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班级德育的几点思考
不想上学,只想泡吧,只想成功,不想奋斗,“现在的学生变了”,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耐心的说服教育被称为大话西游中的唐僧,稍严厉一点就是法西斯,十日之教育抵不上一天的外出,“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是教师们的感慨。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听到的话“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习上一问三不知,歪门邪道如数家珍”、“启而不发,诱而不思”等等诸如此类的慨叹、牢骚。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为什么会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结论呢?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结合近几年学生的特点和班主任工作实践在此谈一点对新时期学生德育的一点认识。了解学生------德育的关键所在。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比较难,正是由于如此,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又多予忽视。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句套话、官话。其实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了解多少,理解多少。许多失败的教育或教训就在于我们并不理解学生,我们心目中的学生依旧是自己学生时代的学生或以前教过的学生,没有注意到时代在变,而且是日新月异的变,我们面临的学生也在迅速的变化,例如当一个学生迟到旷课时,我们一般认为他时间观念差,却忽视他由于基础薄弱、早已厌学。我们带着陈旧的学生观,仅从学生违纪的表象出发进行所谓的“教育”“规劝”“关心”,而不注意学生的内心世界,结果驴唇不对马嘴,适得其反。更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未解决问题,相反激化了矛盾。于是更坚定了“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信念,形成教育观念的一个怪圈。
二、“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学会去关爱学生。没有爱生的意识,就不会对教育职业投入极大的热情,就不会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无所谓德育。只有装着一颗爱心,你才会去发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上进,去指导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达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与沟通。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意境与教学效果。也才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并不难教,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就这么简单。
如何关爱,怎样关爱?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应当的,学生时代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对学生学习中的进步、退步、挫折、困难、忧虑、苦恼等我们均应时刻关注,在上课时留意,课下观察,找学生谈心,和任课教师交流,找班干部了解。了解意味着关注,关注则意味着爱心的体现。然后去指导学生:进步时不要骄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挫折时不要气馁,人生处处有坎坷,要勇于迎接挑战;退步时不要灰心,要查找原因,吸取教训。这是学习方面,但当今影响最大的应是生活中的关爱,关注天气变化时的着装,关注日常的饮食,关注平时学生情绪的变化,关注学生的行为异常与否。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或许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可能意味着一片阳光,一股春风,意味着鼓励、赞赏,意味着爱。
三、旧瓶必须装新酒——真正学会教育学生。不可否认现代班级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滞后的,落后于时代,而且沉闷,压抑个性,不具备说服力,带有早期军事化色彩,做法、方式都比较粗暴,对于新时代充满幻想、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不合时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变化。
教育内容上应当把人生道理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结合起来,从细微中见大道。从一个个生活细节、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例子,作为德育材料。让教育充满活力,让生活充满哲理。教育方式上抛却旧式的、粗暴的训教乃至体罚,把纪律的惩罚和细致入微的道理说服结合起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听听他们的倾诉,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把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一下,看看是否有可取之处。批评方式上应当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把法制的观念和人本思想、人文意识结合起来。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我们需要告诉他们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时代在变,我们面临的学生也在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随时而变,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我们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将无法计算。
第二篇:新时期加强中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中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思考
摘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各种先进文化的汇集点,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中职院校作为储备人才的输出地,我们需要认清当前中职生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面对目前中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寻找措施,进一步增强中职院校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职生的道德建设问题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观念进一步渗透,在我国社会形成了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局面。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德育在中职学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中职院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共同奋斗的优秀人才。因此,学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加强中职院校道德建设,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需要。中职院校作为一个中等层次的教育系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的艰巨任务,智育搞不好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出危险品。一方面,中职院校通过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精神面貌把自身的文明水平和文明程度展示于社会并影响着社会,以自身道德建设的成就,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另一方面,中职院校通过师生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可以将道德建设的经验,传播、渗透、辐射到整个社会,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中职院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道德建设也就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二、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院校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中职学生的道德建设,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淡化,个人主义膨胀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开始萌生出比较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价值主体意识”,自私观念凸显,个人主义逐渐膨胀。他们缺乏崇高整体观念,理想信念模糊,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成才升学的自身努力,而忽视国家的培养、社会的支持。
(二)现代科技和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中职生道德建设形成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同时网络上一些低级游戏使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留连忘返,他们通宵达旦地在网络上“忙碌着”,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上,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淡薄,自我控制能力、鉴别能力有限,使得受到网络、媒体等的负面影响增多,从而阻碍了中职院校道德建设的实施。
