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快乐教学
教师如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音乐导入法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然而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又发展了投掷能力。
三、巧喻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趣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情况,单凭训斥、指责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四、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鹅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
第二篇: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改进、巩固与运用为载体的身体活动的实施来实现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应尽力做到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运动技能又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教学技能与运动技能是不同的:教学技能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它的范围要比运动技能宽泛的多,它所包含了调整课堂教学的各种行为。因此我认为他们不能混为一谈,运动技能水平很高不一定代表你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水平;即使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水平,也不一定具备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下面我以“投篮动作技能”与“投篮示范技能”来举个例子:首先必须学会和掌握“投篮动作技能”,因为这是你理应掌握的,如果你连最起码的的动作技能都不会或做不好,那么如何去教学生去做呢?但是,即使你具备了很好的“投篮动作技术”,也不能代表你具有横好的“投篮示范技术”,因为它们之间是两回事,“运动技能”仅仅是你的运动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示范技术”则牵扯了各种除你本人之外的诸多因素:比如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你是选择侧面示范还是正面示范;还有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你是选择慢速的示范还是选择中速示范;再有就是根据示范的效果你是选择近距离示范还是中等距离进行示范等等。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我们体育教师自己所理解的那样,体育教师并非谁都能当,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获得;体育教学又具备教学的性质;因此在具备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般的教学技能,两者合一,就形成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三篇:体育教学
045201体育教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6体育综合
复试科目:体育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同等学力加试: ①运动解剖学 ②体育心理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
导意见
第一篇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释义
(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 运动训练概述
(一)运动训练释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 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释义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的构成
(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三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 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 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 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最大力量的训练
(三)快速力量的训练
(四)爆发力的训练
(五)相对力量的训练
(六)力量耐力的训练 三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释义
(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一)运动技术释义
(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二 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第七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的定义
(二)竞技战术的构成
(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 战术训练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四)实战法
三 战术方案的制订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二 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
(二)诱导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三 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
(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 运动智能概述
(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
(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运动训练计划 一 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
(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二 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
(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
(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三 训练计划
(一)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四 周训练计划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五 课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种类
(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四)训练课的结构
(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第十章 运动队伍管理
一 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
(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二 教练员与运动员
(一)教练员
(二)运动员 本篇参考书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第一章
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学校体育学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二章 体育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的特性
二、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体育课程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
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一)历史经验
(二)改革趋势 第三章 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
(一)构成要素
(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四、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体育教学原则
五、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六、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
(二)学年教学计划
(三)学期教学计划
(四)单元教学计划
(五)课时计划
七、体育教学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 课余体育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五章 学校体育管理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
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
(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
(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三)中央相关文件 第六章 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作用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本篇参考书目
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潘绍伟 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向心收缩 2等长收缩 3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形态特征 2生理特征 3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1体液 2血液组成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 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第四章 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氧气的血液运输
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减小呼吸道阻力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物质代谢 2能量代谢 3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人体的糖储备
2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人体的脂肪储备 2脂肪的分解供能
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
(五)水的代谢
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
(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2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5体温调节 第六章 肾脏机能
(一)运动性蛋白尿
(二)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激素的概念
2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3生长激素 4胰岛素 5睾酮
(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 2分类 3危害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
(一)视觉器官 1视调节 2视野
(二)听觉与位觉
1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2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
(三)本体感觉 1肌梭 2腱梭
(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牵张反射 2状态反射 第九章 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需氧量 2摄氧量
3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无氧工作能力
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概述 1身体素质的概念
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
(二)力量素质 1力量素质的概念
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3功能性肌肉肥大 4力量素质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
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灵敏素质 2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
2第二次呼吸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三)稳定工作状态 1真稳定工作状态 2假稳定工作状态
(四)运动性疲劳 1概念 2产生机制
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五)恢复过程
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三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与运动
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高原训练
(二)热环境与运动 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五四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五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运动系统 2氧运输系统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本篇参考书目
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 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四篇: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论
第一章
1、自1954年起,在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中,体育教学法便作为《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之一。
2、今天,体育教学已不限于学校体育,它还兼及竞技运动和群体体育的教学。
3、体育教学论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客体领域就是体育教学活动。
4、体育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以教学论、心理学、解剖生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探讨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具体问题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5、最早提出体育教学法的是瑞典体育教师斯卡斯特罗姆,他在1914年出版了《体育教学论》。
6、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第二章
1、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贯穿人的素质各部分、能动地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
2、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
3、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各试验区进行试行。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这些文件与大纲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育观由增强体质向健康第一、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多数向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转变。
(2)课程价值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目标由“三塔”向体质健康标准、培养体育兴趣、人际社交健全、培
养合作精神、健全生活方式转变。
(4)教学内容由国家一级管理向三级管理方向发展,并注重新课程开发。
4、队列指挥中口令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1)短促口令:只有东陵,发音短促有力,中间不拖音、不停顿
(2)断续口令:预令与动令之间有停顿
(3)连续口令: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相连
(4)复合口令:兼有断续和连续口令
5、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5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
6、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4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7、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5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说),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
第三章1、2001年,我国在全国推广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2、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对体育教学活动所应促成的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总的设想或规定。
3、体育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4)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2)学段体育教学目标(5)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3)学年体育教学目标(6)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4、一般体育课分为哪几个部分:开始部分(4分钟)、准备部分(7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书本的66页有案例)
第四章
1、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
2、当前我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有哪些?
