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工系唐雪燕关于中职生流失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工系唐雪燕关于中职生流失
中职生流失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
——食工系唐雪燕
一、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我们学校的中职生流失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中职生流失率为什么比十年前的高呢?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中职生不像以前的中专生那样受重视,这从工资待遇上就可以看出来。中职生就业和没有上过学的工人一样,有的甚至还不如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所以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学校浪费时间。一旦有好的打工机会,就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我带班主任这么多年工作来看,许多孩子的家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父母离异,或者双亲去世,或者家里孩子较多,或者孩子父母关系不好(存在着家庭暴力)等,这些问题都给在校的孩子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在学校也无心学习,时间久了,就觉得在学校也没有意思,就辍学了。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一些孩子来我们学校之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来到中职以后,想把他们以前的坏习惯改掉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付出很多努力也无济于事,例如旷课、早退、吸烟、和老师顶嘴等,这些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你越让他怎样,他就越不怎样。爱学习的学生也容易流失,因为
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影响着他们,他们觉得学着也没有意思,便辍学了。
(四)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生流失跟学校管理有关。学校觉得对学生已经够重视了,整天督促他们要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翻墙外出,不打架,看上去是对学生负责,但是,我们要找到根本之所在,学生究竟想要什么?譬如一些招生老师招学生时,把学费说的很低,结果学生来之后不是这样子,所以觉得学校骗了他,他还想上吗?例如招生时候宣传能够做多少多少实验,结果学生来了一个多月,甚至快两个月才开始做实验;又如学校的大会太多,学生烦得要命,觉得是耽误时间;又如,实习工资学校先保管,给学生一少部分,这样没有错,但是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觉得自己辛苦挣的,结果到自己手里就那一点点,所以觉得不平衡,回校就不上了。总之,学校的管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减少学生的流失率,学校管理必须要做调整或改变。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招生宣传做到事实求是,绝不夸大;
2、招生老师利用学生招生要做好思想工作;
3、建一个大礼堂,开会时学生也不用带着凳子来回跑;
4、每学期开学不要因为实验材料不到位影响到实验的开展,防止招来的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而导致流失;
5、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给予帮助,现在国家和学校有 “帮贫”政策,可为什么偏偏一些家庭很贫困的学生没有帮扶到呢?为什么要让招生老师操控98%,而班主任就只有那2%的权利呢?这样会因为帮贫不公平使一些学生流失;
6、我们学校的工作计划变化较多。我们这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可是对
于那些刚刚步入我们学校的新生来说,他们可适应不了。他们觉得学校不正规,因此不愿意上,尽管班主任给他解释也留不住。所以,学校的核心领导要坚定信念,不要总是改变计划。
7、勤工俭学的工资和工学结合的工资要有统一的口径,每天面对学生的追问班主任很累,还没有去实习或勤工俭学,学生就问他们的工资是怎么给的,因为实习回来的学生会给他们说,新生不了解,整天因为这些事情问得老师头都大了。所以,我们这个政策要统一,而且也让家长知道,家长可以帮着我们做学生的工作。例如,学生拿工资的百分之几,学校扣学费是工资的百分之多少,这样,学生既交一部分学费,自己还挣一部分生活费,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意见。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有不妥之处,还望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品系唐雪燕关于教学改革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品系唐雪燕关于教学改革
以“两个底线”为依据的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
——食品系唐雪燕
【摘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通过以“两个底线”为依据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探索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寻求适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食品加工技术两个底线课程标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模块之一,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受教育者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职业院校都在研究适应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底线”(以下简称“两个底线”)的探究,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制定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通过几年的探索,已制定出5门课程标准,为实施主干专业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确定“两个底线”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关键
1.1 以学情处理“接受底线”
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在处理“两个底线”时要先调查学情,包括学生的文化水平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
通过对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生的调查,首先摸清学生的基础:普高生占40%,职高生占60%;文理科生比例为5:1; 80%以上的学生文化水平尤其是化学、数学基础较差;10%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学习,85%的学生被老师督促着学习,5%的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学;80%以上的学生容易接受技能培训,但很难接受原理性的理论知识。根据以上学生特点,制定出“接受底线”:(1)“理论底线”包括食品加工原辅料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2)“实践底线”是常见产品的制作,例如《肉制品加工技术》中的灌肠制品(广式腊肠)、火腿制品(圆火腿)、酱卤制品(道口烧鸡)、熏烤制品(烤鸡)、腌腊制品(腊肉)。
1.2 以岗位制定“需求底线”
岗位需求是指某一岗位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而不完全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对某些岗位人才的需求。例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食品企业的车间主任,就要摸清食品企业车间主任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与企业沟通交流、派教师进企业学习、请企业人员到学院与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贴近企业和岗位的需求。
1.3主干课程标准是“两个底线”的重要成果
确定“两个底线”是为编制课程标准打基础的,是准备工作。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模式,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
合学情、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具体实施时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四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基本完成,例如《肉制品加工技术》的课程标准,包括序言、基本要求、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环节安排、参考书及资料、学习评价和肉制品操作工职业资格证7个大部分,20个小部分。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实训课时比例由原来的33.3%增加到50%,授课内容明确为7个项目26个任务。这样的课程标准就是可执行的教学大纲,为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提供了统一的“授课指导书”。课程标准实施是“两个底线”的重点
2.1 教师的重视程度是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一件事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取决于实施者对它的重视程度。要使课程标准顺利地推进,首先向教师明确在本专业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积极实施课程标准的老师给予支持。现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标准得以有效实施,学生的出勤率提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率提高了。
