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深刻反思
优秀课《再塑生命》观后感
这次有幸参加了高陵县初中语文教学能手观摩研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药惠中学王菲菲老师的优质语文课《再塑生命》。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刻的反省。感觉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能够善于引申联想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一个能够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课堂。这些,在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而本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贴切的情境创设。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再塑生命》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有一个与课文情感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了角色,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
1、在导入时,老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又问:“那么盲人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老师出示了盲文和手语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再播放了海伦?凯勒的视频,让学生们认识,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认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时,分别引用了两个人的话,并设置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引入其中,有利于情感的体验。
3、在升华主题,体会“爱”的时候,插入背景音乐,让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思维调动、集中到这里。再问:“你理解的爱是什么?”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阐述自己对爱的理解,紧接着又进一步加强这种情感的教育,问道:“假如你只剩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学生真挚的,富有情感的回答,听课的老师都为之感动。
在不断地情境创设中,王老师通过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在借鉴别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也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语文课堂!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一点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我信服这句话,学生喜欢听你教的东西,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点激活学生的绝招,你要有东西吸引学生。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语文老师朗读非常好,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不仅爱听他朗读,也爱模仿他的朗读,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大家迷上了语文课,可想而知,其语文效率必然是高的。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初一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们很感兴趣,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沃沦·本尼斯说:“有一项对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说明,只要教师对学生期望甚高,就足以使学生们的智力商数提高25分。”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怀疑,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课堂上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起来,当众给予肯定。课下再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 “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一点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
第四篇:省公安厅深刻反思
省公安厅深刻反思“刘汉刘维案”教训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李天宇)2月24日,省公安厅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四川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以提起公诉的刘汉刘维特大黑社会性质犯罪案为教训,深刻反思,认真查找和剖析问题。
省公安厅党委一直认为,从刘汉案件中,全省公安机关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应该深刻反思,全力整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副省长、公安厅厅长侍俊说,刘汉案件的暴露,反映出以前我们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治建警、教育监管有缺失,二是依法办案、勇于担当差距大,三是从严治警、矫正逗硬不到位,四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问题多。他要求全省公安机关要围绕为“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强化制度建设,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害群之马。
党委会后,省公安厅向全省公安机关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刻吸取刘汉案涉警问题教训,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管理的相关通知,就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剖析查找问题,重申纪律增添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等相关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五篇:初中语文音乐课堂
初中语文音乐课堂
教育论文
清韵书香
——初中语文音乐课堂
伊车乡中心学校
安俊瑞
2011年12月28日
题目:清韵书香——初中语文音乐课堂
关键词:音乐、语言、语文教学、描绘、时间、空间
论文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轻柔的音乐情意下,天上的星星一颗颗的闪烁,银河的星系,自由快乐的行星、悲伤燃料的流星,光亮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挤做一团,音乐的魅力,让时间慢慢流转千年,而诗文在轻柔流泻的时光中娓娓道来。
正文:
清韵书香
——初中语文音乐课堂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见仁见智。新课改相比于老的一言堂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感情的培养。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初中语文的教材不论是从文章的排列结构还是内容上都更加注重学习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本上很多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诗。
用诗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用生活的语言来描写人生。语文教学无疑是这二者之间不断博弈不断结合的产物。而教师就是在这二者之间来寻找一个平衡点,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在新课改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成,而完全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优先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接受而不是传统的学生是否吸收。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借助一定的媒体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秋尽。叶翦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语言的美就在如化繁成简,一行秋色,从不同诗人嘴里说出就有不同的意境。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而音乐是人类心灵和谐的碰撞,通过感性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通过激情的音乐可以勃发会当激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音乐,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教课时间里,如一只带有魔法的手,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这是取自初中九年级课本中的一首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理解是一种形式,想让更多的人理解又是另外的一种形式。有人说:“诗是用一种柔软的心写成的,每一行是灵于物的碰撞。”然而,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才能理解那种光明的渴求呢?在他们眼中,光明无处不在,他们没有伤春悲秋的情怀,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壮烈,他们有的是属于他们
那种年纪的肆无忌惮,奔放的青春、热闹的嘻戏,远比一首朦胧诗来得贴切。
如何让他们理解?
