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14: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第一篇: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谷晓格

主要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三、探索心理辅导的内容。

四、附件(调查问卷)

一、调查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 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辅导方向、辅导内容、辅导方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

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

三、调查的相关设计:

1)调查时间:2013.9--------2014.1

2)调查地点:青岛市洮南路小学

3)调查对象;

五、六年级学生

4)调查方式:调查问卷、作品分析、心理测试、座谈会等。

四、调查情况分析: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通过心理画、心理小测试(从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抗挫折能力、焦虑等方面)、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从而掌握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辅导方向、辅导内容、辅导方式等)提供依据。

(一)心理小测试结果分析:

第一份有关是否焦虑的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有4%的学生:心境平和。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阵脚不乱,应付自如,带着微笑和必胜的信念面对生活。

有35%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好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依然有少许焦虑。有60.1%的学生:为生活操心。分数越高,容易焦虑。常为一些不值得担心的事而放心不下,甚至于被激怒、无故发脾气、烦躁不安。

第二份有关是人际关系小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有48.36%的学生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有40.16%的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一些困扰。人缘一般,和朋友的关系不够牢固。

有11.8%的学生在同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够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其中:

第三份有关自尊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

有12.1%的学生自尊程度相对较低,其他学生自尊较高。

第四份有关挫折心理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2份。

50.8%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很强。

41.2%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8%左右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第五份有关自信心的测试结果分析如下:参与123人,有效123份。属于自信程度较高的范围有51人,占41.1%.属于自信程度正常的范围有21人,占16.9%.属于自信程度偏低的范围有22人,占17.7%.属于自信程度较低的范围有15人,占12.1%.很自卑,做事总是缩手缩脚,缺乏信心有15人,占12.1%.(二)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分析:

1.在“你觉得现在令你最不开心的事情是:”的回答中:

没有不开心的有23人。

让学生不开心的事如下:

1)与父母家庭有关的:父母管得太多、太严;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离婚;老说别人孩子好;陪自己的时间少;父母不给想要的买东西;或因家庭其他成员引起的。

2)与学校有关的:同学关系;成绩不理想;作业多;考试;被老师批评;要毕业了……(前三项较集中)

3)其他:被迫做不喜欢的事情;无人理解……

2.在“你感觉幸福吗?如果幸福,什么事情让你最幸福?如果不幸福,哪些事情让你感觉不幸福?”

感到幸福的有115人。

1)因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与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有62人;

2)和同学好朋友在一起很幸福的有40人;

3)其他:成绩好;平安;父母身体健康;能上学;助人;拥有多;读好书;老师表扬;周末可以玩电脑;养的宠物好;学习环境好……

感到不幸福的有8人,原因如下:

父母离异;与父母交流少;孤独(父母陪自己时间少);被父母说或骂;被家里其他成员所累;别人不尊重自己……

(三)对学生心理图画的分析 从心理画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画的表现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有较集中的反映:自信不足、人际沟通不畅、压力、家庭成员关系问题等。

五、探索心理辅导的内容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

1.就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与父母、与同伴)、情绪管理、学习、自信、意志力等方面。由此,我们本着发展、预防、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内容的探索: 自我意识、沟通交往、注意力、思维、竞争合作、意志责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心灵成长等。

六、探索心理辅导的形式本着发展、预防、矫正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和预防为主,辅助个体的辅导。

从发展和预防的角度,我们通过班级教学与团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发展是着眼于学生的积极成长,主要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放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预防,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

从干预的角度出发,我们用团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方式进行。干预,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采用合适有效地方法进行指导和协助。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11-06-23 17:01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就人类自身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林崇德教授曾说:“我们用情感、智慧和期望托起来的新一代为什么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来远?我们用浪漫、纯洁和灵性为下一代编制的宏伟蓝图为什么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不吻合?我们用泪水,汗水和希望筑起来的未来大厦为什么在没有经风雨之前就倾塌了?”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现在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我校对一定数量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存在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及时的矫正,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祖国的合格栋梁之才。调查量表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量表由8部分组成,共80个题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它们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中A为学习障碍;B为情绪障碍;C为性格缺陷;D为社会适应障碍;E为品德缺陷;F为不良习惯;G为行为障碍;H为特种障碍。MHRSp量表来源自陈永胜(2000)编写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丛--为小学生心理诊断》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问卷附表)调查过程:1.本次调查利用各班心理健康课上课时间,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问卷的形式来进行的。并且采用了不计名的方式,不向学生透露调查结果,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该问卷共80个题目。调查问卷基本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共发放问卷202份,问卷回收100%。2.把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3.分析结果,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等。调查结果:《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结果显示A学习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7人占有效问卷的13.36%,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38人占有效问卷的18.81%。B情绪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18人占有效问卷的8.91%。心理存在轻度不反应学生12人占有效问卷的5.94%。C性格缺陷: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7人占有效问卷的3.46%,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17人占有效问卷的8.41%。D社会适应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1人占有效问卷的10.39%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20人占有效问卷的9.9%。E为品德缺陷;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4人占有效问卷的11.88%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43人占有效问卷的21.28%。F为不良习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7人占有效问卷的3.46%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11人占有效问卷的5.45%。G为行为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4人占有效问卷的1.98%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10人占有效问卷的4.95%。H为特种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人占有效问卷的0.99%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4人占有效问卷的1.98%。其中学习障碍、社会障碍、品德缺陷三项中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占有效问卷的比重大些。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因为每个评定量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我们仍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就本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比较健康的。2.在我们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也也包括不太明显的。我们既要对这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数据表明,有学习障碍情绪的小学生占有效问卷的13.36%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38人占有效问卷的18.81%,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社会适应障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1人占有效问卷的10.39%,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20人占有效问卷的9.9%,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调查报告《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素质教育也指出: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工程。所以,我们要用慈母般的爱心善待这些学生,以深情厚爱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崇敬,这才能结成心灵上的联系,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坚持爱心第-,使他们树立-种自信、乐观、向上,而非消极、封闭的人生观。其次还表现在家庭原因在家理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小学生们就像温室理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因此我们希望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敬老爱幼,团结邻理等方面率先垂范,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变化,加强交流和沟通,变教育方式的严格僵硬为灵活机动;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指导孩子提高创新动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与孩子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感受失败的烦恼,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做到对子女尊重、理解、关心、民主,“严之有度,爱之有方”。家长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协助学校、教师教育孩子,使其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发展。必要时,家长最好向那些理解并善于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专家、医生咨询,以提供帮助。品德缺陷;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24人占有效问卷的11.88%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学生59人占有效问卷的29.20%,学生的个人道德,与社会、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能初步地理解某些道德要求,并能在行动中遵守,但缺乏持久性,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致。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品德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环境和教育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本人内因的作用,教师只有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自觉的转化和控制,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能终身受用。要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的分辨认识能力。总之,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

