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我从事教育将有10个年头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他向你讲述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为人师、做校长、当局长的成长过程,讲述在成长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讲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教育理想、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讲自己在读教育这本大书中不断探索,进入比较满意的人生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诚、真挚,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条回归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也顿悟了人生。”——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
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但我们却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
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李希贵老师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
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想想我们平时的管理,在我们的制度中多数都是“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我们也多数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惩戒,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应该说我们的制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我们的校园不是更和谐吗?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
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2011年
青岛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
征文
统一封面
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电话:手机:E-mail:zcl9147@163.com《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张春丽胶南市珠海路小学胶南市珠海路18号2664008819***8631
第二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这本由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奉献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大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本以为又会是浮夸的侃侃而谈。但当我读完本书,却发现他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创造了一种可能,自由学习的可能。而且我深深地被李希贵老师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实践精神所感动,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首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李希贵老师的“自由说”。完成一件事,需要的不只是能力和技术,更要有一种心境,那就是在心灵上的自由与愉悦。一个被囚禁起来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与快乐的人,只会浑浑噩噩度日如年,更不可能去创造,去开拓新的领域。老师之教,学生之学,本应当如孔子、苏格拉底一样,相互间一起快乐地探索求知,而不是一种身心交瘁的苦役。既然如此,就要给老师和学生以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在审美中享受教育与学习的快感。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无法短期内找到比高考更合理的选拔方式,那么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该如何给学生和老师自由?李希贵老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分层走班制。李希贵老师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学生无力改变什么,但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努力付诸实现。而且李希贵老师提到,应该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当学校、班级各种一日常规考核,各种量化管理,每周综合评价,按月兑现奖惩把班主任和学生折腾的“死去活来”,这样或能造就秩序井然的学校,但是会造成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把学校办的像监狱一样,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李希贵老师如是说。我们不应该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和学生们计较。如果要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设良好校风,就应该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我们应该变得更宽容一些,但是不失威信,要思考的更加长远,不要急躁喜怒无常,要大度自信宽容。这样斤斤计较互相猜忌的师生关系才能的到改善。
其次,书中楔子就提到爷爷以及他的父母对他的影响。是他们引领李希贵老师走上正确的道路,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给他留下任何阴影。“对一个人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愈好。”爷爷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阅读的兴趣使李希贵老师内心那热爱读书的种子开始发芽。母亲风风火火,父亲沉稳淡泊。就像李希贵老师说的:“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合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作为老师,虽然不能像父母一样从小与学生耳濡目染,但是在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思想正在定型定性的重要发展阶段,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所以老师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养成教育、激励教育、人格教育和自然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纠正。李希贵老师还说:“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精神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位长者可以是父母长辈,也可以是学生的师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切不可只说不做;应该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老师的话语应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的感到温暖。并且在16-18岁这个特殊的年龄,学生渴望被尊重的愿望尤其强烈,一味的打压只会适得其反。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才能将学生教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李希贵老师讲到,“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填鸭式教育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模式。虽然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阅历和人生积淀,数学更多的是对公式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要让学生更多的去思考,一道题可能有许多种解法,就算学生想法不对也不应该去打击。而是应该鼓励这种发散思维。让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把握教材难点,重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题目并进行自测,让学生人人参与各负其责。最后让老师来进行总结性的检查考试。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进行的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章节中,李希贵老师这样写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趣在哪里。并鼓励他们发扬光大。而不是靠管理扼杀爱好和兴趣的自由。可是,现在的教育管理往往是以牺牲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为代价的,这种管理的学校,无异于一个产生做题机器的工厂。学生何以感受教育的幸福?更遑论创造奇迹了!李希贵感叹道:“我们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从理念到管理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管理思想与教育方法却依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做深刻的反醒,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真正地还自由幸福于教师与学生,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最后,我对书中几句话深有感触。“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希贵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李希贵老师的思想让我钦佩。这充分的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管理学生,以及何种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永不屈服”。永不屈服是什么?就是100次跌倒101次爬起来还能面带微笑,纵有天大的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困难当成磨砺自己的磨刀石,是人生的试金石,也只有经历困难还不屈服,你才可以说是具有了坚韧的品性和无畏的精神。
“为四十岁做准备”。当我们还是18岁的学生的时候,也会觉得十八岁到四十岁是很遥远的一段岁月。但是十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再回首发现青葱年华已不再。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的豪言壮语,要让他们知道,年轻时的努力和付出才可以造就无悔的人生。
