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辉政治论文

时间:2019-05-15 14: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玟辉政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玟辉政治论文》。

第一篇:李玟辉政治论文

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西昌市川兴中学李玟辉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双方共同寻求知识的活动,也是情感参与下的情意活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活动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世界观,确立信念,付诸行动的转化过程。仅仅靠以理服人是不够的,还必须以情感人。在课堂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情感,合理调控情感,适时表达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手段,创设乐学情景,充分利用情感这个润滑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践教学证明,情感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想觉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学,已引起思想政治教师的普遍关注。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做法: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其三,政治学科属于副科,学生的重视不够。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教师,凭着我对学科的热爱,我发誓“一定要让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一定要把思想政治课上好”,一定要投入感情和精力,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1、以爱结情,以情感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给学生倾注爱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斯霞老师也曾说过:“只要我们撒下爱的种子,学生也都把自己看成朋友”。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老师感情越深,就越喜欢老师的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级,像大哥哥一样嘘寒问暖,和同学们经常交流沟通,和学生建立情感。学生有心里话经常找我说,我也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知不觉我成了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成了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这对我的教学有极大促进。

2、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才能逐渐确立,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 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毛主席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 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 “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 ”,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 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 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 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 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 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 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市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

3、教具育情,形情交融。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周总理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时,我列举校园里白生生的大块面包,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 „”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三、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1、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积极上进,加入共青团;学习上对他们耐心辅导,排忧解难;生活上嘘寒问暖,解决生活困难。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不怕脏累干在前面。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2、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引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3、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并与他们一起学习初一第五课关于“ 遵守纪律”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下决心一定改正。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增强了班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积极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能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学生持久的爱汇成优美的激荡人心的交响曲,看着自己的学生在一天天健康成长,看着他们取得一次次的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的从教梦想仍在延续,我仍将以一颗执著的心继续在教育的希望田野上播种耕耘,我愿把我的青春和汗水献给这春天的事业,献给这阳光的事业,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教育是我理想的事业,我喜欢,我选择,我奉献!

第二篇:政治论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管理

2012级硕士研究生2班 王明达 学号 122012000247 【关键词】 健康;规划发展;组织和管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健康在中国20余年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动态的社会进步过程,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健康。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健康管理是提高全民健康状况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负责地投资,让健康资源增值;科学地管理,减少健康资源的浪费。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人能够享有健康。

健康是中国近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研究

表明,我国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国国力强大的主要原因除了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巨大的、健康的、年轻的人力资源。美国一项研究

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非常丰富,仅在中国的中西部就有2.2亿剩余的劳动力,美国所有的劳动力加起来不过是1.4亿左右。14岁以下的中国人有3.2亿,比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2.2亿)还要多。

一般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的生长周期,健康投资或健康透支有滞后的规律,约需15~20a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过去20a中客观上是在不断地健康透支,现在后果已经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大。传染病/非传染病的威胁首先表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据估计现在是1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000万~2000万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乙肝患者数占世界的1/3。癌症的死亡数每年150万,心血管病死亡数每年300万,上述两种疾病每年的经济负担就超过了几千亿人民币。糖尿病患者4000多万,高血压患者1.5亿;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亦日益加重,实际患者已达1600万。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大于60岁)是1.26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1亿。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疾病负担。而且,中国的多数老人住在农村(占66%)。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成就,20a来成功地避免了4亿多人口的出生,但也有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我们的后代将面临“421症候群”,即第一代4人,第二代2人,第三代只有1人,家庭的支持非常有限。