3、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还要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1.这是一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量表。希望你能同我们密切合作,如实认真地加以评定。2.请你仔细阅读量表中的每一道题目,在答卷的相应题号右面,按照“经常、偶尔、没有”三个等级划“√”。A1.不能正确认识字母或拼读音节。经常偶尔没有A2.不能正确辨认汉字。经常偶尔没有A3.不懂得数的大小和序列关系。经常偶尔没有A4.计算困难。经常偶尔没有A5.绘画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经常偶尔没有A6.图画作品中有前后、左右位置颠倒的现象。经常偶尔没有A7.一提学习即心烦意乱。经常偶尔没有A8.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经常偶尔没有A9.不能按时交作业或作业质量差。经常偶尔没有A10.考试不及格。经常偶尔没有B11.遇到一点小事也担忧。经常偶尔没有B12.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经常偶尔没有B13.食欲不振,心慌气促。经常偶尔没有B14.头痛,失眠,汗多,尿频。经常偶尔没有B15.害怕上学,多方逃避。经常偶尔没有B16.不敢独自出家门。经常偶尔没有B17.一人独处时恐慌害怕。经常偶尔没有B18.无缘无故地闷闷不乐。经常偶尔没有B19.精力下降,活动减少。经常偶尔没有B20.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经常偶尔没有C21.心胸窄,猜疑。经常偶尔没有C22.依赖他人。经常偶尔没有C23.妒忌他人。经常偶尔没有C24.胆怯,害羞。经常偶尔没有C25.自卑,自责。经常偶尔没有C26.遇事犹豫不决。经常偶尔没有C27.固执,任性。经常偶尔没有C28.容易发火。经常偶尔没有C29.孤僻,不合群。经常偶尔没有C30.与人对立。经常偶尔没有D31.交新朋友困难。经常偶尔没有D32.在集体合场适应困难。经常偶尔没有D33.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经常D34.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经常偶尔没有D35.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经常偶尔没有D36.被别人误解后耿耿于怀。经常偶尔没有D37.不能和常人一样与异性交往。经常偶尔没有D38.受到挫折后反应过分强烈或压抑。经常偶尔没有D39.容易闯祸。经常偶尔没有D40.面对新环境迁居、转学等适应困难。经常偶尔没有E41.骂人。经常偶尔没有E42.搞恶作剧。经常偶尔没有E43.起哄,无理取闹。经常偶尔没有E44.打架斗殴。经常偶尔没有E45.故意破坏。经常偶尔没有E46.考试作弊。经常偶尔没有E47.说谎。经常偶尔没有E48.偷窃。经常偶尔没有E49.逃学。经常偶尔没有E50.离家出走。经常偶尔没有F F51.习惯性眨眼。经常偶尔没有F52.习惯性皱眉或皱额。经常偶尔没有F53.习惯性努嘴或嗅鼻。经常偶尔没有F54.习惯性点头或摇头。经常偶尔没有F55.习惯性吞咽或打嗝。经常偶尔没有F56.习惯性咳嗽。经常偶尔没有F57.习惯性耸肩。经常偶尔没有F58.吮吸手指、嘴嚼衣服或其他物品。经常偶尔F59.咬指甲。经常偶尔没有F60.吸烟或饮酒。经常偶尔没有G61.反复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物的数目。经常偶尔没有G62.反复检查作业是否做对了。经常偶尔没有G63.睡觉前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了。经常偶尔没有G64.一天洗手十几次,每次持续十几分钟。经常偶尔没有G65.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经常偶尔没有G66.上课时小动作多,干扰他人。经常偶尔没有G67.不分场合,特别好动。经常偶尔没有G68.做作业时边做边玩。经常偶尔没有G69.好冲动,行动鲁莽。经常偶尔没有G70.不知危险,好伤人或自伤。经常偶尔没有H71.尿床。经常偶尔没有H72.口吃。经常偶尔没有H73.入睡困难。经常偶尔没有H74.好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经常偶尔没有H75.睡觉不稳,好讲梦话。经常偶尔没有H76.睡觉时好磨牙。经常偶尔没有H77.睡觉时突然哭喊、惊叫。经常偶尔没有H78.睡觉时突然起床活动,醒后对此无记忆。经常偶尔没有H79.厌食、限食或拒食。经常偶尔没有H80.身体无病却反复呕吐。经常偶尔没有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而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义不容辞的。再者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们对学校三——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通过对学校学生(三——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三——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人数回收问卷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1010100%

四年级1010100%

五年级1010100%

六年级1010100%

总数4040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由我校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根据爱心等方面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

虽然题目简单易行,是非明确,但是在统计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学生在学习目的、爱心、关心、同情心、自信心五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数学生态度有待纠正。

题目:你上学读书时为了什么?

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能考上好的大学;

C:长大后找工作。D:读书后赚大钱。

调查统计表明:多数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明白没有知识不能生存的道理,选A的学生占34%,选B的占27%,选C的占25%,选D的占14%。可见,少数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选择了D,这也是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影响的结果。

(二)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很重视,说明对学习也很重视。

题目:期末考试时选择心情:

A: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

C:无所谓;D:有信心;

调查统计表明低年龄段的学生对考试非常重视,认为考好了不仅老师会表扬,家长更会表扬,三、四年级的学生选A的分别是:82%和79%。而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经历的考试较多,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差距较大,这也表明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选择A的占54%,选择D的占17%,还有个别学生选择C,这也呈现了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同情心缺乏,冷漠无情

题目:你看到你的同学在班中出丑,其他同学都笑了,你会

A:一起开心地笑;B:劝阻其他同学不要笑了;

C:当作没有发生;D:觉得他活该;

调查统计表明当发生事情时,学生对别人的不幸表现较为冷漠,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而无动于衷,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情心逐年流失。表现为选择“B:劝阻其他同学不要笑了”的同学逐年下降,选择比例为三年级学生占42.11%,四年级占37.21%,五年级占30.23%,六年级占29.13%,而选择“D:觉得他活该”的学生则从中段的1.66%猛增到高段的2.3%。

(四)自信心两极分化,胆怯心理

题目:在全校的大会上,老师要求你来朗诵一段文章,你会

A:害怕紧张,但还是会上去朗诵;B:大胆上去朗诵;

C:如果读错了会很难为情,不上去;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的自信心呈现不稳定状态,有两极分化的表现。自信心比较充足的显现在调查范围的两头,在四、五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信心较为低落,表现为选择“B:大胆上去朗诵”选择比例为三年级学生占33.68%,四年级占25.58%,五年级占23.26%,六年级占24.41%,而胆怯心理总体上也有上升的趋势,即选择“C:不敢朗诵,当作没有听见”中段年级4.97%到高段年级上升为5.47%。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胆怯心理表现更为突出,学生选择比例高达7.87%。

(五)大多数学生对父母很关心,但年龄越大,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小。

题目:爸爸妈妈回家晚了,你会

A:很不安;B:很高兴,继续玩;

C:不会不安;D:打电话询问。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逐渐懂事了,年龄大的学生会比较理性,即选择“D:打电话询问”三年级学生占57.89%,四年级占62.73%,五年级占68.72%,六年级占75.34%,只有极少数学生会选择C:不会不安。说明这部分家长平时应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会比较独立,他们询问父母的情况,但他们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如今父母都比较忙,应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成因分析

学校原因:

虽然在最近几年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好,加上心理教师和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再者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关注甚少。导致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束手无策。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家庭原因:

在我校学生家庭中,有大概70%的家庭父母忙于在外打工赚钱,属于留守儿童。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完全由学校负责,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捆扰,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生自身原因:

我校学生都是边远山区,见识少,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冲动,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学校:

学校应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家庭:

很多家长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

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广大家长中,以召开家长会、讲座、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以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基本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

调查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

1、我们的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xt,简称MIIT)作为测验材料。

2、从璜山镇小的四和六年级八个自然班抽取被试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龄为11—13岁,基本上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

调查结果:

1.就璜山镇小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杭州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是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别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3

一、调查目的

知识化、信息化、竞争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我校对三~六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现将过程和结果记录如下: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校于20xx年10月对三~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表略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学习动机等八方面设计的问卷,共10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备注: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扭曲、冷漠,情感闭锁,缺乏爱心,竞争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

(一)学习动机扭曲:

题目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D读书后找大钱E同学间好玩

题目2:课堂上教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D以后挣大钱”;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C替父母学习”;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B替老师学习”。还有1%的学生认为读书是“E同学间好玩”。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他们选择的是“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心理

题目3: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C无所谓D有信心E不紧张

题目4: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对考试,1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29%出现轻微焦虑,7%属于过度焦虑。“有信心不紧张”的选择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问题4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并且这种焦虑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冷漠

题目5: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D非常激动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四)胆怯、羞涩

题目6: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平时见的世面少,同时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题目7: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爱心的流失

