,是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观有不同的认识和改观,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都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我国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物欲横流的今时今日,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日益增长,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唤醒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更加离不开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文化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1.认知

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

2.情感 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3.实践

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之上,更需要亲力亲为去发起或者参与一系列的感恩行动,从而思考由此得到的收获,从而使认知和情感进一步升华。

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感恩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首先从自我做起,让自己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中依旧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从而由己及人教会自己身边的人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教会孩子们感恩。更不能只谈空话,教一套自己却做一套,只谈理论,没有实践。只有言传身教,才是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的真正意义的真正途径。

下载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改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作者:王忻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年第12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 者: 黄 霞 学 科:小学数学 职 务: 小学一级教师 职 称: 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单 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石屯民族学校 手......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

    刘芳序 浅谈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柳河一中 刘芳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无疑是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核心。此外,安......

    课改心得) 王芳5篇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

    小学体育的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体育的德育教育渗透 吉林省通化市兴华教育中心通钢二小 王金波 作为一名政教老师,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心间,而作为一名在小学工作几年的体育教师,我更深深的体会到,......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