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19-05-15 14: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一、课题设计理念

从教学效果看:近几年来,学校一直积极倡导老师们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想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提问。而一节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在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好了,这堂课至少成功了一半。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从学生发展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更向我们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从教师发展看: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而我认为有效提问是教师增长专业能力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的能力,以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本课题界定

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要统帅全文,有深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体现分层教学,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不是老师说出标准答案,而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调动各种能力来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四、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种情形:教师为了表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节课竟提问了上百次,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教室里数不清的小手在乱晃,真叫人眼花缭乱;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地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是不准确?不完整?还是答非所问?答对的学生对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

由调查可以看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提问一项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低效、无效问题,更多的随机、随便的提问,不经思考,不加琢磨的一问一答。这样的课堂提问真的让我们望而却步。

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孩子思考,而是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的进

行下去,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教师在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这样导致学生考虑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

2、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受传统教育观中“不鼓励学生质疑”的影响,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的评价、表扬赞赏等低层次的应答方式居多,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不可能引导学生拓展和加深讨论,使师生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学生,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倒不问;一看就明白的也问,无需解释的还要问。教师提问过多,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低质量的提问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构成挑战,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们大多数的问题停留在知识水平,需要学生理解、应用和分析的问题占少数,对学生创造性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类问题少之又少,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非认知水平问题更是凤毛麟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的总体水平还偏低,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缺乏情感的激发。

3、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所提问题脱离学生的经验和水平,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提问应具体明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但更不能提太过于玄奥的问题,成为学生怎么思考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学生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我们有的教师不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茫茫然,不知所答。

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儿童回答,用“能干”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学生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学生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学生。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学生在参与。有相当多的学生,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原因是“不想说”、“不敢说”,甚者“老师会请××说的”,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在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上百次,且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想,一堂课就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2-3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50—60个问题,一问一答,问题多而质量低。往往是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竟然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就像反问句一样,一般不需要学生思考,更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就可根据教师暗示的语气随口附和出问题的答案,其答案已隐藏在提问之中。如“你不觉得他的解答有误吗?”“难道说他这种行为还值得你学习么?”这就是我们经常批判的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课堂提问不能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有时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简单问题,充斥教学始终。其实这大可不必,它不仅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深度、广度。

6、控制问题的答案,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更多的提问,教师在潜意识中,总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甚至表述方式也要求完全一样。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稍有不符时,教师更是使尽浑身解数,竭力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左提示,右提示,围追堵截,坚决要把孩子丢进圈套里。更多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学生答错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评价。结果,整个课

堂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

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五、小结

放眼当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一

高中生物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和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使广大生物教师提高课堂提问的效度,增加学生的语言产出,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课堂教师提问作为切入点,系统的研究高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并试图通过分析,对教师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提出背景及理论基础,然后主要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研究,旨在运用定性描述法和定量研究法,清楚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并经过认真分析现在高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的优势及误区,然后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对教师发展从问题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题设计理念

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想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提问。而一节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在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好了,这堂课至少成功了一半。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从学生发展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更向我们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从教师发展看: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而我认为有效提问是教师增长专业能力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方法,作为生物教师,应具有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的能力,以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本课题界定

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要统帅全文,有深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体现分层教学,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不是老师说出标准答案,而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调动各种能力来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生源差不多的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四、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种情形:教师为了表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节课竟提问了上百次,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教室里数不清的小手在乱晃,真叫人眼花缭乱;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地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是不准确?不完整?还是答非所问?答对的学生对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由调查可以看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提问一项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低效、无效问题,更多的随机、随便的提问,不经思考,不加琢磨的一问一答。这样的课堂提问真的让我们望而却步。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孩子思考,而是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教师在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这样导致学生考虑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

2、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受传统教育观中“不鼓励学生质疑”的影响,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的评价、表扬赞赏等低层次的应答方式居多,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不可能引导学生拓展和加深讨论,使师生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学生,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倒不问;一看就明白的也问,无需解释的还要问。教师提问过多,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低质量的提问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构成挑战,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丧失。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们大多数的问题停留在知识水平,需要学生理解、应用和分析的问题占少数,对学生创造性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类问题少之又少,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非认知水平问题更是凤毛麟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的总体水平还偏低,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缺乏情感的激发。