题目8: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C捉弄D喜欢弄死

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的爱心正在流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心。这可能与部分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有关,这种教育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或物的关爱。

(七)竞争意识不强。

题目9:竞选干部时

A我能行B努力争取C当干部要多做事D无所谓E不愿当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5%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表明,部分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或服务意识不强,不想通过竞争成为胜利者,或不想为别人服务,有懒惰思想。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同时,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也是不现实的。

(八)不良情绪:

题目1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时烦D不愉快

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校情绪不良现象,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20%,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四、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原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孩子们“健心”的观念。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五、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1、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长的外出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连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的机会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城镇学校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4

一、在走访校长时,他讲了:小学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1、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领导、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管理;

3、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与设施,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5、督导心理辅导室拟定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6、主动与家长和社会人士沟通,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堂听了陈忠祥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事后陈老师谈了自己的做法:

二、发放调查问卷61份,设计的问题是:

1、学习疲劳2、学习困难3、厌学4、拒学5、多动倾向。回收调查问卷60份,感觉学习疲劳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41.6%,学习有困难的有10人,占16.7%,厌学的占10%,拒学的占2%,多动倾向的占1%,年龄在8-10岁,男孩多于女孩。

三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学业负担重是导致一些学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其中学校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50%,家庭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12.69%,结果使得许多学生天天围着课堂和书本作业转,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临近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为平时的2倍。学校还频频要求家长代惠子抄写已考过的试卷,要学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减少错误,使得家长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较多,有儿童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

①小学生自身原因:大脑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类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认知领域。大脑损伤,它影响儿童的感知、思维及情绪等方面,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疾病、虚弱身体障碍。有些儿童体质弱,还有的长期患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管教严厉,常用粗暴的方法对付孩子,致使孩子对学业失败感到无助,产生了厌学情绪,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惧怕家长的惩罚,造成心理障碍。缺乏指导。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好的课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学校原因。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缺乏耐心。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耐心,往往还挖苦讽刺,使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挫,失去学习兴趣。

3、厌学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方面,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作业多、压力大、考试频繁、学习过难、缺乏活动、游戏,同学关系紧张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厌学情绪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往往使孩子在学习上感到挫折感,考试不好,学习不好,就遭父母的责骂与毒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社会上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也是造成儿童厌学的社会诱因。

4、拒学原因:个别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极端退缩的性格特点,产生拒学现象。个别儿童不适应学校生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害怕同学,不去学校是潜意识里的一种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后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离就产生分离恐惧而影响上学。学校中功课太多、太难,使孩子感到焦虑,千方百计想逃避它,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就可能转化为疾病症状,以此为借口,获得暂时的解脱。

5、多动倾向的原因:儿童听讲容易受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频繁地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做事有头无尾。个别儿童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做小动作。好动、冲动造成一系列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为逃避惩罚,经常表现出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等行为问题。

四、解决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学习课程若安排不当,难度较大的学科相继排列,易使学生陷入高度疲劳状态。课程安排要科学,有难度的学科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适当调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趣味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导,在教学环境上,为小学生安排一个舒适温馨的教室。课间休息虽然短暂,但对于学生恢复脑力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拖堂。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尽量做到当堂讲授,当堂练习,不留家庭作业,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游戏空间。保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为9到12小时。

2、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给予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不得法,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和父母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训练,使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上认可孩子,鼓励他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注意及时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师和家长要清楚他到底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并根据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时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诚意。让孩子相信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学习方法不当,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信心。

3、解决厌学的措施与方法:首先,教师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负担,多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做中学习,体验积极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4、小学生拒学的措施: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教师来讲,就是以真诚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在学校里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就是还要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校更有吸引力,让他们喜欢学校,愿意学。根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表扬。

其次,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方面,要求要适当,难度要适宜,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的快乐,产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活动和游戏上,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专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自己的主人。

5、训练儿童采用较好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通过一定程序的训练,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逐步消除不良现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可以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听音乐,让儿童在活动中陶冶性情,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指导、矫正其行为偏异。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咨询,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必要时转入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把作业看成是老师制约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时完作业也是一种应付的心态。久之,就会伴随出现马虎,学习成绩下降。要想防止学生这种心态的出现,就应避免单调乏味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游戏、教学本身的趣味、美感、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不同形式,来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5

一、问题的提出

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小学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在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压力下,他们的身心潜能不能有效开发,个性特长不能和谐发展。

3.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富不思进”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

4. 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5. 一位有十几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对我说:“现在小学生说谎的人太多了,而且说谎不打草稿,随口而出。”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坏习惯,感到心烦。在一项由班主任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中发现,小学生中有说谎行为者随着年级的上升,人数亦逐渐增多。这就是说,说谎行为与年龄成正比。据不完全统计,有说谎行为者一年级占1-2%;二年级占3-5%;三年级约8%;四年级约9%;五年级和六年级约各占10%。

综合上述原因,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们课题组着手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马医科中心小学低中年纪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学生在说谎心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说谎,是一种有意向别人提供虚假陈述,给人造成误导,并且竭力使受误导者觉察不到被误导的现象。儿童则表现为有意编造与事实不符的话。

2. 心理学研究表明:说谎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偶尔说谎者”、“病态说谎者”和“社会病态说谎者”。

但无论哪一种说谎,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说假话的坏习惯,它是在儿童入学后需要独立地面对问题或责任时才正式产生的,极易发展成问题行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小学阶段需要及时地正确引导,使小学生告别谎言,做个诚实的孩子。

三、理论基础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 《小学生情感教育校本课程纲要》中的人格优化训练内容。

4. 《儿童的道德判断》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包括他们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等的生理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飞跃”时期。而在客观环境变化方面,他们是刚刚步入小学,开始有系统地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开始有意地训练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开始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开始有调控地接受群体生活,学习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因此,他们又同样地处于一个重要?“突变”时期。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决不能错误认为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相对薄弱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

3.诚实既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是小学生的一种优良品质,其根本特征是实事求是,说真话、说实话、不夸大、不掩盖、不歪曲事实真相。相反,小学生说谎,是一种问题行为,不仅影响教育,而且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说谎,终会导致小学生形成不良习惯,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小学生说谎的内在根源和分析小学生说谎的外在原因,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时帮助小学生克服和纠正说谎的坏习惯,培养小学生诚实的良好品质。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调查问卷综合分析低年纪孩子说谎的原因。

2. 针对原因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说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 如何让学生形成不说谎的自觉行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4. 如何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共同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不必为惧怕批评或惩罚而说谎。

六、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 被试:马医科中心小学二、三年纪抽取一百名学生。

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主要设计了九道说谎心理的测试题:

(1)向同学说你已有了某样十分想要的东西,其实事实上没有得到。

(2)向老师报告没有搞清楚的同学之间的纠纷,以致汇报错误。

(3)逃避现实或逃避责骂而用假话来取得家长或老师的信任。

(4)留了作业,说没留,作业没做完,说做了。

(5)考试成绩不好,说卷子没发。

(6)报喜不报忧。

(7)需要买什么东西,报价高一些。

(8)学校没让交钱,却跟家长说要交钱。

(9)明明买了喜欢的东西或吃的,却说买了别的东西或说钱丢了。

第(1)、(2)题是测试学生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的话。

第(3)题是测试学生由于想逃避现实或逃避责骂而撒谎。

第(4)——(9)题测试由于孩子自控能力较弱,不能抵御物质的诱惑,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会出现不诚实的言行。

3. 测试结果(出现该行为的比例)

测试题出现行为的比例总比例

二年级(30人)三年级(70人)

人数占年级比例占总人数比例人数占年级比例占总人数比例

九种情况都没有发生只占9%。

以上说谎的三种原因平均为27%、19%、18%。

4. 调查后的分析与思考

从自测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有意无意的说谎的行为,二、三年纪比较,年级越低出现的频率越高、种类越多。由于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在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压力下,他们的身心潜能不能有效开发,个性特长不能和谐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大部分学生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由于大脑成熟原因1、2题比例较高,如果长期下去说谎将成为学生的坏习惯。

