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赏析与评论[本站推荐]
总体来说本节历史课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了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感觉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①教学设计方案对“概述、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环境及资源、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阐述得比较详细而条理清晰,如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本班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另外,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在方案中对本班学生的熟悉程度就能决定教学中必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应了熟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这位老师从“备课”环节就下足了功夫,既能吃透教材又能备好学生。
②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教师、学生活动方式、题目、设计意图,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给我的感受是教师会高屋建瓴式的驾驭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每一个步骤都有“设计意图”的说明,这样会更好贯穿教学目标。
③教学环境资源选取了北师大 V-class 教学平台系统、教学资源自行制作的网页课件。这样会更好地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意见与建议:
①学生们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在课程中进行了探究,但是结尾部分总结与作业部分很简略,应该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所体现。
②论坛讨论部分,从联系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较有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参与并引导讨论。
③总结和布置作业部分不能省略,要科学呈现。
④要重视课堂评价,及时评价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⑤课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合理,还望在时间安排适当合理安排,给学生留下部分时间进行消化
第二篇:《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赏析与评论
总体来说《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方案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整合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过程清晰,层次分明。我感觉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①课题概述: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有清晰的说明。
②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教师、学生活动方式、题目、设计意图,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给我的感受是教师会高屋建瓴式的驾驭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每一个步骤都有“设计意图”的说明,这样会更好贯穿教学目标。
③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北师大 V-class平台以及自制网页课件。
意见与建议:
①没有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和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②要重视课堂评价,及时评价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③课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合理,还望在时间安排适当合理安排,给学生留下部分时间进行消化
第三篇:《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赏析与评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既要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本节探究型历史课正是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
概述部分不仅对教材、学习内容、本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有清晰的说明,而且点明了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于是引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中去创作去发挥的必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对该班学生的兴趣特点,探究式学习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阐述详细。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教学过程设计部分。(1)复习导入安排的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即让学生的思维从前阶段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的问题。再由问题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带着矛盾而冲突的思考去学习新知识,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动机。(2)新课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很有新意,一般这一部分老师就是带着学生朗读,老师再提出知识点让学生熟悉记忆。这一堂课反其道而行之,在学生还对引入部分的问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即提出了新的知识点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相对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即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他们又体会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就感,这对他们最终解决导入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3)针对“如何理解五四精神和党诞生的意义”这个难点,该设计作了两个精妙的安排,一是宣传单制作的活动,另一个是在论坛上思考并讨论如何令北洋政府拒签合约。这两个安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创设了五四运动的场景。这个场景并不是让学生穿那个时代的衣服,喊那个时代的口号这样浅显的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无声的给学生提出了问题:你怎样去设计游行的工具?你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达到让北洋政府拒签合约的目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有哪些力量是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这一部分同时也是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部分,设计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做课件去演示,去讲解。而是通过网页课件让学生自己深入的去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估计课件里有故事、有图片、有音乐,时间再长点甚至可以有短片。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二的同学们俨然成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样他们设计起宣传单来便具有了主动性,不再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去做了;论坛的讨论相对课堂讨论来说,不是学生常见的形式。老师敢于安排这样的形式来讨论,一定是对该班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很有信心。当然这种形式本身具有新意,学生们带着刚才制作宣传单的兴奋劲儿参与进来一定是意犹未尽并积极讨论。刚才从书本中、从课件中阅读到的信息也已足够多了,这又在客观上为良好的讨论效果打好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我认为有几个地方仍可做一些修改:
1. 学生们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在课程中进行了探究,但是结尾部分总结与作业部分很简略,应该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所体现。
2. 论坛讨论部分,从联系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较有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参与并引导讨论。
第四篇:《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方案的赏析与评论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015班 C组 李占营
看完该教学设计方案,经过仔细研读后,本人认为该教学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值得修改和补充之处。具体说:
一、优点:
(一)课题概述方面。不仅对教材版本、学习内容、本课价值和重要性等有清晰说明,而且点明了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由此引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中去创作去发挥的必要性。
(二)在教学与学习目标分析方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年段特征。如通过学习能够说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等。
(三)在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老师比较详细分析了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对该班学生兴趣特点、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老师对学情的了解比较透彻。