电影《六号出口》的《小星星变奏曲》用另外一种意境来创设了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感伤。轻柔的音乐,朦胧的诗篇,永远都是最贴切的搭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轻柔的音乐情意下,天上的星星一颗颗的闪烁,银河的星系,自由快乐的行星、悲伤燃料的流星,光亮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挤做一团,音乐的魅力,让时间慢慢流转千年,而诗文在轻柔流泻的时光中娓娓道来。
一节成功的语言课堂,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而在于让学生体会多少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廉幕闲垂风絮。
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同样,描写春天的诗句,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感情,即使是同一个个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柳永词既是宋词中最华丽的代表,意境的传达自是不言而喻。一个“厌”字,精妙传神的描绘了春天的慵懒。如果这首词需要学生去体会,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有一个教育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当时他在讲述的内容是一棵树。这棵树当然会经过春夏秋冬。这位教育学家首先用语言来描述这棵树。
“在春风的抚摸下,它渐渐的伸直了躯干,轻轻的舒展着他年轻有力的手臂,抽出碧绿的嫩芽。它惊讶的看着脚下湿湿的春泥,贪婪的吸收着一切可以吸收的营养,使躯干不再干涩,皮肤不再皲裂。
夏天的太阳像一轮火盘,它的头上飘满了深绿色的叶子,微风轻轻的吹着,夏虫不停的鸣叫,远远望去,像一床蒙着轻纱的梦,摇曳着树下乘凉的人们疲惫的身影。它很高兴的听着倚着它睡觉的人响亮的打着呼,远处,一片碧绿的田野。
它的叶子开始慢慢变黄了,身体也慢慢的萎缩,轻轻的蜷起身子,秋风吹来,黄叶翻飞,迷蒙了他的眼,透过黄叶的缝隙,它张望着那片最爱的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曾经树下乘凉的人们此刻正努力的劳动节着,豆大的汗水湿透了衣襟。它不着痕迹的睡着了。
第一场雪下来的时候,它的躯体已经僵硬了。线条一样笔直的伸向空无一物的天空。天上的云黑压压的扑过来。毛茸茸的雪花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轻轻逗弄着它灰暗的躯体。它只是低着头,陷入深眠。”
一段文字的描述,让学生看到了一棵树的四季交替,但是,他们能了解多少呢?
一个学生说:“ 这棵树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树啊,春天发芽,秋天掉叶子。” 另一个学生说:“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这棵树。”
还有学生说:“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是它从来没有想过怎么样于命运抗争。”…
三种观点,三种态度,学生当然可以看出来写作手法,也当然可以看到树的本体,但是,这棵关于树的描写就只是让学生看到一棵树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吗?
于是,教育家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同样的描写一棵树的文字,却挂起了四张不同季节时节关于树的图片。四季交替清晰而又明确的表达了四季当中树的不同形态。这个时候,教育家又问了:“看着图片,对着文字,你们又有什么感受呢?”
同学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虽然观点开始有些转变,但是大体上还是跟上次的观点差不多,情商低的同学甚至不认为和只看图片有什么不同。
教育家说:“那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脑子里要不断想我刚刚读的那段文字!”于此同时,教育家家放出一段悠扬的音乐《四季交响曲》,音乐轻轻的在教室里飘荡,同学们静静的闭着眼,体会着刚刚的那段文字。空间,时间被扩大了几倍以上,甚至视野也开阔了不少。
教育家又问:“现在,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我就是那棵树,在四季中慢慢成长!”
一个同学说:“我觉得那棵树不甘于是棵树,它也想有快乐的日子,也想和周围的鸟兽虫鱼一样可以自由活动。而不是一直立在那里。”
“老师,那棵树很可怜。”
“不,那棵树不可怜,他甘于平凡。”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同样的关于树的文字,不同的意境,想法就不尽想同,多媒“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
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多所学校,多个地区做了不同的尝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具有更大的空间延缩性,在净化灵魂的同时,可以感受的语言无法言喻的美,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品。结合多手段的教学方法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语文课堂会达到活泼、兼容的效果。学生,也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乐于美的享受。
伊车乡中心学校
周晓婉、安俊瑞
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