5. 建议与对策

(1)尽量引导学生把事情经过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2)老师平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量鼓励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纠正错误,分清是非,培养其诚实的品质。

(3)正确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6.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有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发展,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实验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学生对象,注意切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重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在目标确定,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随机而动,灵活调节,优化研究,提高实效。

7.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2)实验法。

(3)个案法。

(4)经验总结法。

七、实施步骤

(一)课题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课题确定

2. 制定调查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前测。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7)

1. 第一阶段(20xx.9——20xx.2)撰写第一次调查报告,按课题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2. 第二阶段(20xx.2——20xx.2)总结实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完善。

3. 第三阶段(20xx.2——20xx.7)形成第二次调查报告,汇集研究资料,进行第二次检测,完成调查分析报告,进行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6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20xx年10月5日——11月15日,我对我校店子二小四——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xx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人数 回收问卷 回收率有效卷

四年级 30 30 100%

五年级 30 30 100%

六年级 30 30 100%

总数 90 90 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 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厌学情绪等。根据统计,这一类学生达到41人(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下同),占49%。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是社交障碍。在调查过程中,这类学生有2人,占2.2%。主要反映在不会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不爱主动与他人交往。自私,以自我为主。缺乏自信也是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类人群有5人,占5.5%,主要表现在胆子小,声音小,不敢说话,不敢发言,不敢与老师沟通。排在后面的是个性问题15人,考试焦虑15人,挫折适应问题7人,青春期教育问题8人,情绪问题12人,感觉无助的有2人,情感缺失和适应障碍各1人。总体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占全校的2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成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五、解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很多家长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学校层面,学校应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7

一、调查目的

有90.5%的学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调查对象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有鉴于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困扰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在本市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三、调查步骤与方法

我们的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为测验材料。MII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为:

(1)学习焦虑;

(2)对人焦虑;

(3)孤独倾向;

(4)自责倾向;

(5)过敏倾向;

(6)身体症状;

(7)恐怖倾向;

(8)冲动倾向。

每一个内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转换成标准分,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即为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然后我们从茂名市区四所普通小学的四和六年级八个自然班抽取被试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龄为11—13岁,基本上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调查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MHT测验中若焦虑分≥65分,表示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下表是327名小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的分布。总焦虑倾向标准分65分以上 0-64分的人数是296人.

由此得出该市小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9.5%,此即为本市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

(二)小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若学生在某个内容量表上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表示他在这项内容上存在着适应不良,需对其制订特别指导计划。对31名高焦虑学生的各项内容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后,按需要制订个别指导计划项目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2。

表2中31名高焦虑学生在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内容量表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

人数 16、12 、1、 14 所占比例(%)51.6 、38.7 、3.2、 45.2

名次 2 、5 、8 、4 内容量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人数 5、 7 、15、 22 所占比例(%) 16.1 、22.6、 48.4、 66.7

名次 7 、6 、3 、1

由表2可知,8个内容量表在31名高焦虑学生中按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孤独倾向。

还有许多学生,虽然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下,而其个别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却在8分以上(见表3),说明他们虽然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这些人同样应该进行心理指导。

表3全体学生在各内容量表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自责倾向

人数 34 、25 、3、21 所占比例(%) 10.39 、7.64 、0.9 、6.42

名次 1 、4、8 、5 内容量表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人数 12 、10、 26、 32 所占比例(%)3.67、 3.06 、7.95、 9.79

名次 6 、7 、3 、2

表2和表3中的名次都是按内容量表中学生超过标准分8分的人数从高到低排列而来,对两者求等级相关系数,得r[,d]=0.93,存在显著高相关。这表明不管是全体学生还是高焦虑学生,二者在哪些内容量表更易产 生心理问题方面是非常一致的。从表3可知,学生较易产生心理问

题的量表内容依次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这些量表中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比例大于5%)。小学生中相对不易产生心 理问题或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少的方面为孤独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小于 5%)。

(三)不同性别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表4为327名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的性别差异比较。从中可知男女学生在总量表及四个分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4 男女学生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比较 量表名称 性别 人数 @① S Z P 总量表女 154、 43.68、 14.96 学习焦虑 男 173 、4.82、 2.17、 4.11 p<0.01

女 154、 5.93、 65对人焦虑男 173、 4.61、 1.90 、9.07 p<0.01

女 154 、5.98 、0.51 孤独倾向男 173 、3.07 、1.29 、0.89 P<0.05

女 154 、3.42 、1.71 自责倾向男 173、 5.41 、1.89、 2.21、 0.01

女 154、 5.86 、1.77 过敏倾向男 173 、5.24 、1.95 、1.10 p>0.05

女 154 、5.61、 3.74 身体症状男 173 、5.27、 1.50、 0.57 p>0.05

女 154、 5.43、 3.19 恐惧倾向男 173 、4.44 、1.79 、5.40 P<0.01

女 154、 5.78 、2.57 冲动倾向男 173 、5.23 、1.92 、0.13 P>0.05

四、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其总焦虑分≥65的占

9.5%的那部分小学生,也包括虽然总焦虑分<65,但在个别内容量表上却显示出某一方面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这9.5%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从表3可知,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有10.39%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对学习的过分担忧。学习焦虑由来自于有关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近几年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竞争加剧,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月3日的《钱江晚报》上有一篇题为《遗憾的鞠躬》的报道,非常引人深思:某小学某班举行了一次考试,班主任邵教师当场批卷,发现成绩不理想,她要求20余名成绩在92分以下的学生走上讲台,给她鞠一个90度的躬致歉。发人深省的是这位教师因此事被调离班主任岗位后,这20余名学生的家长联名要求让邵教师重回班主任岗位,理由是邵老师的行为虽然有点偏激,但出发点是好的,孩子学习不好,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未尝不可。这说明在对分数的看法上,教师和家长是何其一致。教师评价学生是以分数论,而家长认为只要为了孩子成绩好 ,采取一些手段,哪怕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教育界还相当普遍。而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的标准又是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相一致的,应试教育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人才观下,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晚睡早起现象相当普遍。据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1995年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的60%,而许多家长还要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杭城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少于9小时。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这二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就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及情绪易变的特点。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而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只要一个人就会焦虑或对于本来不需要恐惧的东西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等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

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对人焦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对孩子过分严厉、专制、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感 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的渴求过强时,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男女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量表得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这里有一个现象需引起重视: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的量表内容恰恰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五个量表内容中的四个,这说明了女生焦虑问题的严重性。对女生比男生更焦虑的原因国内外曾有不少研究,如国外流行的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更高,女生的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因此女生想得较多、焦虑水平也较高;相对来说,社会对男生的要求不怎么高。除了社会角色的期待作用外,女生比男生更为焦虑的原因应该和高年级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关。许多女生在小学高年级进入青春期,但她们还不能完全自然地接受这一切,因此会引起焦虑、自责、恐惧等反应。女孩子虽然观察问题较细致、全面,但也比较斤斤计较,过分要求别人完善,并且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女孩子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不如男孩,都可能使女生产生比男生更重的焦虑。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五、提出建议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是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广泛开展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一、时间:

二、地点:

三、方式:访谈

四、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过程:访谈座谈、调查

六、调查的问题、体会、结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东港区西湖镇竖韩小学校长2人,教师6人,学生61人。在调查中了解到:从学校内部来说,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班主任、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体制。从校长到教师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在走访校长时,他讲了:小学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1、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领导、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管理。

3、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与设施,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5、督导心理辅导室拟定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6、主动与家长和社会人士沟通,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堂听了陈忠祥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事后陈老师谈了自己的做法:

二、发放调查问卷61份,设计的问题是:

1、学习疲劳2、学习困难3、厌学4、拒学5、多动倾向。回收调查问卷60份,感觉学习疲劳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41、6%,学习有困难的有10人,占16、7%,厌学的占10%,拒学的占2%,多动倾向的占1%,年龄在8-10岁,男孩多于女孩。

三、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学业负担重是导致一些学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其中学校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50%,家庭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12、69%,结果使得许多学生天天围着课堂和书本作业转,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

炼和其他活动。临近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为平时的2倍。学校还频频要求家长代惠子抄写已考过的试卷,要学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减少错误,使得家长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较多,有儿童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

①小学生自身原因:大脑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类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认知领域。大脑损伤,它影响儿童的感知、思维及情绪等方面,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疾病、虚弱身体障碍。有些儿童体质弱,还有的长期患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管教严厉,常用粗暴的方法对付孩子,致使孩子对学业失败感到无助,产生了厌学情绪,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惧怕家长的惩罚,造成心理障碍。缺乏指导。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好的课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学校原因。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缺乏耐心。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耐心,往往还挖苦讽刺,使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挫,失去学习兴趣。

3、厌学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方面,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教学,强迫学习,滥用

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作业多、压力大、考试频繁、学习过难、缺乏活动、游戏,同学关系紧张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厌学情绪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往往使孩子在学习上感到挫折感,考试不好,学习不好,就遭父母的责骂与毒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社会上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也是造成儿童厌学的社会诱因。

4、拒学原因:个别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极端退缩的性格特点,产生拒学现象。个别儿童不适应学校生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害怕同学,不去学校是潜意识里的一种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后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离就产生分离恐惧而影响上学。学校中功课太多、太难,使孩子感到焦虑,千方百计想逃避它,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就可能转化为疾病症状,以此为借口,获得暂时的解脱。

5、多动倾向的原因:儿童听讲容易受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频繁地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做事有头无尾。个别儿童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做小动作。好动、冲动造成一系列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为逃避惩罚,经常表现出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等行为问题。

四、解决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学习课程若安排不当,难度较大的学科相继排列,易使学生陷入高度疲劳状态。课程安排要科学,有难度的学科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适当调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

际情况力争做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趣味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导,在教学环境上,为小学生安排一个舒适温馨的教室。课间休息虽然短暂,但对于学生恢复脑力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拖堂。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尽量做到当堂讲授,当堂练习,不留家庭作业,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游戏空间。保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为9到12小时。

2、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给予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不得法,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和父母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训练,使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上认可孩子,鼓励他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注意及时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师和家长要清楚他到底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并根据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时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诚意。让孩子相信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学习方法不当,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信心。

3、解决厌学的措施与方法:首先,教师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负担,多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做中学习,体验积极的情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9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南阳市方城县洋楼镇第一中心小学全校1-6年级18个教学班进行的、共随机抽取针对六年级发出的问卷22同学,共收回问卷22份。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诚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我们针对学情随机抽取共25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由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调查利用6年级各班信息技术课上课时间,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在学校微机室用电子表格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表格操作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我们从六年级22人在一些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况。

如,第10题“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六年级有6人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其中有15人选择的是“D读书后赚大钱”。首先我们说无论有多少同学是随意性选择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被调查同学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说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影响下了解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是一条真理。而少数学生的读书为赚大钱多多少少受传统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受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的不正常现象的诱惑。

第11题“课堂上老师提问”六年级11人学生选择的是“想一会儿再回答”,其中3人选择了“A马上回答”,6人选择了“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2人选择了等别人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能认识到老师提问以后必须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龄和学习现状等问题,六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不同,不愿意举手,等老师抽问才回答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状态。

第13题“期末考试时”选择A “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C无所谓。D有信心,不紧张”,我对六(1)班学生的选择做为分析,其中选择A的8人,选择B的8人,选择C的3人,选择D的3人,可见学生对期末考试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成绩报告单,也可能是家长比较关注而影响到学生。3位有信心不紧张的学生并不是学生成绩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这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分不开。第14题“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旧是分析六

(1)班学生,其中19人选择会不安,3人选择不会不安。从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比较独立,就问卷分析看,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关注,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第15题“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我以六(1)班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其中3人选B“没有眼泪”,4人选C“那是假的”,6人选D“非常激动”,其余同学均选择的是“跟着流泪”。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发现被调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时也感到一点焦虑,他们的理性会不会给他们的情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

第20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2人,选B的1人,选C的13人,选D的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理辅导课,因为一个人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能得到释放,长此以往对健康成长不利。还可以看出一点——六年级学生对教师已经没有了依赖,对家长的依赖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主要的情感沟通渠道。

第21题“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其中选A的是13人,选B的2人,选D的6人。从这道题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此班的学生比较顶真,若正确引导,让它在学习、工作发挥其长处,那就是好事,若没有正确引导,让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22题“对左右为难

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我也是对六(1)班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B的15人,选B的7人,从这儿能看出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增强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题“21”,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4人,选B的2人,选C的4人,选D的2人。我认为选A

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我喜欢。选B的学生比较会做事,成功的机会更多一些。选C的同学比较容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生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辅导与咨询,相信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渴望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应该努力学生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做学生的心理顾问,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2、座谈调查

根据小学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表内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其严重者的分布依次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

(1)学习焦虑该项内容量表在1-6年级小学中共检出153人,检出率为51、69%,列八个项目首位。整体来看,我校小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学习焦虑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有学习焦虑的学生70%以上伴有头痛、心慌、胸闷现象,严重的经常出现精神恍惚、失眠、头晕等疾病症状。他们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0

摘 要:中学生(12、13——17、18岁)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情感、认知水平、价值观等都会有巨大的变化,称为“黄金岁月”;同时,又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称为“多事之秋”。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为中学生提供系统、有效、全面、科学的辅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在暑假对湖州市吴兴区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城乡初中生心理动向及其差异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学习和生活

一、调查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异性,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异性,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学习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相关的心理发展状况等。着重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小见大,呈现出浙江省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状况,并积极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途径。调查从7月15日开始,于7月24日结束,在湖州市吴兴区当地几所中学展开,包括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两部分。

(一)实地访问

尽管正值酷暑时节,我们走访了湖州市吴兴区和遂昌县妙高镇当地的几所中学,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的配合下,顺利地访问一些学生,询问了他们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并作了一定的记录。

(二)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的地点主要在湖州市吴兴区附近和遂昌县妙高镇。我们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随机抽取了附近的路人以及居民帮助我们完成了问卷的填写。问卷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问卷回收后,我们对问卷答案经行了统计冰作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得出有关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我们本次调查中我们调查了多数中学生其中选取了部分较为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研究其中1.选择学习压力还可以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0%左右,压力过大的学生占12.9%,在选择压力过大的初中生中,城市学生占64.2%,农村初中生占35.8%。由此可见,许多初中生的学习压力适中,因为毕竟不是高中,中考远没有高考那样紧张、隆重和麻烦。经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要比农村学生大。我们认为这可能跟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一社会大背景有关。

2.选择现在的学习压力来自于家长期望的学生占61.3%。选择来自于自己的期望占25.8%,而来自于同学的竞争占12.9%。而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比例几乎是零。结果表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来源。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家长的“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紧箍咒无疑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一些家长常将自己孩子的成绩和亲朋好友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形成一股攀比风,这也会给孩子产生一定的压力。

3.在一般情况下,有38.7%的学生会用听音乐的形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因为音乐能舒缓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也有29%的学生选择用网络。随着电脑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4.在一次考试失利后,有48.4%的同学会选择更加努力,和以前一样。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态的同学占41.9%。而认为自己很无能的学生的比例几乎为零。由此可见,目前的初中生总体还是积极向上、奋发拼搏、充满自信的。一次考试的失利并不能挫败他们,使他们一蹶不振,反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同时,目前初中生的心态还是让人感到欣慰的,能够宠辱不惊,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考试的失利。

