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

时间:2019-05-15 14: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

第一篇: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

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

一、实施历程

我校从2003年起就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开展和落实科学课程教材的改革,2003年我校科学使用“华东版”科学教材,有2004年起全面使用“浙教版”科学教材。

二、课堂教学概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是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和新的课程评价,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步改变了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自由、平等、宽松、和谐,新教材使用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讨论、探索和思考,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较浓,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客体向学习的主体转变。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

四、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各个备课组都把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作为教师活动的中心,各备课组都撰写了课改方案与计划,组内经常性开展教研、评课交流活动。如各教研组开展讨论—总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时相互沟通、交流、解决。加强了集体备课,集中了群体智慧,加强了协作精神,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又给教师提供了直接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观摩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吸收多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全体教研组教师会议,及时了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探讨、找出解决办法。教学设施、设备、教学

秩序都步入正轨。课程改革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附件: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评价表)

五、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

多元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要求,建立了以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即:实验与笔试结合,单项与综合并重,自评与他评等同。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成绩表述上,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以便明确等级,了解特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进步,促进发展。

六、经验与教训

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校科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有了明显的变化,但距新课程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得差距。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力争取得更大的收获。

第二篇: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xx市xx中学位于xx市xx路xx号,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府(数码港)对面。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爱国卫生红旗单位、市级基层先进党组织、市级治安模范先进单位、市级德育示范校、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是全疆64所、xx市4所高中课改样本校之一。

五十四中是一所以高中教学为主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近百亩,绿化面积达45%。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自挂牌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现有高中教学班24个,初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2300余人,其中住校近400人。全校现在编教职工174人,其中一线教师150人,高级教师51人,中级58人,初级25人;各级三类人共计73人次(市级6人、区级16人、校级51人),硕士学位及研究生学历共9人,本科学历教师占100%。学校有一支专业精,业务强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市、区、校级三类人和名师工作室成员。

近年,学校认真依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在“课程创新实践”上树立特色,倡导“绿色升学率”,通过“课程创新实践”的探索,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以德育为首,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尊、自信、责任感、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教师的人格和专业的发展,引导师生从只关注成绩的镣铐中解脱出来。为达到这一目标,现将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足开齐情况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所有基础型课程(包括必修、选修及地方、体艺、技术等课程)、实践探究性课程、校本课程(共17门),另外还有社团活动等课外兴趣小组百花齐放,总之,三级课程体系设置齐全、科学、有序。

1、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我校的课程目标是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使在54中就读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学校课程以德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除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科目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符合培养目标的若干课程板块或体系,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课程建设要体现我校作为普通高中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课程类别

A、基础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发展。

B、拓展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课的延伸,它以学科为主线,注重思维品质从认知到迁移、到辨析、到推理的能力提升,课程着眼于公民素质的发展性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C、探究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拓展课的提高,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跨学科、形成课题的样式呈现,从而创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D、特选课程(社团活动):是依据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给予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针对性的培养,它是围绕体现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

3、课程架构

设置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八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人文与经典:以语文、历史、政治、社会为课程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并用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与文化:以外来语言、地理、历史为课程基础,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多元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社会与发展:以政治、历史、社会、心理为课程基础,通过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培养学生借鉴经验,考察分析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数学与逻辑:以数学、信息学科为基础,训练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抽象化、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科学与实验:以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为课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能力,从而形成发现自然现象成因的科学素养。

技术与设计:以劳技、信息、美术为课程基础,运用常识技能,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科学,并在创造性发面得到培养。

艺术与欣赏:以音乐、美术、劳技为课程基础,探索并感知“美”的根源与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使精神得到升华。

体育与健康:以体育、生理卫生、心理为课程基础,强健体魄、享受生命,通过身体锻炼和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逐步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能发现学生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支撑课程体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54中特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我们把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教学实践与研究和教师职后培训融为一体。

二、特色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学生课余时间,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习能力,给足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1、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自2005年开始探索运作,至今已实施了10年,在xx市属中学开始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学校之一。目前,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仍然在xx市处于领先位置,受到过表彰(最为突出的是张秉忠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香料的提取和应用”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采用,获得国家级奖项)。目前,学校计划在研究性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快步伐,大胆实践,每周集中1节时间开设相关研究性学习的课,并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在文学创作、科学小发明、现代信息技术、合唱、生物环保等领域深入开展,希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其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17门有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队伍。