三、人口质量和数量存在巨大改善空间。我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过去的20多年来出生男女性别比的失衡不断加重。1982年是108.47∶100,1990年是111.30∶100,2000年是116.80∶100。我国的出生缺陷儿也非常多,每年有80万到100万。现在我国残疾人口7000万,其中70%是由于出生缺陷造成的。而中国3000万贫困家庭中,80%有残疾人口。数字统计表明,我国大学人口的比例只有3.6%,美国是25%;我国高科技人才仅占0.67%,是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的1/300~1/600。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很高的健康水平,很难再提高了呢?不是这样的。1980年,澳大利亚的人均寿命是74岁,我国是68岁。到1998年,澳大利亚人均寿命增加了5a,而我国只增加了2a。和韩国、日本等国比,我国的健康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他们的基数比我们还高,发展得却更快。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健康积累了,我国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健康需求。

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GDP的3%到8%。2002年,在我国有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符合居住条件。世界银行估计,2020年中国将为燃煤污染造成的疾病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相当于当时GDP的13%。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被环境污染抵消掉了。

过去的健康透支需要偿还。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因肿瘤患者造成的损失是1432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占当时GDP的24.4%。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3600亿,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按现行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使得2400万~3000万的人口致贫,那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从1亿减少到目前3000万的成果将毁于一旦。吸烟致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600亿人民币,相当于烟草税收的3.5倍。

上述数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解放后30多年的 健康资源积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透支了不少。新的世纪,新的健康负担越来越严重。目前,中国健康资源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认识,更没有很好地管理。现在这种放任健康资源自生自灭的状况,是支持不了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

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人和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和健康保护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也是协调组织的过程,宗旨就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资源,来控制疾病促进健康,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做法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的准确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让全社会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微观上,健康管理可以针对个人、公司或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应该针对政府。个人健康管理包括对重病人、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慢性病以及一般疾病的管理。个体的健康管理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以医学和现代信息学为手段的可以定量地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疾病控制和降低费用两个方面。它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过程,为医生、个人交流提供了平台。能够精确地确定管理的目标人群,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到健康的最大化。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让个人、社会、政府未雨绸缪,进行健康投资和健康管理,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上医治未病”。宏观的健康管理是从整个社会、政府/非政府组织到每个社会团体都必须认识到从注重疾病诊治转化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国家整体的健康资源管理需要一个权威的能够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机构,我国政府目前涉及到疾病控制的部委局有13个之多,面对健康需求和挑战却各自为政,浪费极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健康和发展资源的课题,把我国的健康资源摆到比水、电、煤这些有限的资源更高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就提出很多在技术上减少健康风险的战略,中等花费的干预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健康回报。我们可通过改变人群生活方式改变危险因素的分布。①患高血压的1.5亿人中,只有一半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一个简单的措施就是普查人群血压现状,指导预防和控制。不需要花很多钱,需要的是管理;②今后30a中将有1亿人死于抽烟,几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我们将要为这几亿人的健康付出医疗代价。政府可以采取两个很简单的方法来控制因烟草造成的巨大国人健康透支,即烟草高税和全面禁止烟草广告。虽然短期会减少税收,但长期省下来的医疗支出和保护的健康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③持续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锻炼;④国家的科研机构应该大量进行如何减少全国国民健康风险效应的评价和研究。

同时,国家应该设计和启动中国公共卫生数字化工程。通过国家资金支持的中国健康数字化工程,建设国家人口与生命统计数据系统(出生和死亡)、国家肿瘤发病登记系统,完善并整合现有的各种人口和健康数据库,为宏观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总之,中国的健康资源对于过去25a的经济起飞功不可没,但已支持不了中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健康投资,认真管理健康资源,减少浪费,增加价值,除此我们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3.[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综合国力评估 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2000.[3] Ted C.Fishman.China Inc.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Scribner,2005.[4] Bloom,BR,Public health threats,challenges and triumphs in A-sia,presentation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2004.[5]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3.[7]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omparative Studies,2003.[8]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200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port on infectious diseases2002.2003.[10] 《2004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我国卫生状况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卫生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2005.[1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 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12]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2005WHO Report.WHO,STB,Geneva,2005.[13] Global Distribution Map of Hepatitis B,WHO,Geneva,2001.[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2005.[16] The Diabetes Program Official Report,Depar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romotion,WHO,2000.[17] Muntner P,Gu D,Wu X,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J].Hypertension,2004,43(3):578-585.[18] 白剑峰.我国精神疾病居疾病总负担之首 [N].人民日报,2004-10-11(第11版).[19] 中国人口信息统计中心.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统计,2002.[20] 张文范,程勇,陈功,等.老年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6):471-475.[21] 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2001.[2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四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3] 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2001~2002.[24] 刘德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第八专题―――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2004.7.[25]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5-3-1.[26] 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U.S.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2000)