5.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青春期问题占了42%左右,而选择父母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占了16.1%。由此可见,青春期问题是困扰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初中生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敏感多变而不稳定。同时,看待问题存在这一定的偏激性。对人对事有时感到很美好,有时感到很糟糕;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容易见异思迁;当考试取得好成绩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观、沮丧失去信心;情绪易激动、感情易冲动。主要是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对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识的渴求、友情的寻觅、热情的释放、才干的显露等日趋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丰富。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经历、财力等方面限制,情感处于易变不稳定状态。因此对人对事物都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失败时不要泄气,成功时不要骄傲;对人要多看长处,要学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逐步增强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同时,同父母关系紧张,和父母存在代沟。

6.在空闲的时候,有42%的学生选择上网游戏,20%左右的学生选择看电视电影。而只有12.3%的学生选择做运动。无怪乎现在的中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而体质却越来越差,肥胖率显著增加。再者,只有10.8%的学生在空闲时做家务,而在做家务的同学中农村学生占将近75%。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学生要勤劳、能干、生活能力要强。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女生在空闲时会选择逛街。

7.遇到不顺心的事时,71%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12.9%的学生会想父母倾诉,而向老师倾诉的比例几乎为零。可见,学生跟父母老师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尤其是和老师的关系。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主要的烦恼和压力也大多来自于学习。然而,学生和老师之却是非常的疏远。这导致老师不能即使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问题出现时,老师不能即使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因而在很多的情况下,问题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会因为彼此的不理解而加剧。做为老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了解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的帮助他们。在新时代中,我们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和父母亲近感是一般的占了41.9%。而和父母不亲近甚至有敌意的学生各占4%。

8.有74%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缺乏约束力和自制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不段普及,一些电子产品正严重影响这学生的学业和使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初中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欲罢不能。另外一些初中生上课时拿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更有甚者又来作弊。同时,也有3.23%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其中城市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城市学生的自理能力亟待提高。

9.目前,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为了今后有显赫的地位,或者将来有一份高而稳定的薪水。这说明目前的初中生很现实,对于学习的目的比较清晰,有明显的动力: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今后的生存在努力的学习着。这部分学生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而知识则是信息社会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知识。这个层次的学生代表了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父母。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想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便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不被淘汰,能够拥有自己的成功。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有可能会放弃。学生必须对学习拥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某人而学习,只有对学习拥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才能真正从中找到真正的动力。也只有这样,在学习上,我们才能拥有好的成绩。

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希望得到多层次和横向联系的知识,他们不满足于纵向的传统的封闭式的知识,以求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新颖、独特、先进是当代学生所追求的:解题时独特的解法,探讨时逆向的思维,争辩中与众不同的见解,写作中新奇的构思,他们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事物,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多向思维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不喜欢人云亦云。

好奇、爱幻想也是当代中学生的特点。“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莱辛的这句话千真万确,当代的中学生可不愿做“两脚书橱式”的学者。

当代的中学生不仅求知欲强,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据反映,许多学生跟父母思想有隔阂,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父母喜欢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的一言一行。不是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追求也在提高,爱美是青年的特性。中学生也不例外。穿戴得漂亮些有些家长就说什么思想变了,忘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所谓“艰苦本色”。课余时间听听音乐,唱唱歌,也说什么不行。这些都为中学生普遍反感。时代在前进,五彩缤纷的生活火花,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多向性的吸引力。多数同学呼吁,请父母理解,我们追求朴素大方的美,不追求资产阶级堕落的“美”。我们的美,反映出时代的生气,我们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轻松明快,热情奔放的音乐使我们兴奋、愉快,能使我们更好地投入学习。渴望大自然的熏陶,渴望友谊,也是年轻人的心声。

10.有61.3%的初中生打算毕业后读完高中后再上大学。有25%左右的学生准备读中专,学门技术,而准备读中专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多数。直接去打工的人数非常少。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这在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的同时,也满足了许多同学对大学的渴望,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农村学生家中并不宽裕,而上大学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无疑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伴随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他们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太大了。他们选择上中专,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总的来说,他们都坚信科学文化只是对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代的中学生,对于自我清晰的认识和对未来精细的打算,说明我们的中学生们已经成长,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正确的认识。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四、思考与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需求成才的心理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知识经济已初见端睨,无知便无生存之本的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趋发展。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对于处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独立的心理需求,中学生身心正处于渐趋成熟的过程, 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但有时对学习、生活中及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则缺乏判断力。归属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对结交的来自同学的朋友群体有依附感。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因生理的渐趋成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自省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容易冲动,遇事缺乏冷静分析,因而做错事时有发生,待冷静后又后悔。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最终导致人格上的缺陷。如教师不尊重学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极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这种抵触情绪会使教师的一切教育归于失败。

2.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有27 %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 2 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学生中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为13. 6 % ,高中生为18. 7 % ,而大学生高达25. 9 %。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如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因此,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点放在心理咨询室,认为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就是等候学生上门咨询。其实,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

2.过分偏重学习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升学成绩。比如,进行智商测验、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试等。其实,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在有些学校采取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甚至大量考名词解释。有的还不恰当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出不同年级每一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应当是生活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不应当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应当有考核,应当进行行为训练,加强个别辅导。从广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也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校园校风建设 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人类将面临多方面严峻挑战,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潜移默化之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复杂了,学习兴趣反不如从前浓厚;厌学、学习焦虑、孤僻等学习心理疾病不断增加。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美好未来的支柱,培养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而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义不容辞的。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们课题小组对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小学生进行了随机的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由本人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

小学生问卷调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近各所小学随机问卷调查,共发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题目简单易行,是非明确,但是在统计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学生在学习目的、爱心、关心、同情心、自信心五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数学生态度有待纠正。

调查统计表明:多数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明白没有知识不能生存的道理,例如在题目:你上学读书时为了什么?选A获得知识,回报社会的学生占100%,选B父母要求的占0%,选C老师要求的占0%,选D年纪小,只能读书的占0%。可见,学生们都有自主学习的动力,自发地上学。

(二)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很重视,说明对学习也很重视。

调查统计表明低年龄段的学生对考试非常重视,认为考好了不仅老师会表扬,家长更会表扬,在题目:期末考试时选择心情时,学生选A心情紧张和B有点紧张的分别是:12%和10%。同时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经历的考试较多,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差距较大,这也表明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选择D有信心的占70%,还有个别学生选择C无所谓,这也呈现了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少数同学存在同情心缺乏,冷漠无情

调查统计表明当发生事情时,学生对别人的不幸表现较为冷漠,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而无动于衷,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情心逐年流失。在题目:你看到你的同学在班中出丑,其他同学都笑了,你会表现为?选择“B:劝阻其他同学不要笑了”的同学逐年下降,选择比例为三年

级学生占42.11%,四年级占37.21%,五年级占30.23%,六年级占2

9.13%,而选择“D:觉得他活该”的学生则从中段的1.66%猛增到高段的2.3%。

(四)自信心产生了两极分化,存在胆怯心理

题目:在全校的大会上,老师要求你来朗诵一段文章,你会 A:害怕紧张,但还是会上去朗诵;B:大胆上去朗诵; C:如果读错了会很难为情,不上去;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的自信心呈现不稳定状态,有两极分化的表现。自信心比较充足的显现在调查范围的两头,在四、五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信心较为低落,表现为选择“B:大胆上去朗诵”选择比例为三年级学生占33.68%,四年级占25.58%,五年级占23.26%,六年级占24.41%,而胆怯心理总体上也有上升的趋势,即选择“C:不敢朗诵,当作没有听见”中段年级4.97%到高段年级上升为5.47%。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胆怯心理表现更为突出,学生选择比例高达7.87%。