2、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群众性团体。我校整合学校资源,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育,发展学生才能,探索继续提高的方向。学生社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开展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舞台,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思维,进一步发展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与特长,满足同学们对知识文化的多元化追求,从而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专长都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彰显,从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个性化发展课程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且开展稳定,成果喜人。成立了艺术社团:舞蹈社、街舞社、美术社、音乐社、手鼓社;体育社团:轮滑社、跆拳道社;文化社团:话剧社、辩论社;科技社团等课程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社团。学校还将根据学生需求开设播音主持社团。学校轮滑社团现已纳入体育课程,初

一、初

二、高一和高二体育课每周两节课安排轮滑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学校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非常理想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课程设置中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我校要求参与新课程试验的年级,高中三年间每位学生要进行三个课题的研究,期中第一学段完成理论学习,从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制作小课题的整个过程等方面进行培训,评价合格得3个学分。第一、第二学期完成课题一得4个学分。第二、第三学期完成课题二获得4个学分。第三、第四学年完成课题三获得4个学分,共计15学分。目前,学校的课题研究内容总数已超过200多个,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和扩充。

4、第二课堂的开发

学校为确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具有成效性,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爱上校园,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此项工作还得到新市区科技局大力的资金帮助,使学校的第二课堂的工作开展得以顺利进行。

(1)电脑机器人课程的开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探索,机器人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结合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人们发明了形式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如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学机器人。通过对机器人的学习、安装和使用,初步了解机器人简单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其原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组织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心发展。通过组织机器人兴趣小组,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性。

(2)航模课程开展:航模活动可以启迪思维、激发智力,培养和锻炼动手能力。它包含了力学、电学、数学、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将引领我们的孩子遨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通过对航模工具的使用,学习轻骑士橡筋动力飞机的制作、飞行;神鹰火箭动力飞机的制作、飞行;线操控圆盘飞机的制作、飞行;线操控空中战士飞机的制作、飞行。在活动中,学习到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制作的劳动技能,培养灵活机智,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课程实践与创新的保障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然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又不能使学生学业水平下滑,还要有所提高,所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就是我们课程实践与创新的保障。

1、推动了“面向全体,狠抓中差生”的“十分计划”。

学校在“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引导每位教师关注自己教学班的后进生(各科排名后半段的学生),开始推行“十分计划”。所谓“十分计划”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干预、影响后进生,使每位后进生在下次考试中成绩提高10分的一个做法。以此将“关注后进生的进步发展”深入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思想和行为,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进步”的教育目标。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基础数据库,将每年的各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各科成绩作为基础数据,并向各年级各班任课教师公布此数据,以便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学业的基本状况,也为学校以后的评价建立了基础数据,以后的分析都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重点考察后进生的相对进步率。以此来考核该任课老师的“十分计划”落实情况,相应的还有学年末的考核办法出台,分别给各位老师按学科给出落实“十分计划”的量化得分(有1.5分、0.8分、0分三个档次)。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师的关注度更多的引导到了每一位后进生上,经过三年的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又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2、开展高效课堂及跟踪听课活动。

(1)要求教师确立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具体为:使教室内90%的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帮助后进生从听懂课开始树立信心。关心后进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关心后进生的用武之地,一堂课下来“最后一名学生”要在精神上未受任何歧视,思想未背任何包袱,一直保持愉悦的状态。

(2)布置作业指令清晰、有价值、目标明确、降低难度,先使所有听懂课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继而转变为有兴趣的去做作业,从而使后进生进一步获得自信(同时降低抄作业的现象发生),也使全体师生达到都有目标去生活、去学习的境界。

(3)坚持“跟踪听课”模式。2010年10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跟踪听课”的模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下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通过跟踪听课的方式,让一部分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上有所改变,从态度上认真起来,让教学成绩逐步提高。第二阶段:以跟踪听课作为手段积极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重点落实两个目标,即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关注中下学生。第三阶段:逐渐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经过时间检验,跟踪听课效果明显,教师成长很快,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也是“青蓝工程”的有力支撑。已成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之一,并成为我校的教研特色和亮点。

通过“高效课堂”、“跟踪听课”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引导教师合理整合课程标准,既保持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又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讲求精准化,有效化和对后进生的人文关怀。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谈心活动”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亲近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唤起学生的真心,激发他们学习向上的信心。每学期和所教班级本学科后进生每人至少谈心一次,重点关注对象(每班不少于8人)每月一次。提倡不谈学习、谈生活,关注学生的理想和心理的成长历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抚慰,充满自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也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和温暖,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学期末上交谈心记录,教导处存档并计入考核。)。

4、实施“命题原则”

