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本内容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方面的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重点,关注个体,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全面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的基本观点:
1、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些智慧潜能,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潜能,需要我们去发现;
2、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
3、智能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4、智能可以通过教育发生改变。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从身理到心理都是不一样的,学习风格和类型也不一样,他们或许有自己擅长的方面,需要老师去当一个发现者,发现他们的长处,培养他们的长处,班级的其他同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带动班级其他学生的发展,促进整体素质的提
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就必须从小做起,素质教育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按班人。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个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超越传统,超越能力进行探索与创新。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学校应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民族责任感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的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在教育中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可能形成创造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抛弃题海操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发展为学生能够能动地规划自身的发展,从强化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变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二、实施开放性教育
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以开放性来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现在许多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开设相应的科目。一方面促进教师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协作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必然涉及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一直以来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成为教学的指挥棒。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纷纷研究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评价方法。如改百分制为等第制,弱化
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别;用正面的鼓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采用学分制。但是,所有这些评价方法的改革都只是零星的、片段的,远远没有形成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要充分认识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采取多种办法,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活动。要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变为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等的评价。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评价,通过评价,规范教师的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建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变革都要有得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教育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个人的榜样作用要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即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在我们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学生信仰某个观点时,教师首先应达到这一标准或对这个观点
持肯定而毫不怀疑的态度。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各方面的形成阶段,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师的言行无疑对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教师应经常运用“异位思维法”,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以成人榜样出现在未成年人的学生面前,教师在处理或判断一些事情时,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认为师生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如果作为教师能够经常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许情况就会有显著变化,学生会逐步从对教师的畏惧、疏远向与教师接近方面转变,这将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灵活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当教师真心去关心学生,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会随之增加,而且,他们也会关心教师,这样师生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这就为教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师生关系就成为学生今后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的模式,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是在学生心目中播下的一粒品质优良的种子,使他逐步形成善良、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积极上进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建立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责任何其重大,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何其之大。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各自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是何等有意义的事。上海市特级校长顾惠樑言:一名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爱事业,爱得
纯;爱学校,爱得真;爱学生,爱得深。顾惠樑他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要变“潜在的”为“现实的”。这就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一起努力!
第二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一、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二、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施以体育,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缎炼身体,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2 .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3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4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5 .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四、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3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五、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增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 教育内容。
根据各育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五育”并重,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
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
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
第三篇: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论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要: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德育、教育、体育、美育缺一不可,都要抓紧不可耽误。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只要教师发挥得好就能充分的推动个体人和整个社会的重大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 片面发展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德育,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今世界是一个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世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古今中外,只要是真正的和正常的教育,无一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
在我们现有的人口、环境、资源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已成为重要的必然选择。我们从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人们随意设计、随意规定的,而是由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其中主要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个人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消灭归根到底取决于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一)、学校的德育培养
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状况,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法纪的中小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函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却经常被忽视的阶段,我国的德育教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深化德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高丽金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加强史论结合,突出爱国主义主线;发掘教材中两类德育因素,加强德育渗透;运用教材的彩图、插图、警世名言、练习题,深化德育教育;使用乡土历史教材,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校外德育资源,搞活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以举一反三,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比如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思想政治课上强调个人的法治化是法治良好秩序形成的基石,法律素质教育是达到此目标的基本方式,并且义务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个人法治化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培养个人的权利意识和法治精神。各科都发挥自己的特色,进行德育工作,“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相信定能把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抓好。
(二)、家庭的德育教育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
