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5:2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摸球这一环节,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中几等奖的可能性会大些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

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举棋子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我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积极参与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感悟思维的方法。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白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3个白球,2个黄球。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其次,我设计了一个圆盘,颜色区域不同,获奖的情况也不同。让学生说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说出原因,这样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吗,为下年级学习可能性有个简单的铺垫。每个环节学生的参于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

通过比赛导入课题,学生很快发现比赛存在不公平,激起学生质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贴近学生的实际。

片断一的教学过程从猜测、实验、整理数据再到分析归纳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一般统计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操作与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记录方法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获得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讨出画“正”字的方法,不仅学会这个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教师巧妙地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捷地获得了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者通过多媒体演示明确活动要求,简洁明快。磨刀不误砍柴功,为学生的活动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闯关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结果来判断事物存在的几种情况。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学生必须经历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了展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练习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真实、生动、有趣的录相画面不仅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情感。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2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4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5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6

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3、区别平均数和中位数。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是透着感性的,因为平均数只是我们判断一组数据的趋势的一个中间量,在实际的数据中是不存在的,学生也能基本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中位数却是实际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平均数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不容易接受这个新朋友,两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强调两者的不同,并讲解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处理。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7

课后,细细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处理课堂生成时很不灵活,即使课前对学生的反应已经做了很多的预设,但当学生的回应在不我预料之内时,我还是显得比较慌张,这主要还是归因于对教材专研不深。如果能够把握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课堂将精彩无比。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如本课的摸球比赛环节,第一次黑色布袋中有1个白球7个黄球,第二次黑色布袋中有3个白球5个黄球,比赛规则是摸到白球多男生赢,反之则女生胜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是比赛结束后男生意见很多,很多人都猜测布袋里白球少黄球多,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个教学片断,其实是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本节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但实验很难证明这一点。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4个白球,4 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共摸40次。试上时,学生统计出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我没什么负担。可教研活动课上,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有的.小组相差得还很大,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自己都觉得有点牵强。在摸之前,学生其实已经能体会到白球和黄球数量相等,摸到的可能性相等了,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好象这个实验只说明了摸球的过程中具有偶然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没能灵活变通的地方。但如果我能控制得更好的话,整堂课肯定很自然、很精彩。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追求真实与朴素,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在学生错误的回答中,在学生不同的意见中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构建真实、灵动的课堂。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8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觉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概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用老师去组织课堂纪律,每一分钟,每一秒,学生都在用脑思考,四十分钟感觉过得特别快,但是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永远不会完美的,下课与同事交流,才学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玩游戏时,应以每个人走几步为准,不应该确定地点,这样游戏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铭当时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他认为是不公平的,由于我当时也不够机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致使课堂留下了这处遗憾;还有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我应该明确要求,特别要强调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数,由于学生口算速度慢,导致此处时间过长,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9

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习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转盘猜猜”、“设计转盘”、“转盘游戏”、“扔骰子”、“飞行棋”等活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衔接不够简练,过度不够自然;2、课件操作、衔接不够娴熟;3、抛硬币游戏结束时没有及时收材料,导致部分学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参与后面的教学活动。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0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1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这部分教材的时候,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亲历掷硬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XX均数,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抛硬币、扔骰子、设计转盘、小小设计师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活动,有时可能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难通过实验来得出的。因为做试验的话,一定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而在课堂上要做大量的实验那是不可能的,学习了其他教师的课堂后,我想如果把抛硬币这个实验留在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上让学生理解他们发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后通过例题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郭海霞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心得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教学不足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改进措施

1.认真学习教材,教师用书,把教材内容搞透彻。2.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基本做到因材施教。3.多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让他们学的轻松、快乐。

第五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那就是要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高效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 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教 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 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射线和角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直线、线段、射线的形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较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三种线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得到了圆面积公式,并有机的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教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之后,针对“1840,1949,1999”等年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适时出示当时的片断。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然而,一味地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开拓了思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综合利用。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我认为,更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创新。

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内,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绝不能搞花架子。运用好的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智力,而不能把它们变成课堂教学上的娱乐,或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演示方法和学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教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形象演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教师点拨等等,并长期成为一种教学思路、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泸溪县明德小学:李春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条更加科学便捷的道路,那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4页认识厘米单元《量一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如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我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

浅谈利用应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是我们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一节课中,只有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多层次思维。现将工作中的点滴总结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运用画面展示,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创设的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进学习情境中来。例如:在教《 7 的乘法口诀》一课,先利用课件展示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 7 个小矮人住地之所见: 7 个碗、7 个杯„来引入,课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感到悦耳目、乐心情,知情融合、起到了以兴趣怡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而运用多媒体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例如:2011年十月份举行的龙岩市小学数学观摩评优活动中,由上杭古田中小的廖老师执教的四上《垂直与平行》一课,针对 “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中知识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她利用多媒体可视性,多平面的优点,创设了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的情景,让学生猜这两根小棒会落在哪儿?(多媒体出示小棒往桌上落的情境图)老师提示:桌面和地面都可以想象成一个平面,那么(多媒体演示小棒落下后的三种情况:桌上两根,地上两根,桌上一根地上一根)这三种情况中,哪一种情形的小棒是落在同一个平面内?学生积极回答,顺利的突破了教学中这一枯燥难解的概念题,并且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从感官上了解了现实空间是有各个不同的平面的,是多维的,她的教学取得了听课老师和在座专家的一致好评。教过四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互相平行、互相垂直这个知识点是个瓶颈,学生针对这一两个难题80%不理解,基本上对知识点是进行强调式或背诵式的记忆,考试时同类知识点的判断题学生更是模拟两可,老师讲评时更是一遍一遍地强调,可是再考时还是一样出错。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在空间建立有多个“同一平面”的直观表象,没有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廖老师结合多媒体解决了这一数学难题,为我们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多了一个典型范例。

三、运用多媒体,促进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多媒体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并播放小精灵的温馨提示: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变”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但它们又有个共同点,就是先按高(多媒体闪烁各个方法中图形的高)剪下图形,再平移后拼出长方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课件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了解到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了新启示,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达到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静态画面如挂图、插图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如动画、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投入到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统计》一课,课本出现的是有红绿灯的十字交叉口,要求同学们观察并统计多少,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我采用自录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让学生观看并要求统计出这段时间十字路口出现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十字路口车辆多且杂,学生边看边数,有些会叫“太快了”“汽车又漏掉了”“老师,重新看一遍。”,手忙脚乱,根本来不及统计。看看他们的练习纸,有些只统计了汽车,有些虽然统计了好几种车辆,但都没有统计正确。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按小组想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对的统计出这段时间十字路口的车流量呢?在视频的冲击,学生独个无法进行统计下,学生交流,学生合作就自然而然的衍生出来了,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分类合作学习,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时如选用一些同学的作业进行呈现、好的进行表扬,不足的让他自己发现或让其他学生点评,有时还能发现一些隐性的创造性思维。这样,让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反馈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运用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用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之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数学课堂。

下载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试图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猜一猜......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赵蕊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王月荣 《可能性》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一章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可能性问题的教学是六年级总复习中的一个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可能性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与提高,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