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守望者。我们应该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带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去教导学生,为其师亦为其友,才能真正的让教育成为使自己和他人都幸福的事业。让我们从李希贵老师宝贵的经历中吸取经验,勇于创新,敢于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尝试自由的教育。希望我们可以怀着梦想,为了实现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
第三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第四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霍姆斯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我喜欢读书,他带给我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来自于读书后心灵的成长。特别是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如沐春风。
我教书19年,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曾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到如今发现自己还是“老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从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也会觉得它就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其位,谋其政’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醒悟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醒悟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话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朴实明白的语言道明了教育的几个利好原则:长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长氛围,弥漫其间的真爱,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我想和叶圣陶生活即教育有几多共鸣的地方),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短短的三句开篇语深深的打动我,也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孩子们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人们发射传递来的善良、宽容、仁爱等美好的信息。
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醒悟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中的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却总是忽略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这应该被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铭记并实践。我们每个人最怕听到别人对我们说“一定、必须”等开头的命令。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真的不需要被教训式的“教育”,他们需要的是“夹心面包”式的关爱与提醒。所谓的“夹心面包”,就是“表扬+提醒+鼓励”,鼓励和赞美可以让白痴变天才,职责与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
“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其实读书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都最重要的,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我们的的一生!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人性光辉,就难以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每个假期,我们都要读一本教育专著。以往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过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也读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个假期读谁的呢?正犹豫间,《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个书名却吸引了我的注意,教育能“呼吸”?而且还是“自由的”?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中了它——《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此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他对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了他从管 理学校到管理全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全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学用书和练习测试卷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是啊,枯燥无味的说教,只能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干巴巴的讲解,也只能致学生于昏昏欲睡的泥潭。只有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才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想到: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学生是独立自尊的,渴望认可追求公平;学生是稚嫩脆弱的,有错误有失败;学生是坚强的,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李希贵老师说的好:“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教育应该就象农民种地,农民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颗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他们在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是啊,只要我们不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自由呼吸。“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也许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课程热爱学习的开始。如果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我们作教师的该有多么欣慰多么自豪呀。
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智慧与信念的结晶。他的思想从学校中来,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从教学实际中来。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老师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李希贵老师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教育故事,甚至是一些极为琐碎的教育细节,但仔细品味这些故事、这些细节,我不由惊叹其内涵的深刻:把校训“股份制”,经历了全校征集校训释文、给校训找100条理由等一系列过程,看似小题大做,但活动过程中,校训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内化为学校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取消专人排自行车,平时规范写字等,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修养和气质。
通过“有点落叶怕什么?”“一个苹果 +一个梨子=? ”的故事,给我很大启示。我们一贯奉行的、习以为常的管理机制,班级的每一项检查评比、月总结、周通报,大事小事都和班级管理挂钩,使教师们压力很大。教师们把这些压力传达给孩子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了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在学校不能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呼吸。李老师善于从细节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管理机制。而把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校风,为学生创造充满成长气息的精神家园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学校的管理机制变了,教师们也变得宽容起来,师生关系融洽、教育的效果反而好了。李老师说得好: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三、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希贵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在教育工作中,不管你是哪一个级别的***,抑或是任教哪一个学科的普通教师,都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管理教师需要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教师管理学生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四、语文实验室计划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本书中有关“语文教学原生态”的内容给了我很大启发。文中提到的语文实验最大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只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四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对语文教学有多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知是因为习惯了,还是因为放不开,给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和书中提到的19位语文老师一样,一方面对改革心向往之,一方面又都有点惴惴不安。其实这种担心我现在知道是多余的,因为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计划充分证明了: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就一定会成功。
写到这里,我仍然觉得心潮澎湃。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我们拥有真诚的一颗心,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吧!
