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课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要想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和谐的状态下,在知识和技能成倒三角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这一切不是一个老师想怎么做就做么做的,需要教材的引领,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步骤,把握学生心理,还要结合教师的课堂素养。
我听过一些美术课,起初看到教案,会让我眼前一亮,教案设计新颖,过程详细,让我抱着很大的兴趣去听课,但往往一节课听下来感觉很失望,没想象中那么好,仔细分析才发现教师上课走教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的能力和表现灵活地处理各环节的份量,重难点把握不住。为表现课上得精彩把每个环节都当成重头戏或是每个环节都轻描淡写急于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让学听得也是稀里糊涂。学生的注意力大约在15分钟左右,一整节课都是重点,学生怎可能全部接受,或者急急忙忙走完每个环节,学生刚进入状态就被下一环节打断,可想也是学不到东西。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差,不能够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对整节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指向地让学生关注重点解决难点,在难点的讲解时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加强语气或是换一种方法再讲一遍。及时让学生反馈信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学校发的假期学习资料,里面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师,有些教师对自己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每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我非常欣赏这一做法,美术课作为小学阶段不被学生重视的小科目,要想让学生喜欢就要学习这种做法。其实我也经常在备课时或是在进教室之前想过用什么方法或是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是引起他们发笑,让学生课上愉快,课后难忘。六年级有一个班学生很活跃,很有主见,对每个老师的课也经常有自己的看法,起初我接这个班时学生对我极不信任,总用一种不屑的眼光看我,我说出的观点,他们也经常发出怀疑和反对的呼声,因此课堂上有时会闹出一些不愉快,也让我有一段时间很不喜欢上这个班的课。但这样的课堂很痛苦,也不是我想要的课堂,于是我努力寻找原因。从学生的口吻中我得知,这个班以前的美术老师连续教了他们很多年,而这个老师经常在一些比赛中获奖,作品也经常入编一些书籍报刊,学生听到他的事迹后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当我这样一个陌生的老师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不免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你有什么能耐教我们?”原来学生是怀疑我的能力。于是我在这个班的课堂上特别增加了一些环节,比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然后我做个精彩的示范,几次下来渐渐地我听到了下面有了惊叹声,有时会有赞许的掌声,学生在作业时也经常求助于我,我暗暗窃喜:“对付你们这帮小鬼还是绰绰有余”。虽然我不是个幽默的人,但在我的课堂上我还是会经常用搞笑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学生的注意,用亲切和关心的话语辅导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渐渐地你会发现你所做得一切都会在学生的态度上得到反馈。而往往这一切的做法在教案上是反应不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只备好课就万事大吉了,教案只是一条绳索,而绳索上哪个环节会开出花来需要教师的智慧,课堂多关注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策略,这样才会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位多年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本人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紧抓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教学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师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的职责已经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认真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自
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教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用有效、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利用音像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润物细无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例如,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播放了闵慧芬的《江河水》。那如泣如诉的辛酸曲调,把学生带入那苦难的岁月。看着画中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的中国难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情景„„。再品味那沉重的压弦显示的江水呜咽的声浪,难道不是人们对日本侵略者血泪控诉吗?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音乐里激动人心的情感,往往升华为永远飘扬在人们眼前的境界。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受到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然后让学生谈认识,讲体会,在声和色的交融中,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引向深入。感受就更加深刻,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陶冶。此种情景适合大部分美术课程的教学。
(二)、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环境是学生学习美术,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对其心理和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力求“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满足更多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内布置展示学生各类作品,美术课尽量在美术教室上,美术课学习什么内容,美术教室展示的就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大量的学生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环境,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又让学生处于“耳濡目染,不学而能”的艺术氛围中。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求知,主动求发展的欲望。此种手法在任何美术课业中或多或少进行应用,非常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科特色。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工具,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要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术,为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服务。否则,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无从谈起。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正是这次课改的支撑和归结。
(一)、利用制作辅助工具之策略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目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材图片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太小,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
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逼真,可展示全图,又能制作局部放大移动欣赏,大大增加其互动性,这招能广泛应用到美术欣赏课中来。例如,欣赏达·芬奇油画《最后的晚餐》时,很难看清十二门徒的表情和动作,而通过Authorware制作局部的放大镜效果,就能清楚地观赏到细微之处和动作,最为重要的是能利用放大镜的移动来设计互动探究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活动一:对照画面,寻找耶稣和犹大;活动二:分析为什么犹大的形象让人厌恶?(阴暗的脸,鹰钩鼻子的相貌,向后躲闪的动作,紧紧地抓着钱袋的手);活动三:根据他们不同性格和动作寻找十二门徒。
(二)、利用网络之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教师应积极将网络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活动的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内化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欣赏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开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教师建立“博客”,将好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传到博客上,从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才能,也可以引入到课堂上进行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
