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改专题讲座稿
小学课改专题讲座稿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悟。三个层次中,前者是基础,中者是中介,后者是归宿,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完善语言感悟的。
随着感悟的还有体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
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还泛指亲身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体验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与感受情感,感悟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与审美能力。体验与感悟是不一样的,体验更多指情感活动,而感悟则多指理性层面的,它往往是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超越。但体验与感悟又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成。
三、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教学策略
1.课前创设情境,教师以情动人。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消除学生经历与课文的距离,笔者先出示一位妈妈的话:“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然后抓住“想”和“要”两个字进行指导。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接着,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来体验另一种生活。也许这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情境之中。
2. 主题拓展。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阅读,不再只是文本本身的阅读,应该拓展视野,补充内容,同时综合其他学科或多种手段,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学将尽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950年9月——1956年,钱学森和他夫人是怎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吗?然后,幻灯片出示课外材料《在受困的日子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学生深深地被钱学森夫妇顽强的精神与强烈的爱国心所打动。
3.朗诵与歌唱。教学时,如果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诗歌,会将教学推向高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师紧抓住学生高涨的情绪,顺势利导,说也许有一首诗能代表钱教授表达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一腔热血。这就是《我的中国心》,幻灯出示歌词。学生一齐深情朗读。最后播放张明敏的CD歌曲,同学动情跟唱,课堂教学又一次掀起高潮,师生沉浸于一片感动之中。
4.多元解读与立体感悟。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多元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那么如
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学生说我们会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5.通过计算进行体验。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佬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明白是他们怕钱学森帮助中国强大起来。然后出示美国佬自己的话: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三个师。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太抽象了,学生一时还无法明白三个师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时备课时,笔者打电话询问了退伍军人相关情况,上课时出示部队普通编制:一个班12个人,一个排4个班,一个连4个排,一个营4个连,一个团4个营,一个师4个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钱学森到底有多少力量?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一个师约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钱学森抵得上三万多人。这多厉害!美国佬当然不能让他回国了。那么,钱学森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凭的不是力气,而是智慧、科学的力量!
6.假设情境,引导体验。阅读时,如果能够关注“可能性”这一主题,善于假设另一种结局另一种可能,会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体验,收到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中,重点是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朗读讨论后,改变结局,出示另一段话: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位父亲,抱着孩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坐在瓦砾堆上,喃喃自语: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结果可能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
7.感悟载体的设置主要有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补充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抓住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优美规范的富含情理意趣语言精品。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节奏明快的排比,或工整有韵的对仗,或贴切传神的比拟,或拍手叫绝的词句,或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抓住这些语言的亮点反复品读乃至咏诵,不但能够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突出教学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描写瀑布的六个成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优美规范的语言精品,设置了“赞美瀑布”这一语言载体。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用了那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品读描写瀑布精彩语段)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瀑布。
生1: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生2: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
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这样设置的语言亮点,既感悟内化了文本中优美规范的语言,落实了工具性,又连着人文性,可谓“一石数鸟”。
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途径
1.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读书时写批注。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先与学生进行有关读书方法的谈话,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后谈到读书应该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接着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每一段课文的旁边写下表示自己读到此处时的心情的词语,及一些话。教师将黑板分成六块,因为这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再请读完课文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有不同的随时上来补充。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并根据这些词深入课文,展开学习,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