读《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有感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悲伤与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与怜悯。”那么教育的意义又是什么 呢?教育的意义应该在于孩子对爱的理解与体会,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
全书谈到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原则1: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和目标。原则2:确保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预防和干预系统。原则3: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合作团队。原则4:利用数据指导决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5: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原则6:发展可持续的领导力。这6条原则可归纳为一个总的思想即“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爱心:老师对孩子的爱心。责任感:老师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信心: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六条原则都包含在“爱的教育”的三大部分中。如在原则2:确保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预防和干预系统这一章中有二段话:你知道,并非我们所有人都是垃圾„„人们常常这样形容一个人:“那个孩子已经没有希望了。”这是对他的侮辱„„告诉人们,我们做得到。你可以力挽狂澜,成为社区中非常有用的一员。不要放弃那个七岁的孩子,不要说:“噢,他已经差不多完了;他绝不会有什么成就了„„”这个侮辱带有标签性。你可以改变周围的人。——希金斯【G·Higgin】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证了解系统中的每个孩子,我们的组织就会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学习共同体,它了解并提携每个学生。—列斯·奥米塔尼
在教育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总会遇到班级中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一些经常迟到.旷课表现不好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给予他们的应该是“爱的教育”中的“爱心”与“信心”。首先,应当对他们有比较细致.详细地了解。如孩子迟到了,是否不问清缘由便立即处罚,还是问清楚缘由后,如确有特殊正当理由,再进行定夺。并且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当用温和的语气,关爱的心灵来促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应当给予他们以鼓励,而不应当是指责与责难。例如学生这段时间成绩下滑了,老师应当温和的,关爱的帮学生找出原因,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应是指责他“你这次怎么成绩又下降了。” 你怎么回事啊!学生本来成绩下滑就已伤心,再加上老师的指责就更加自责。而且学生是有自己的自尊与尊言,老师的责怪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到学生。正是“温言一句三冬暖,冷语一言六月寒。”老师,应当以一颗诚挚的关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你们都是很优秀的,你们都是很棒的。
没有一个学生是愿意做落后的学生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坏孩子。有时后进生与坏孩子是教师造成的。因为老师有时会对学生说:“你没有希望了,怎么教都不会,你怎么这么蠢得像猪一样”。这些言语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最后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差了。如果能换一种真正用心去关爱孩子的方式,也许结果会有很大不同。
原则5: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教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优秀.优质的学校是学校校长,老师与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与建设的结果。教育研究清楚地显示了,学生.家庭和社区的普遍支持和参与,是学校成功的基础。对这个问题最全面研究得出的结论,即如果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背景等因素,家长参与得越深入,学生成绩越高。所以学校应当与家庭和社区建立积极的关系。
第一.建立相互的理解;建立或修补家校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家庭考虑,取得共同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师必须意识到有一些具体条件影响了许多家庭,使他们难以支持孩子的学习。这包括许多家长在学校有些消极的经历,他们害怕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他们可能被无知和不确定所吓倒。而一个优质的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爱心与责任感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进行有效的合作,帮助家长克服困难和障碍,而不是因为缺勤和不做课前准备惩罚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例如对于迟到,当学生上学迟到时他们不会受到惩罚。在大多数时候,学生被允许进入学校,然后被送到教室。即使是长期迟到的学生,学校也不应进行惩罚或申斥。相反,一个优质的学校会寻找帮助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迟到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那么应请家长来学校,看看是否能帮上忙。有时他们只是车太旧打不上火无法启动,或者没有上学的交通工具,或者错过了校车等等原因,所以作为一个优质的社区学校,这些是可以提供理解与帮助的地方。
第二.让家庭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的方法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课程。让家长不断了解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断深入到学生与学校相关联的生活。如家长可指导或辅导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协助完成课堂写作项目,课程试验等等;指导或协助戏剧的排演;示范表演木偶剧,音乐剧,戏剧或戏剧性阅读等等。
一个优质的学校必然有一种好的氛围,有一种优质的校园文化,而优质的校园文化又包括教师的爱心,责任感,好的鼓励与表扬策略,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许多学校不愿意从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的最佳策略之一中获益,这个策略是表扬成功。除了担心没有时间之外,一些学校领导也不愿意针对个人的成就进行表彰。事实上,有些校园文化奉行平庸或平等主义,已达到了隐藏或忽略成功的程度!一个学校的教师当他的优质的突出工作成绩未受到应有的表扬与鼓励时,他也许会有些气馁。觉得自己的成绩未受到认可,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回报。实际上,定期的表扬能够让学校整体的价值观越来越积极,而且,表扬能够在学校改革的漫长旅途中树立里程碑,引发动力。怎样采取一些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表扬成功的方针呢?在艾伦·布兰克斯坦的书中有一些很好的建议。1.采取措施确保表扬看起来是公平的,这包括预先确切地澄清构成成功的所有相关事项。
