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上海考察学习心得
百名领军教师赴上海学习心得
和着春风,踏着阳光,在美妙的四月天里,我们带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国际大都市——上海。我们满怀希望,满怀憧憬,希望装满大都市的教学理念来点缀我们瑞安的教学风景,引导我们的教育方向。在上海我们深入育才初级中学课堂,与一线老师对话;在上海我们进入华东师范学府,聆听大师们的思想;在上海我们讨论思考
交流,找寻教育的方向与本真。短短几天的学习结束了,虽然时间短,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Nel Noddings说:“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德性,正是新课改所体现的,知识是呆板的,人是生动的,教育学生,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关切,学会关联,学会关爱,把知识转化为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对自己、社会负责的人。
一、化知识为德性,教师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是教学生学、悟知识
教育的价值是以为人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为载体,教育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舞台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探究的创造力,培育人的德性,因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所以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德性的发展,学生德性自主的发展。
传统注重知识记忆的教育,老师、教材是权威者,钟启泉教授说:“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什么不是由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教学过程来决定的。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即便有十桶水都不够。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变化,更多的是服务意识,更多的作用是引领者、指导者。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习得知识。
在心理课中,这一点更加明显,教师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服务的,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学就是围绕“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展的。至始至终,都“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是自己困境的最好解决者,正所谓“助人自助”。心理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指导学生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是通过活动,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其中的道理。
二、以发展学生德性为本,关注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与预防心理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啄,才能得到扎实的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扎根教学实践,扎根生活实践,放眼大局,着手细节,让自己的工作既有的放矢,又深入基础。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人性的呼唤,唤醒、激发他所有的积极品质、潜能,使自己爱学习,乐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是许多特级教师和教授的共识,不管是赵欣才的“研究学情,以学定教”,还是钟启泉、吴刚平大师的课改理念,都是以发展学生为目的。虽然他们没有讲到心理健康教学,但道理是一样的。作为其它基础学科的心理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德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所有活动的设计最终都是为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发展其品质而服务的。
三、发展学生德性,关注学生的学情,预设教案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知道从什么程度开始教,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情?钟启泉提出:研究学生(儿童研究)、吃透教材(洞察教材的结构、意图)。陆伯鸿提出:备课时要做到“三个明白,三个把握”,一个是自己明白(对文本的解读);第二个是学生明白吗?明白到什么程度?第三个是我怎么教学生容易明白? 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设计预案。预案的设计是静态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预案时就应有“把我捏碎了塑成一个你”的精神,考虑学生的学法、习惯等等因素。让学生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吴刚平教授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讲,这是教学方向。
其实,心理课中何尝不是这样,每设计一节课,都要以所教班级学生特点为出发点,既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又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前要深入学生当中,做调查、访谈。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过程,只有针对性强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就会凸显出来。
四、课中倾听学生心声,注重
知识的反思、体验、内化、行动
课堂上学生是风景,老师是背景。钟启泉说:老师上课应该做四件事,即倾听、串联、反刍、聚焦。在我看来,老师最应该要做的是倾听。这也是一名优秀心理老师所具备的,我们要学会听学生所说的,听学生的反映和教材有什么关联,听和其他的学生发言有什么关联,听和他以往的发言有什么关联(进步),更要听学生所
说背后想说的。与学生心贴心的,才能理解接纳学生,才能化爱于无形。此次,吴刚平教授和吴金瑜校长都讲知识分为三类:感官识记性知识(学科知识)、意义理解性知识、过程体验性知识。现在很多教师是直接把德性给学生,学生只获得事实性知识、死知识。现在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加工,自己归纳、反思,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有感受了,内心触动了,便收获了知识,而且把这种知识化为德性。所以在以后的心理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内外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理,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运用在生活中,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中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
唐僧西天取经是为造福平民大众,此次我们上海取经也是为我们瑞安的教育添砖加瓦,让学生在教育的天地里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这些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扎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在改革的前头,不辜负“领军”教师的称号。
第二篇:教师上海考察学习心得
百名领军教师赴上海学习心得 和着春风,踏着阳光,在美妙的四月天里,我们带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国际大都市——上海。我们满怀希望,满怀憧憬,希望装满大都市的教学理念来点缀我们瑞安的教学风景,引导我们的教育方向。在上海我们深入育才初级中学课堂,与一线老师对话;在上海我们进入华东师范学府,聆听大师们的思想;在上海我们讨论思考交流,找寻教育的方向与本真。短短几天的学习结束了,虽然时间短,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Nel Noddings说:“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德性,正是新课改所体现的,知识是呆板的,人是生动的,教育学生,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关切,学会关联,学会关爱,把知识转化为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对自己、社会负责的人。