第三篇:政治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生建设

摘要:古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词: 意义 改善 和谐社会 策略 一. 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1)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民生问题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在社会发展中,民生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予关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国家治理的一般经验而言,民生建设是社稳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执政党执政绩效的提升、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因此,民生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稳定、能否持续发展。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来说,民生建设事关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和全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在施政理念上逐步从“经济本位”向“民生本位”回归,逐渐树立“解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政绩“标杆”,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航程中不断地推动民生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时期,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重大的民生问题随之凸现出来,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整体化的严重态势,如果这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就不可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民生建设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民生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二: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处置能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区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务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冶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冶安综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三:浅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规模消除了贫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关注和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有效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卫生和健康的一些主要指标大幅提高;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等。这是党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公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主要体现的是教育不公、就业不公、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公等。民众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自发地争论,表达民意,焦点正在于社会政策的缺失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的缺失。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公平为根本价值取向,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有序。政府应当把为民众提供费用相对低廉、服务比较优质的普遍和公平的公共服务作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之一,承担起自己的核心职能,加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投入。

(2)把握一个方向:社会政策的公共性民生问题不是困扰一两个人的私人问题,而是涉及千家万户、属于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必然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需要党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予以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要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3)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要通过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来推动,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作保障。前者偏重于解决燃眉之急,后者则为长远之计。必须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出,也难以推动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就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五有”。第一,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第二,推进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劳有所得”。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实现“老有所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基础养老基金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第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影响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加大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五,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实现“住有所居”。当前,我国住房制度的误区:过度地赋予了住房的经济发展功能,住房市场化过度,基本住房缺位,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与房价严重脱节,土地出让制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等。推进住房体制改革,一是要合理调整公房租金,确保国家、企业、个人承受能力的平衡;二是要改革金融体制,调整信贷结构,进行相应的金融体制配套改革;三是要加强房产市场管理;还要健全廉租房住房制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4)合理充分利用财政造福广大人民:构建民生财政构建民生财政,在政府主导下回归公共财政的“普善效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社会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谓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为此,公共财政体制应该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向民生财政,加大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更多关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共救济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民生财政的前提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支出责任,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权,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问题的关键,从此人手,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实现民生财政还必须以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支撑,增强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确保用于民生领域的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落到实处。(5)构筑稳定的大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稳定了才能更好的发展。30年前的改革并不是像我们所设想的是整体性推进,而是在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太均衡的发展结果,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分化不断加速,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冲突日趋加剧,社会整合力却在下降。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强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维系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6)锁定一个支点:完善社会管理很多矛盾和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凸显了社会管理的缺位和不足。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府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必须更新理念、革新方法,强化社会管理及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而关键在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更加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四: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武金陵.积极解决民生问题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毛延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李伟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4]包雪英.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李晓红.市场化导向下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缺失与回归——中国医疗改革政策的价值分析[J].[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7]、《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四篇:政治论文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李胜明20120100

31摘 要: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中央对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 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有逻辑架构支撑, 逻辑框架解决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问题, 顶层设计还应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也就是要通过顶层推动及顶层自身的改革突破瓶颈。

关键词: 行政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逻辑框架; 难点。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中央对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本文拟就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难题作初步的分析。