2.将表扬与组织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明确地联系起来,这不仅提供了强化组织这些重要因素的机会,同时也为表扬提供了单过的透明度,可信性和合理性。
3.设计所有教员都获得的表扬,一个一度只有一个赢家的表扬,可能疏远大部分员工。4.对于正式的表扬,要预先交流成功最有说服力的结果,这确保了这个方法的公正性。5.让大部分人可以得到表扬,让更多的人来提高学校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个人的目标。
6.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表扬。例如,简单利用员工会议来表扬某位教师在研究或推荐新的教学方法上的出色工作,这极有助于鼓励其他教师去做同样的事情,有时非正式表扬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人们的努力提供及时的鼓励。
7.不要利用表扬,在高成就和低成就员工中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而要聚焦于你要表扬的积极结果。
8.将表扬细节化,具体化。“琼斯,埃莉诺确实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她的进步最快的学生家里进行家纺”,这句话远比“埃莉诺总是帮助她的学生”要好得多。
9.使用故事,要有人情味。
10.确保表扬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允许教员和学生最终接手这个活动。
这十条建议,切实可行,也可用于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是值得仔细研究的。每个人都是需要表扬与鼓励的。从表扬与鼓励中,个人可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认为自己获得认可与尊重。并且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能更加促进个人的奋斗与努力。从这个意义方面来看中国的教育,整体来看,中国的教育不是一种鼓励与表扬的教育,而是一种责怪.压抑的教育,小学生考了90分,父母责问他为什么没考100分。小学生数学考了100分,父母责怪他为什么语文只考80分。孩子考试不好,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便先指责,或责打一顿一说,而不是问清孩子考的不好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认真努力,下次取得好的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便冷面一张,只知道责骂学生,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笑脸相迎,温言暖语。从教育上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对于教师来说,对于一个优质的学校来说,每个学生都应当是平等的。虽然圣人先师孔子有言“因材施教”,但对教师来说,教师对学生应当是“有教无类”。即不管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如何,教师对学生在态度上都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且意义重大。教师的言行在不经意间便会在学生之间产生作用。因此教师的“言传”【talk the talk】与“身教”【walk the walk】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大部分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具有的态度与行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与立场。这是小概念的价值观,价值观其实包含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一个群体的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价值观是社会具有的态度与行为,是一个总体的态度。研究表明不论是商界还是在教育界,一套完备的共同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Champy指出价值观是任何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结构因素。”Sergiovanni也强调了学校尤其要团结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周围。价值观可以存在很久,它们不会因为员工的变动,资金的调整或教育方法论的趋势而发生变化。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来说问题都出于教育与读书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因为从哲学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与看法。而行为又是受到态度与思想的指引。
在我国,不少人把优质学校等同于升学率。似乎升学率越高,学校就办得越好。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与态度,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依照这个标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保障及提高升学率开展的,学生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唯一的标准。于是,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不良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后进生”就好像学校产生的劣等产品,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虽不能将之逐出门外,但却采取了近似放弃的做法。严重的,只要他们不干扰到其他学生学习,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便听之任之。学校是如此的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却将教育的真缔抛却了。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首先是将让人认识“人”,一个人是具有尊严,有良好的品德,其次才是一个人的学识。教育的目的是首先让人认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认识到如何“做人”。人有没有“我是人”的理念,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是人”是做人的前提,一个懂得自己“是人”的人往往也会懂得别人也“是人”,他就会尊重别人的权利与选择,这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也是最重要的“做人”。有一种现象我们已感受到了,那就是我们一再对人进行“做人”的教育,而有时效果却十分有限,比如有的人不仅见死不救,反而呼喊跳楼自杀者赶紧往下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许多人在受教育后并未感到自己“是人”,如果有这样一种意识,那他便会有做人的自尊,做人的良知,做人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就会推己及人。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教人如何才成为一个“人”。即教育是首先要教给人的一种品德,成为“人”的一种品德。有时有才无德的人比无德无才的人对社会危害更大。教育者先是教给人的高尚品德,其次才是才识。