一、化知识为德性,教师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是教学生学、悟知识 教育的价值是以为人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为载体,教育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舞台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探究的创造力,培育人的德性,因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所以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德性的发展,学生德性自主的发展。传统注重知识记忆的教育,老师、教材是权威者,钟启泉教授说:“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什么不是由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教学过程来决定的。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即便有十桶水都不够。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变化,更多的是服务意识,更多的作用是引领者、指导者。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习得知识。在心理课中,这一点更加明显,教师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服务的,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学就是围绕“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展的。至始至终,都“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是自己困境的最好解决者,正所谓“助人自助”。心理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指导学生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是通过活动,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其中的道理。
二、以发展学生德性为本,关注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与预防心理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啄,才能得到扎实的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扎根教学实践,扎根生活实践,放眼大局,着手细节,让自己的工作既有的放矢,又深入基础。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人性的呼唤,唤醒、激发他所有的积极品质、潜能,使自己爱学习,乐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这是许多特级教师和教授的共识,不管是赵欣才的“研究学情,以学定教”,还是钟启泉、吴刚平大师的课改理念,都是以发展学生为目的。虽然他们没有讲到心理健康教学,但道理是一样的。作为其它基础学科的心理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德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所有活动的设计最终都是为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发展其品质而服务的。
三、发展学生德性,关注学生的学情,预设教案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知道从什么程度开始教,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情?钟启泉提出:研究学生(儿童研究)、吃透教材(洞察教材的结构、意图)。陆伯鸿提出:备课时要做到“三个明白,三个把握”,一个是自己明白(对文本的解读);第二个是学生明白吗?明白到什么程度?第三个是我怎么教学生容易明白? 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设计预案。预案的设计是静态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预案时就应有“把我捏碎了塑成一个你”的精神,考虑学生的学法、习惯等等因素。让学生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吴刚平教授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讲,这是教学方向。其实,心理课中何尝不是这样,每设计一节课,都要以所教班级学生特点为出发点,既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又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前要深入学生当中,做调查、访谈。
第三篇:赴北京、上海考察学习心得(修改)
赴北京、上海学校考察学习心得
2012年9月20日——9月26日,随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长考察团到北京、上海学校考察学习,其所见所闻带来的思考和启迪,让所有参观学习者震撼多、感触深、收获大。
一、总体印象
为期7天的北京、上海之行,我们先后考察了6所学校,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我不但了解了北京、上海的教育发展水平,还学到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方法。这六所学校,办学上各具特色,真可谓“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
1、中关村四小——师生共同的家
进入中关村四小,真正感受到孩子们自我的展现——学校墙壁“是我的”。学校非常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开辟了一片净土。四小的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老师们认为,不在于作品多么精致,而在于教育的创意,给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促进交流的平台。走廊的墙壁上有孩子们自己“领养”的“地盘”—— “心情树”、“感恩树”、“问题墙”、“班级公约” 等等有教育价值的创意,传达生动而又深刻的信息,分别让学生学会表达情绪、感恩他人、欣赏同伴、沟通交友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在四小,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在四小,塑造品格,重视发展,寻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教师的追求!在四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宝贝的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纵观四小的学生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时时洋溢“人文关怀”。
2、中关村三小——以学生发展为本
漫步中关村三小校园,感受到三小浓郁的、创新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师队伍、协作的教学氛围。“关注所有学生,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发展”是三小教育的宗旨。“让孩子们头顶艺术,脚踩文学,怀揣梦想”是三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老师们 “自主、创新、和谐、奉献、协作”十字办学方针,引领三小人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不断创造着辉煌。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三小每周一个半天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所有学生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每个年级的学生打破班级界线,从科技、书法、电脑美术、纸雕、电子制作、儿童画、陶艺、国画、卡通画、黑白画、装饰画、剪纸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社团特长班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参加,学一个特长,长一项本领。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3、长岭学校——自主管理、动态的校园文化
来到长岭学校,这是一所普通的北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长岭学校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体现自主,教师自主,学生自主。这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是把管理还给学生,一切活动由学生负责:运动会由学生做裁判,年级机会由学生来总结,家长会由学生来召开。这里有独特的动态校园文化:把校园还给学生,校园处处是课堂,处处是学生学习展示的平台。从教师到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有自己的动态展示平台,而且展示的内容每天都有变化。师生的能力、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得到展现!
