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华志钒
一、教材分析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编排在这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策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有一份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并谈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教后遗憾的地方:
新课标下的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节课,学生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好多遗憾的地方。
(1)没有充分掌握自己班学生的学习程度。
在备课时我考虑多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照顾中下生,因为毕竟这是数学奥赛的内容,有点难度。既然已编入了教材,就应让所有的学生能接受它,所以我侧重于书本上的基本解法的教学。书本上的解
法是这样的:3个点时有1+2=3(条),4个点时有1+2+3=6(条),……6个点时有1+2+3+4+5=15(条)。然而课堂中出现的两种解法更为学生所接受:解法一,5+4+3+2+1=15(条);解法二,6×5÷2=15(条)。而且解释得也非常准确和简洁。其实就这个知识点应该和学生以前学习的“数线段”、“数角”等类似,大部分学生有这个知识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在这之前的六年级综合素质能力竞赛考前训练过,那对于这种题目
简直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连想都不用想的”来看待了。
(2)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
如:创设情境:用卡片上的8个点,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学生出现了很多种答案,而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正如我的课前预设:需要化繁为简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可是当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把这8个点当作8个好朋友,连线当作好朋友在握手,第一个人可以跟7个朋友握手,第二个人只要跟6个…看起来她已经会做这类题了,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大部分同学听完后一定会接受她的这种做法,但还没教就让她全说了,下面我还要让学生探究什么?想到这我立即打断了她的话,继续按预设进行。课后我一直为这种处理方式深感不安。其实我应该放弃预设,大胆的生成,让它作为一种好方法存在。以下教学环节改为探究规律,验证这个同学所采用方法的准确性。
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中共舞,这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教师:宋俊阳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数学思考》第一个内容“几个点可以练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记录、归纳,得到解决“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前三分钟我采用故事导入,教会学生比较长的连续自然数的加法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规律性能解决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导入我创设握手的情境引发思考,20个人每两个人要握一次手,一共需要握多少次手的问题,让学生感觉问题比较复杂。从而引入课题,并出示标杆题,让学生解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寻找规律。在寻找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动手,让学生发现去画比较麻烦,也不容易看懂,从而再次化难为易,从两个点开始寻找规律。学生通过填表观察每增加一个点后增加的条数和总条数数字间的规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出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然后再进行类比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从而再回归到课前握手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这个问题。拓展延伸部分我选用了教材练习,让学生去自主寻找规律。拓展学生思维。
二、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1、课前准备任不够充分,在重难点突破时,方法单一。在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得到好的培养。让学生动手、讨论不够充分,如在作图时,教师怕学生操作过慢影响教学时间,因此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体验。再如寻找规律时,学生讨论时间过少,引导不够,导致讨论后认没有好的结果。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前我计划让学生观察表格,从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去验证。结果在引导填表操作时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去做,结果在合作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讲解点拨过多,学生合作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3、作业设计单一,贴近生活的较少。本堂课我已解决20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几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问题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可是像这类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如组织比赛,几个队参加需要多少场比赛等等,但我把思路放在了让学生明白复杂的数学问题要化难为易去寻找规律,导致拓展延伸时,不是此类规律的问题,学生就不能去解决。同时也导致此类问题巩固不到位。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课前准备。在课前的准备除了熟悉好教案,更应该注重细节问题。如这个问题学生能否回答,这个活动学生操作是否有利,能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等等。细到小黑板放在什么位置,小黑板是否有错别字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注意,上课时才发现后则会影响到这个课堂的流畅性。
2、加强对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课堂实践,在实践中,紧紧围绕核心理念。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教案,课前进行二次备课,课后及时撰写教后反思。不断总结得失,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3、多钻研教材,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为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组织好的学习活动,让枯燥的课堂通过活动活跃起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我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又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通过议课时各位教师的意见及建议,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课堂效率。
2012年4月27日
第三篇: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习水县习酒镇中心小学
肖世达
一、教材简析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4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1。例1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二、教学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历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经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握手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兴趣。任意点6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拓展提升,最后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简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1.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练习内容略多。在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得到好的培养。让学生动手、讨论不够充分,如在作图时,教师怕学生操作过慢影响教学时间,因此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体验。再如寻找规律时,学生讨论时间过少,引导不够,导致讨论后结果不够好。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前我计划让学生观察表格,从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去验证。结果在引导填表操作时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去做,结果在合作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讲解点拨过多,学生合作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课前准备。在课前的准备除了熟悉好教案,更应该注重细节问题。如这个问题学生能否回答,这个活动学生操作是否有利,能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注意,上课时才发现后则会影响到这个课堂的流畅性。
2.充分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课后及时撰写教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不断总结得失,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3.多钻研教材,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为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组织好的学习活动,让枯燥的课堂通过活动活跃起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我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又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通过课后听取各位领导、老师的意见及建议,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第五篇: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中国5000年的历史,在数学这方面可谓是成就颇多,积累颇深。中国人的数学计算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数学教育就此止步。而且自古的先贤也不断的告诉我们反思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探究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教学。
关键词:反思教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
一、什么是反思教学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教育?教育是指一种社会活动,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什么又是数学教学呢?数学教学是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进行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数学教育又应用于什么地方呢?数学王子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伽利略也说过:“只有用数学才能参透大自然这本神秘的书籍。”可见数学在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如此之高。除此之外,数学与哲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学、文学、历史学等门类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数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学科。而反思对数学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数学反思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以自己的社会活动为对象,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然后凭此为依据,对自己行为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判断,判断是否进行改变,以调好效率。从现实的意义来讲,反思教学分为三大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的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二、数学反思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简单的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要善于探索和思考。只有在不断探索与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不断的汲取到新的知识,不断的使思维受到锻炼。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要应用到怎样的能力呢?一是自学能力,二是知识摄取的能力,三是接受能力,四是独立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四点。而我们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呢?迄今为止,各个学校教师所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中施行的都是针对于各种考卷的固定思维。这样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所以,反思教学的施行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学生的思维,尽力地培养出其自学能力,知识摄取的能力,接受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
我们知道的有三种反思教学。首先就是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之前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应该达到的效果进行预估。其次就是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达到的各种效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再者就是对前面的两种反思进行汇总和总结。数学教学既然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解放学生思维,培养其各种能力。那么,反思教学的对象就应该是以此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学的反思教学呢?第一,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虽然应试教育很大程度的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但是并非毫不可取。所以,我们应该摒弃的是应试教育中为应付考卷而固定的思维模式,然后进行创新与改革。比如在数学方面,就进行开拓式的思维教育。设计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第二,应试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尽可能的收集各方面的情报,了解学生的信息,对问题情景行成框架,以便进行社会实践,这是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的根本。显而易见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总是建立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学习之上,而新知识的领悟也建立在旧知识的了解之上。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摄取能力和接受能力就格外重要。然而,各个学生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收集详细的信息,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并对自己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就十分重要。简而言之,反思教育就是“经验+反思=全面进步”。所以,仅仅只是了解足够的情报,及时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出调整并不足够,还应进行三种反思。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较好的进行反思教学。数学是各学科的基础,在生活的各方面广泛应用。因此数学教学十分的重要。而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无限的可能。在这个阶段,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成长,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很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那么,在这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正是为了每个学生着想。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善,不断再反思,不断地再改善,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获得更好的成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独立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的摄取能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的探索并独立思考,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