(1)合理运动负荷原则(4)集体性教育原则
(2)体验运动乐趣原则(5)安全性教育原则
(3)巩固提高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
3、本书把体育教学方法界定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
4、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1)主题教学法(5)信息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6)激励教学法
(3)对话教学法(7)留空法
(4)讨论教学法
第五、六章
1、小学生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趣味性游戏、智力性游行、活动性游戏、竞争性游戏。
2、体育教学评价组织是指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评价目的,选拔一定数量的评价人员,组成结构合理、权责分明、精干有效的评价机构。
3、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一般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
(1)确定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2)成立评价小组或评价机构
(3)制定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4)收集体育教学评价的信息
(5)判断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果
4、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原因:
(1)认识不足(5)身体状况不佳
(2)缺乏准备运动或准备运动不充分(6)场地、设备、着装的缺陷
(3)动作技术不合理(7)运动量过大
(4)天气、光线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8)动作受外力影响
第七章
1、课程资源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侠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3、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人力资源的开发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4)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
(5)自然资源的开发
第八、九章
1、教师角色包含以下三种含义:教师行为、教师社会地位、对教师的期望。
2、体育教师参与社会、社区体育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与改革
(2)有利于缓解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
(3)有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合理化
(4)有利于学生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3、体育教学研究是为完善体育教学理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以体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揭示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探究工作。
小学音乐教学论
第一章
1、音乐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2、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
3、音乐教育的价值:审美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个体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
4、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1)注重审美体验,培养音乐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突出音乐特点、提倡学科综合(5)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5、音乐教育目标具有以下作用:
(1)导向——明确音乐教学方向,主导音乐教学过程,提示音乐教学方法,决
定音乐教学效果。
(2)规划——明示音乐教学计划,界定音乐教学范围,规范音乐教学进度,提
出音乐教学要点。
(3)调控——调节音乐教学过程,制约音乐教学方式,变化音乐教学方法,调
整音乐教学操作。
(4)评价——检测与评价音乐教学过程与效果。
6、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音乐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综合性原则(12页)
第三章
1、小学音乐教学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2、感受与鉴赏领域:
(1)《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觉能力与鉴赏
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感受与鉴赏领域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3、表现领域:
(1)《标准》确定了 “表现”的性质、地位及作用: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
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领域内容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语言,形成良好、稳定的乐感,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对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表现”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
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
4、创造领域:
(1)《标准》明确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
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创造领域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5、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
(1)《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
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1、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合理运用音乐知识技能
(3)注意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在音乐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细化为五个具体目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3、阶段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起始阶段、展开阶段、结束阶段。
第六、七章
1、音乐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强调情感体验、注重探究学习、重视合作交流、加强综合实践。
2、音乐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
3、音乐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调控功能。
4、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对教师的音乐教学评价主要是从课堂音乐教学、课外音乐活动、音乐科研成果三方面来考察。
第五篇: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018年春季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科特点分析: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好胜心、可塑性强,但由于基础差,有些动作掌握不好,易变形,所以,本学期应在以往基础上,加大学习力度,因材施教,合理处理教材,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体育内容有跑、跳、投掷、体操、球类、游戏及武术等内容。
1、跑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起跑的基本动作方法,提高跑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
2、跳跃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改进跳高和跳远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和爆发力。
3、投掷内容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抛实心球技术,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锻炼时注意安全的意识和习惯。
4、体操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队列队型动作质量,学会滚翻、分腿腾越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勇敢、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
5、球类项目主要包括足球和篮球两种,足球主要内容包括运球、推球、拨球等,主要提高学生球性球感,是学生在游戏中展示自我,建立自尊与自信,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篮球主要包括耍球、拍球、投篮等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
6、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游戏和武术,利用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崇尚武德的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具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积极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心理健康: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空情绪,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以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快乐的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跑、跳跃、球类和投掷的学习,教学时应采取讲练结合,加强示范,个别辅导等手段。难点是体操、技巧,教学中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完成教学任务。
六、开好“第二课堂”,创设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教学以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展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并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体育锻炼态度的课外体育活动。本学期我会继续作好校女子篮球队、田径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通过篮球赛、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创设一个活跃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达到“健康第一”的总体目标。
七、具体措施:
1、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动作学习和掌握上进行分层次要求,对于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在完成动作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究。
2、培养优生,能自觉练习,善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要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4、教师要关心,热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5、教师要定时、定点,加强优培辅中转差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