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李镇西编著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我受到很多启迪,对自己的身份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认为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都成功,这样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每节课要上得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学生世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所以我把读书积累的经验用于课堂教学,努力打造思想品德学科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既然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存在,那么课堂就应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演好这台“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只有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 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
教师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要板着脸走进教室,应面带微笑,保持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很自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点我感受颇深。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得好,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真心爱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对待学生就应与对待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一样和蔼可亲,可爱,可敬,要亲近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簿彼,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更不能对他们有偏见,不能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而且要多鼓励,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该任课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是爱护的,是尊重的,他们才会喜欢你,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兴趣就会引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
责任确实重于泰山,为人师者如何做到尽职尽责,无愧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无愧于每一位学生,无愧于每一个家庭。我认为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老师多用赞美性评价,一串串温馨评语既鼓足孩子们乐于参与的信心又让他们的内心温暖!给学生们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时时处处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你看她读的多好啊!”“xx同学很自信,能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这节课表现的最棒,回答问题三次”,“你的笔记写的很认真,并有创意,你是位很有心计的孩子”,“同学们听听,xx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节课还好,努力吧!老师永远支持你”,“大胆地说出来,勇于发言,展示更完美的自我”等等。
诸如许多许多赞美性、鼓励性的评价,有的甚至有些“虚假”,但正是这些“温馨评语”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心愤愤,口悱悱想说,展露他们的热情,也更能体现师者的人情味,处处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保护。温馨评语似火,烧烤着稚嫩的心,温馨评语似甘露,滋润求知若渴的心田,温馨评语似春风,必将吹开朵朵蓓蕾。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让课堂漫溢真情实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高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思品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重学生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张扬。
相比较而言,现行教材浅显易懂、可读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精读多活动的方法,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小组讨论,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热情很高,都是抢着发言,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口,提高认识,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例如,感悟青春,学生亲笔书写青春的含义,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他们对青春的畅想极富个性。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且,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高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五)教师注重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使用,让课堂饱满又“美丽”
教师设计的导语应有所变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恰到好处,导在当导之时,导在当导之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承上要精练,启下要恰当,并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与思索,或许给他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课堂既鲜活又人文化。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亮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他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即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坦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组织教学必需贯彻这一“灵魂”精神,搞好师生互动活动,当好学生学习同路人的角色,保证在课堂上师生一起主动积极地活动,师生之间展开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真实情感、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与健全。所以,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众人说”,变老师“独白式教学”为师生“对话式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让师生都成为科学的主体,从而实现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切磋、互补、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进而打造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第二篇: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书心得
在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感叹与深思。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读书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摆正心态——做最好的自己。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会易于发挥自己的潜能,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工作起来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劳累。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和生活,有很多人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工作。同样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是为什么李镇西等教育名家能在平凡中感悟到不平凡,在尘世中得到一份寂静与超然?这就是心态,一种高山流水般的境界。读着这些教育名家的故事,我不禁惭愧。我曾经抱怨过教师职业的繁琐、辛苦,也曾后悔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想去干点别的事。但是不做教师,我能做什么?考公务员还是做生意?做一番深思之后,我发现,这些想法除了继续干扰我的生活和工作,再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我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这使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段话:我左右不了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种心态,我现在应当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这样我们就会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二、怎样才算爱学生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自认为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的吗?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震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