3.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如讨论“愤怒”时,让学生体验“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掰的玉米?“实在饿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掰一棵玉米是为了什么?只为了这件小事,那家伙竟“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地追来”,从这又看出那家伙怎么样?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词汇、语句来说明,如“凶狠、残暴、吝啬、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等词语,把愤怒的原因说得很透,也体验得很真切、很深刻。
4.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中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可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也可起来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
5.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看《水浒传》看得气愤,竟要把电视机给砸了。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
学生理解了作者小时候的“馋”是因为“饿”后,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小女孩,听到地主家的胖儿子叫你馋丫头,你服气吗?”学生都说不服气。于是我又问:你们想为自己辩护吗?怎样辩护?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我象你一样有鱼有肉有饭,谁吃这些难吃的东西!”“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饿了三天三夜,你会比我还馋的!”等,异常兴奋与投入。再如读了令人愤怒的地方后,我又问学生“你们想骂人吗?骂谁?”同学们都说想骂地主。于是光明正大地骂,理直气壮地骂,骂得痛快,骂得尽兴。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得到尽情表达。
6.想象。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五段,第一句“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5年?”学生纷纷说这是“水深火热的5年”,“生不如死、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5年。这一段最后两句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体验,“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环抱。”教学时问学生“他在船上度过了几天?这是怎样的21天?”学生回答是“归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以上两外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
第二篇:初中课改讲座材料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皋兰三中王中德
一:引言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不是一年两年,究竟如何改,我们仍然在探索。因为课改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今天我只能就文科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谈的到位,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我校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1:借鉴洋思的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根据学校的实际,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中推行“目标引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探究”16字教学模式,语文“5﹢2”教学模式,政、史、地、生“1﹢1”教学模式。
3: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小组互助、课堂展示”为思路,确立“预习—互助—展示—精讲—检测—反馈”六部教学新模式。
研究表明:24小时后的知识保留度讲授9%学然后交给别人90% 三: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1:理念概念解析
我认为,理念是指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过程,经过实践经验又经过思辨,而清晰的接近本质的一些基本观念。
比如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改理念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知识和技能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和方法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以生为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
四:我校文科课堂教学新模式案例分析
五:得到的启示
1: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
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训练量加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技能有三大特点,一是自主,二是准确,三是限时,三者缺
一不可。技能的形成要靠自主训练,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在课堂上条件许可下多做练习是好事,在课堂上怎么练也成不了题海战术。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笔记。坚持
做笔记,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良好习惯。
4:在课堂检测的环节上,通过实践,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有所效果:(1)检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学什么,练什么,考什么。(2)课堂训练和检测题型灵活多样,口、笔头兼顾。
(3)充分利用好手头资料。(4)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有针对性的材料。
5:反馈,既是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亦是教师对本节课所
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的有机环节。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间太短达不到效果,太长则影响新课的开展,10分钟恰好。好的小结反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掀起一拨小高潮,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它为整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6:当然,有反馈就应有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评价还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共振。我们除了语言鼓励外,还可以送给他们微笑和激励的眼神,甚至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让他们感
受到爱,我想这种精神的鼓励更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重拾自信,有利于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值得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还比较薄弱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一些教师就此曲解为课堂上不能讲得太多,或干脆不讲。一堂课在乱哄哄的讨论中开始,在乱哄哄的讨论声中结束。对于学生曲解文本的现象教师置之不理,或给予摸棱两可的回答,美其名曰: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这种处理虽然在某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但在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足,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哪些该掌握,哪些不该掌握,或哪些看法是对的,哪些是曲解文本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收获在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弱,二是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欠佳。
