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教师评课发言记录
8《树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写树叶给树枝、小虫、鱼儿、小鸟带来的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与大家亲密、和谐的关系。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长、它、落、到、河、真、高、兴、当”9个生字。会写“长、兴、虫、当”4个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读背训练。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字卡、树叶、水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当秋风刮起的时候,漂亮的树叶纷纷扬扬的漂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间飞舞。我们把当拣来,夹在书里当做书签,用它们拼粘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黑板上是一幅树叶粘图)
学生看图说出图上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多美的一首儿童诗呀,大家想不想试着读一读?
1、学生读文,圈出生字。
2、汇报自己找到的生字。
3、看拼音学习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活动:我是小老师)
5、游戏捉迷藏。
(三)再读课文。
学生读文,要求读的通顺,流畅,不填字不减字。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长兴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结合黑板树叶粘图,师生说课文。
(二)感情朗读:
1、学生读文,互相评价。
2、思考:
A诗中的“它”、“大家”、“我”都指的是谁?
B大家都把树叶当做什么?
3、小组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4、背诵课文,把课后一题中的树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5、仿写:树叶还会在哪里?我们还会把它当做什么?
树叶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拿它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训练:
1、展示自己收集的树叶,说一说它像什么?
2、用自己收集的树叶,拼粘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
树枝扇子
小虫被子树叶鱼儿花伞小鸟风筝
课后反思:
1、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互相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3、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如最后一环节的拼粘练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材内容。
不足之处:
1、学文后的句子仿写练习没有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没有达到备课时的理想目标,我在教学时引导不够。
2、学生的朗读没有读出感情,教师没有适时指导。
实验教师评课发言记录:
陆振超:
课堂气氛活跃,环节清晰,学生声音控制不准,教师应当范读,这样学生在引领下才会读得好一些。
姜冬梅:
学生特别快乐,没有负担,师生共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捉迷藏的游戏,一举三得,在写字时比一比谁写得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字才会越来越规范。
杨玉春:
快乐教学,自主学习体现的非常好,教师语言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孩子表达准确。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朗读缺乏指导。
范玉连:
拓展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审美能力。
姜艳梅:
学习方法、习惯、知识的传授比较到位,活动设计充分,基本功扎实,老师适时评价并提出较中肯的意见。教师要在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再下些功夫。
李月生:
1、学生的氛围要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2、教师扶的太多,要放得开,放得下,引领适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3、交流识字方法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取舍。
4、学生的评价时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面。
5、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到位,想象之后要用文中的名式来表达。还可以抛开树叶拿身边的事物想象成什么。思维拓展到别的空间中去。粘贴活动中头脑中没有图形形成,教师要适时引导,缺少衔接性。
建议:这是小组合作的最佳时期,先讨论要粘贴什么,然后在去创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内涵要丰富,要学会布局。
第二篇:公开课教师评课记录
《线和角》复习课评课记录
授课年级:四年级备课组 授课老师:董小雪
梁秀萍
冯文姬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知识梳理全面具体,便于孩子掌握,孩子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但拓展较少。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提问题,强调了易错点和易混点,这样更锻炼孩子的能力。
陈海英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设计合理,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梁老师的课放手给了学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于耀宗老师评课:
董老师教师基本素养扎实,课堂有板有眼,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效,学生参与度也高。个人认为因为复习课如课堂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再加以挖掘几近完美~
梁老师注重课的本质从一个点展开巧妙的利用点将所复习内容依次串联,设计巧妙,有广度,有深度.有容量。课堂开放度高,学生回顾整理过程轻松自然,参与度高。值得学习,受益匪浅~
王晓敏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注重了知识的梳理,基础知识砸得非常牢固,学生的练习也关注到了困难学生,非常全面,增加了线与角的广度。而梁老师的课也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上,除了将知识梳理之外,增加了线与角的深度。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都值得从中借鉴和学习!
刘锦锦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重难点突出。梁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语言清晰,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蒋媛媛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先分散后综合,先将知识点进行了罗列,再通过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课上,老师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的鼓励,在回答问题上关注到了全体学生。而梁老师的课以猜谜的形式展开,在猜谜中对线、角的定义进行了复习,随后采用生问生答的形式将知识的进行串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郭金涛老师评课:
梁老师由活动情景或应用情景引入,由学生在活动或练习应用中归纳总结知识点,整个课堂在不失系统条理的基础上,更显的充实完满。学生学得更有趣味。
刘慧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环节设计合理,先是带领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梁老师的课环节设计新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更加有深度和高度。
梁素芹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堂有激情,条理有序,今后在练习时加点拓展题目,效果会更好。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容易出错的题目加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王淑珍老师评课: 两节课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都很高,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学生中来。晓雪老师的课堂学生掌握的知识扎实,内容全面。梁老师注重了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在数线段的同时,可以加上一些数角和数三角形的练习,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掌握。对于读出角的度数包括画角,有部分学生可能分不出读内刻度还是外刻度,这是这部分的一个易错点。
徐晓波老师评课:
董老师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梁老师从题目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两位讲解过多,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二年级组
这周听了吕彩萍老师的公开课“10的认识”,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教态自然大方,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师课件出示尺子0---10刻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1、10前面有哪些数?
2、10在谁的后面?等一些问题,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三、动的环节非常好,通过游戏的形式既放松了心情、缓解了疲劳,有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10的分与合理解。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
课件对教学没有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在讲10的分解时,要求把10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可以课件出示一些苹果,让学生自己数出来是10个,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分这10个苹果的,再课件一一演示分装的过程,最后板书分解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练习中的“小朋友套圈”等也可以用课件展示,一年级的学生积极性会更高,更容易理解。)
第四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印成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练”部分的题目:求f(x)= x2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题刘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配方法和用求导的方法做。
二、新授
1、复习必修一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
2、给出某函数y = f(x)的图像,分析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3、问题探究:求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中归纳出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给出如下注意点:(1)极值不一定是最值;(2)区间端点处不一定取最值;(3)即便函数有极值,也不一定有最值。
三、例题分析
例1 求函数f(x)= x3 + 3x2 + 9x + 1,x [2, 6]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例2 求函数f(x)= x + 2cosx,x [0, ]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
2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例3 求函数f(x)= lnx x,x [, e2]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e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问题拓展:设函数f(x)= x3 x2 2x + 5,若对于任意x [1, 2],都有f(x)< m成立,求实
2数m的取值范围。
四、点评与建议
1、刘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学生的教学反馈较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语音语调比较平,而且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点评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基本没有,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3、对于某些重要的注意点,刘老师应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已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可惜这方面刘老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很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匆匆带过。
4、刘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练”部分的练习。这部分练习已经涉及到最大、最小值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刘老师也是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才给出了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这从知识的先后顺序上看似乎有些反掉了,笔者认为先给出最值定义,再讨论“课前预练”部分的问题,应该更符合认知规律。
5、问题探究中,刘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预先画好了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图像,这一点很好,学生通过之前求导得到的表格,求出了最值,再和图像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惜图像太“瘦”,不利于观察出极值和最值,笔者认为这里可以调整x轴和y轴的比例,使图像看起来比例更“匀称”,如此这般,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6、几个例题的安排可能比较平,变化不多,略显重复拖沓。
7、问题拓展部分不一定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个函数,再次让学生重复求同一类型的函数的最值,可以安排在例1之后,顺便设置一个变式。
第五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1)时间:2017.11.1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成员 内容:
原晓娟: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就气氛活跃。
惠北平: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面向全体学生。不足之处: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相信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答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
彭刚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从而使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所学,并且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权国兴:教态大方,自然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复习时间过长,以至于给学生练习留的时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