4、上海市东中学——普通校园成就大文化
上海市市东中学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这所学校看上去简约、普通、大气。整个校园环境卫生非常干净整洁,市东的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大方有礼的,校园白色的墙壁、灰色的地砖,淡雅朴素,决不花里胡哨,高雅大气的校园文化精致而干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市东中学以“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发展,人人成才”的学生观和“尊重差异,学会赏识,激发潜能,最佳发展”育人观。形成了敬业爱生、风气纯正、勇于探索、卓而不群的文化品格,形成并践行以下教育观: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造。市东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国家顶梁级人才。
5、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会选择,自主发展。
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2004年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拥有一支年轻、敬业、好学、善思的教师队伍。教师恪守“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的信念,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服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地发展。学校秉承“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给孩子一个七彩童年”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明理有礼、主动学习、充满自信”的少年为目标,以此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更有一个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的领导团队。
„„
二、主要收获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造。在这些名校,都有一个敬业乐业的好校长,我为这些校长的执着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独创精神而感动;在这些名校,都有精湛、和谐、敬业的教师队伍,在这些学校找不到一个闲人,也看不到他们满足的神情,只见他们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着一颗育才的拳拳之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责尽职做好工作。
一、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句话在我们这次参观考察学习的北京、上海学校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次考察我们一共接触了六位名校长,这几位校长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智慧的办学策略。他们精管理、善研究,个个是教育专家。正是有了这些成功的校长,才引领着这些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可以说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成功校长是引领学校走向成功的桥梁。我认为:一个普通校长,只有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才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校长,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
2、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要打造一所名校,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名片。我们所到学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介绍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我认为:校长只有集全校师生的智慧,立足校情,确立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特色,才能使从管好学校到发展学校、办好学校的转变。
3、每一所学校都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人文环境浓郁。来到这些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所到之处,寓意深刻的教学楼、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种类齐全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文化立校的办学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潜心打造特色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用校园文化铸就学生人格,努力创设一个美好、智慧、悦人的氛围,无论是站在学校操场上还是进入到教室里,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中关村四小的“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学校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长岭中学的动态校园文化更是别具匠心。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
4、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归宿。纵观北京、上海的学校教育,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树立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维护正义精神。每一所学校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通过多元课程、社团实践活动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得到发展。上海市东中学校长的话让我们深思:学校成功与否,重点看二十年后学生在干什么?