2、学生能力出现两极分化
由于教师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加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于是,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多了。这样做,的确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应该看到,这只是给一部分活跃分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一堂课下来,一些胆大外向的学生可能会有多次发言的机会,但那些内向的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上却缩成了一个旁观者、忠实的听众和看客。他们
很少参与课堂活动,长此以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越走越辉煌,差的就更差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文科中尤其显著,这与新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3、在升学压力下,固守传统教法的思想还很普遍
公开课上,我们的一些教师做得很好,课改理念十分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关上门来,则呈现出另一种局面,穿着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影子几乎都看不到。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根本原因还在于课程评
价体系的不具体,甚至陈旧。学生分数目前仍然是评价一个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以及升学的强大压力,考试选拔功能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就业难”,全社会依然把考试分数排在第一位。当学习已成为一种功利行为时,如果分数上不去,课改再有吸引力也会遭受学生、家长的嘲笑和反对。因此毫不奇怪,在一纸分数定终身的前提下,便出现了公开课与“关门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种客观存在,相信不只存在于我校,应是全社会的一个通病。七:结语
改革是一种扬弃,渐进,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课
程改革终究有一天会取代应试教育大行天下的,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21世纪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型人才。一个民族如果不想失败,就必须剔除自身的落后,尽管很艰难,很痛苦,但改革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
回首昨天,成绩已成往事,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课程改革的长河里,我们还只是会一点“狗刨”的孩童而已。我们深信,课改不怕难,只要肯攀登,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游泳高手的。
面对课改,让我们铭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课改之苦,让我们品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豪情。困难和迷雾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在课程改革面前,我们将领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第三篇:小学交通安全讲座稿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主讲人:李小军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你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所以,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包括你们自己),都有责任和义务保障你们的健康和安全。今天,我要讲的课题便是与你们的健康和安全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我讲课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组数字:
去年,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5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占了10万多。而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则无法谦虚地排在了世界第一。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多人,平均每天死亡达300人,这真是一个比战争还要无情,还残酷的数字。就在今年的11月14日早上6点,山西沁源县二中900多个学生在公路上晨跑时,一辆大东风带挂货车向学生横冲直撞过来,造成21名师生死亡,18人受伤。当时公路上躺满了遇难学生的尸体。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这一起起惨烈的事故背后,有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有多少欢乐变成了悲剧,有多少幸福化为乌有。在每一起交通事故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是一个个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是一个个孩子与父母阴阳两隔。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据交通警察调查统计,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除极少数属意外原因造成,75%以上的事故是驾驶员或行人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无证 驾车、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车、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行人不守交通规则等。现在,我向大家列举几个由以上原因造成事故的案例:
1、去年6月28日,某乡青年刘某无证驾驶一辆摩托车搭乘一个朋友从乡下往县城一路狂飙,结果在105国道上撞上一个同向骑自行车的人,由于车速过快,双方都被摔出20多米远,造成骑自行车的人当场死亡,刘某及其朋友也严重受伤,昏迷不醒。
2、今年9月底,某中学一个老师经过几年苦战,终于考上研究生,正准备启程入学深造。可交在启程前的一天,经不住亲朋好友的盛情,多喝了几杯酒,结果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死在路边,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一家人悲痛万分。旁人也为之惋惜。据公安部统计,凡是酒后驾车者,每3人中就有1人死亡。
3、今年7月,一个小货车司机由于疲劳驾车,结果在行车过程中打起了瞌睡,车子撞上了一部同行行驶的汽车,造成一死一伤。
4、至于随意横穿公路造成交通事故的案例,真是举不胜举。①吉水一个小男孩坐车时要撒尿,横穿公路时被车轧死。②一成年人到井冈山出差吃完晚饭回家,由于也喝了点酒,半路上内急,下车小便,在横穿公路时不幸被车撞死。
综观这么多起交通事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不珍惜生命,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是道路交通行为中的弱势群体,大家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怎样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首先,我们都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交通行为,是否曾经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是否曾因自己不安全的交通行为而给自己带来过一些伤害。同学们,你们当中很多人每天好几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途中又大多要走马路,不管步行也好,骑自行车也好,总要避让来往的车辆。但是,你们当中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或缺乏交通安全常识。想想看,当你们走在马路上时,是不是有同学追追打打?是不是有同学边走边看书?是不是有同学随意横穿公路?是不是还有同学骑自行车时喜欢显示自己的本领,意双手离把或单手骑车?(我本人就曾好多次看见一些少年骑车时双手离把,作出英雄豪杰状)。
