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得-----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xiexiebang推荐)
教育心得-----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二篇:教师心理如何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教师不仅是充当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因此,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第一,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第二,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第三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定)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
对策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目前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通过数据能看到高居不下的离婚率,造成了每天8504个家庭一分为二。
目前,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是“教育欠缺”。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孩子的品格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都是来自与家庭教育,因此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时原本要父母双方来共同承担的教育,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可能会出现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因此,积极开展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工作就是我们教育人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孩子缺乏自信、冷漠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现象十分明显,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单亲家庭中孩子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他们对许多事情都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别人是不是不信任自己,对他人产生怀疑,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因父母离异并由此而带来对父母及周围成人的不信任感。他们内心的问题不愿意向父母或其他成人诉说,这样使其交往减少,交往减少又强化其认识上的偏差,结果使幼儿自卑、抑郁、孤独,心理健康严重受损。
(三)有明显的恐惧感、悲伤感离异家庭的幼儿特别易怒,有明显的恐惧感、悲伤感。他们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为此,他们常将这些归罪于父母,甚至痛恨双亲,特别是当离异中的某一方常向幼儿灌输另一方是多么坏的信息时,这种痛恨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离异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常大起大落.较多恐惧,焦虑,忧郁,悲伤等情绪,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
(二)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
(三)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家庭内部气氛的不和谐是导致单亲家庭孩子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在孩子的眼里,家庭中的欢声笑语少了,父母对自己的百般呵护少了,感受到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巨大压力。由于经常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家长应做到
1、摆正心态,调整不良心理情绪。
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如果单亲家长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那么将对子女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因此,单亲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痛苦的现实中走出来的,面对并解决新问题。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逃避困境,用坚 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的缺损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损,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因此对单亲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加强理性,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不要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种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因此,单亲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子女学会自信、自立、自强。
3、家长要对孩子给予理解。
首先,家长自身要明确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端正对孩子的看法: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要让孩子理解离婚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学学美国人对孩子说离婚的方式:爸爸妈妈会像以前一样爱你,只是不再爱对方了,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与你无关,你要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特别要强调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对孩子说“你爸爸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4、要保证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
家长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倍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5、再婚也是让孩子得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的很好的方法。其实现在继父(母)基本都能够视另一方的孩子如同己出,只要再婚的双方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再婚家庭是很多的。孩子应做到
1、坚强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亲家庭的生活状态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亲子女能否抱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单亲子女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心理调节,重新振作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遇到挫折或困难,要向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寻求帮助。此外,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诚恳、乐观的态度多接触同学,多交朋友,和同学老师取得心灵上的沟通,相信老师和同学也会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你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从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之中。
2、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业余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能扩大知识面,在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单亲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单亲子女活动的积极性,转移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而且可以使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闪光处,为建立自信心提供良好的机会。学校应做到
1、了解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潜在的才能才会被发挥出来。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校园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子女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单亲家庭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仅要使单亲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还要教育其他同学与同龄伙伴间建立正常交往关系。另外,应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要剖析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疏导,矫正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使其养成自信、自尊、自助的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奉献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1.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父母做沟通,说服其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孩子摆脱心理困境。2.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对待孩子的错误言行,要坚持正面教育。
3.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而言更加敏感,在这方面,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多鼓励、表扬。4.帮助孩子形成对离异这种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有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教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应帮助他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通过以上措施能让孩子提高自信心,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之,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只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就一定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篇:教学 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比较头痛的问题
浅谈课程改革中的课堂常规教育
柳林县柳林镇中心校校长——朱国平
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人们在经历了茫然、质疑后逐渐适应,并在实践中寻找出路。然而在日常的执教、管理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课堂常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比较头痛的问题,也是应该特别重视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中心校的一贯作风就是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特别是一年级开始带的学生,首先的课堂常规教育一定是要牢牢抓住的,最起码的学生课堂常规规范准则要求学生们都牢记在心,并且坚决按照要求自觉地执行。可是这样一来,反而导致很多的孩子变得一成不变,死板得很,甚至影响到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一点都活不起来。这又似乎有违背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各项要求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中心校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优秀教师讲公开示范课,并组织部分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活”与“死”进行了研讨提出以下建议:
1、课堂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就又面临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
那干脆就放养式的放任自由。片面地去理解去落实这个“活”,“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就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前提内容之一,贯穿渗透,呈现在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我中心校课改教师高翠连如果在一节课堂当中,常规还没有落实下去的话,这一节课她宁愿先放下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内容,先要把我们的常规教育落到实处了才开始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说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3、课堂教学当中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也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
了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我们的教学任务,那这样的“活”也就失去真正的意义了。教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学生们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一步步,有层次的,有计划性的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课堂常规教学必须规范训练。要让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讨论时遇到问题相互评论、评议时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服从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并可以听后自己马上参与其中去补充差异或者说是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比如说一节英语口语训练课,有了这样的有规范的方式,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聆听英
是怕学,失去学的兴趣和发言的勇气。
5、课堂常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我中心校个别教师也会有头痛的问题,就是在我听课中经常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学生呢很想表现给老师看,让老师注意到自己,这种现象给教师带来的是许多担心、许多困惑和少许的欣喜。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作,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同时它又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这样一来,教师自然就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担心、许多困惑了,惟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学生插嘴现象而自己没能很好的调控而导致课堂乱了起来。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教师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教师应该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这样一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又将面临着一次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而且这挑战还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是没有预想预设的,是突如其来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探讨并倡导很多教师的经验,得到