(五)大多数学生对父母很关心,但年龄越大,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小。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逐渐懂事了,年龄大的学生会比较理性,例如题目:爸爸妈妈回家晚了,你会,即选择“C:打电话询问”三年级学生占57.89%,四年级占62.73%,五年级占68.72%,六年级占75.34%,只有极少数学生会选择B:不会不安。说明这部分家长平时应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会比较独立,他们询问父母的情况,但他们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如今父母都比较忙,应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成因分析

学校原因:

虽然在最近几年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好,加上心理教师和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再者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关注甚少。导致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束手无策。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家庭原因:

在所调查学校的学生家庭中,有大概70%的家庭父母忙于做生意,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完全由学校负责,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捆扰,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生自身原因:

在校学生有一部分是外省农村转入的,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冲动,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学校:

学校应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家庭:

很多家长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

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培训,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举行的关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如前面所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情冷淡等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能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不盲目从众。家长要督促小学生合理地选择一些电视节目,观看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节目而不是接受那些无聊腐败的信息。培养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世观,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目的: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可塑性强,如果在学提时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客观的依据,我们课题组对本校3-6年级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状况良好者占65%,仍有3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3-6年级

方法:随机抽查,调研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由课题组和心理学老师设计的,共37题,均为简单易懂的判断题,由学生根据问卷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的各项人数,在调查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70%学生目的明确,30%学生态度有待纠正

(2)3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

(3)同情心缺乏,冷漠无情,调查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同情心逐年丧失

(4)大多数学生对父母关心,但年龄越大,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小

(5)人际关系有些紧张,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6)30%学生行为有些“老成”

(7)20%学生安全感缺乏,有疑神疑鬼的现象

(8)10%学生终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脱离现实,比较异想天开

三.原因探究

(一)学校原因

虽然近年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疏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视,但远远不够,加上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设施的缺乏,导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束手无策,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家庭原因

在我校学生家庭中,70%的父母无工作,常靠打工为生,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完全由学校负责,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有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无力辅导,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在矛盾对抗中,导致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围绕孩子转,使孩子形成“我就是世界中心”的观念,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和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一些家庭对孩子实施了棍棒教育,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这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心理产生严重的障碍。

(三)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越来越快,一些改革开放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的影响着小学生,享乐,拜星,自我,读书无用,盲目攀比等,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四)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80%的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认知水平低,应对技巧差,遇到挫折难以正确对待,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往往由于家长,老师的行为不当和社会不健康因素而出现心理问题。四.应对策略

(一)学校

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管理机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建立完善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特别要利用语文课,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矫正,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家庭

教育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的书刊,提高认知水平,每天抽时间陪孩子,和孩子讲话,谈心,静心听孩子的呼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三)社会

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培训,首先,必须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适当的方法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客服心理障碍,同时,召开家长会,讲座,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听的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利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语文水平,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交流会之一—儿童性格心理

主持人:“性格决定命运”正如狄更斯所说:“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毋庸置疑,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将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型,思考型,领导型和亲切型,这四种性格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之处,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了解孩子的性格属于哪种,或更倾向哪种类型。其次,对孩子的性格好的特质要表扬,缺陷要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改掉毛病,从而帮助孩子塑造更加优秀的性格。一.表现型性格的“红色孩子” 此类孩子充满热情,通常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对待新鲜的事物充满积极探索的欲望,对人热情,性格开朗活泼,爱表现正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验,正如马斯洛认为:在追寻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理想抱负若能得到实现,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会带来最巅峰的喜悦和快乐体验,这也是外向型的红色孩子乐意并勇于抓住这一切机会表现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过分喜欢表现自己,爱抢风头,会引起老师的专注和他人的羡慕,而过度张扬很容易滋生优越感和虚荣心,导致他们只在乎华而不实的掌声,而忽视内心真实的需要,容易导致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从而引发他人的反感。

姚小静:我班就有四五个这样的学生,他们是老师的小助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和同学相处,成了“小领导”,无论和谁,他都能相处愉快,大家也乐意听他指挥,对任何事充满热情,善于察言观色,嘴巴甜,会说话,但给人的感觉是有时候很烦,多嘴。任芳:我班的张天鑫就是这样,每次上课老师提问,他都是第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从座位上站起来,嘴里发出“叫我”“叫我”,可几个问题他回答之后,老师想把机会留给其他人,他也在下面跟腔,甚至比站起来回答的小朋友更加大声,老师提醒他几句,他很不高兴,还乱发脾气。

付娟:我班同学“人来疯”比较严重,总是对任何事表现出异于寻常的活跃和兴奋。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外界的注意和肯定,但无法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不会想到自己的过度表演对他人来说是一种干扰。另外,陌生的客人和新鲜的环境对孩子也是刺激,对我们来说,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和教育,我们班田欣欣就是一个例子。

王觉:是啊,对于“红色孩子”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坚持自我,我们有义务保护孩子的这种积极和热情,告诉孩子坚持自我的重要性,同时要强调规则,反反复复地强调,因为他们做事常常三心二意,为了疏导他们过剩的精力,我们不妨为他们布置任务,以加强做事的专注力,同时要让红色孩子找到承担责任的正确方法,如:损坏东西要赔偿,打碎碗要扫地等弥补错误。若是性格优势就要给予鼓励;坚持自我赞美和表扬要有针对性;对孩子的错与对要奖罚分明;孩子闯祸和犯错,别总当“消防员”要让他们明白道理,和谁做朋友,让他们自己定。主持人:思考型的“蓝色孩子”,如果说表现型的孩子像一团火,充满着活力和热情,属于红色;那思考型的孩子就如沉静蔚蓝的海洋,稳重,低调,充满像海洋一样神秘的气质,更加内敛,含蓄,他们善于思考,遵守规则,尤其喜欢和老师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做事慢条斯理富有逻辑,此类孩子在学校受欢迎,但性格缺陷就是敏感多疑,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爱思考,但容易转牛角尖,注重细节而忽略大局。赵敏:我们的张栋翔就是这样,特爱提问题,喜欢探索,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即使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也会引起他们的求知欲,面对无数个“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幼稚无聊,有时认为他们在捣蛋,往往就失去耐心,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提醒咱们的地方。

姚小静:对于这些“蓝色孩子”不耐烦地回避和粗暴地打断会将他们这一优秀的品质扼杀在摇篮,因此,我们不仅应对孩子爱提问的性格感到高兴,更应该鼓励孩子多思考,勤提问。

付娟:对孩子的提问不能敷衍了事,胡乱回答,而应有足够的耐心,尽量以科学的态度来回答,保护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任芳:我觉得对于蓝色性格的孩子来说,过多的压制和批评是大忌。为蓝色性格的孩子创造一个能令他们感到放松舒适的环境尤为重要。王觉:这类孩子内心细腻,注意细节,爱思考,谨慎,腼腆,注意力集中,喜欢研究,乖巧听话,不善拒绝,乐于合作,思路严谨,讲秩序,重规则,但内心脆弱,内心敏感。容易纠结于自己的短处,最好的方法是转移法,发掘他的长处,将他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自身的缺点,最好的方法是表扬。特别是当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时,批评要温柔,由于敏感,受到的批评时容易崩溃,疾风骤雨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害怕,我们要做到不吓唬,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名誉和自尊,教会孩子说“不”,同时在孩子不善表达时,多引导,多鼓励。主持人:领导型性格的“黄色孩子”

这类孩子大多外向,勇敢,有很强的领导欲望,喜欢指导他人,也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有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头脑,特别富有正义感,在孩子中间很受欢迎,但有一个弊病就是管不住自己,脾气刚烈,逆反心理强,不容易屈服于人,重感情,讲义气,尤其佩服比自己强的人。任芳:对,我班的张可可就是这样,他喜欢发号施令,希望每个人都听他的,他是规则地制定者,也常常不愿遵守规则,是规则的违反者。姚小静:对于此类孩子,他们逆反心理强,不会轻易屈服于权威,教育时,我们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压制而应做到以才服人,以理服人。