学校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必然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一个社会一切以“钱”为价值取向时,我们的学校也必然受到冲击。据报载,现在学校都有A.B.C三级家长。用小车送子女上学的家长,被评为“A级家长”,这类家长不是大款就是官员,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是钻石型家长,这类家长的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同学的格外尊重。用摩托车送子女上学的家长被评定为“B级家长”,这类家长不是公务员也是工薪阶层,条件宽裕生活小康,是白金型家长,这类家长的孩子在学校能够与同学平等友好相处。最差的是“C级家长”蹬着自行车送子女上学,这类家长无权无势无钱,是破铜烂铁型家长,这类家长的孩子在学校受到鄙视,同学不愿意跟他们交往。还有一些现象如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小孩的条件与兴趣,却强制孩子去学小提琴.钢琴,学舞蹈,声乐等等。有些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读书,只为达成父母未能上大学而想让儿女来替自己实现这一愿望的目的。还比如有一些家长与教师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就跟扫大街的一样没出息。”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在西方国家中,不会有人认为扫大街的清洁工是一种耻辱,相反,他们国家的清洁工脸上带有自信的微笑。因为西方国家社会的价值观认为,扫大街的清洁工他们付出自己的劳动来使城市更加美化,使人们生活更加美好,他们的劳动成果应当受到尊重,他们也应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与看法,因此价值观对一个学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不断向前进,向前发展的源动力。一个社会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社会中的人们才会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看待事物的价值取向。一个学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个学校培育出的学生才是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对社会真正有所贡献。
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人们将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初升的太阳,而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优质的学校是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概念与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还是身居高位,呼风唤雨,威风八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价值取向发生错误时,一个优质的学校如何建立自己的校园文化来确定学校正确的价值观与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完艾伦·布兰克斯坦的《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一书后,再与中国的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现状相比较,引发出许多值得思考与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收获。
第五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自由呼吸的欢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的‘自由呼吸’。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有创新意识的孩子我想他的思维方式应该是特别活跃的。如何让孩子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呢?我带着这个思考翻开书。教育需要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李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真爱是土壤,宽容是营养,学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万物,有了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营养,没有不成才的理由,就看我们看待成才的标准是什么。李老师指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谈教育就不能回避教育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管你是哪一个级别的领导,或是任教哪一个学科的普通教师,都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领导管理教师需要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教师管理学生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教师需要解放。
“教不严,师之惰”。如今我们的老师管得不谓不严、不谓不宽,但厌学的同学仍有增加的趋势。是师惰,还是生惰?都不是,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说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课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这些正是我们教师所要探讨的课题。
学生需要张扬。
让师生能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是李希贵老师一贯倡导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较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塑造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的愿望也较迫切。有人说这是浮躁的表现,是急功近利,李老师指导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 1
人、压抑人、限制人。”陈景润教不好初中数学,不影响他成为数学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不影响他成为全球首富。为什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千篇一律呢?“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是树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参天大树;是麦苗,我们就把他培养成丰收的麦穗。如果小草也能结出稻谷,还要农民干什么?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有时就是不论你是树苗,还是麦苗、稻苗,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让你长成参天大树,苦了孩子,也害了教育。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