通过对考试试卷考察方向(70%考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及难度(容易﹕中等﹕难=7﹕2﹕1)的控制,要求出卷教师将均分控制在及格线以上(语文在70分左右,其他科目在65分左右,均分未达到要求的视为责任事故),以此帮助后进生获得对自我的认可及自尊,自信心也进一步确立。

5、推广“笔记策略”

“笔记策略”是针对各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通过在各年级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课堂记笔记习惯的途径和策略的实验研究,以提升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和效果,并为了更好的研究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教学”的真正含义由“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法、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以顺应中学生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其主体地位,弘扬其主体精神,从而对学校教学实践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考,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帮助学生:①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学科知识的时限性;②帮助学生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③为学生日后复习提供方便;④最重要的是可使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促使教师:①关注学生的课堂实际听课状态,为有效掌控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提供有力支持;②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为提高指导学生学法的水平提供平台;③帮助教师把“要认真、要努力、要改变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空洞的说教转变为实际的、具体的行为指导和塑造;④各学科均有一套通过规范笔记来指导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模版、模式,并具备易推广的特点。

(3)学校方面:①进一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建设和谐、共荣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效益凸显,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多的认可和信任,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

6、其他方面

学校坚持“阅览室开放” 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书籍和理论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大力开展“三操一活动”,抓好体育特长生训练和培训,落实全员性的体育锻炼和达标工作,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达95%以上,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85%以上。通过“肺活量计划”测试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体质的提高。学校进一步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体育运动会暨艺术节,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艺术工作更加规范化,艺术教育更加经常化,努力让每位学生在追求学业成绩好的同时,都要掌握一项娴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并形成习惯。

四、不断创新的体卫艺术工作

1、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科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2、学校卫生工作。本,我校积极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校园内外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学生个人卫生监督工作。做好每天学生生病信息的上报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3、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以《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五、课程实践与创新的成绩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果喜人。学校现有区级2个名师工作室,周岩和袁莉(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老师为首席名师。学校有市、区、校级“三类人” 73人。学校还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其职责是审核学校教学评价、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制定,审核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定期检查课题实施情况,审核学校教学论文、德育论文等工作,全面检查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特色品牌的操作性和方向性。近年来,学校中考上线率稳定在70%,高考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以年递增12.6%的速度提升;高中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学校现有社团14 个,将参加社团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利用社团的平台精心打造学校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和科技校园等,让社团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堂”。

为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学校发展需要,2014年由学校教研室牵头,成立54中学“年鉴工作室”,组织教师与学生团队,自2014年起,编写54中学年鉴。

获奖情况:

1、轮滑获奖:2014年***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第三届“油城杯”轮滑公开赛 荣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6人次,并包揽男子乙组全部金牌。2014年xx市青少年轮滑邀请赛荣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2人次。

2、航模获奖:第十六届自治区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

3、机器人获奖:第十二、十三届、十四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赛区)联赛中,学生荣获自治区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8次。

4、研究性学习获奖:“化学与食品制作”获新市区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所开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受到晨报记者专访。“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获自治区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多次面向全xx市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作品也有不同的收获,2010年学生课题作品“关于香料的提炼与应用”在《少年发明与创新》上发表,2011年获国家级一等奖三个,2014年自治区三等奖一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社会认同,学校通过特色品牌的创建,使“绿色升学率”目标得以实现,使学校推崇的教育理想,新型的师生关系,植根于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心中。

六、存在的问题

1、创新课程虽然开发不少,但部分开发的课程利用率较低,所有开发的课程都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2、社团活动要逐步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三篇:冷水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加强领导发挥优势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冷水中学教改教研工作总结

从2012年9月制定《冷水中学教研工作三年规划》以来,我校课改工作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年。三年来,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入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实施新课改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中我们既有接受新理念洗礼的欣喜,也有探索新课改模式的辛酸。正如许多学校老师所说,面对新课改,我们曾经豪情满怀,也曾经犹豫彷徨,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而且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本学年根据冷水中学 “五个一”工程(建立一支学习型领导班子团队,建立一支研究性教师团队,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课改模式,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系统的评价体系,逐步提高师生的办公和生活条件),我校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较以前更为浓厚了,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

为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张仪明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科室、部门在课改中的主要责任和工作目标。成立了以教科所主任刘海洋为组长,王松格、张小辉、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课改实验工作综合研究小组。三年来,我们以行政推动 作保障;以课题研究作引领;以校本教研作抓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围绕教育质量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行政推动作保障

