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法律常识
校园法律常识
——新教师入职培训学习心得
关于校园安全的认识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崛起的希望,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然而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我们。是学校的失职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悲痛。
关键词校园法律安全
正文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44万,每天有近40名学生死于非命,而且近年来这个数字有增无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都有整个班的学生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这是什么样的情景。
2000年11月13日,山东省平邑县五台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下晚自习时,因为楼梯电灯不亮,个别学生跌倒,导致后面大量学生挤压,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
2001年3月6日,江西省万载县潭埠镇芳林村小学发生一起校园爆炸案,一栋教学楼被拦腰炸断,42人遇难,其中37人是刚刚领到新学期课本的三四年纪学生。
2006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2011年3月8日至5月4日,短短57天内,海南各地就有17名学生溺水死亡。......像这样的案例简直就是不胜枚举,让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都不忍心去看。安全重如泰山,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没有安全 一切都是空虚的,是飘渺的,是幻想的!然而,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报导。在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后果不仅直接造成学生的人身伤亡,而且使无数个幸福家庭片刻间支离破碎。学生交通事故、中毒事件、意外伤害事件的不断增加,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望校生畏,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家长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被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学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法律规定学生的权利包括:
1、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2、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我国《未成年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为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
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三十五条 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有害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需要标明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未成年学生的生存权、生命健康权、安全权等提供里法律保障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学生中出现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在家长和学校教育管理“盲点”上出现的: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甚至带着孩子违反安全常识;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安全意识淡薄,学校虽然进行了教育,但是对校外安全管理鞭长莫及。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但仅靠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显然捉襟见肘;很多家长建议出台一部校园安全法规来弥补安全“盲点”上的空白,规范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界人士也普遍认为,在增强学校、家长、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校园安全立法,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多为人大代表也提出来《校园安全法》的立法提案,我们也期待着这部法律的出台与实施。
虽然有法律的保障,但是屡屡放生的学生意外事故告诉我们这还不够,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也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作为学校的老师,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个文明市民,在遵守生活安全方面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家长和学校要共同督促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养成文明乘车、文明行路、互助互爱的好习惯,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全面的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
然而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都懂,同样一些学校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大有谈“安全”色变的味道。“禁止学生到山塘、江河游泳”“禁止学生提前到校”“禁止学生在双休日到学校足球场踢球”“禁止学生春游、野炊”等等诸如此类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行政的“紧急通知”把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窒息得死气沉沉。可安全工作并未安全,学生伤亡现象时有发生。那些“制度”和“通知”倒成为一些负责人推卸责任的材料。制订和完善各种安全制度是应该而且是必需的。可一旦矫枉过正,势必会与学生的成长,与目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相冲突。我们一方面提倡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自然,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另一方面又在“安全”的重压下,采取这个“不准”那个“禁止”等种种措施限制学生的活动与自由。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又该如何着手呢?如果我们学校把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教会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中小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那么“马后炮”式的“紧急通知”肯定可以少发一些。
我们也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校园安全问题我们也将考验我们。
第二篇:法律常识
误工费
(1)定义:指赔偿义务人应当向赔偿权利人支付的受害人从遭受伤害到完全治愈这一期间(误工时间)内,因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而实际减少的收入。
(2)特点
1.受害人的收入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
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受害人在遭受损害后,其损失的误工收入会因人而异。2.计算的依据各不相同。
因行业和岗位的不同,以及受害人是否就业的不同,收入方式的不同,对于误工费计算的依据,也是因人而异。3.具有一定的推绎性。
一般而言,应当以受害人在遭受损害前某一时段,能够正常工作、劳动可能取得收入作为参照或者依据。而对于该时段的可能收入,也只能根据一定客观数据,在排除对其收入产生不利或者有利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推算。
(3)时间计算
1、非持续性的误工
这种误工的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2、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
这种误工的时间从受到伤害耽搁工作之日计算至定残之日的前一天。
3、受害人因伤害死亡的
从侵权行为开始计算,至受害人死亡之时止(或有的因受害人死亡不计算误工费,因死亡赔偿金已补偿预期收入)。
(4)证据需要
证明误工费数额的证据方面,一个是收入状况证据,一个是误工时间的证据。
收入状况证据内容可以包括:
1、具体的收入水平数据;
2、没有固定收入的可以提供一段时间(前三年)收入状况证明;
3、没有固定收入的还可以提供所从事行业的证明材料。
误工时间的证据内容包括:
1、正常情况下,根据医疗机构的医嘱。即医疗机构应当签发医嘱,提出休息时间、需要营养和护理的时间建议;
2、工作单位可出具受伤人员误工时间的证明;
3、可申请司法鉴定机构对误工期长短进行鉴定,凭鉴定文书确定误工时间
(5)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119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17条第1款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第20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143条 受害人的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或者法医鉴定等认定。赔偿费用的标准,可以按照受害人的工资标准或者实际收入的数额计算