新课程改革给我中心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时机,我中心校决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常规,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让课程改革之花常开不谢。
第五篇:《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唐河县星江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婚姻法对离婚也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绝对离婚数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万对达到2008年的226.9万对,而这一年全国共有1049.9万对结婚,比例达到1:5.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就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占2/3强,我校离婚家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本校18个教学班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3%以上,最为典型的七(1)班,61名学生中离异家庭学生数达到21人,占1/3多一点,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往往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孩子部分性格张扬;部分比较孤僻,不合群;遇事紧张、自卑感强;学习缺乏信心等,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的研究也表明:离婚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次心灵的手术,震动很大,它对儿童的生活、认知、情感、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现状,关注这些离异家庭学生改善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面对新式的家庭结构,加强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完整的母爱及父爱,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外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教育理论方面有许多的阐述,但还没有形成实践机制付诸行动的也较少,因此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应用价值的研究,针对我校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作一次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指导孩子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设想通过对我校离异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个案追踪调查,探索如何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改善不良亲子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离异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最终要还给离异家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转化和现实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而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下滑,心理出现异常。因此,学校只有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找到自信,健康的成长
在本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并经常鼓励,保护其自尊心,提供宣泄的机会、场所和氛围。对待这些学生能
够理解,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且能够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欢乐。面对社会上离异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旨在创设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协助离异家庭学生学会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现在并接受自己目前的环境。
三、课题的建构:
(一)课题研究依据: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2)学习、生活没有自信,总是很茫然(3)社交能力差(4)做事冲动,一意孤行(5)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变革市场竞争,让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受到冲击,给每个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离异家庭学生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使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背负的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这样产生的。我们此处所强调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属于离异家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耐心地与学生沟通。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在教师的帮助下调节心理偏差。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多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感受集体的关怀,使他们的心理良好成长。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
2、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陶冶情操。
3、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能力,较强的交往能力等。
4、培养学生有爱心的情感教育。(三)研究内容
前期的调查主要包括:
1、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家庭的变故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
2、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自信心、在校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内容:
1、调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产生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
2、学校如何与家庭合力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实践研究。
3、探索出一套适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4、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重点转化教育。关注学生教育后的效果。(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这将是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经过、原始想法、效果的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症结,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2)经验总结法。课题参与教师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平时注重积累经验,探索有效措施,寻找适合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3)观察法。采用科学观察法,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研究者将运用多种观察法的类型,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这类学生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4)调查法。研究者对在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情况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充分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5)文献及理论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组织与学习。对调查班级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初步分析。成果形式:问卷调查总结表。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深入开展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的宣传与发动工作。以所在班级为单位,建立在校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跟踪档案,并做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形式:典型教育对策案例。
(3)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1月)召开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安排会,组织人力就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汇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和论文。
(4)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2月)取得成果展示,集成典型安理分析及教育策略档案。拟定汇报资料。
(六)研究过程 l、案例分析
组织调查在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在校94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其他家庭学生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课题组老师各自选取本班1——3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离异家庭学生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
2、确立研究人员和跟踪对象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待缺乏家庭爱的离异家庭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准确地弄清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
3、课题研究的拓展——班级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
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问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从理想、道德、习惯、容貌、心理等方面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课题组老师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七)、教育对策的提炼
l、爱,要理智和适度。离异家庭学生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于是我们有些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总怕孩子受委屈,总想用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补偿上,结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甚至在达到他们的某些要求时,还会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为理智和适度的爱应当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知道自己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2、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离异的家庭,承担孩子抚养教育的父亲或母亲应当明确这样一点,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我们有些家长,在离异后不允许或限制孩子去看望另一方,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理智的做法是给孩子这种自由,让他们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3、要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正常的交往。据了解,有些离异家庭学生有自卑心理,很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很怕与人进行交往。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1)开展谈心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坦诚谈心,增进了解,疏通心理障碍,鼓励离异家庭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以诚心感化学生,在转变学生上能取到良好作用。
(2)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利于沟通协调家庭关系,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方法不仅对离异家庭学生有较大作用,对其它各类学生的教育大有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家访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有更
佳的效果。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老师感到写论文有内容可写,再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论文质量大大提高。
(4)通过课题组大量的辛苦工作,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还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八)总结与反思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离异家庭学生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要特别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好离异学生的家长工作,没有他们的参与,学生很容易反复。
4.不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
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5.我们得到了成长与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6.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离异家庭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离异家庭学生中,转变大的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占35.2%,没有转变9人,占26.4%。
7.在离异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九)、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探索的方向
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毕竟是教育的“第一难题”,在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也感到教育问题的三个“艰难”:一是稳定教育艰难。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很容易随着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氛围影响,产生思想情趣的波动;二是跟踪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生活环境不稳定,跟踪教育十分艰难;三是协调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心,使孩子流离失所,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有待加强。
今后探索的方向:
1、广泛呼吁,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监督和教育,使离异家庭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处处得到关爱,时时获得温暖。
2、继续关注孩子,建立成长导师档案制。
3、探讨祖辈如何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
夏建立
成员:
冯亚华
鞠华
郝身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