未成年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行为也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家长应适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形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和“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树立起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及敬老爱人的道德观念。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失败的痛楚,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满足其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心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通过节假日游览名胜古迹,或为烈士扫墓等形式,向学生传播中华文明,激发爱国热情,感受山河的壮丽和民族的伟大。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先贤的故事,观看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结合走访亲友,帮助父母家做家务、尽孝道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智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智育的意义在于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智育功能具有必然性、知行统一性。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智育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的教育,到头来学生只是学会了死记硬背真正的本事一点也不会。
三、体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区别于一般的活动,比如劳动和娱乐活动,也区别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在于其教育性。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学校的体育主要要求做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四、美育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途径,培养受教育者崇高美好的心灵和健康高尚的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还要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一定美学知识的学习,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和美化自身的目的。要达此目的,中小学美育应该在艺术课和基础课中进行美育教学,贯穿始终。中小学音、体、美课时不少,且时间持久。在体育课中讲:为国争光、奥运夺金、升旗之崇高美;人体比例美,讲体育锻炼使人健康有力、修长美丽。讲持之以恒出早操,刻苦锻炼塑造人体美而非“东亚病夫”;队伍整齐划
一、队列雄壮行进场面美;讲公正无私、正大光明的竞赛美;讲将帅风度、临阵不乱、“胜不骄、败不馁”刻苦训练的意志美等。在音乐课中,结合扣人心弦、悦耳动听的音乐,讲创作美、听觉美;通过舞蹈戏曲讲形体美、艺术美;通过五颜六色的服装讲色彩美、和谐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多讲高雅,也知市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
2、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
3、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劳动工具的技能。
4、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
2、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
3、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劳动工具的技能。
4、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
包括: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工厂、农场或校外挂钩单位的生产劳动,在农村的学校,可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适当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结合生产的实际,进行生产劳动技术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工农业现场的生产劳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学习小组活动等。
(四)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1、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校办工厂和农场是学生进行生产劳动的基地,学生来此劳动有利于教学和生产劳动的密切结合,便于开展科学实验,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进行职业教育。但要注意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防止单纯劳动观点。
2、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这条途径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广泛地接触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干部等,通过言传身教等较直接的方式学到有关生产知识和技术。
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杨贵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兼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韦玉萍
摘要:课程改革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从学生的主体、开放性教育、课程评价及师生关系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存在主义、主动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立足于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所以,应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又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因此,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本文从以下几点来讨论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超越传统,超越能力进行探索与创新。
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学校应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民族责任感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的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在教育中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可能形成创造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抛弃题海操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发展为学生能够能动地规划自身的发展,从强化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变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二、实施开放性教育
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以开放性来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现在许多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开设相应的科目。一方面促进教师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协作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我们学校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科技活动营”,学生对之的渴望、对之的热情超过了异常。通过活动学生的各种技能都相应得到了发挥,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必然涉及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一直以来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成为教学的指挥棒。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纷纷研究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评价方法。如改百分制为等第制,弱化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别;用正面的鼓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采用学分制。但是,所有这些评价方法的改革都只是零星的、片段的,远远没有形成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要充分认识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采取多种办法,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活动。要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变为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等的评价。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评价,通过评价,规范教师的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建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变革都要有得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教育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个人的榜样作用要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即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在我们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学生信仰某个观点时,教师首先应达到这一标准或对这个观点持肯定而毫不怀疑的态度。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各方面的形成阶段,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师的言行无疑对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教师应经常运用“异位思维法”,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以成人榜样出现在未成年人的学生面前,教师在处理或判断一些事情时,总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认为师生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如果作为教师能够经常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许情况就会有显著变化,学生会逐步从对教师的畏惧、疏远向与教师接近方面转变,这将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灵活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当教师真心去关心学生,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会随之增加,而且,他们也会关心教师,这样师生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这就为教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创造了条件。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师生关系就成为学生今后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的模式,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是在学生心目中播下的一粒品质优良的种子,使他逐步形成善良、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积极上进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建立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责任何其重大,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何其之大。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各自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是何等有意义的事。上海市特级校长顾惠樑言:一名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爱事业,爱得纯;爱学校,爱得真;爱学生,爱得深。顾惠樑他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要变“潜在的”为“现实的”。这就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马翠杰
3、《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第五篇: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
周末回家帮老妈下地窖家里的大白菜,仅劳作十分钟,就觉得浑身大汗,气喘吁吁。休息时细致想想,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体力下降如此之快?
我们平时上学,老师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积极学习,从未有人告诉我要好好锻炼身体。现在工作繁忙,很少有空去偷个懒,锻炼一下身体。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怎么不让老师们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除了每日繁琐的工作,抽一些时间锻炼一下身体,培养自己审美的能力,写一写日记,思考一些问题。时刻告诉自己,工作是国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工作永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难道非要累死三尺讲台才算是好老师?那些都是骗人的鬼话。
从今天开始,每天锻炼一个小时,思考写作一个小时,让工作变成生活,别把生活过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