3、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应答机会分布不均。所提问题脱离学生的经验和水平,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提问应具体明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但更不能提太过于玄奥的问题,成为学生怎么思考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学生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我们有的教师不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茫茫然,不知所答。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儿童回答,用“能干”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学生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学生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学生。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学生在参与。有相当多的学生,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原因是“不想说”、“不敢说”,甚者“老师会请××说的”,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在如今的高中生物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上百次,且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想,一堂课就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2-3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50—60个问题,一问一答,问题多而质量低。往往是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竟然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满堂问”在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就像反问句一样,一般不需要学生思考,更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就可根据教师暗示的语气随口附和出问题的答案,其答案已隐藏在提问之中。如“你不觉得他的解答有误吗?”“难道说他这种行为还值得你学习么?”这就是我们经常批判的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课堂提问不能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有时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简单问题,充斥教学始终。其实这大可不必,它不仅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深度、广度。

6、控制问题的答案,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更多的提问,教师在潜意识中,总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甚至表述方式也要求完全一样。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稍有不符时,教师更是使尽浑身解数,竭力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左提示,右提示,围追堵截,坚决要把孩子丢进圈套里。更多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学生答错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评价。结果,整个课堂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五、小结

放眼当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探微(新)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免不了提问,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教室几十个孩子,肯定会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设定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那么,语文教师为课堂教学设置各种问题,有什么讲究吗?它的形式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设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本文结合宜昌及外地几位教师的成功教例,根据本人的经验及理论学习,拟对这些问题做个初略分析探讨。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陈启艳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当学生初步阅读该作品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课文描绘了几个地方的雪?你喜欢哪个地方的雪?表演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这是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准备解读文本内容,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景语即情语”的特点。可以看作深入阅读、培养“无法言传的语感”的起始步骤。它是从上一个初步阅读熟悉课文内容后,将在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寓意时而设的问题。它与陈老师为该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情结”。本课目标设计有三个,其中一个是“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理解文中描绘的雪景图”,另一个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深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教学重点是领悟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同时,老师考虑的学习方式是“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显然,教者这些提问都是根据这两个教学目标与重点及事先考虑的学生学习方式而精心布置的,它也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要求的。

课堂教学内容及具体环节步骤的设计,无论它欲直先曲,还是多么花样翻新、跌宕起伏,但始终不能够脱离该课文、该节课所确定的目标与重点,只有围绕目标与重点的“问”与“导”的有的放矢,“帮助学”“指导练”(董菊初语)的教与讲的作用才称得上正确发挥,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这个教学最高、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汇、篇章、字句、声调时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凭借语言文字“打通”语言文字触及作者之心;学得习得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知识主体。

其次,课堂提问必须考虑难易程度相对适中。

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从“默读‘提示’(权威的阐释,笔者注)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到最后“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总计有近二十个问句,可以说前一个小问题引出后面的小问题,后一个小问题解答又导致新的更新层次的小问题产生。《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内容情节读懂并不难,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可以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所以老师开始就从提问进入教学“课境”,设计若干个简单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层层关联,一环套一环,一环紧一环,最后问及学生“那个小孩”在该故事中的“作用”,即最后破解文章主题的外衣,真话与假话,行骗与出丑。它可以让学生在这则近似笑话一样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假的终究是假的,丑是不能够代替美的,丑是客观存在的,美也是具有社会共同标准的。它深刻揭露了人性的悲哀,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也嘲讽了普通人被扭曲的精神。从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后面也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十一中王皓老师在讲授《吆喝》一课时,从“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到最后“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也总共设置了二十五个以上的问句,每个前面的问题设置总是为着后面问题的逐个产生,前后各个问题本身及回答内容不仅是形象的,彼此间也是逻辑联系着的,顺序不可颠倒或某项阙如。宜昌学生和武汉学生对北京的一些饮食文化恐怕并不是太熟悉,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则从提问“叫卖物品”涉及的“行业”开始,这样学生就当然容易感兴趣也方便理解了,且为后面循序提问做了个精彩的开端。她的二十五个以上的提问,每一个难度都不大,主要是顺着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在教师激情饱满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与美妙,无论在宜昌讲课,还是在武汉讲课,学生都从她的《吆喝》中品尝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初中学生的认识是一个正在发展,由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阶段进步为与逻辑思维并重发展的时期。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又略呈阶梯性状,教师提问应该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思维和思想认识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问应该针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尊重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决不能老师越俎代疱,以自己的观点完全代替学生的认识,以自己一名教者或鉴赏者的价值取向代替本应由学生“习”得的认识。另外,前述及“教例”中的提问基本属于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未针对个别发展差异的学生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须根据一些特殊、个别的学生情形进行问题设计(如果只是在本班教学)。