(三)师德滑坡,不能起到“身正为范”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对于教育的实施有着首当其冲的重任,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中职生的道德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而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弱化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作风散漫,更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和自己无关,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即可,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即教书育人,育人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自身的诸多问题,违反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身正为范”的重要作用,进而对中职生的德育养成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中职院校道德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高校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时代下,要将学校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贯穿始终,我们要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教师等方面采取措施,更好地进行德育建设。
(一)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一方面我们要以中职生的德育课程为教育支柱,着重从学生的思想方面进行引导,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自觉地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紧密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继续发挥教育作用,有意识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的道德水平。如: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自愿者活动、道德主题文化讨论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完成自觉教育,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发挥教育作用
道德建设更重要的是实践,不仅要在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在加强中职院校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道德评价机制,三管齐下,发挥整体教育作用,将整体优势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纯理论的学校德育已不能和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相适应。他们需要广阔的天地去实践,这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所以,社会道德建设、家庭道德建设与学校道德建设要形成整体,相互促进,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一代中职生。
(三)要求教师注重师德建设
教师在学校德育建设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他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最主要的素质:一是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二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用理论武装自己,使自身有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辨别新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在学校德育建设中要起到一个榜样作用,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关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为学校的德育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01-09-20.[3]周艳秋.论德育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5).(作者简介:[1]杨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艺教育;[2]郭旭,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篇:班级德育
班级德育工作目标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创文明学校,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目标。
一、政治态度
1、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2、积极参加升旗仪式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
3、热爱集体,做集体的主人。
4、每两周换一次黑板报。
二、思想品德
1、积极上进,自尊自强;
2、爱增分明,是非观念清;
3、勤劳节俭,爱护公物;
4、尊重师长,服务集体;
5、文明礼貌,不给别人起绰号;
6、团结互爱,互帮互助。
三、纪律
1、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课间不追打,不大声喧哗;
3、无打架、吸烟、盗窃等现象;
4、学校不准骑自行车;
5、自习不起哄,不乱跑。
四、卫生
1、教室、清洁区天天打扫;
2、不在墙壁、黑板、玻璃上乱写乱画;
3、不乱扔果皮纸屑。
五、安全
1、思想重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2、及时关窗锁门;
3、无不安全事故发生,发生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六、两操
1、上操,做操队形整齐,仪表端正,精神状态好;
2、无矿操现象;
3、体育锻炼,全面参加。
三年级宣
第四篇:班级德育
班级德育
首先老师要转变两个观念,一是把教室作为上课、教书的地方,转变为幸福地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的地方,即是把教室打造为幸福 的家园。二是从纯教学型老师(教书匠)转变为半研究型老师,学会研究。
其次班主任要学会科学的管理方法,要掌握精细化管理的五个表:班务分工表,公约表(班规变为公约)、德育评分表、奖励表和资源利用表。把班主任从日常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减轻其工作量。还要学会特殊学生的科学分类及管理方法。
三是构建班级的主题文化。跟校园文化一个道理,班级的文化要围绕一个主题来构建,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环境文化(净化、美化、绿化)和活动文化(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的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卫生、整齐、舒适的教室,生动、活泼、有序的班级活动。
比如珠海市香洲十五小学王秀菊老师的”小三国“班级主题文化。精神文化方面有:1.班名:《小三国》。2.班徽。3.班训:团结、勤学、进取、智慧。4.班歌《三国英雄》。5.班级口号: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请来三国。6.班主任寄语:读三国故事成三国英雄。环境文化方面:把学生描绘的三国人物、故事、服饰等张贴在墙上。活动文化方面:组织学生讲三国故事、演三国戏剧、学三国歌曲、析三国任务等。再如珠海市金湾区三灶中学陈万松老师”绿点“主题班级文化。精神文化方面:1.班名:《绿点》。2.班徽。含义是绿色、环保、文明、生命,由点而发、孕育生命、长成参天大树。3.班训:勤学多思,多才多艺。4.班歌:《校园的早晨》。5.班级口号:环保文明、务实求真。6.班主任寄语:从绿色小苗到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人才。环境文化方面:课桌有摆放盆景,徐昂风铃等。活动文化方面:以环境教育为特色,开展系列教育、体育、艺术和学科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健康、爱护环境、文明言行、高尚品德和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我们党历来关心、爱护、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高校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使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十分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笔者认为,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
1.重塑德育新理念