付娟:对啊!这类孩子重感情,讲义气,尤其佩服比自己强的人,只要他们心悦诚服承认你老师的权威,就一定会服从你的管教,接受你的道理。在规则制定时,最后要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对一个脾气倔强,比较重承诺,守信义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规则面前,他承受的是人人平等。

这类孩子的特点是:调皮,活泼好动,爱搞破坏,有用不完的精力,什么都想试一试,一探究竟,性格逆反,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偏说西。但自信勇敢,有锐意进取,有争光精神。同时不安分,敢于反抗权威,打破常规,鬼点子多,思维异常活跃,有别具一格的风范。此类孩子“遇强更强”,外表坚强刚毅,内心却仁爱柔软,死爱面子嘴硬,对于此类孩子,我们决不能压制而要引导,教会们换位思考,让孩子动起来,帮助孩子改掉多动症,让多余的精力消耗掉,同时给孩子封官发挥他们的领导力,这样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他们的无理取闹,要温和而坚决地加以制止,要创设环境,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要知道义气分好坏,教他们做帮手而非“帮凶”。对于犯错,要真诚地认错和道歉。主持人:亲切型性格的“绿色孩子”

“安静内向”是此类孩子的标签,他们的性格更加内敛,沉静,不喜欢打打闹闹,不喜欢外界过多地关注自己,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角落看书,他们不会给父母惹麻烦,他们更愿意充当“被领导”的角色,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们最大的优势“好人缘”,不跟人斤斤计较。很少冒犯别人,不愿和别人起纷争,有一颗同情弱小的善良之心。

姚小静:我班的好多女生就是这类性格。我觉得,他们的内心更希望有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我们不要打扰他们。

任芳:我们不要担心此类孩子不合群,事实上,他们温和,谦和的性格会让他们在孩子中间更受欢迎。

王觉:此类孩子的特点是:自卑,内心羞涩,不爱表现;胆怯,胆小脆弱,缺乏勇气;自我,有主见,有个性,不反抗;拖拉,慢性子,遇事不慌张;孤僻,腼腆胆小,不喜欢被打扰;软弱,温柔和善,不敢说“不”;沉默,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做到:鼓励,帮孩子克服恐惧,让孩子有安全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克服害羞交朋友,交给他们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融洽相处,同时,要信任孩子“我能行”在潜意识中一定有这个信念,对于孩子的墨迹,前往别催,要给一定的时间,鼓励他们多开口,用欣赏的眼光,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和闪光点。

交流会三—儿童行为心理学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差异,作为教师,要想了解孩子莫名其妙背后的真实,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因此每名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懂点儿童行为心理学,以培养一个个性格积极,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一.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最为复杂,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11岁以后,他们的认知仍带有很大的具象性。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孩子这一特点,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苦口婆心的讲大道理是没用的。从行为特征来看,10岁以后,有了较为长远的目标,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行为的冲动和暗示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增强,但行为的果断性和持续性依然较差,经常在“果断”中暴露盲目性,在坚持中表现依赖性。从个性特征来看,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作为我们,要留心这一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不管孩子有什么兴趣,都要加以小心呵护,从情感特征方面,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学习,绝大部分的情绪和学校生活相关联,成绩的好坏,班级中心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这一情绪比较外露,他们容易冲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对这一现象,我们要理解、包容,随着适应,他们会平静下来的。

自我意识特征方面比学前更加明确,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较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老师和父母。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二. 了解孩子的四个心理需求 1.情感依赖的需要

让家长多陪陪孩子,多花点时间,满足其情感依赖需求 2.归属感的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归属于某一个团体,能够被这个团体中的人所接纳,肯定从而在这个团体中获得个人安全感,孩子也如此。因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证明他是为班集体有所贡献的,从而更积极地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被关注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功课在忙,我们也不能忘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要分析心理原因,在满足孩子正当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结束孩子的“我吸引你注意”的游戏。4.被尊重的需要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我们有时候居高临下的对待孩子,动辄对他们进行不恰当的评价、批评、指责,尤其是当面的批评,很伤孩子的颜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应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其次,要学会向孩子请教,用心理学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才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5.被信任和肯定的需要

大多数老师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孩子,不可靠,不可信。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我们要给孩子力量,学会崇拜孩子,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力。三. 掌握十三种心理学规律 1.罗林塔尔效应

如果老师长时间给孩子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影响,严重的甚至于影响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美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孩子一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2.超限效应

是一种以激励过多,过强的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不耐烦的反抗现象,启示我们批评孩子不可过度。3.德西效应

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启示我们一些不当的奖励机制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4.南风效应

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用恐吓、棍棒的“北”风是不可取的,而实现南风似的温情教育,多谢表扬。

5.木桶效应(短板效应)

木桶能成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启示我们当孩子某些科目不足时,我们应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多在不足的课程上下功夫。6霍桑效应 要和孩子谈心,要耐心的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诉说心中的困惑,从而得以发泄。发泄完了,自然轻松,舒畅,进而学习会更加努力,人会更自信。7增减效应

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得的喜欢不断减少的人。启示我们:批评教育不可取,“先褒后贬”值得推广。8蝴蝶效应

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会导致最终结果的极大差异。启示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9贴标签效应:(暗示效应)

启示我们: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面标签。10登门栏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面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启示我们:对孩子教育应先提一个小要求,当孩子达到某个要求后,在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11链状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一起取长补短。12名人效应

以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

叫“名人效应”。由于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它们多被名人这种形式化,表面性的东西所吸引。要求我们联合家长为孩子选好名人。13潘多拉效应

“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它的实质是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启示我们:要巧妙的引导孩子,容易使他们对学习有全新的态度,从而把学习当作一项乐趣。讨论: 赵敏:据我了解,孩子爱告状是其依赖心理的表现,也是他们是非判断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的表现。随之年龄后的增长和事业的开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消失。

范小宁:我通过学习,也理解了我们班杨希雨同学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原因,那就是希望获得心理的满足。以前有些时候这个孩子的纪律表现很差,我们老师就武断的认为孩子在无端生事,所以严厉斥责或者动粗,结果伤及了孩子的自尊。而作为一个独生子女,从小随心所欲惯了,无法接受这个反差,就只有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满。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做到:言出必行,不迁就孩子。在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时做到以理服人,在无法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时也要给出解释。

姚小静:我们班张恒同学最喜欢和人打架,以前我仅仅是进行批评和惩罚。通过学习,我理解到这是孩子世界观正在发展的表现,需要教会孩子自己如何去处理矛盾。即首先分析冲突产生的根源,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到为人处世的规则。任其: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孩子间的嫉妒问题,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作为人类普遍存在心理现象,儿童的表现则更为直接,即言语冲突和肢体碰撞。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全力进行帮助,拔掉横亘在孩子心灵之间的这根“刺”,用友爱来充填孩子的精神世界。教会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冯娟:通过学习以后,我理解了孩子之所以说谎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意愿过于强烈而无法达到,只能用谎言来获得。所以千万不能给孩子贴上“爱说谎”的标签,我们要因势引导,教育孩子说真话的同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渴求,积极沟通,将谎言杜绝于起始。将“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烙印与孩子的心中,给孩子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王觉:通过学习,我觉得今后对孩子作出评价时的依据不能过于单一。单就学习成绩论学生这一做法实在是过于肤浅,应多元化、立体化,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多项考察,才能不忽略一个闪光点,不埋没一个人才。

下载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洮南路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准确地把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一、时间: 二、地点: 三、方式:访谈 四、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过程:访谈座谈、调查 六、调查的问题、体会、结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在全校4-6年级个教30学班进行的.共随机抽取发出了问卷 1000 同学, 共收回问卷1000份,效度量表检出无效问卷31份 ,其它情况......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

    调查报告(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