现在,我教大家学习三大本领:一会走路、二会骑车、三会乘车(这三个“会”的含义就是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1、走路时,要走人行道或在路边行走,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不乱跑、不随意横穿,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攀爬栏杆,遵规矩、保生命。
2、乘车时,等车停稳先下后上;坐车时不要把身体的任何部分伸出窗外,也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
3、不要搭乘超载车,如摩托、拐的等。更不要坐农用车,尤其是人货混装车。4、12岁以下不要骑车。骑车时要靠右走,车速不能过快,更不能双手离把,不逆行,不要骑英雄车。自行车后座不能载人,骑车拐弯时要伸手示意。
5、在道路上遇到突发事件,要立即就去找大人帮忙。
6、遇到交通事故,拨打122或110报警电话,同伴被车撞倒,要记下撞人车辆的车牌号,车身颜色或其它特征。
将大家骑车走路的一些基本常识编成了一首小歌谣:
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路上打和闹。
不骑快车不抢道,靠右行车要记牢。转弯慢行仔细看,不急躁来不猛拐。遵守交规习惯好,健康平安幸福长。
同学们,美好的人生从安全开始,只有保证了健康和安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大家一定要培养文明交通意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只要大家始终把交通安全牢记在心,落实到行动,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远离交通事故。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第四篇:小学安全教育讲座稿
小学安全教育讲座稿
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来。生命安全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安全不仅关系我们个人、更关系到我们身后的家庭、学校、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珍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让快乐与幸福伴随我们的童年。
今天围绕“安全”这个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校园安全
1、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上下楼梯做到轻声慢步、右行礼让,不准拥挤推拽,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严禁翻爬扶栏、窗户、围墙树林等危险区域。
2、不摸电线、各种开关;所有教室、宿舍及其他场所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明火。防止触电、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学校各种劳动中注意安全,如扫地,擦窗户,搬桌子等,预防意外事故。
4、增强安全意识,时时处处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课余和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不得相互追逐打闹、打架斗殴,大同学不准欺负小同学。更不要到不安全的地方去玩耍。
5、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准到无证小店、摊点去购买食品和零食,需要就餐的学生一律在学校食堂就餐,不得在校外小吃摊上就餐。不吃过期、霉变食物,谨防“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6、要注意心理安全。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和互相理解,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同学的不同个性;也要富有同情心,看到同学有难,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同时也要正确评价自己,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
7、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8、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后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
9、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早上学生 7:30 到校(最早不能早于 7点 00),下午放学时间4点50分,不许在学校逗留。在校期间所有学生不得随便外出校园,需要外出校园的给班主任老师请假,班主任同意后与门卫联系方可离校。请你们回家把作息时间告诉家长,按时接送你们上学、放学回家,不要提前把学生送到学校,以免安全事故发生。
10、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保持校园环境卫生,遵守学校安全纪律。
二、注意交通安全 现在的交通发展比较快,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非常多,在此有必要提醒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在上学、放学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交通安全。我提倡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上学和放学安全,在上学和放学时要抓紧时间,不要在路上玩耍;
2、更不要在公路上乱穿,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右边的人行道;
3、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
4、不在马路上踢球、追逐;不满12周岁的不骑自行车;
5、年满12周岁,父母已经同意你骑车的同学要注意,骑车前检查自行车的刹、铃、车胎气等是否完好。做到骑车不带人,不并排抅肩搭背,不在公路上骑飞快车;
6、上学放学途经山间小路时应尽量结伴而行,不做危险活动,避免意外伤害。横过马路(街)或通过十字街道时,要走交通部门设置的专门穿越道,如斑马线、人行过街(公路)天桥和地下通道。并注意红绿灯信号标志:红灯停,绿灯行。
7、乘坐汽车、火车时要坐好扶好,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不搭乘货车、拖拉机等非载人营运车辆。拒乘超载超速车。
三、注意活动安全(一)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试电器外壳,更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2、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要及时报告,请专人检修,切勿乱动。
3、万一遇有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并立即报告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实施抢救。
5、远离高压带电体。不要接触电杆掉下的电线,不要攀变电器平台,不要攀电讯发射塔,高压输电塔,不要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钓鱼等。
6、打雷下雨时不在易导电的物体下躲避。雷雨时尽量避免或减少野外活动,路遇雷雨不要往高处走,迅速寻找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或低洼处躲避;不要携带雨伞等金属物,应双脚并拢抱头蹲下,以防止跨步电压的伤害和有效减少被闪电击的概率。
(二)防止落物伤害
1、不进入建筑施工现常
2、起重装卸、吊运用设备的下面严禁站立、通行和玩耍。(三)楼道安全
1、上下楼梯时有序缓慢右行,要听从值班教师的指挥,严禁拥挤,特别是发现有人摔倒时,应立即停止上下,迅速将摔倒者扶起。
2、不在教室里打跳,翻越门窗;不在走廊上追逐嬉戏,身体不靠栏杆且使身体重心外倾或用力拉扯栏杆,不在走廊上“齐步走”造成共振,以免损坏楼板。
3、不要把球带到教室,在走廓上踢球,也不要在走廊扭打、推搡,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弄碎,玻璃 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希望有这种违纪行为的同学要立即改正。
(四)严禁学生将棍棒、刀具等各类尖利物品带入校园,更不得带进教室;学生在使用小刀、圆规、铅笔、钢笔等学习用具时,要注意安全,以免误伤自己和他人。
(五)外出游玩
1、外出活动要有教师或家长带队,身体有病同学不要勉强参加。
2、最好是当日去,当日回,未经监护人许可,不得在外宿营。
3、外出游玩,牢记家庭住址、电话、父母工作单位电话。
4、外出游玩,若遇歹徒抢劫、以大欺孝以强凌弱等人身侵害、伤病的情况时,应立即与公安、医院等部门联系,并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
5、在上学、放学途中以及节假日在家中不要私自下河塘洗澡,以免发生溺水事故。如需下河塘游泳,必须要有家长陪同。当你发现有同伴落水自己无力救起时,要立即呼喊大人施救,千万不要自己施救,以免造成新的溺水事故。
6、被狗咬伤后应立即送医院处理伤口,若远离医院可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对伤口流水冲洗。