1.1德育工作者要有大德育观。在网络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德育的角度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改进我们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心理健康的人。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德育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现象。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式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1.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工作者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德育工作中,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带给人们的主观反映往往是不同的。有的深刻、全面、由表及里,也有的浮浅、片面、歪曲甚至颠倒。德育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向人们传播科学真理,即帮助人们拨开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正确把握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因为只有真理最客观,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任何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只有真理最具说服力,它不怕诡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真理最实惠,人们一旦掌握它,利用它,便会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的德育是党的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
主义真理,宏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坚定不移的使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宣传不力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甚至不愿听“大道理””!究其原因恐怕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觉悟低,也不能说“大道理”本身没有说服力,主要还应从德育工作者自身多找原因。
首先,德育工作者自身理论修养的高低,对真理的科学涵义是否弄懂吃透,直接关系着宣传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灵魂、行动的指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更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以使我们宣传的真理更丰富、更具时代性。否则,自己云里雾里,又如何能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宣传真理。阐述真理必须准确全面,说明真理必须实事求是,宣传真理必须有的放矢,坚持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断章取义、老生常谈、形式主义、装腔作势、大而化之、避重就轻,习惯于“放空炮”、“一锅煮”、“一刀切”,对于广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说不清、道不明、绕开走,只能抵消真理的力量,是宣传真理的大忌。
再次,宣传好真理要注意选择好的表达方式。要讲究“四性”:一是逻辑性。听起来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过度自然。二是真实性。多用接近的、典型的事例、数据说话。避免从原则到原则,从概念到概念。三是平等性。不能给人以居高临下、冷冰冰的感觉,应以平等地位、热情的语调与听者交流。四是艺术性。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理、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把重要、深奥的理论讲清楚,让人听起来感到亲切、顺耳,容易接受和理解。
3.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
既然德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感情的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就不能不重视情感的力量。“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感人,即以自己的言行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春风化雨,启迪心灵的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情为民所系”。作为党的干部,专职从事学生德育,从事人心的转化工作,更应当心系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冷暖,与学生实现情感相通,心灵互动。那种对学生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凭你苦口婆心,但激不起一丝感情的涟漪,甚至连一点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德育的。所以说,做德育的人首先是个“有情人”,要学会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了解人,是指熟知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心态。要真正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既当有心人,又当知心人,真实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做好思想化解工作。尊重人,是指尊敬和重视学生,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般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同先进学生的感情交流较为容易,同后进学生则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阂。因此,对后进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热情诚恳地对待他们。因为得不到别人重视和尊重的人,不仅自尊心往往最强烈,而且逆反心理最重。只有通过真实情感的双向流动,才能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使之自尊心得到激发,进而把党的主张、正确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注入他们的心田,实现其思想的转化和提高。关心人,就是要真诚地关怀和体贴学生,尽力帮助其排忧解难。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然,以感情人不等于感情用事和放弃原则。它要求的是情真理切,情理交融,融情与理,以情示理。
4.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
德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叫做典型引路。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就是德育工作者自身。“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哲理名言,深刻地说明了德育工作者自身思想作风修养,对于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德育工作者良好的人格力量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表明,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到,这样大家才会心悦诚服。否则,你不讲原则,不顾及人格,“说起来像钢条,干起来像面条”,不但没有人会听你的,而且会失去你自身,失去你在学生中应有的威望。实践中,我们有些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往往不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失当,而多半是因为一些处在领导地位的教育者,缺乏令学生敬佩和认同的人格力量。如说的多,干的少;说和干的不对号;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贪图安逸,害怕艰苦;见好处就上,见困难就推;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已是自由主义;尤其是一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的严重腐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着党的德育的人格力量,动摇着德育的根基,以致形成“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的现象,这是当前德育苍白无力的主要原因。注重高校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新形势下德育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在学生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应有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既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又要成为党纪国法的模范遵守者;既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既堂堂正正做人,又实实在在干事;既能做到一心为公,又能做到办事公道;这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别人,说话办事才有感召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新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等。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2]张志华.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4] 陈友放.网络时代高职德育应突出“三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7)[5]赵道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赵
[6]杨文华.高职生德育现状及面临的新情况[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