一年来,召开四次专题会议研究课改工作,听取汇报,经常深入学校,与班主任、教师、学生座谈,听课,检查指导课改工作;为确保课改的顺利启动与实施,学校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划拨课改专项资金二万多元投入课改。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我校建立了课改专项考核制度及学校教学资源库,教科所负责积累和整理课改资料,定期汇总,保证资料的详实、丰富、准确。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强检查督导,有计划地开展专项督导;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激励机制,对课改的优秀成果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精神,营造有利于课改的和谐社会氛围。

2.师资培训奠基础

我们学校先后多次派遣相关学科教师出外学习,肯投资,讲实效,要求有关教师听课交笔记,谈体会,并现身作课。暑假期间,顶着酷暑,张仪明校长带领我校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学科骨干到洛阳实验中学学习了4天,学习洛阳实验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先进管理机制;2013年,我校大部分教师先后分四批共58人次,赴西峡县五里桥中学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西峡县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发源地,老师们学习后都有很大的触动。回来后即开始把自己的体会融 入我校的教改工作,我们初

一、初三年级学校要求一定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上课,初三年级提倡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上课,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为把课改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学校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到郑州、洛阳、开封等地考察学习,组织学校干部外出培训学习,学习结束回校组织教师再培训。组织教师到南阳、平顶山、周口、新乡、三门峡等地进行分类别、分科目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感性认识到理信认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本学期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我们还邀请到教师进修学校、庙子一中、城关一小等学校的教师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改工作进行指导

3.课题研究作引领

我校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以课题研究作引领,推动课改的深入进行,要求各教研组参加实验的教师就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积极研究、深入探讨。本申报立项市级课题《以“军衔晋级制度”引领学生成长》。加强对我校课题的管理,及时召开中期推动交流会,围绕课题研究定期征集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4.校本教研作抓手

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狠抓校本教研,围绕学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人参与、积极探讨,使其成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抓手。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大力建设教学成员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科组的建设是校本教研的基点。为推动 各校学科组建设,我校每月举办“教师成长型”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在评选的基础上也不断加强学科组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组活动。

5.教学研究重实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若想占领课程改革的制高点,就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做好课改的实验研究。通过课程改革我们着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切实改变课堂教学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努力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建树;三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为学生主动学习搭建舞台。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材,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们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为了推动我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素质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举办“赛课活动”,为推动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各学科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举办教材分析研讨会、教学研究课,二、取得的成绩

三年课改实验,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是干部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学校的管理方 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培养锻炼了一支骨干队伍,涌现出了一批 “优秀青年干部”、“科研兴教杰出管理人才”、“名教师”、“名班主任”、“学科技术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技术骨干”等。

三、问题反思

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下列问题。部分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尽管各种培训学习的开展有助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但及时归纳、整理,并自觉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面临的课改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教育兴衰,系于课改。我们已经起步,自觉任重道远,面对成绩和困惑,我们决心投身课程改革新的实践,创造西青教育更加辉煌的明天!

栾川县冷水镇初级中学

2015年7月

第四篇:大顶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东港市大顶中学

2010.2.我校从2003年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这七年的实验工作中,我们加强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常态工作,以教育科研推动课改,以课改促进教育科研,加强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完成课改工作。

一、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遵循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负责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制定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计划,拟定课改工作各项制度,包括集体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制度以及课改年级教师和课改各负责人职责等,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2、加强学校了教研组的建设,针对课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突出问题,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促进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3、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形式。制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学生意见》《新课程考试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教学常规》等。

二、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转变教师观念,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究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教师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教师全员参加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提高我校课改实验学术水平。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组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开展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课改中的中坚力量。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说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特别是通过“‘六步三环’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增进教师对新课程思想的认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基础课程改革丰富了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学校从实际出发,强化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实现特色办学。

1、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书法、英语会话、校园书场等校本课程,初显学校艺术特色和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升精神文化内涵,打造了促进学校传统文

化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抓好团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活动,加强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教育,并通过团支部的自主性教育,把强制性教育(学校的各种检查与督促)与自主性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3、立足校本教研,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服务,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开展的是以普教、特教相融合为特色的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模式。学校根据部分弱智的个体状况,因人施教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任课教师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化教学”的方式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康复、自我发展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课改实验工作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师生平等,气氛宽松和谐,新课堂生机盎然。”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3、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改势在必行,是人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许多教师主动向学校要求担任课改实验教学工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空前火热;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一批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五、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是顺利的,取得的效果是积极的。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改变。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但课改工作任重道远,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方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如何解决各学科的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如何让他有效参与课堂活动?”、“观念的转变与实际教学行为如何能结合得更密切?”、“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新教材,利用教材给予我们的空间?”、“新课程