受害人是承包户或者个体工商户的,其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可以参照受害人一定期限内的平均收入酌定。如果受害人承包经营的种植、养殖业季节性很强。不及时经营会造成更大损失的,除受害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外,还可以裁定侵害人采取措施防止扩大损失。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50条第2项 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第50条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4条第2项 误工费: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没有固定收入或者无收入的,按事故发生地上职工平均年工资标准计算。误工时间可以按照医疗机构的证明或者法医鉴定确定;依此无法确定的,可以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害程度和恢复状况等确定。[1]
6、《侵权责任法》
第十六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1.。
保险赔付责任
(1)保赔保险的主要风险
1.基本风险。(1)碰撞责任。(2)财产损毁责任。(3)契约责任。(4)费用责任。(5)运费损失。
(6)人身伤亡的责任。
2.战争风险。由于战争引起船东在营运上损失的费用。3.罢工风险。由于罢工引起船东在营运上损失的费用。
4.辅助船舶的风险。作为大船辅助工具的附属船例如小渡船等引起的风险责任。5.集装箱的风险。由于使用集装箱或者在装卸集装箱时引起的第三者责任,包括碰坏码头设备以及造成其不能使用的损失。6.杂项规则(特殊风险)。对船东在经营业务时偶然发生的损失责任及费用,这属于一种特殊的风险。
(2)保障与赔偿责任保险的承保责任
保障与赔偿责任保险对被保险人的责任、损失和费用负赔偿责任。主要的责任范围有: 1.人身伤亡和疾病(1)因为被保险船舶或者其雇佣人员的过失或疏忽行为引起应由被保险人负责的人身伤亡和疾病的补偿。
(2)依法和按照契约规定应由被保险人负责的人身伤亡的疾病的补偿。
2.遣返、派遣及其费用(1)依法或按照契约规定应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被保险船舶上船长、船员的遣返或替工的派遣和遣返费用。
(2)为救助被保险船舶上的遇难船员的费用以及船员在海水中衣服行李的损失,依法或按照契约应由被保险人负责补偿的。
(3)为处理偷渡人员或运送被保险船舶上的伤员上岸进行治疗而产生的港口费用及其它必要费用。
3.碰撞及污染责任(1)由于被保险船舶在航行或整理上的疏忽造成他船或财产、物体的损失。
(2)被保险船舶漏油污染海面,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危害污染海面,由被保险人采取合理清除污染措施而产生的费用,或者是为了补偿政府清除污染而支出的费用。(3)被保险船舶漏油造成第三者的污染损害。
以上三点,均依法应由被保险人负责赔偿时,保险公司才予赔偿。4.其它责任 这项责任,其范围比较广泛。
(1)按照拖带契约,被保险船舶在被拖带时引起的损失。
(2)被保险人签订的保证或合同规定应由其负责的人身伤亡、疾病或货物及财产的损失。(3)清除残体或障碍物体所需的费用。(4)进行疫病消毒所引起的检疫等费用。(5)被保人应负的承运人责任。
(6)由于被保险船舶违反运输契约而不能向供货方收取的共同海损分担、特别费用或救助费用。(7)不能在船舶保险单项下获得足额赔偿的共同海损分摊、特别费用或救助费用的余额部份。(8)因溢卸、短卸、违反海关章程或船长、船员过失、疏忽引起的罚款。(9)因进行海事调查,被政府、港口有关当局扣留保险船舶所引起的费用。(10)与保险责任有关的法律费和施救等费用。
5.不负责的损失(1)被保险船舶本身包括家具、装饰、器具、储备、燃料、器材等损失。(2)延期停泊费和其他间接费用。(3)取消船舶租约所引起的费用。(4)提单规定的豁免责任。(5)船舶保险单所承保的责任。
(6)船舶战争险条款承保的责任和除外责任。
(3)保障与赔偿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限和责任限制
1.保险期限 保障与赔偿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限是定期的,因为它承保的风险比较多,具有综合性,因此一般都是一年期,到期再行续展。保险责任的起讫都是按保险单上载明起保日的午夜零时起开始到期满日的午夜零时终止,时间都是以订约地当地的时间为准。2.责任限制 保障与赔偿责任保险的承保责任要比船舶保险的范围广泛得多,因为它不像船舶保险那样主要是承保因灾害事故引起船舶的物质损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它还承保船舶保险承保范围以外的广泛的民事责任赔偿,特别是违反公约和侵权行为引起的赔偿责任,但是它也并不是什么都赔,它也有责任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险法规中规定的不赔原则同样适用。
对于保险法规中规定保险不应赔偿的原则,对保障赔偿责任保险同样适用,例如船舶不适航造成的损失与赔偿责任。
(2)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原则或赔偿限额。
有关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原则,如航东违反这些原因,保障赔偿责任保险也不予赔偿,例如,《海牙维斯比规则》规定船东对承运货物每件赔偿责任限额为五百美元,如船东赔偿时超出这个限额,保险赔偿责任保险也不予负责。(3)船东的故意行为。
由于船东的故意行为引起的保障赔偿责任。保障赔偿责任保险也是免责的。
第三篇:法律常识
【不当得利】
① 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宪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93年《宪法修正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0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必须经过()。
A.上级检察院批准
B.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意
C.本级人代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D.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第三十八条 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第五十六条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予以检举。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使用的非法单据予以收缴销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三条如下: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所得的款项,应()。
A.必须全部上缴国库
B.交处罚决定机关作办公经费
C.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列为本级政府财政收入
D.扣除行政处罚决定机关为此支付的费用后,剩余部分上缴国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第1款规定:“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返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刑事诉讼法 > 第二审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
(二)违反回避制度的;
(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四)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五十九条规定:提出上诉或者抗诉的理由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公务员法】
关于公务员惩戒,《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如下:
第五十五条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五十六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五十七条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五十八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五十九条 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第六十六条 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机关或与其他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一定层次的工作人员进行流动的制度。其方式是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调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助理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国家行政机关任职的人事行为。调任是取得或解除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一条途径。不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调动,可以取得国家公务员身份,并在经培训合格后,任职,但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不能调任。挂职锻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是国家公务员内部交流方式之一。其特点计划性,时限性,到基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任职。)
【公务员回避制度】
公务员法规定的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
(1)任职回避亲属 ①夫妻关系; ②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 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 ④近婚亲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
(2)回避职务 ①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②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包括上一级正副职与下一级正副职之间的领导关系。③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3)变通执行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职务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经济法】