解:喜欢学生和爱学生并不是一回事。喜欢学生可能仅仅凭个人的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爱学生则意味着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赞许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与班级纪律要求格格不入的问题孩子,包括善待这类学生的缺点。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三、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孩子
我很欣赏李老师在本书提到这个理念。他在书中这样说:“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四、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大凡名家,都喜欢读书,李镇西也不例外,也正是阅读使得他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从语文和文化的高度俯瞰语文教育。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
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李老师是个名人,身上比一般人有更多的事务,我想,一般老师是不会比他更忙的了,但他二十多年来,每天读书是他的一个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坐火车,或是在宾馆,都会在找出时间来读书。这种境界确实令我汗颜。
记得有一位校长说过:“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教育的守望者,就要多读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灵性,更有见解,才能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
最后,我还是要以李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心得写于2011年暑假)
第三篇:读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近几天,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文中的每一个教学故事都包含着李镇西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机智,令我感动,折服。
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这句话是写给学生的,但对我触动也颇大,乡村教师虽然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只要全心全意投入,也一定会收获颇丰。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努力去培养一些儿童的兴趣爱好,与他们有了共同语言,就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最后,做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有思想代表了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代表一个人有个性。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工作之余,我们应该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们的课堂,思考我们的学生,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标杆,不断地超越自己。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第四篇:做最好教师有感
学习“做中国最好教师”有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在教师,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合格教师的标准,也是最好教师的标准。
我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具有“三大”——大识、大智、大爱。大识即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认识和把握教育真谛、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大智即有智慧、有能力、敢创造型教师;大爱即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学习的教师。
好教师:启智、开悟。启发三地靠和智慧。不只是教知识,是教思维。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调整教学方法,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走,是教学跟着学生变。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要倡导合作学习,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倾听。好老师要永远把自己当学生,责任不在于“上好课”,在于为学生提供挑战学习的清静和寄回。一时让每个儿童自主学习,二是让每个教师自觉成长,从“教育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
总之,好教师要有以下基本素质:
一、有团队意识
二、充分尊重学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
四、充满教育智慧
五、具有包容意识
在我国古代,教师有三个标准。荀子说:“尊严二禅,可以为师;耋爱可信,可以为师;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这在古代是很严格、很高尚的。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标准也是适用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多精辟的论述啊!我觉得,以此标准作参照,能做到这几点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第五篇: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张秀英
在教育界,大家都这样说,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两位大家也都知道他们在教育界做出了许多贡献,从成都学习回来,让我感受颇深,一是本来最近就发现自己有点“词语缺乏”的感觉,二是听过李镇西、钟志农、李家成几位专家的讲座后,让自己认识到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学习,不管是读书也好,还是听课、听讲座也好,总之,要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否则要么会停止不前,要么会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倒退,此次成都之行,我购了几本书,当然李镇西、魏书生之类的教育名家作品肯定也会购买的了。
今日,我首先拿起了李镇西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先是看前言之后,就感受到李老师的书值得多读,我们都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我看到《做最好的老师》这个书名就想怎么才能做最好的老师,原来李老师所说的最好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做更好的老师。希望一个比一个好,现在比原来好,将来比现在好,这样便汇成了“最好”!
我原以为李老师成名以后就不在教书上课,然而今日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李老师成名后仍然继续任教,那怕是在做校长的时候。我想李老师继续任教的原因应该不仅仅是大家要求吧,可能李老师还是想继续提高自己吧,尽管李老师当时的时间如此之紧,如此之匆忙,甚至走路也在看书,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我们年轻一代时间很多吧,这些空余时间,我们都做了什么呢?上网聊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至少平时我看周边的人就是这样过的,我们都虚度了很多光阴啊。
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后面都洒下了许多艰辛的汗水,而我们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留下的汗水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一些人提高了、成功了,但大多数的人都还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很简单,概括出来就是两个字“毅力”,大多数人都缺乏坚持,很早以前就有专家说过人的一生其潜能都只能开发很少一部分,那怕是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顶尖有成就的人物,其潜能也只开发了百分之几十。我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能成功,关键是看自己怎样去奋斗,就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们都要争取去做最好的,若是老师争取做最好的老师,若是营业员做最好的营业员,若是医
生,就要做医术高明的医生,甚至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赞的劳动者。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的成就最关键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成功与否。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对学生严厉就能把学生教育好,就能在学生中竖立威信,成为一名好教师;也有人这样认为,对学生以感性的教育,与学生建立感情,这样就能成功,就能做一名好教师。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成功的教师,单一的从一个方面去看这样是不够的,前者只注意到了对学生的严厉,但忽视了感性这个方面,虽然学生可能会很怕你,但从学生的内心来讲,他不一定真的就喜欢你,也不一定会认为你做的对,甚至有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的,还可能觉得老师在针对自己,和你反着来。第二种说法也不完整,只是对学生的感性方面给予教育,而忽视了严厉,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老师反正会对我好的,范了错老师也会原谅自己,这样就有可能让学生放纵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就应该两者都具到,既要对学生严厉,又要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特别是现在社会上留守儿童非常多的社会情况下,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找到温暖。这样,当学生可能范错时怕处罚,即使范了错也能很快的认识到错误,这样做是对不起老师的。
人不可能生来就有“硕果累累”的成绩,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最好的老师”,最关键还是看自己,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能坚持去学习,有了良好的方法并且能坚持下去,我相信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