环境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如何避免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考了。正是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教师课改与传统教师课改与传统思想的碰撞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七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务实开拓,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建立各级课改常态工作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抓实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训一体,实践反思,既有学校层面,又有一线教学层面的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成果,并在全校得以推广。全校学校借课改春风,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特色上均形成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发现、探索、创新性地克服各种困难,开创课改工作新的局面。

第五篇: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摘要:各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似,做法相似,甚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相似。由于科学课程改革发生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事关重大,所以反思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动,权衡改革的得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趋势困难代价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当然,这离不开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一般是指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它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素养水平的奠基工程,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将科学看做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除具有认识世界的巨大功能外,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功能。[1]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科学课程在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1999年1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构建我国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标志着中小学教育实质性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就当前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如下:

1、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1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质

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的《2061计划》的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四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rds简称NSES)。编撰标准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所有的学生,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2]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于1992年启动的中学科学课程计划指出:必须为所有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经验,不管他们毕业后是否继续学习科学。“应保证所有学生,不管其能力、种族、文化背景的差异,都是可以学好的。”[3]

亚太地区和欧洲国家的专家,也都一再重申“科学为大众”“科学教育为所有学生”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显然,科学不仅作为学问、作为职业,而且作为精神、作为信仰、作为文化日益深入人心;科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1.2对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科学探究”问题的系统研究

科学的探究模式,已成为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研究表明:“科学的方法是可教的,并且在获得信息、概念和态度方面有积极的效果。”“探究训练产生的效果是增进科学理解、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 [4]大多数教育学作者把“探究”这个术语定义为“卷入解决未明确事物的过程”。这一术语的用法,可以从杜威的两个术语“反省思维”和“批判思维”中找到踪迹。杜威指出,思维开始于个体意识到一个不确定的情境或感觉到困惑的时候,终结于得出结论或得到确信。这其中反省思维要经历五个步骤,即“情境、问题、假设并搜集资料、推理得出结论、检验假设”,这已成为后来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础。胡尔费斯和史密斯于1961年也区分了思维与反思行动之间的差别,指出反思行动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和有控制的思维。[5]

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为所有儿童的科学》(1998)提供了60多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单元,这些单元的组织均依据NSES规定的基本框架。这60多个单元包含了150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些活动而构建起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为此,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一种名为“4-E”的学习方法。(4-E即科学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探索”“解释”“扩展”“评价”,这四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均为“E”。)还鼓励读者从NSES中选择概念,亲手创造自己的“4-E”科学课程学习过程。[6]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原苏联及我国教育学、教学论对间接经验的过分强调,加上实践中的误解,把科学教育带入了“读科学书”的狭隘路径,今天强调探究,也有纠偏之意。

1.3 以整体的眼光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个人等基本因素之间的联系

传统上重分析的科学方法论和重分科的科学教育观“联合起来”,把一个原本是完整统一的世界弄得“支离破碎”,然后又把这“破碎的”世界教给学生,让他们在走向生活、面对一个真实世界时,不知所措。新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强调用整体的观念看世界。

2、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与面临的困难

2.1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2.1.1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科学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总的趋势是由单纯注重科学知识教学转向全面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少国家更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科学观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如日本在经历了“生活化”理科忽视知识系统性和“现代化理科”脱离生活实际的两种偏颇之后,在1998年的一次理科教育改革中,要求进一步发掘对自然的探索在培养人上的价值,更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小学理科课程目标是:亲近自然,进行有预测的观察、实验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试图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养成科学的看法和想法。[7]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在美国建立一个公民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社会。美国1994年出版的一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教科书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地思考和探究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的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态度与技能。[8]

2.1.2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更倾向于综合性课程或学习领域。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科发展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社会生活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地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方法去解决,还有知识激增的无限性与学校课程容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分科课程的弊端。以初中理科为例,课程门类较多,教材内容太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是完整统一的对象世界;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体系,使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较少。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英国的“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澳大利亚的“普通科学”“自然中的人”,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荷兰的“社会中的物理”,都是比较著名的STS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科学课程具有综合化、兼容性、现实性的特色。综合课程内容的编排,大体有这样几种模式:(1)、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2)、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即围绕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如日本初中综合理科各主要成分的展开都与人类共同关心的五大问题相联系,这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剧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3)、以学生心理过程或活动为主线杜威实验学校的课程,日本在1947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经验单元”等类课程大致属于此种模式。[9]