7、被蛇咬伤千万不要惊慌,应迅速用手帕、皮带、绳索等物在距离伤口3-5厘米处绑扎,以减缓毒素扩散速度。
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在家遇生人,不要轻易开门。如不速之客来访时,要先查明身份再开门。如果不能确定身份,就打电话向父母询问,或求助邻居。
2、没有家长或老师的安排,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去看展览、拍电影、做广告等,更不能到陌生人家里去玩。
3、如果在路上遭坏人抢劫,不要冒失地与他硬拼,可先把随身带的钱物给他,并尽量记清坏人的身材、面貌、口音和衣着特征,争取安全脱身,然后迅速报案。
4、如果遭坏人绑架,要沉着冷静。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再想办法给家人或警方报信,还可以在沿途抛下书包里的文具,书籍以及随身所穿的鞋、帽等,给家人或警方留下线索。
五、注意家庭安全
1、同学们在家不要自己随意使用一些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要在家长指导下正确使用,不能麻痹大意。家里的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不要擅自去动。还要注意防盗。
2、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长辈知道,告诉他们,你和谁在什么地方玩,要注意时间,不要很晚回家,以免父母担心。双休日,不要到学校玩耍。
总之,我希望同学们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同时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做到学习和休息两不误。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安全”二字,永记心中,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努力养成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文明守纪的良好生活习惯。
老师们、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也是最宝贵的,而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生命只有一次,而又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我们一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时时刻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祝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安全的港湾、和谐的家园;让安全的警钟时常激荡在我们的耳畔;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拥有美好的每天!谢谢大家!
第五篇:小学科学讲座稿
让科学课把孩子们变得聪明起来
党寨中学
胡桂荣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小学时有初步的感知,初中学学习这些内容就不会那么难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想: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方法:(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五年级下册:探究物体的浮沉一章:第一课时,木块、塑料块在水中的浮沉;第二课时,探究橡皮泥的浮沉;第三课时,探究马铃薯分别在盐水、清水、食用油中的浮沉;第四课时,造一艘小船。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儿童循序渐进地亲历这样的探究过程,他们的手灵活了,眼睛会观察了,大脑会思考了。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浮力,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的大小,怎样应用浮力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以及要常常用到的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猜想与假设等过程技能。(注重的是过程,他们的手指做过实验,他们的眼睛观察过实验现象,他们的小脑袋思考过科学问题)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例如:三年级上,“认识植物”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去认识校园里大家最熟悉的几种树木,几种花草;认识动物,可以到草坪,认识蜗牛、蚂蚁、蚯蚓等。让学社进入大自然,享受阳光科学。认识小金鱼,可让学生把家里的金鱼带回来;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以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三年级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学生可阅读初二物理“物态变化”,进行学科渗透。作业也可以形式多样:用温度计测量一天的气温,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然后会出柱状图;可以观察记录一个月内月亮的圆缺,位置,并画出月亮的形状等趣味性强的作业。
三、小学科学课对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后续学科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中:生硬的产生、传播、高低、强弱;五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物体的热胀冷缩;六年级上册:杠杆、滑轮、斜面、电和磁等内容都是初二物理、初三物理要学的内容,若学生在小学时有初步的感知,初中学学习这些内容就不会那么难;三年级下“植物的生长”一章中,种子、种子萌发、幼苗、茎的长高、开花、果实植物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特征,需要的条件等生命科学是初一初二生物课的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有初步的感知,初中学学习这些内容就不会那么难;(六下)“地球的运动”一章中,昼夜交替,月相变化;四年级上“天气”一章,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四年级上“溶解”一章,食盐、面粉、高锰酸钾、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六下铁定生锈,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等内容是初三化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有初步的感知,初中学学习这些内容就不会那么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探究这些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升入初中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就容易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儿童的智慧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所以让所有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看似简单的探究活动虽然不能形成什么高深的理论,但至少他们的小手接触过科学器材,他们的眼睛观察过科学现象,他们的小脑袋思考过科学问题。将来,他们升入初中学习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就不会困难。
四、小学科学课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年的反复实践说明,教师的成长既靠来自外界的帮助,更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发展自己,努力学习和钻研,才能得到外界的帮助,获得自身的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家更应该加倍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1、做一个知识的多面手
小学科学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分科教学,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即教师们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占有足够的科学事实材料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科学表象储备;占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理论,还要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科学教师要具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
