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的几点尝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的几点尝试
例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网络教室的演示功能让学生欣赏一些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准备开始操作。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玩”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玩是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学,由浅入深,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在IT这个领域,好多IT精英、电脑高手都是从游戏开始,通过玩电脑逐渐发展成才的。但这并不是主张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的“玩”,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可能主动去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第二篇: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尝试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尝试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要兼顾大多数的学生,使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有自己创新的活动;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一时难以掌握上课所讲的内容,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而接受能力一般的同学由于比较安于现状,在学习上缺少拼搏精神,即使有潜力可挖,也只求能够完成课中任务。所以,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体会不到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快乐,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会偷偷地玩游戏或和上网做其它的事。然而近两年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很受学生的欢迎。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该理论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并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下面是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首先我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首先经过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在学期开始我首先调查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 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此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
三、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哪些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的,哪些是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哪些是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知道的,哪些是优等生要了解的。
四、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每章节起始课时我先把总任务布置下去,在每节上课前,我会把这节课要完成的课堂作业给学生们演示一遍,并简单介绍该练习的重点难点所在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我会重点的,详细地分析介绍练习中的重点、难点,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会给每位学生一点练习时间,如果高层次的学生已经能够了解和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那么在讲授时我就释放该组学生的学生机,让他们在下面独立完成本章的作品,而其他的学生则继续跟着我的思路走。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保证班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而高层次的学生又可以不被我牵着鼻子走,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每节课我都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完成他们的课堂作业。这时,我会对高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看看该作业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能否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改进这些缺陷,或者是否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同样的效果等。对于层次稍低的学生,我会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则鼓励他们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如果还没掌握,我会试着用一种他们更易接受的方法把该知识点再讲一遍,由于他们已经跟着全班听过一遍,所以再讲一遍,他们基本都能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比如在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本章的最终作品是做一张科技小报,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对于学习程度较弱的同学,我先带领学生做一篇自我介绍,然后由学生总结都用到了哪些技术,该怎样用,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做小报,带领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探研。
四、评价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本学科用理论考试的方法比较难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采用交作品的形式来完成考核任务。由于每一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的考核标准也不同。对于 C组学生来说,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即便是课堂作业的整合,也能够合格;对于B组学生,他们的作业不能只是课堂练习的整合,必须通过独立思考、用已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作品;对于A组学生,独立设计作品还不够,在作品中最好还能包含一些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点,要有创新点。
通过两年多的分层教学,我从中的体会是: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分层教学有 利于 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 “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即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形象,激趣引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示数学的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利用;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迎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又一个春天。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并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说,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说说我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他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了形、声、色闪光点有机结合的特点,增强感染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只有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进入乐学、爱学的境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比较好地改变数学课内容的枯燥抽象状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新知识后,教师演示课件: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动物运动会,第一个比赛项目是骑自行车比赛,参加的运动员有小狮子骑着车轮是圆形的自行车,小狗骑着车轮是方形的自行车,小猪骑着车轮是三角形的自行车,小兔骑着车轮是椭圆形的自行车。比赛开始了,请同学们给运动员加油!这时课件播放小动物赛车的画面,当比赛进行到一半时,画面停住。
师:同学们,你能说一说小动物们最后谁是第一名吗?为什么? 生:是小狮子,它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 生:因为方形,三角形和椭圆形的车轮行走时会颠簸。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车轮是方的和三角的、椭圆形会颠簸?而圆形的车轮行走时会十分平稳?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衡,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通过这样的课件演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理解深刻,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利用Flash设计一座高高的山峰,一个降落伞从天而降,随之而来的是三扇神秘的智慧之门,在此过程中,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产、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反映一类事物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数学认识结构的形成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都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稍微一些抽象的知识就会把一些小学生难住。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予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给学生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运用课件屏幕上映出三角图形,其三个内角上分别标上∠
1、∠
2、∠3。然后图中的虚线分别将∠
1、∠
2、∠3折过来,可以看到∠
1、∠
2、∠3在同一水平位置上靠拢在一起时,组成一个平角(180°)(如图一)。这样重复同一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图形的折叠引起的变化。学生感到非常有趣,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平角(180°)这个抽象开概念。
(图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课堂学习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则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让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创新、张扬个性。
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为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给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指导学生进入“图画本,首先我用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机器人、鱼、汽车、坦克等物体。接下来,我让学生利用里面现有的各种基本图形,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图形拼出来。不久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诞生了,这些图片有大公鸡、小白兔、大楼房、桥梁、还有同学们自己创造的新型火箭、机器人、宇宙飞船„„在这一幅幅令人惊讶的图片面前,我才能真正意识到,学生真的是天才,他能在你给他的土地上进行伟大的创造。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数学的美,轻松突破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美的学科,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层次性、协调性都是美的,数学教学中到处渗透美的教育,而审美教育对数学教学本身又是审美情感支配下对数学美的追求。数学美感,能唤起良好的情感。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挖掘数学内容中美的因素,充分展示教材的数学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数学教材的启发性。计算机能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创造的美妙情景,可以集中显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态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韵律美;能把学习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虚和实、近和远、快和慢、局部和整体之间相互转化,打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为学生视听带来得限制,使学生的视野在短时间完成较大的跳跃,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且使“寓教于乐”成为可能。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首先告诉学生:圆的面积公式蕴涵简洁美(如图二),(图二)