一、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走出零打碎敲式改革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领域推出了各种改革举措,各种行政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外国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大举进入。单就改革目标看, 就有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高效政府,企业型政府,整体政府,无缝隙政府,电子政府等十多种说法。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外延、广度上的拓展, 另一方面也说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大多基于特定的需要、特定的角度来理解改革、推动改革, 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从改革自身逻辑看, 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中国行政领域的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只能在反复的探索中找到出路。但这种零打碎敲式的做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提法多、措施多, 易造成盲人摸象感觉, 把握不住改革的整体和关键;诸多提法、措施在纵向(不同时期)和横向(不同部门)存在冲突、矛盾, 使人们无所适从;许多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使改革进退维谷, 无果而终。所有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提高改革的系统性、连贯性、前瞻性, 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有助于破解改革中的疑难杂症。行政管理领域已有的改革有一个特点: 改革往往从各个时期最突出的问题入手, 选择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存量问题采取了暂时搁置的办法。如针对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问题, 最初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就等同于机构改革。但笔者的一项研究发现, 机构改革尽管进行了30 年, 但长期存在着的弊病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有愈演愈烈之势。[ 1] 机构改革之所以30 年无实质性进展,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存在软约束0, 法律条文缺失或过于原则, 外部监督流于形式。解决机构问题的另一前提条件是政府职能转变, 但30 年间政府职能转变同样没有实质性进展, 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屡禁不绝。所以, 还需要追问: 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又是什么? 其中有客观因素, 如市场与

社会发育程度, 但最根本的是部门利益的阻隔。因为职能转变实际上是行政权力的再分配, 而权力背后是利益。因此, 不突破那些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障碍, 枝节性、表层的改革就无法实现突破;而突破深层次障碍, 单靠地方或某个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需要顶层的胆识、勇气和智慧。

3.有助于克服上位资源缺失带来的问题。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对上位资源的依赖性强。虽然这并不排除地方、基层、具体部门开展各种创新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 这些创新如果缺乏更高层的支持, 往往推行得比较困难, 甚至出现/ 人亡政息0的局面。例如,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估中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绩效评估的程序、办法不失科学, 但绩效评估的结果使用却遇到障碍。比如, 各级干部的任免权在党委, 党委在考核、使用干部时不参考或不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依据之一, 就会在干部中造成一种印象: 行政绩效好坏与晋升无关, 因此继续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就匮乏, 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流于表面。但如何看待和使用绩效评估结果, 地方党委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 又必须根据更高层的意见。这就是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如何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 在2010 年以前中央并非没有考虑过。2004 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2008 年, 中央又提出了到202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对于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有逻辑架构支撑

资料显示,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工程学概念,后被广泛借用到社会领域。¹ 顶层设计不同于部分的、细节的设计之处在于, 它着眼于把局部设计融合为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局部要素的简单累加, 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体, 即系统。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要求, 顶层设计就是要求改革方案必须从全局出发, 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改革按照其内在逻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必须把改革涉及的要素、环节、领域按照其内在联系整合起来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

分析国家和部分省市十二五规划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种改革要求之间的系统性、有机性还不够, 未能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特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内容集中在第四十六章。该章第一句话论述改革的总体目标, 即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0。这里讲到两个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且法治政府在前。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的仅一个政府)服务型政府。规划为什么提两个政府且把法治政府放在前面? 是否是对十七大提法的修正? 局外人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十六章包括四节, 分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四节内容没有一个是直接对应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两大目标的。具体到各节内容, 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把完善公务员制度放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行政问题放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节, 把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则被放在推行政府绩效管 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一节。

类型的问题在某直辖市 十二五规划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同样存在。如规划把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放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这一段, 把 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提高公共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放在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这一段, 把完善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明确行政问责范围, 规范问责程序,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放在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这一段, 没有把