(四)在教学环境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了该学校所具有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北师大 V-class平台,还自制网页课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五四运动部分的设计可以说是最精彩的部分,过程清晰、层次分明。老师通过环环相扣的情境创设、问题创设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复习导入安排时间虽然短,但两分钟就使学生的思维从前一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的问题,由问题过渡到新课学习。学生头脑中设置了既矛盾又冲突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矛盾而冲突的思考去学习新知识,这样,创设了学习新知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就提出了新问题。当然,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又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对自己最终解决导入中提到的问题很有帮助。
3.五四运动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理解五四精神又是本课的难点,老师有两个比较精妙设计安排:宣传单制作和论坛讨论,这两个安排的共同特点是创设了五四运动的场景。
⑴ 本部分在设计上,老师不是简单地进行课件演示与讲解,而是通过网页课件让学生自己深入地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我想课件里应有故事、图片、音乐,甚至有短片。此种设计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这种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本节自主、探究型历史课老师正是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
⑵ 本部分内容老师给学生提出的活动要求和问题:假设自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自己上街进行爱国宣传来拟写一幅标语或写一句口号;除了示威游行外,你应该通过怎样的方法去让北洋政府拒签合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有哪些力量是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我想,在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已不再是五四运动的学习者了,俨然成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他们设计起宣传单来便具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去做了。
⑶ “论坛讨论”相对课堂讨论来说,不是学生常见形式,本身就具有新意。敢于安排这种形式讨论,我想老师一定对该班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信心。
⑷ 刚刚制作完宣传单,学生们兴奋正浓、意犹未尽之际而又马上就来参与论的坛讨论,融入新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刚才从书本中、从课件中阅读到的信息也已足够多了,这又在客观上为良好的讨论效果打好了基础。
二、这个教学设计方案虽说有许多优点,但本人认为也有一些值得修改和补充之处。如:
首先,在方案开设的形式上,本人认为利用表格设计方案可能更好些,尤其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利用表格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同栏对比方式呈现,感觉会更鲜明一些。
其次,方案在五四运动部分设计的相对比较详细具体,设计的也非常好,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部分的设计上,可以说是缺失的。
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本课的重点,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共一大也是重点之重点,如何理解党的诞生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在设计方案上,仅仅是在有关五四运动的“论坛讨论”环节中,而且还是在设计意图中提到“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后又在“知识拓展”中提到通过“浏览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网页,深入了解中共一大的详细情况”。
⑵.教师把既是课文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列入“知识拓展”部分是不适合的,而且从设计上看,学生“完全”是在自学,显然也是非常不合适的。
⑶.本部分教师如何创设学习和问题情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如何处理好重点同时又解决好难点、如何进行导学、又是如何真正实现前面的三维教学目标等等,可以说都是缺失的。
⑷.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有关五四运动学习,老师安排设计上用了33分钟,而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部分仅仅安排了5分钟,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太过于仓促了。
⑸.由于本部分的学习安排和设计上的缺失,学生们对到底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我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应该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老师有可能分两节课来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把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部分的学习放入下一节课,但从整个方案设计上并没有体现出来。
建议:应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包括教师导学、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等。同时本人认为,教师一方面可在五四运动部分节省一些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在课前预习及设置预习题上下一些功夫。除课本内容预习外,可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增加网络资料的查找查询的活动,如布置一些问题,并告诉学生相关问题的网址以共学生参考,在要求小组合作解决和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下载下来,可是图片的,也可是Word文档性质的,课堂上在网络教室进行网络上的相互交流、展示。
第三,方案的结尾部分“总结与布置作业”过于简略,建议: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所体现。第四,在方案设计上,应增加课堂检测、反馈、评价环节。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老师可以了解的更清楚,也便于及时地矫正提高。
第五,在“论坛讨论”部分,老师在设计上,提到学生从“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以及“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大了一些。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参与并引导讨论。
第六,方案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设计出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方式。
第七,方案设计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并设计出解决办法,体现出对“学困生”帮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辅导、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帮互助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问题,来共同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第五篇:《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答: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导入新颖,知识衔接自然。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的问题。再由问题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学习目标分析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比较详细。
具体分析了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对该班学生兴趣特点、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老师对学情的了解比较透彻。
4、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宣传单制作的活动;另一个是在论坛上思考并讨论如何令北洋政府拒签合约。
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五四运动的场景,直观而形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现代历史的氛围中间,很大程度的调动学习的兴趣,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5、把历史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作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的一点建议:
1、除课本内容预习外,可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增加网络资料的查找查询的活动,如布置一些问题,并告诉学生相关问题的网址以共学生参考,在要求小组合作解决和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下载下来,可是图片的,也 可是Word文档性质的,课堂上在网络教室进行网络上的相互交流、展示。
2、方案的结尾部分“总结与布置作业”过于简略,建议: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所体现。
3、在方案设计上,应增加课堂检测、反馈、评价环节。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老师可以了解的更清楚,也便于及时地矫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