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确课堂规则与常规读后感
《明确课堂规则与常规》读后感
申怡壮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中的一篇文章叫《明确课堂规则与常规》。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被吸引了,因为做为一名年经副科教师我的课堂管理存在着很大问题,急需在这个方面得到指导。
看完文章我首先思考规则和常规的区别,规则是一种制度,是形成一种秩序的前提,它针对一些大的严重的过失,它的惩罚相应的更严重,而常规是经常实行的规矩,它应该对常发生的事情关注的更多一些,它的惩罚相对较轻,较少,它是用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果违反最好的方法是反复告诉的正确方法。
就像文章里说到的不是学生不遵守,而是教师没有明确建立并持续强调一些规则及常规。文章中也提到规和常规是积极的方法指出学生应该怎么做,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和操作,首先总结我的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清楚,最好 朗朗上口,在新学期讲给学生。
坚持执行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都不一定能认真执行到学期结束,何况学生呢?是不是能想些方法经常提醒自己和学生,例如写到课本前页,课前读一读。
希望我和需要的教师都能认真思考并坚持这一方法,为学生和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二篇:课堂常规
一、前言
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进行正常体育课教学所必需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其贯彻和落实,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完成教学任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特制订本常规。
二、课前要求
体育课因其特殊性,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不准穿皮鞋、高跟鞋、塑料底鞋,不准穿西服、牛仔裤、大衣,不准戴帽子、手套、墨镜等有碍于运动的服装饰物。身上不得携带有碍活动和安全的物品(如:刀、剪、钥匙、笔等),并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三、作息制度要求
课前应提前5分钟到达上课地点。预备铃响,体育委员应立即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无故旷课,因故不能上课应事先请假(请假应有请假条,特殊情况,事后补假)。此外,上课时若擅自离课,按旷课处理。
四、上课要求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教师讲解,仔细看教师示范,并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动作要领,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队形、顺序、分组、动作规格要求进行练习。注意安全、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五、考试要求
体育课为必修课,学生必须认真参加各种测验、考试,并独立完成。
六、体育道德方面要求
通过体育教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团队意识,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对丢失或损坏器材应及时照价赔偿。在学习过程中,应互相关心、帮助,不做故意伤害他人的事和动作,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第三篇:课堂常规
课 堂 常 规
1、上课预备铃响后,同学们一律回到教室就坐,不得喧哗,并把课本、笔记本、作业本、文具等,整齐地放在书桌上,伏在桌上静候老师上课。
2、值日班长指挥同学做好上课、下课仪式。
3、上下课起立,坐下动作要整齐,站立姿势要端正。
4、听课坐姿必须要端正、不准伏在桌面上。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不得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玩东西,嘈杂,不做怪动作,老师提问要起立,回答问题时,声音清楚响亮,经老师允许后才坐下,回答老师提问要使用广州话或普通话。
5、看书和写字的姿势要端正、腰要直,眼与书本(或作业本距离1.2尺),要重视保护视力。
6、学生迟到必须在教室门口立正“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急事需离开课室,必须经请示老师批准方得离开。
7、值日生在下课后要迅速擦黑板,整理好讲台,(不准在一下一节的预备钟后才做这一工作)。
8、下课后应注意休息;但不准在走廊奔跑追逐。
9、早、晚读及读报时间,只能按学校、级组规定的内容阅读,不能用来做任何作业或挪作别用。
10、晚自习不得随意走动、过位,保持教室的安静,完成作业要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
11、教师必须管教管导,严格要求学生执行本常规,同时准时上课、下课,切勿拖堂,在做眼保健操时,当节课的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去做,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2、课室是学习场所,任何时候都不能在课室内戏闹、娱乐追逐、喧哗等。
第四篇:《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规训与惩罚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
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
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
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第五篇: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要求
一、课堂常规:
1、考勤: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不许迟到、早退、旷课。有病有事需向班主任老师请假将假条交一份给体育老师。如不能坚持上课或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锻炼的需向任课老师说明情况;如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或受伤者需报告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
2、着装:必须穿运动鞋和运动校服上课。不许佩戴首饰或携带坚硬物品到体育课堂。不得将贵重物品及与体育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带入课堂。
3、上课前询问学生身体状况,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并安排见习生。
二、安全教育:
1、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热身,防止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加强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和注意同学间相互安全保护,严禁做危险性动作。
3、运动场地有积水或下雨禁止到场地活动。
4、爱护公物,禁止攀爬挪动篮球架、足球门等设施。
5、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不得追逐打闹嬉笑,不得用脚踢篮球和排球。
体育教师教学常规要求
一、教学计划
第1条 开学初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教学进度、学习评价等。
二、备课
第2条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同年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统一。集体备课后个人写出教案。
第3条 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第4条 教案书写格式规范、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要求、师生活动、时间安排、情感教育等详略得当地表述清楚。
第5条 教师要注意教态、仪容仪表。提前检查场地、准备教具等,并提前到上课地点。
三、课堂教学
第6条 按时上下课。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精炼;口令清晰、洪亮;示范位置恰当。
第7条 课开始部分,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报告人数。教师进行课前安全教育,并安排见习生。教师根据课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针对课的内容和需求,做好热身活动。
第8条 教学目标明确,解决重点难点方法恰当。讲解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锻炼,学会健身。
第9条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10条 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严格要求与教育疏导相结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第11条 课堂结构要紧凑、连贯、严密。分组练习要体现分层教学,交换练习组织合理,运动量要适宜。
第12条 加强安全教育防范措施,注意环境卫生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第13条 利用教学内容,做好运动参与、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渗透教育,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14条 课结束部分,要做好放松整理活动,进行小结。安排学生及时清点归还器械。
四、课后总结
第15条 要及时写好课后小结,总结教学心得体会,积累教学检验,改进课堂教学。
五、体育活动
第16条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上好眼保健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
第17条 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六、学习评价
第18条 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学习评价工作。通过预先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第19条 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进步程度。评价方法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和师生互评等。
七、教学研究
第20条 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制定出科组研活动计划。教研活动计划包括:集体备课、重点解决问题、活动内容和时间、参加人员、地点的安排等。坚持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有时可根据上课内容进行同步研讨),做好详细记录。期末由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总结。
第21条 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不少于16节。每学期要推荐出一节有推广价值的公开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学习活动,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联系教学实际的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