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教学中职二年级计算机专业高考班和计算机应用班的《影视动画后期》和中职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分别作如下教学反思
先是《影视动画课程》的,《影视动画课程》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算得上主要专业课程,我经常对学生讲:学计算机不可能不学电脑设计,而学电脑设计不可能不接触影视动画设计,学生也认可和接受这一观点,因此在教学上,我算掌握了主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学生学习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很难找到对口的影视动画设计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大问题,导致临近实习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2. 学生学习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区里的教研员在一次教研会上也说到这个问题,甚至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一些过时的知识。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 ① 学生在学校学习很难在实际生产岗位顶岗实习那样,这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时期,是劳动者成长必须要经历的不同阶段而已,也很难有学校为学生在学校提供象校外那样的实际生产实作岗位,这是不实现的。
② 第二,在学校,老师教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从事职业有个良好基础是必要的,这样一些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职业不会无用,也不会过时。譬如在软件的使用技巧上,譬如在电脑
设计的审美构图上。我曾经对学生说,如果你在校打好这些基础,出去在外面生产实际岗位上跟着师傅学习几个月,应该很快能上手,这不是多困难的事情。
③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所传授的对于软件的使用技巧上,软件的应用,电脑设计的审美构图这些基本的知识点的传授上,应该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更加细致,而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这些年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以上是关于《影视动画课程》的教学反思,接下来谈谈《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反思:
因为是学前教育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属于该专业的统考课程,学生比较重视,再加之所学内容集中在OFFICE套件上,属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软年,教学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还算顺利吧。以上就是我这学期计算机教学的反思。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一)计算机这门学科在现今已成为了一门公共课,我个人认为计算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二)计算机课程就是要实现人人学有用的信息;人人都学会基本的作;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施计算机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计算机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计算机的使用价值及“作”计算机的乐趣。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作技能,具有解决和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着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长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三、加强教法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此外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三)刚踏入职业中学的大门,有多少学生不是向往能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适应工作的需要,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对口就业率有多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不用多说,相信各位同仁心知肚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学生在校学到什么,用于何处,如何以用导学,学以致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对于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
一、目前状况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科目至少在七门以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要精通所学的学科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要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是有一段距离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对口就业。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某一方面的专才往往比面面俱到的通才更容易找到工作,就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而言,在计算机某一方面精通的学生比在计算机多方面知识都略知一二的学生明显占有一定的优势。
二、以用导学
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给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学到的知识多但是没用,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不实用。给学生感觉就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找工作。所以笔者提出以用导学,这里的“用”就是实用的意思。何为实用呢?通俗点说,就是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让知识变得实用,就必须紧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目前部分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课程的开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选用更是缺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进行必要的研究。直接造成课堂难以组织和管理,学生无心学习,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影响学生的对口就业。如何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对教材的正确选用,笔者认为,学校应及时组织科组教师到IT公司了解IT的发展,到人才市场去了解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技能要求,到兄弟学校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来开设课程和选用教材。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两方面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计算机配置能否满足课程的需要,二是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采取及时更新计算机和教师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在“以用导学”的大方向下,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引入先进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领会现代IT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观念指导计算机课程教学;二是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后实践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三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要把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处,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以致用”至少应当在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一是在正常的教学中;二是学校定期组织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竞赛;三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比赛。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平台去展示“学以致用”,而这个平台也将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源泉。笔者认为,其实平台早已搭建好了,只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它,这个平台就是学校自身的站。现在学校站主要用于对外的宣传,而对学生的专业作品的展示比较少。这么好的一个现成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呢?
学校可以在自身的站上,开辟一个新的频道,这个频道最少有以下功能:允许学生在线展示作品和他人对作品进行评分;允许在线组织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实现每次对作品评分进行排名,评出优秀者,进行公告。目的很简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不服输的斗志。正所谓“有对比,才有提高”。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动态的教学系统中,我们应紧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和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中职计算机教学才能够体现其培养目标,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反思2
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计算机这门学科在现今已成为了一门公共课,我个人认为计算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计算机作为中职学校通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担任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来这门课程对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职校生来说,应该通俗易懂而好教,但老师们却普遍反映不好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那么,如何在教学时,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呢?进行了新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充分体现“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让学生有兴趣,则我们首先要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然后针对其设计自己的每节课时案例,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在中专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职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教师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操作演示等方法的实施,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WORD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职计算机WORD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 要]WORD是一门融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设计,把知识点有机的串连在一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很感兴趣,从而让他们始终在被课堂所吸引着。
[关键词]WORD 教学模式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221-01
一.教学模式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大体的作法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偏远的农村的初中生,有很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另有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多从小沉迷游戏,对计算机了解,操作熟练习,但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个情况,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两部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兴趣点设计一些“竞争性”的小任务交给每组,学生在完成“竞争性”的小任务时,会很有耐心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我们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教材涵盖了WindowsXP和office2003的内容,其中word内容在第四章,主要涉及格式化文档、表格制作和图文混排等内容。以上教学内容在操作上具有同一性,且没有给出知识点与工作生活相结合的例子,缺乏具体化和学生。围绕图文混排这个教学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从网上下载各种图片重新设计操作题,注意各部分内容操作技能的连接。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同时尽量让操作题具有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同类任务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设计
首先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关键是设计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的依据,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首先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这个“任务”,接下来授课紧紧围绕如何完成任务这个中心来展开,从而在任务完成时,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预期的目的。其次;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一来可弥补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缺点――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二来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最后是学生练习为主,加上老师在边上辅导
二.教学措施
(一)分析讲解与学生模仿操作相接合
先为该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制作电子报,课堂上通过讲解这张电子报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学生们看了我展示的一个精美的电子报,头脑里会对将学的知识有何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电子报的结构,哪部分是应放什么图形,应用什么工具来完成,颜色应怎样来设置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真线工具、艺术字工具、填充工具、矩形、椭圆工具、图片等工具的作用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修饰、美化电子报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方法。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已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心中有了数,教学时,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电子报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二)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分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我们都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课题。
(五)采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法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设法营造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热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互敬互爱,通过项目学习过程,加深彼此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检查手法
在考核学生上课听课认真层度上我采用查看课堂笔记来了解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每堂课上完了就要求学生把笔记收上来当作是当天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这样既可以防治学生相互间抄作业,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
在做上机练习作业时,是让学生参考着自己的笔记本来完成一项任务,而且也有时间上的限制,作业完成后马上用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进行提交,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复制同学的作业。
学生作业都是上机练习题,在批改作业时,我把学生叫到机器旁,逐一进行批改。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当面指出后,进行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把做错的地方重新当面修改,以确定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这个方法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对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整个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上台示范,让学生边操作边说,然后再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实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整个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操作中,我一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助手,适时点拨,加以引导、启发,培养创新。同时,我还充分调动基础好的同学,让他们去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协作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以任务形式授课时会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使授课有点阻碍,有时会耽搁教学预定的时间。以检查笔记形式当作作业会使学生感到有点紧张,部分学生会对计算机产生厌倦感。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编著;《教学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 徐英俊;《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孙杰远,唐剑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