从科学教学实践看,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对科学教育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3、科学教师应对科学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
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小学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常见的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三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科学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和表达交流等探究方法。只有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5、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应了解教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科研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科研的能力。教师不要轻易放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研究法,按照教科研的研究步骤:发现问题、鉴定问题、文献研讨、设立假说、拟定计划、实施行动、评价结果的顺序,开展教科研活动,去探索教学现象和教学规律
五、我校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与开展
1、领导高度重视,细化管理
二0一一年八月,国家给我校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学校领导和任科学课老师们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小学科学课终于能做实验了”。彭校长立即让后勤处开辟出两间教室,一间作为仪器室,一间作为实验室,并派专门的老师作为实验员进行管理。校长管理理念:可概括为三个“一流”即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应用。四个“比一比”即比谁管理得好,比谁服务得好,比谁应用得好,比谁开发得好。五个“管理”
一、精细管理: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摆放有序,取用方便。
二、过程管理:记录认真,表格齐全;装订规范,保存完好。
三、规范管理:财产清楚,账目相符;及时报损,按时补充。
四、科学管理:体现专业,讲究标准;试验规范,注重程序。
五、应用管理:高频使用,服务到位;开发探究,创造应用。
仪器室和实验室精心布置:实验员拿出布置方案,经校长审批后方能布置粘贴。在粘贴过程中,彭校长亲自把关,画面的内容、粘贴位置、距离尺寸,以及仪器柜上的标签、柜号的颜色、位置,内容都要细细过目。他甚至知道哪个柜子上的标签距离没贴合适,哪个柜子的某一位置上的一小块疤痕没擦掉。布置实验室就像布置结婚新房一样认真仔细。
仪器室和实验室严格管理:立即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拿制度规范人。主要制度有:《仪器管理制度》、《仪器借用制度》、《教师借用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使用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一切严格按制度办事。建立各种表册:仪器借用通知单、实验教学原始记录表、实验事故报告单、教学仪器损失报告单、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等,由任课教师和实验管理员认真填写,落档保存。
实验室高频使用:科学课必须在实验室上,任科学课的老师每周一次公开课,每学期一次评优课活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的实验员之间展开竞争:即比谁管理得好,比谁服务得好,比谁应用得好,比谁开发得好。
2、实验员认真负责,热情搞好服务工作:保持仪器室、实验室卫生干净整洁;按照上课老师提供的实验通知单提前摆放好实验器材;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填写好各种表格和表册;每学期结束,对填写的表格表册整理落档;实验员定期做好实验仪器的维修与保养;对已损坏的仪器要定期申请报废;对于差缺仪器定期申请购置。
3、实验室开展情况:
(1)设置科普宣传橱窗、科技活动室、科技成果展示室,为学生提供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并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必要的科技制作器材和设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微机室等场所在课余时间要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开放。学校的广播站、网站要定期开设科普节目,宣传科普知识,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
(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在学年初制定当年的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每年围绕全国、全省重大科普活动主题(科技周、科普日等),至少组织一次以上的全校性科普活动。平时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科普活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传播活动、小小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等普及性科技活动。
(3)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车模、航模等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支持鼓励学生申报发明专利,要把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表现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4)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上好小学科学课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最为重要的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认可,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课教学的主流。上好科学探究课,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本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所以:
1、情境要指向学生未知的新事物;
2、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杠杆》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要处理好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要有所预见,并有应对预案。
2、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决定探究方向。
(三)制定探究方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有教学计划,一家企业也有营销计划,同样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为了自主探究、顺利有序地进行,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了保证。当然学生初次设计,很难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但教师可有意识地作指导和训练,比较几个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师生一起评议优劣各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拨的作用。
(四)实施探究
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一般不要求学生在本环节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只是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探究、亲历探究的机会。
(五)展示与交流
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六)拓展与创新
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就是一堂优质课。
教育,如果换一种方式,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媒体,换一个位置,只要与学生亲密接触,只要让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就会变得聪明起来,成功与收获将很快走进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