第四篇:上海考察
全纳融合医教结合
上海考察心得
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孙军民
经过数天理论的学习和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的了解,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十二日凌晨,我们登上了去上海的高铁,去实地考察在全国特教业声名显赫的两所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
进入上海市区,那满眼林立高楼,把我心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两所特殊学校映衬得格外高大。估计没来过的同行们也有差不多的心境。
一进入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主楼墙上“健康、诚信、自强、好学”六个银色大字映入眼帘,同行们忙不迭地拍照。中间大厅两个黄底白字的标牌吸引了我,一个是该校的办学理念: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的教育。一个是该校的办学方针:尊重需求,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主流。不由使我想起前天丁勇研究员在《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启示》中说的,要克服特殊教育的三个误区——1.人的培养规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即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和能力(特别是潜能)的认识不足的问题;2.只注意缺陷补偿;3.人的片面发展观的问题(即过多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讲座中,丁勇提出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首要之举是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在思想上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进行改革,实现从缺陷补偿向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统一转变,从注重让残疾学生学会生存向注重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转变。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到该校的第一项日程是听该校校长简介该校情况,没想到唯一获得全国基础教育一等奖的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在2002年才创办,经介绍我们了解到:该校成立于2002年5月,200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教科研、康复为一体的高标准寄宿制的新型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为听障、智障、脑瘫等重残学生,是上海市仅有的除盲教育以外的为多种残疾学生服务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26亩左右,只有三幢楼——六层学生公寓楼、四层教学行政楼、室内体育馆,配有校园网、多功能教室、图书馆、排球场、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操场和130米塑胶直跑道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本着“高起点、高目标、高速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脑瘫教育全国领先,智障教育,听障教育跨入先进”为奋斗目标,依托教育科研,努力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的适合三种不同类型残障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系。
目前该校在籍学生316位,其中 248位学生在校,其余分布在其他普通,学校每周利用两个半天对不在本校的学生实行“送教上门”,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根据个体需要的“合适教育”。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上,该校在确立将校长的精力放在教学的原则上,成立了三个学部和四个中心。四个中心是:课堂研发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后勤保障中心。
三个学部为启音教学部(聋教育)、启智教学部(智障教育)、养护教学部(脑瘫教育)。
该校于2003年成立养护部,开创了全国脑瘫孩子集中入学的先例。几年来,养护部坚持教育与医疗康复训练相结合,教育与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相结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教育,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进行着艰辛的,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听障教育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和其它多种语言形态为辅,借助于先进的语训设备和专业的语言训练,充分强化聋生的听力训练,提高聋生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陶艺、丝网花、舞蹈、扎染等技能培训,开发聋生潜能,培养聋生艺术专长。智障教育以《引导式教育在辅读学校个别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中重度弱智儿童语言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引领,运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育的方式,注重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性教育,同时以特奥运动、艺术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自强不息我能行”等主题活动。
该校从2007年教学模式在“康教结合”基础上,开始和医院合作,每周固定时间有医生住校,建立了《医生住校制度》,学校设医生办公室,坚持走“医教结合”道路,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残疾孩子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残疾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回归主流,进行了不懈努力。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示范校性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特殊教育重点学科实验基地”、“上海市心理健康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更获得了全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唯一的一等奖,校长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考察的第二个日程是参观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校的“精致化”,无论是学校布局,如建筑的摆布,建筑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还是各功能室的布置的“精细”,无不体现着管理者对学校“精致化”的管理。
占地只有五亩地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创建于1986年。从1999年实施的特殊教育零拒绝,真正落实“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招手对象为中、重度智障、自闭症及多重残疾儿童。为了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尊严、健康、幸福和快乐”的办学宗旨,学校营造“让每一个儿童少年都能充分、和谐、多元、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用科学的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了以生存环境为核心的“充分+和谐+个性→学会生存”的办学特色。
就其两所学校对培智生教育方面共性是注重以生活为核心,淡化学科,回归生活。这从二者设立的功能室可见一斑。
不虚此行!
第五篇:上海考察
上海公共交通系统和路政方面的调查报告
此次上海考察之旅一共7天时间,观察最多的应该是上海的公告交通系统和路政中路牌以及各种指示牌的设计。
刚到上海,我就按照一位网友的建议办了上海公共交通卡。这张卡功能强大,可用在上海任何一项公共交通工具,如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就连黄浦江上的轮渡都可以。
有了这张卡,坐地铁是你就不用再去排队买票了。既然提到了地铁,现在叫轨道交通,我就说一下我的感受。上海的地铁比以前更方便和快捷,价格也贵了。但很值得。
(我的公交卡)上海公共交通系统由四部分载体承担:一是公共交通,俗称“大公交”;二是专线车,俗称“小巴、中巴”,这个我还没做过,估计是到上海周边的小地方的;三是出租车;四是轨道交通,俗称“地铁”。“上海公共交通卡引”是一张具有现金支付功能的IC储值卡,可在上海市安装POS机的公共交通等消费领域使用。卡分普通卡、纪念卡等类别。