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作为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理顺行政关系的内容, 等等, 这样的做法在逻辑上和体系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之,十二五规划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章节安排、条目顺序存在散乱、无序现象, 使人们看不出内在逻辑, 也抓不住关键。这说明决策机关在编制规划时缺乏必要的逻辑框架作为底版, 没有充分研究行政改革各个方面的关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应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作为底版? 笔者曾在综合分析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4] 笔者发现, 现行行政管理学教科书通常按照板块来安排篇章结构, 至于其中的逻辑关联则语焉不详。教科书实际上折射的是零打碎敲式改革境况, 反过来又加剧这种境况, 因为理论上的不清晰会使改革思路更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环境、职能、体制与行为: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一文指出[ 5] , 行政管理.涉及四大要素, 即环境、职能、体制、行为, 它们的关系是环境决定职能、职能决定体制、体制决定行为、行为优化环境。然而, 实际的行政改革却是反向操作: 在行政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规范行政行为, 在政府职能没有转变的情况下调整行政体制, 在市场、社会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转变职能, 在民主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约束行政权力。由于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在关系不明了, 所以在改革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由于弄错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后顺序, 所以在改革中出现了短命现象或形式化倾向。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致力于破解难题

逻辑框架解决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问题, 顶层设计还应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也就是要通过顶层推动及顶层自身的改革突破瓶颈。

1.着力破解行政改革的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在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 当改革不断深化并触及到政府自身利益(具体是部门利益)的时候, 就会遇到无形的阻力。这时候求助空洞的道义是无益的, 必须施加外部压力, 才能继续推进。对此, 笔者认为, 应通过三种外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 强制信息公开, 特别是部门审批权限、依据、标准, 部门编制(含各类人员构成), 经费细目、有关 三公的信息等要公开;第二, 调整政府和干部考核标准, 借助政绩指挥棒来改变政府作用方向和方式;第三, 强化公共预算改革, 坚决切断部门审批与部门利益之间的脐带。行政体制改革的外压问题实质是要正确看待政治)行政关系, 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出路。

2.应注意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过去忽视公共服务, 特别是与民生直接关联的那些公共服务, 最近几年开始重新重视,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了投入。从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 这些领域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提高,有的幅度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应注意的是,普遍存在着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和方式来加强公共服务的倾向。也就是说, 一提到重视公共服务, 就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多花钱;一些部门甚至比着花钱, 竞相讨好民众, 不断提高标准, 降低门槛。短期看, 在经济形势好的条件下, 这种做法的弊端还不足以显现。但从长远看, 或者当经济形势不好时, 问题就会呈现出来。所以,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创新方式, 基本原则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多最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同时注意调动市场、社会、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 西方行政改革的许多有益经验还要继续学习。

3.增强基层政府行政能力。近些年, 行政领域出现了优质资源上移、管理责任下移的不对称运动,行政领域的权、责、利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特点。这种格局必然扭曲区县、乡镇街道的行为, 使它们通过土地出让、房地产、变相举债、招商引资等筹措经费。在这种情况下,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势必落空。同时, 一些特大城市基

层政府的辖区常住人口已经远大于户籍人口, 按照户籍人口分配服务资源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增强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关键还是要理顺纵向行政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分析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调整税收分成方式, 扭转过多过滥的 垂直化做法, 防止基层管理权限的碎片化倾向。

4.研究行政资源配置的标准。长期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的各种资源配置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标准。一是人员配置的标准。如财政供养人员与人口比应以多少为宜? 其中公务员与人口比应以多少为宜? 重要领域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执法类公务员 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各自与人口比应是多少?公务员中官兵比例应是多少? 领导职数应以多少为宜? 副职又应以多少为宜? 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务员比例各自是多少? 等等。二是机构设置的标准。各级政府应设置哪些工作部门? 每个部门应设置哪些内设机构? 每个内设机构应设置哪些岗位? 每个岗位、每个机构和部门的具体工作包括哪些? 三是经费拨付的标准。日常办公经费应是多少? 专项经费是多少? 这些问题不解决, 行政管理容易陷入随意状态, 给主管部门留下腐败的空间。上述三类标准, 发达国家已相对成熟, 有的在20 世纪二三十年就已完成(如公务员职位分类)。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一笔糊涂账。所有这些也应列入顶层设计考虑的范围, 使行政管理更精细、更科学、更规范。