展。在博客上还可以随时发布教学通知、作业布置和学习成果评价等教学信息;随时书写生活感悟、教学心得等.日志分类可以分类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方便对信息和资源的查找和利用;信息共享允许他人浏览、下载和引用,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会吸引其他教师和学生来访问博客,实现信息和资源更为广泛的共享。教师可以与他人进行信息与思想的交流,可以讨论、回复、收集,不断吸收,不断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件,是要经过广大师生共同努力,长期摸索、探究与完善的实践过程。拙文是本人对自己教学实践的一些不成熟思考。本人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为我们这些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我们开阔视野,少走弯路,不断自我提升,在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第三篇: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学生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师教学建议:
1、习惯养成。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从初一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刚入学时就要让学生养成带课本,带美术学具的好习惯,并及时表扬他们,对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上课表现或美术作品十分突出的同学也可得到小礼物,特别是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所以这种方法有很好的效果。
2、赏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富有鲜活性格特征的生命个体, 我们要实施生命教育,要学会宽容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当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时,老师要鼓励学生:你这样画可以,你画的不错,你的想法真好,你的色彩运用的真好,你可以把你的作品展示在班上的小画廊……,教师多点激励的话语,学生对自己就更有信心。教师多发掘学生的优点并予以鼓励,学生就会更优秀。
3、新颖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设计应用课时,老师要带些漂亮新颖的教具,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在课堂上还要注重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制作方法,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十分高涨。下课后,他们每人手中都有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体验学习的成功,会很开心。
4、创新教法。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的教法平淡无奇或长期千篇一律,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和学习激情,我们要重视教法和学法的设计,要重视教学反思和二次备课。
5、因材施教。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6、持久兴趣。教师要通过长期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因为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学习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房隆强
第四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由两节美术公开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姓名:陆梓纯
作者单位:东莞市长安镇新安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前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那它必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中探寻问题的所在。以下是笔者结合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该课获市小学组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和执教《恐龙回来了》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是全市美术教师观摩课展示活动中的一课),从教学导入、多媒体使用、预设与生成、教学成果评价等几个关键点,以点带面,谈一谈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呈现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 1
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呈现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呈现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
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市美术教学观摩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2、严谨与智慧交辉,让课堂多几分从容
做法:在知识竞答的环节中,问题一:“视频中出现的恐龙主要在什么地方活动?”,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地上。”,我笑着对他说:“能完整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吗?”,他歪着头,想了一下说:“视频中出现的恐龙有的在地上活动。”,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一下,接着问:“那你能说一说在地上活动的恐龙有什么特点吗?”,一时之间他没反应过来,旁边的小伙伴小声地告诉他,“有四条腿!”,他马上机灵的回答:“地上的恐龙用四条腿走路!”,很棒!这正是我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接着第二个同学回答:“有的恐龙是在天上飞的!”我紧接着问道:“如果你就是一只天上飞的恐龙,你会怎么告诉同学们你是在天上飞呢?”第二个同学于是张开双手做了个飞的动作,我提示其他的同学:“能飞的动物都长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 的回答:“有一对翅膀!”于是我再次强调:“哦,这就是在天上飞的恐龙最大的特点啦!还有同学补充吗?”第三个同学站起来很快的就回答:“还有的恐龙是生活在水里的,有鱼的尾巴和鱼鳍!”,边说还边做游泳的动作,一时之间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在解决恐龙的基本型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恐龙各个部位进行拼图游戏。学生很快就拼贴出“地上的恐龙”,“天上的恐龙”、“水里的恐龙”。
效果:本课的重点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解决了,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恐龙的各种动态和造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既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避免急于求成,让学生享受自由创作
做法:作业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前我设计、喷绘好背景图分发给每个小组。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小组的画面中画或摆贴出三至五只不同造型的恐龙。(考虑到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用黑笔在卡纸上画出一只恐龙,而动手比较慢的孩子要使其有事做又有成就感,就进行拼图摆贴。)
2、作品完成后,请自荐小组代表根据画面讲述一个小故事。(出于自愿的形式,根据个人的能力自我展示,有的孩子画画不行,但是在“说”这一方面还是可以挖掘的)。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画面最有趣,故事最精彩!音乐停止,请停止绘画哦!(由音乐控制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守时和守信用的习惯)。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大屏幕播放各种恐龙的形态,我边巡视边观察每个小组的分工,这个作业的层次和要求分明,学生很快地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任务,各自忙乎起来。
效果:相对《大鱼和小鱼》一课,《恐龙回来了》的教学效果整体的展示出来了,从学生的绘画作品到画面中的故事发挥,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次的巡视过程,我少了急躁的心理。原因在于在这个作业过程中,我明确了思路,考虑到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一个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全程参与,并且科学监控,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流畅、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精心准备,在实践中成长
课堂上的40分钟是短暂的,要在这短暂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课前辛勤的“耕耘”和“劳作”。首先,教师在备课设计前,要思考课程的主导思想,要以美术的本质为主,教学活动要防止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应突出美术学科 的特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充分的备案,思考学生可能在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让课堂流程环环相扣,了然于心。第三,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创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备“学生”这块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时常提醒自己:“在这节课中能让每个学生学到什么?得到哪些方面的体验?获取了哪些学习的技能技巧?”,既有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让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让师生在平等互助的自由空间中拓宽美术学科带给我们的创新意识;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术学科中蕴藏的无限魅力。
结语: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向实的转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从完善自我、不断反思中做起,坚持内外兼修,让我们的课堂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真正地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