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给丙。这样,法律关系的()就发生了变更。
A.主体、客体B.内容
C.客体D.主体
在本合同关系中,甲乙双方为合同主体,当乙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转给丙后,实质上是丙取代了乙的地位成为合同的当事人,而合同的内容并没有变化,所以本法律关系中合同的主体发生了变更。
【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附则规定,本法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条 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第十五条 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
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第十六条 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第十七条 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问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中止,必须是中止事由存在于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
A.三个月之内B.九个月之内
C.六个月之内D.一年之内
【行政法】
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依法行政原则所涵盖的具体原则的是()。
A.责任政府原则
B.职权法定原则
C.法律优先原则
D.合理行政原则
某县公安局民警甲在一次治安检查中被乙打伤,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据此对乙处以200元罚款。甲认为该处罚决定过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B.甲可以对乙提起民事诉讼
C.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可以申请复议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甲是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被乙打伤,甲是代表国家,而不是以其私人身份与乙发生了冲突关系,甲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并非民事主体问的民事关系。其医药费营养费和其他伤残的费用是由国家补偿的,不由乙来赔偿,也就不能转化为甲和乙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不应当选B。其次,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乙的行为侵害的是行政机关的执法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讲,甲不但不是行政相对人,也不是利害关系人,因此既不能提起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因此答案选A。
第四篇:法律常识
一、单项选择题1.法的共同本质()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B.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法是领导者个人意志的表现D.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2.法律渊源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法进行的分类,根据法律渊源的含义,我们可以把法律分为()A.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B.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C.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D.宪法、法律、行政法、条例等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议事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B.下级服从上级C.民主协商D.言论负责.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A. 爱国统一战线B.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 民族统一战线D.广泛的统一战线
5.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决定的。A.行政法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行政管理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C.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D.行政法是基本部门法
6.下列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有()。A.人民法院
B.国务院及各部委员会C.各社会团体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王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刑罚执行2年后,因确有悔改表现,某县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缩短为5年有期徒刑,这是对王某()。
A.从轻处罚B.减轻处罚C.减刑D.改判
8.某甲与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构成()。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9.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可以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
A.国家B.公民、法人
C.其他社会经济组织D.外国人、无国籍人
10.《著作权法》规定,演绎权属于()。
A.修改权B.发表权C.保护作品完整权D.著作财产权
二、多项选择题1.法的渊源有()。
A.程序法B.宪法C.地方性法规D.本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2.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
A.物,即各种物质资料B.非物质财富,或称智力成果、精神财富
C.行为D.法律事件3. 我国国家主席()。
A.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范畴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C.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D.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国家
4.下列是国家机关的有()。
A.最高人民法院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C.国务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的区别有()。
A.审理对象不同B.期限不同。C.审理的法院不一定相同D.提起理由不同6.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有()。
A.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
C.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D.行政行为不适当
7.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A.它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B.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C.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以上答案都不对8.我国刑法的任务是()。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9.《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0.民法上保护人身权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A.停止侵害B.赔礼道歉C.消除、恢复名誉D.赔偿损失
三、简答题
1.当代中国立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简述法律关系的涵义与基本特征。3.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是一些老百姓必知的,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我们应该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如今,法律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创业投资、邻里关系等各个角落,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即通常所说的“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不懂法,则法律意识淡薄,容易以身触法,害己害人。正如一段普法三字经所言:“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为了帮助读者轻松掌握日常必知必备的法律常识,以法律的思维理智判断世间的是非曲直,从而规范行为、明白生活、理智处世、合法维权,《法律常识全知道》汇总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2000个法律常识,通过案例、法律解析、法条链接3个板块,对我们在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合同纠纷、物业纠纷、房屋买卖租赁、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赔偿、消费理财、著作发明、刑事犯罪、诉讼程序等方面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使我们快速、便捷地找到法律上的解决办法,自己就能轻松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是个人、企业经营、家庭必备的法律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