2.2 校本讲义的编制是有效实施课程标准的必要条件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意见等,是一份教学指导性的文件,最终还要形成具体的校本讲义,因此,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基础上编制出了适合专业教学的校本讲义。如《肉制品加工技术》、《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乳制品加工技术》和《饮料加工技术》,这几本校本讲义的最大特
点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不再分章和节,只有项目和任务,任务编写包括任务单、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执行、任务巩固、任务评价和知识链接7部分,内容明晰简洁,条理清楚。教学模式改革是保证课程标准实施效果的关键
以“两个底线”为依据实施课程标准的落脚点应该是把校本讲义有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3.1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研究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思路。他在教学活动上非常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实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肉制品加工技术》、《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已经实行了“一体化”教学。在教中做,做中学,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等。学生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对学生的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对口的指
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这些年一直采用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并不断开发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实处。通过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消除学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小结
“两个底线”是我院近几年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开发“两个底线”的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调动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应学情和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借鉴外校及外系的经验,使我专业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打造成我院乃至全省的拳头专业。
第三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质检系唐艳红关于职教生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质检系唐艳红关于职教生
为了职校生的梦想
——质检系唐艳红
2013年春天的两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承载亿万人民重托的“中国梦”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个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的梦想,看似高远虚幻,却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也一直在为职业教育的中国梦而努力。
十几年前,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我如愿以偿当上了职业学校的老师,在一年又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经验,帮助一届又一届学生实现了他们的职业梦想。
首先,引导学生构建可以实现的梦。学生入校时很多都有些自卑,感觉自己是大学生中的二等公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面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潮流的影响,说教往往是空洞乏力的,我就用生动的实例,用往届学生的成功典范告诉他们,许多和他们一样起点的学生都成了企业精英、社会骨干和单位的中坚力量,拥有专业技能与拥有高学历同样有竞争力。
其次,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崇高的,但似乎太高远空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给他们一个能够得着的目标。职业院校学生不再有升学压力,他们也无法预测自己毕业后具体干什么工作、到哪里工作,但应当知道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领域和愿意为之奋斗的大方向。明确了职业目标,再围绕干好
这门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在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中不迷茫,不无聊。
第三,教会学生实现梦想的方法。在确定努力方向以后,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工作才刚开始,那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教职业院校的老师,大都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上学时老师的方法去教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高职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年龄上,他们已经是大学生的身份,在学习上,他们又不如普通大学生基础好,肯钻研,所以,要引导高职学生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就是过硬的专业能力。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老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逻辑化、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有兴趣、无畏惧感,还要让教学过程自主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积极动手的态度。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帮扶,当学生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他们就能在实现职业梦想的道路上独立前行了。
千千万万职校学生最真切的成才求知的心愿,汇总起来就是技能强国的中国梦,也是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每一个职校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和实践者,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不竭努力,早日实现这个梦想。
第四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工系程丽丽关于教师成长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食工系程丽丽关于教师成长
做一个聪明和智慧的人
——食工系:程丽丽
读《于丹“论语”心得》作品,深深敬佩她独到的成长见地和高尚的品质,书中分析了很多现实中令我迷惘的问题,举了很多实例来解答,令人醍醐灌顶,尤其是教会了我:要做一个聪明而智慧的人。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不要去抱怨不要去苛求,应该努力地去奋斗去改变。她的这一处世的智慧一直在影响着我,帮我在成长的路上面对困难,永不言弃。
记得在评中级职称的时候,因我少一篇教学论文,受硬件限制不能参评。我曾想找同事帮忙,但由于时间太紧同事们表示爱莫能助。一时间我怨气冲天,和好朋友和家人发牢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就在我打算放弃的时候,于丹的智慧点醒了我:抱怨无济于事,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从现在开始,自己动手撰写论文。
常言说:“知易行难”,这话不假。我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想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教学论文,谈何容易!我动摇了。„„放弃吗?不行!“要努力,要奋斗!改变自己。”于丹的话给了我动力。
于是,我到图书馆借有关的教育教学论文重新学习。
回到家我拿着三篇文章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几遍。彻底理清教学论文的结构和思路,上网又查了一部分资料,再结合自己的学科和教学经验,开始着手写论文。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在凌晨5点多论文终于完成了。然后,又赶紧给杂志编辑部发过去。忙完这些,天已大亮,忙碌的一天又将开始,但是我一点疲惫的感觉也没有,反而感觉很轻松。
当我的这篇论文及时发表,中级职称顺利评审通过时,好多同事都为我高兴。我也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可是要是没有于丹的处世智慧的鼓励,我想我不会有那份决心和毅力。
人生就是这样,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逃避么?抱怨么?怎么办?用于丹的话来解答就是:学习孔子的智慧,也学习孔子的精神,做一个聪明和智慧的人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关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撬开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羡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学习,帮我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一定继续努力做一个聪明和智慧的人!