此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进行再创造的动力,利用课件的图形变换表现对圆的多次分割,生动形象的分割动作使学生觉得象是自己在动手做,更细致分割后的组合与矩形的比较,使学生很容易想到通过求得矩形面积而得出圆面积,进而自主地去寻求圆与矩形的联系,最终推导出圆面积公式,S=πr2,多简洁的公式啊!通过观看课件演示的动态美,学生们的兴趣昂然,积极地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的推导转化成对数学美的体验与追求,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随之产生了,创造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给我们每一教师提供了创新、改革的天地,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让老师头疼的也许要算是习作教学了。因为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知识面较窄,在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学生特别怕写作文,二是学生的习作经常出现 “假、空、抄”,即写假事情,无中生有,或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更有甚者直接抄写其他书上的优秀作文。
笔者认为,如果能在习作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辅助习作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素材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习作有一种畏惧感,感觉要写好习作很难,因此我们在习作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感染力强、可视性强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像帮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素材,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写《春天来了》这篇习作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课件,伴随着清新而欢快的音乐,屏幕上出现配乐朗诵的画面:冰雪刚刚融化,春姑娘为大地铺上了崭新的绿毯,山河穿上了碧绿的衣衫,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图像展示情境,音乐渲染意境,朗诵描述场景,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春天的向往中,兴致盎然地谈论起春天。这样,他们自然有了想描写春天的兴趣。
再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学生对水果比较熟悉,但几乎都没见过水果成熟的过程,不知道如何入手写水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桃子、橘子、苹果、梨、葡萄等水果生长、成熟、丰收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丰富的画面资料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来到葡萄园,大串大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沉甸甸的,有绿的、淡红的、深红的、紫的……学生这时便被吸引住了,满架的葡萄,满筐的葡萄,镜头拉近,只见一粒粒葡萄滚圆滚圆,红得发紫,绿得发亮。学生看得兴致勃勃,这样就有了一种写作的兴趣。这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叙述,叙述完后要求他们再自由选择一种水果观察、描述,他们就能仔细地看,认真地思考,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说,然后形象生动地写下来。
二、利用多媒体提供素材,培养习作能力。
学生要写好作文,需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实践证明,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习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习作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有价值的题材。介于中学生的注意特点,他们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片作一定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猫”时,采用课件对猫的头、脸、身子、脚、尾巴分别放大显示,引导学生在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懂得观察要按一定顺序。接着分别展示猫在吃食、玩耍、睡觉等不同时候的动作及生活习性的动画或声像材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全面了解猫。通过观察,学生写起来既生动形象,又条理清晰。
利用多媒体辅助习作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说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执教 《可爱的小动物》,当学生观察了一种小动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这时,屏幕上显示一些小动物,学生面对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教师紧接着让他们介绍小动物,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鲜明生动、深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这时教师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就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灵活运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声音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与声音相关的情节。课前把一些录制的声音或是网络声音素材进行组合,课堂上老师先让学生分辨各是什么声音,用恰当的象声词说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在你脑子里呈现出了什么场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种声音编小故事或者编小作文。这样,既能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又能迅速地创设必要的习作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创作状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阅读,丰富习作积累。
大量、广泛地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除了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之外,教师可以下载与学生习作相关的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同时,教师应该支持学生课余进行个性化的网络阅读,如阅读中外名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等。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网络阅读加以引导,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提供与习作主题相关的资源,方便学生查找、选用,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的相关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但我们如果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感受生活的心。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便欲望逐渐萌动,教师再进行恰当点拨或触发他们的某种灵感,使学生不可抑制地“不吐不快”,写出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四、利用多媒体互评互改,提高讲评效率。
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中,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的讲读,看不见其他同学的文字,有些索然无味。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讲评作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影在屏幕上,作为范例讲评;可以把典型的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还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断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可以选择一篇习作,投影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对文章的内容、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进行评改。评改过程展示了修改的每一步骤,使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了然于胸。修改后,再把作文原稿和修改稿进行比较对照,使学生自已领悟出修改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这样,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做远比教师用小黑板抄写一篇典型的习作,然后再由教师一人讲评,质量要高得多,效率高得多。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巧妙地运动多媒体,就能使习作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创意,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 李章华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技术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责任,本文将着重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从基本做起,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更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程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开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下课时,要求学生统一把耳麦、键盘、鼠标、凳子等物件放到指定的位置,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保持教室整齐划一,美观整洁;②为下一个班的上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③长期坚持做可以培养学生上电脑等专业课的良好习惯;④培养学生从小爱美观、讲秩序,护公物的美德。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为计算机教室是多个班合用,一台电脑三五人共用,因此,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意调看、复制、删除同学及他人的文件包括别人保存的作业,更不要随意更改系统设置。告诉学生,在教室里一旦这样做了,会给同学和教学负面影响;如果你是在工作单位做了,就会危害社会,触犯道德和法律。所以,要求学生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次上机做起,严格树立计算机使用道德的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学生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软件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与智慧,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三、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目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从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作为一个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自学内容时,可让学生结成小组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解答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快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慢的学生也要虚心请教。这可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从小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鼓励他们通过回顾老师的教学演示,再结合课本的提示,坚持独立完成任务。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从小立志长大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马云、马化腾等国内著名IT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