最后,课堂设问必须做到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周益民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开始让学生通过上十组反义词的练习,如虚假、虚伪、假意与真实、真诚、真情等,接着问“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说说看,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由这个提问,通过前述语言形式练习层次升华到它的意义层次,即从这几个词的单独练习进而延展、切入本节课学习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清楚皇帝及一帮大臣们为什么会“骗”,彻头彻尾的骗人的。从周老师的第一步“聚焦:撩开虚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转述:体味人物的内心”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必然性,不撩开虚假的一面,则不能够体味出人物的极端丑恶内心;只有撕开假面具,才能发现人物灵魂的丑恶。这两个步骤之间不可颠倒,更不可缺少。再从教学课堂中窥察,如第三个环节“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实”,当学生们说到因为“爱美”过度的时候,老师则因话利导:“哪里过度了?”学生们说,“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连军队都不关心了”“不理朝政”“因为钱财、官职、荣誉说假话”等,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些,的确不错了,老师接着要学生推测,皇帝“骄傲地游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皇帝及一帮大臣的虚伪,并想象到如此将误国误民的后果。

名家李镇西应邀在宜都向老师们意外而精彩地讲授《山中访友》时,(事先联系并不是讲这一课,因邀请方误使学生预习和老师准备讲的课不一致),当学生回答读懂还有标准,说出“联想”这个词一刹那,李老师立即接过话头问“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这不仅能够防止前面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因多而杂即将面临漫无边际跑离教学中心,也还能够导出后面课文中语文知识点,即作者凭借丰富联想与想象创造的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并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语感能力,从而导出下面一个提问。这个提问,还从另一面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机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回答必须注意发现它的课堂价值,即给教师的利用价值。该堂课是被宜昌语文界权威评价为“一节更真实的课”,因为是在李老师未事前准备下的授课,也是赢得满堂彩的课。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除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前提外,最好还顾及执教者本人一系列设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它们间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断,内部毫无丝缕牵挂,那么,教学各环节易显出生硬、死板、脱节问题,至少是不连贯、不和谐、不水乳交融的。前后设问间,应呈正反比较、互为表里、上下合缝、因果相推、并行不悖等诸项关联关系。从形式上看,亦谐亦庄,谐庄相间;亦简多繁少,舍繁就简,搭配合理。唯其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才具有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流于花样形式的虚帽。

综述,初中语文教师不论你在课堂上是为了展开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缜密设计提问,为了层层揭示课文内涵而频繁仔细提问,还是为了课堂气氛的变化而巧妙布置提问,为了防止学生知游无边而紧扣主题提问,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时科学提问,都必须认真考虑并极为尊重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答问的难易程度及前后问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这样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不切实研究好这些问题,那么不仅可能从微观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课堂气氛等,甚至可能严重破坏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效果事倍功半。

第四篇: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课堂提问的反思和策略

一、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黄爱华的一个专题讲座,他说有人统计过,某地教师在一节课平均提问题68.5个,也就是平均一分钟提一个多问题。因为提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常有如下弊端。

1.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有些学生只是随身附和,没有真正地思考。

2.控制答案,不求所解。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或者不断地进行所谓启发引导,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

马堤民族小学

吴诚忠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二是立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方法。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秦朝一统》公开课 丁艺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对于提高学习内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开展了“课堂有......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当前的课堂提问现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

    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5篇

    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什么把“课堂提问”作为教研活动来交流,那是因为它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活动的质量,对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

    课堂提问有效性论文(精选5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文笔小学 张玲丽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大岔学校米永霞 一、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烟台开发区芦洋小学丛彩艳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上,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控制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