用卡范围
公交:本市全部公交线路。
轨道交通:全部轨道交通。
出租车:本市全部出租车。
轮渡:杨复线、陆金线、东东线、周南线、其秦线、泰公线、南陆线、金定线、塘董线、民丹线、歇宁线、水上巴士、崇明客轮吴淞售票处,宝杨路码头申崇线交通卡售票系统(宝杨支路18号)。
货的运输:大众货的、强生货的、农工商货的。
旅游交通:上海体育馆、杨浦体育馆、虹口足球场、上海南站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售票处、强生旅游(南京西路920号,宁海西路12号)、磁悬浮列车。
长途汽车客运:巴士长途汽车客运站(中山北路1015号)、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
互通城市:常熟公交、无锡公交和部分出租、苏州公交、杭州部分出租、安徽阜阳公交、广西南宁海博出租。公交与地铁换乘优惠按相关部门规定仅限上海卡。这种卡对于经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来说是十分方便的,至少我的体验式这样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方便:一是不需要在随时准备零钱。这对于上海这个国际来说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现在到处都可以刷卡,且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金额大,更不可能随身携带那么多的现金。这使得上海公共交通卡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加明显了。
二是在地铁口,公车上,轮渡口,你都不必再花时间买票了。特别是地铁口。现在上海的地铁收费比较多样化,有些线路的转车还得另外买票,很不方便。另外提一句,若您在上海呆的时间很短,但用地铁的机会很多,你可以在人工售票窗口买一日票之类的。
三是你能清楚地知道你一个月或者这段时间花在交通上的钱是多少。别看一次都是三四块的,一个星期下来我也花了超过五十块的交通费。对于那些勤俭持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更好的计算每月交通费的方法。
上海公共交通卡讲完了,再来说说上海每条路上的交通指示牌。上海市的交通指示牌是我去过所有城市中最合理,最全面的城市。我们这次走了不少小的街道,全凭一张地图和每个街道口准确的路牌。这个路牌对当地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靠着地图走上海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无论再小,都会标明交叉的两条路叫什么,和东西南北方向,让我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地图,更快速地找到我想要去的地方和各个地铁口。顺便说一句,上海市地铁地图真的很方便,每条地铁的颜色都不一样,且在哪里每条地铁颜色都是固定的,让人很方便。这也是CI设计吧!
(这种地图在志愿者服务站点都有免费发放的)(3号线是中黄色,4号线是深蓝色)
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交通拥挤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语的。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共交通作为市民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是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之一。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营质量、完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满足市民群众出行需求,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国际上先进的大城市相比,上海公共交通在承运比例、服务水平、营运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与上海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资源能源相对匮乏。若采用以小汽车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占用更多土地、消耗更多能源、产生更多的污染,使城市土地、能源、环境问题更趋严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引导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健全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合理确定公交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坚决杜绝挂靠经营、个人承包等经营方式。规范公交资源性项目的经营行为,坚决防止关联投资,防范资源性收入和政策性补贴的“漏出”风险。严格线路行车作业计划的执行和监督,切实改进服务。引导企业妥善处理好市场与公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社会服务责任,自觉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接受民主监督。根据行业特点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建立职工工资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线职工收入,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规定,保障职工休息和休假的权益。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驾驶员紧缺矛盾,按规定将公共交通驾驶员培训纳入本市补贴培训范围。
加强法制建设,注重政策引导,建立诚信体系,创新和优化政府监管机制和方法。通过满意度指数测评、行风评议以及市民、新闻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估监督体系。严格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坚持“堵、补、疏”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市场秩序。
提高车辆装备和环保水平。积极发展低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车,优化车辆装备。到2010年,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比例达到35%。加强对在用车辆的检测和管理,确保营运车辆完好,提高营运效率。
加强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进轨道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在运行计划安排、导向标志完善、换乘票价优惠方面的衔接和联系,尽可能地方便市民出行。根据轨道交通、公交枢纽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序推进公交线网调整优化,完善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全面的新型公交网络。
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以信息化推动公共交通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公共交通线路运行显示系统、多媒体综合查询系统、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等,方便市民了解公共交通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审计局、市市政局等部门以及久事集团、申通集团参加的推进优先发展上海城市公共交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公交优先工作扎实、有效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负责日常工作,制订公交优先行动计划,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措施。
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每年9月16日-22日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其中,9月22日为“无车日”。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要结合活动的开展,广泛宣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理念,营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良好氛围。
加强监督检查。各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要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对开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做出重要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有关工作,促进上海城市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