第五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质检系唐艳红关于高职教学改革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质检系唐艳红关于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教学理论底线和实践底线的探索
——质检系唐艳红
摘要:探索适合高职生特点、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工作,我院也针对食品企业需求和学生实情开展了对基本教学内容的探索,本文对学院此项工作的背景、意义、方法、进程、成果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高职教学底线探索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改革在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与就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多采用以讲解陈述为主的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适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等。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比普通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无论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教学体系如何优化,最终成果的实施形式都是课堂,这个课堂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室内或室外;最终 1的实施者是教师。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为了追求系统性,大部分教材注重内容的全面性、连续性,内容多而全,这样就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实践教学重点。老师在讲课时以为少讲一章或一节,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上课时紧扣课本,每节课讲大量的知识,却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生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市场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比较大的现状,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理论上的深和专、技能上的广和全,而应制定适合学情的最低理论要求和最低技能要求,结合分层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到工作岗位后学有所用。由此,从2009年开始,我院教务处结合各系部,带领全体任课教师,开始了以探求教学最低要求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学理论底线和实践底线的探索。理论底线和实践底线的界定
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底线的“底”,是建立在学生高中知识基础之上的,就是职业教育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方面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实践底线的“底”,即在其已有的及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其技能上要达到的最低标准。研究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底线的核心就是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是能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底线探索的目标
理论和实践底线的探索是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的有关
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指导原则,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参照企业的人才标准,结合我院现有教学条件、学生的基本素质、一体化教学模式等情况进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底线”的开发,通过“两个底线”的探索,对现行的课程计划进行审查和整理,依据市场需求、学生基础和学院现有条件开设课程,调整课时比例,确定每一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其次,进行相关的分析,制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各个具体专项技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确定相关课程内容、结构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师进行培养。最后确定实验班级进行标准体系项目实施的实验,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滚动修改,逐渐形成一套结合市场、立足学情、符合校情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底线探索的主要过程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院“两个底线”开发按照“底线+兴趣”的基本思路,根据学情校情,局部突破,形成特色。按照两个层次、四个阶段进行,两个层次即宏观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微观上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市场调研,制定初步方案阶段;第二阶段:逐步实施,滚动修改阶段;第三阶段:配套教材编写;第四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
理论和实践教学底线开发的出发点是培养企业家而不是教育家,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坚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理念,成立了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有行业企业中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中高层人员及技术人员,校内聘请的教授、专家、骨干教师、学生处及团委相关人员、就业处相关人员(包括长期在外带学生实习的教师)。底线探索的成果
各系部在学院整体规划下,各自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和开发,相应地有许多层次和类型的研究成果,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按照原来的计划,食品营养与检测要培养检测和营养两个方面的人才,即检测方向的毕业生主要掌握食品的理化检测、感官检测、微生物项目检测等具体技术和仪器的操作方法;营养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膳食指导、营养配餐等工作。经过市场调查和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高职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还是食品检测,而营养方向需要的人才则更倾向于更高学历和更多实践经验的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因此,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方向应以食品检测为主要科目,以食品营养及相关学科作为学生必修的辅助科目。
在市场调查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我系实际情况,调整了专业开设课程,由原来的五个学期改为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有两到三门主干课程。加大了食品检测方向的课时量,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适应社会需求,增开了《食品掺伪检验》、《食品安全控制》等专业课程和《中国饮食文化》等素质课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分散到各个学科当中去,对每一个学科提出具体目标,细化到每个理论知识点和实验项目,便于实施和操作,即形成每门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底线,又称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计划中挑选部分主干课程,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等,对现用教材进行适用性分析,挑选最适合的教材,并组织该教研组教师对该教材进行处理,写出课程标准,即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哪几个实验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等。
“两个底线”的探索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研究内容丰富,还有大量工作正在进行中,比如配套教材编写、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我们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大实施力度,积极总结经验,打造更适合市场需求、更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具竞争力的高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市场调查不够充分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限于学院教师的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等因素,市场对学生的岗位需求,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查得的资料,可能与现实要求有差别,下一步工作要采取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指导实习、外出学习等方法加深市场调查的现场性和实际效果。
(2)教学实习涉及不多
近两年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越来越注重教学实习,如何把底线开发与教学实习更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