2.1.3在课程实施上更加强调探究式体验式学习。

由于各国在科学课程宗旨和目标上均关注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知识和技能,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养成,从而在课程实施上表现出关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的共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贯彻实施这部标准的学校将引导学生们通过积极地参加对他们既饶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德国家乡常识课提倡“项目设计”和“自由学习”,香港小学常识科纲要要求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10]美国则有著名的由兰本达教授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总之,观察、访问、个案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报告、实验、专题设计、游戏、实地考察、探访和资料搜集等方法越来越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行求知的基本方法。

2.2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所共同面临的困难

2.2.1课程的负担。改革者们普遍感到,“课时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实行双休日制,或者需要腾出时间开设其他科目或学习领域,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科学课时还在被压缩。另一方面,社会有关部门还在源源不断地将新的内容加进来。

2.2.2综合的困难。“学科之间整合难,学科与生活整合相对容易些。”从“组合”到“统合”,再从“统合”到“融合”这一过程有一定的艰难性。“组合”是名合实分,实际是一种“拼盘”;“统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或思路,但各科仍有相对独立性;“融合”是真正打破学科界线,融为一体。

2.2.3教师的准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如果弄不好,“主力”就可能成为“阻力”。教师准备上的两个问题是:“有了综合型课程,却找不到综合型教师; “强调学生探究,而教师大多不习惯探究。”一个自己都不会探究、不愿探究、不习惯探究式思考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学生学会探究的。

3、科学课程改革的代价

3.1大众与精英谁为代价。

过去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质上是培养科学家的取向,然而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毕竟是极少数,结果造成绝大多数人陪着极少数未来科学家读书,等于是把大众的科学兴趣、科学素质当做代价付出去了。如果今天又转向“科学为大众”的取向,会不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未来的科学家给牺牲了呢?完全不付代价是不行的,但追求代价最小化,或者说“收益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强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科学,那么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热情、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又有利于养成科学思维品质。学龄早期不妨施以“大众科学”式的科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科学潜质者可以慢慢地显露出来;到了学龄后期则过渡为分科的科学教育,这时候“大众”无须陪读,“精英”不被耽误。

3.2知识与能力怎能对立。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似乎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但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技能(能力)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事实上,传统分类中的知识、技能、能力都不是对立的东西,当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又对这些概念加以廓清,进一步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原分类中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技能又分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高级的智慧技能可称为认知策略;后天习得的这些知识和技能,与个体的先天品质结合,则构成个体的能力。[11]显然,无论在何种意义上我们都无法将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因此也就不存在取谁舍谁的代价考虑。

3.3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做代价付出去。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性活动,使他们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解”、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借以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智慧的品质。这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

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3]IBO:Guide to the Primary Years Programmn, 1992;又见张菁《国际文凭组织(IBO)的中学科学课程》,载《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3期。

[4]The New Structure of School Improvement--Inquiring School and Achieving Studnet by Bruce Joyce, Emily Calhoun, and David Hopkins Open University Press Philadalphia 1999.

[5]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by Johanna Kasin Lemlech--3rd ed. New York l994.

[6]Science for All Children: Lessons for Constructing Understanding by Ralph Martin, Colleen M.Sexton with Jack Gerlovich. Massachusetts Us 1998.Preface XI.

[7]参见刘继和《日本中小学新理科教学大纲》,载《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8]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by Johanna Kasin Lemlech--3rd ed. New York l994. P324-327.

[9]参见汪人《综合理科课程发展概述》,载《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7期。

[10]《常识科小一至小六》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香港教育署建议采用,1997

年。

[11]参见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总序及第3章,第90-93页。

下载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铁路中学科学教研组课程改革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北厍中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六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市XX县实验中学坐落在古城XX县城中心,西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毗邻,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这里始建为文庙,又称儒学;明成化五年(1469年)扩建,清顺治......

    中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白马中学课改经验总结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堂综合化水平;更新课堂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市XX县实验中学坐落在古城XX县城中心,西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毗邻,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这里始建为文庙,又称儒学;明成化五年(1469年)扩建,清顺治......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

    中学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北兴中学2006—2007学年度 课 程 改 革 工 作 计 划 为了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我......

    科学教研组总结

    2012——2013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总结 组长:邓柳英 教研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两方面的探索任务:一方面是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妨碍教学质量提高的......

    科学教研组总结

    南北庄小学 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们小学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