参考文献:

[1] 曾峻.地方党政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问题及治本策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

[2] 曾峻.以顶层设计深化改革[ N].学习时报,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0

[4] 曾峻.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曾峻.环境、职能、体制与行为: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理论探讨2012

第五篇:政治论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路径研究

刘畅土木122班2012120337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言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发展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理论平台(体系)的构建,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下”发展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在当下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表达。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上的担子何其之重,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此来激励起大学生的斗志,使其将来可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融民族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理论,必然要遭到全球化话语的接触、交流、渗透、冲突等。随着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以其独特和敏锐的时代眼光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面临全球化话语的两种境遇,即在全球化话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话语资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

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全球化话语的冲击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正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就实践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是主体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攸关者)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教师、政工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的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以敏锐的社会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动态、社会思潮、国际局势、全球性的各种浪潮等。他们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尤其是全球性的社会思潮、浪潮的话语资源,使得主体在交往、沟通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简言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主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

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实践为源泉,以解答实践课题为指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大众性。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下路径:

一、通过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来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在当代中国,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也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关键,是要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中国人民现在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中找到的,在反复比较中找到的。这是一条在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找到了这条道路,中国实现了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条道路,中国特色鲜明,它不同于近代许多大国凭借对外侵略扩张而崛起的发展之路,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条件下,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牺牲、奋斗而闯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还具有世界性,它不仅是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路径。这条道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

二、立足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认识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等语言成果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样属于认识的范畴,必须以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为构建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立足实践,就是要面向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表达实践,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给出有力的解释和描述;推动实践,就是要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和话语作进一步的概括提炼,提升思想,创新表达,助力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与之相对应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同样永无止境。应当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中国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

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话语体系构建中自觉坚持群众立场,充分满足群众的话语需求,充分反映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语言。

三、注重文本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本宝库。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内核和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所包含的概念、提法、判断、表述以及由此构成的理论表达,是构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把它们完整地纳入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根本保证。注重文本,不能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注重文本,必须既防止漠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又防止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坚持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注重文本,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整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时代元素。

四、面向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遵循开放的原则,用恰当的话语和形式表达中国观点、中国立场,在国际重大事件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充分展现我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应当大胆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盲目照搬所谓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收借鉴。对于那些可以借鉴的提法,比如民主、人权等,也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纳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感染力;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提法,则应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加以坚决的舍弃甚至抵制。

[参考文献]

[1]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18(1).[3]刘冰雅.光明专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2-10-30

下载李玟辉政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玟辉政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中文及其文化在衰落现象的调查 高二三班 严江越 一、 内容提要 Dear Dr. Qian,Aug 4th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massage and the term paper. This is real......

    2014个人工作总结李玟洁

    个人工作总结涞水职教中心李玟洁 2013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爱情有了美丽的结果,工作上更进了一步,生活上更加充实,回味起来,真是感谢上苍对我如此眷顾。 (一)教学教研方面1、本学......

    思想政治论文 (★)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意义 中国移动嘉峪关分公司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围绕这一战略任务,中国移动嘉峪关分公司......

    形势政治论文

    人生的意蕴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蕴又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人只是一个生命过程,如果人不会思考、不会理解的话,人生也就无从谈起。人生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于......

    思想政治论文

    如何做好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企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职工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如何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

    初中政治论文

    论文的格式你实际上是可以到网上搜的,不过你需要的初中论文的话,那么格式要求应该不高。以下是格式(这个是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是最标准的了): (规范格式) 论文题目(居中,加粗,宋体一号。......

    形式政治论文

    有感改革巨变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我感受颇深。当三十年前,春天的赞歌首次在珠江畔奏响时就决定了一个盛世的必将到来!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

    时事政治论文

    德育与心态 大学校园一向倡导自由的空气。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有心理的支撑和成长的助力。没有后者,不仅人的学习效率和创造热情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