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想》一
第四周读书笔记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想》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读下来,回味无穷,虽然许多理念之前都接触过,但是真正拿起书在灯光下细细地品位时,还是另有一番切实的感触。之前我写了对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合一的感想,这次我想对这样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感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定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那么少?中国学生为什么比国外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缺乏自由和尊重。我们总是一位地把道德理论,规章制度,传统的理念灌输到孩子大脑中,一但他们做出了偏离的举动,有的教师就批评,甚至冷眼相对,甚至讥笑,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约束,无意中扼杀了许多人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将要踏入教师这支队伍了,我要努力让我的孩子们获得最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
最早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读到了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极为神往,现在有机会读到集合先生教育理论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逾觉获益匪浅。《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即教育”虽然是距今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但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这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内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样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历久弥新,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当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2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他们的学习进步了: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这位家长很感慨。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说真话,做善事。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3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国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4
暑假里,学校送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顿觉获益匪浅。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结合我的的教学经历,有以下几点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知识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因此我们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建立共同的兴趣,才能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从而打开教育的突破口。
1、用心观察学生
教师想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准确观察并分析学生行为特点,找出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课时,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看哪些学生在做小动作,哪些同学说小话,哪些同学思想抛锚,哪些同学专心听讲,从而有的放矢对待他们。在讲课中及时用眼神与他们交流,眼神中流露的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激励,可以是严厉,也可以用提问方式使他们停止不符合课堂秩序的行为,从而跟上课堂步伐,继续学习。
下课和课外活动时,我们可多到走廊或操场上转转,观察学生们,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你会看到许多课堂上看不到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渐渐了解了学生的不同侧面。有的学生课堂上很沉默,课下却很活泼;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课下却经常一人待着;有的班干对待老师恭恭敬敬,对待同学却呼来喝去……
2、用心与学生谈心
谈心是了解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切地交谈,能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几年下来,我觉得谈心也是有技巧的。
①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和学生谈心不能摆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我与学生谈心时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②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地每件实实在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实意的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③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的,因此谈心时,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碰到“钉子”时,不要恢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要不能计较而抱怨学生。
④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
⑤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他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⑥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感信,赢得学生的依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谈心时如使用高压手段,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会让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3、用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
光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十不全面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了解其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都开展“双走入”活动——走入学生的家庭,走入学生的心灵。平地我还时常通地电话与家长沟通,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学校放一份,包里放一份以便随时与家长联系,另外,学校的校训通也为我与家长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王安珏是个特别可爱的孩子,小小的'个儿,经常会仰着头眨着大眼问我一些好笑的问题,课下总想把他的小手塞到我的手里让我拉着,会偶尔喊我妈妈,会经常塞一张他画的画给我。我们老师总感觉她就像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所以在课堂表现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常常左顾右盼,影响别人听课,时刻需要老师监督。有时老师上课时,他会把他的小水杯拿出来喝水,那声音就像喝汤一样的夸张;有时上课时,他的橡皮丢了,他会一节课都在找那块橡皮,找不到是不会听课的。课间和小朋友们玩耍时,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大哭。这样的听课效率导致他数学上很多题目不会做,成绩不理想。他的妈妈很茫然,有天下午来找我时,双眼哭得通红。这次家访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铺设一条阳光之路。
20xx年1月16日下午放学后,我和数学骆老师一起走进了王安珏的家,一百多平方刚装修的房子中就只住着他们娘俩。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在与妈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王安珏是提前入学的,他们也是在孩子上学时才刚搬来这儿的,妈妈对这儿的生活也是刚适应。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所以照顾王安珏的生活和学习的重担都是妈妈一人挑起的,而妈妈说她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力却不知道怎么使,非常着急。交谈中还流露出后悔让孩子提前上学的念头。
看到他妈妈焦急又后悔的样子,我先告诉他妈妈,现在既然上了就不要后悔,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共同想办法去面对。然后告诉妈妈一些他在校的表现,此时我更强调的是他的优点:王安珏虽然人小,手小,但他写出的字却很工整、大气,在语文方面,他的能力较强,认的字多,认真听课时,能积极回答问题。此时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安慰的笑容。他妈妈告诉我,每天晚上都会陪儿子看课外书,母子俩互相讲故事。我大力地肯定了她的这种做法,并告诉她对于王安珏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我们要有耐心,从每次写作业,每次看书抓起,一点点训练他的专注力。不要总是那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多夸孩子,只要孩子一有进步就大力表扬他,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有劲头,有动力。在课堂上老师们也会多关注他,我们合力帮孩子渡过暂时的难关。数学骆老师也就王安珏的一张试卷和他妈妈分析了他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告诉了她一些辅导孩子数学的方法。此时,王安珏的妈妈舒展了眉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和谐的气氛中,30多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和骆老师在挥别了这对母子后,又匆匆赶往下一家。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我想:老师尊重家长,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特别是对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xx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6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
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
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7
利用短暂的寒假,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2、重视教育的“逐步成长性”特点,为学生营造“正确合理的”生活。
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
其次,是爱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教师没有爱,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永远视陶先生为我的榜样,不仅做到修身养性,爱学习,爱学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样,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8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xx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9
最近又一次读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透陶行知思想,那么会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添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0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许多教育著作值得我们去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创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我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做出简要介绍:
一、教育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将学生的精神大致分为三种: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学生,即我们的教育最终目标。就如同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现在的学生以独身子女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独尊”的架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应对挫折的精神。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较偏激叛逆,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的确任重道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方法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二、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初读到这句话,有种吃惊和羞愧的感觉。随着陶行知的思想我试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即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表面上,这三种要素似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真实正常的道理,搁现在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这样而优秀并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便会被歌颂、被崇拜,因为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我羞愧,虽然努力生活,但是也经常做梦生活中能有馅饼掉到我手中。陶行知劝我们常想:“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这样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陶行知指
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四、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作为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陶行知借鉴这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五、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
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教师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1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
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
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2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于我们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更好为我们理论和实践学习,提供方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收获颇多。
首先,在学习《学生的精神》之后,了解到先生对学生的期望:(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须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读完后,我联想到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辈过多的照顾,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常常不知所措。并且,在学业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满”,有一点小收获就沾沾自喜。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甚至,读到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没有很好的规划,还是得过且过。那么作为教育者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虽然嘴里念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却不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教书,不应该是,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这样就能把书教好的,而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重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身心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细细品味先生的话,并联系我的教学实习,我感觉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意味深长。
在《教育名著》这本书中,还提到“生活即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在学习完本书后,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学做一个人这一章,这时这我想起我们主任,常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在先生这篇文章里,“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读完本书,犹如与先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对话,使迷茫的我,看到渐渐清晰的路。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3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4
暑假里,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正如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们也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吃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回次,霜风吹打过几次,冰淇淋吃过了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对自身的成长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大家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每一次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教育的认识思想都会得到升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先生永远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2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3
暑假里,学校送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顿觉获益匪浅。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结合我的的教学经历,有以下几点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知识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因此我们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建立共同的兴趣,才能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从而打开教育的突破口。
1、用心观察学生
教师想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准确观察并分析学生行为特点,找出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课时,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看哪些学生在做小动作,哪些同学说小话,哪些同学思想抛锚,哪些同学专心听讲,从而有的放矢对待他们。在讲课中及时用眼神与他们交流,眼神中流露的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激励,可以是严厉,也可以用提问方式使他们停止不符合课堂秩序的行为,从而跟上课堂步伐,继续学习。
下课和课外活动时,我们可多到走廊或操场上转转,观察学生们,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你会看到许多课堂上看不到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渐渐了解了学生的不同侧面。有的学生课堂上很沉默,课下却很活泼;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课下却经常一人待着;有的班干对待老师恭恭敬敬,对待同学却呼来喝去……
2、用心与学生谈心
谈心是了解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切地交谈,能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几年下来,我觉得谈心也是有技巧的。
①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和学生谈心不能摆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我与学生谈心时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②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地每件实实在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实意的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③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的,因此谈心时,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碰到“钉子”时,不要恢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要不能计较而抱怨学生。
④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
⑤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他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⑥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感信,赢得学生的依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谈心时如使用高压手段,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会让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3、用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
光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十不全面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了解其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都开展“双走入”活动——走入学生的家庭,走入学生的心灵。平地我还时常通地电话与家长沟通,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学校放一份,包里放一份以便随时与家长联系,另外,学校的校训通也为我与家长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王安珏是个特别可爱的孩子,小小的个儿,经常会仰着头眨着大眼问我一些好笑的问题,课下总想把他的小手塞到我的手里让我拉着,会偶尔喊我妈妈,会经常塞一张他画的画给我。我们老师总感觉她就像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所以在课堂表现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常常左顾右盼,影响别人听课,时刻需要老师监督。有时老师上课时,他会把他的小水杯拿出来喝水,那声音就像喝汤一样的夸张;有时上课时,他的橡皮丢了,他会一节课都在找那块橡皮,找不到是不会听课的。课间和小朋友们玩耍时,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大哭。这样的听课效率导致他数学上很多题目不会做,成绩不理想。他的妈妈很茫然,有天下午来找我时,双眼哭得通红。这次家访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铺设一条阳光之路。
20xx年1月16日下午放学后,我和数学骆老师一起走进了王安珏的家,一百多平方刚装修的房子中就只住着他们娘俩。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在与妈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王安珏是提前入学的,他们也是在孩子上学时才刚搬来这儿的,妈妈对这儿的生活也是刚适应。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所以照顾王安珏的生活和学习的重担都是妈妈一人挑起的,而妈妈说她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力却不知道怎么使,非常着急。交谈中还流露出后悔让孩子提前上学的念头。
看到他妈妈焦急又后悔的样子,我先告诉他妈妈,现在既然上了就不要后悔,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共同想办法去面对。然后告诉妈妈一些他在校的表现,此时我更强调的是他的优点:王安珏虽然人小,手小,但他写出的字却很工整、大气,在语文方面,他的能力较强,认的字多,认真听课时,能积极回答问题。此时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安慰的笑容。他妈妈告诉我,每天晚上都会陪儿子看课外书,母子俩互相讲故事。我大力地肯定了她的这种做法,并告诉她对于王安珏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我们要有耐心,从每次写作业,每次看书抓起,一点点训练他的专注力。不要总是那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多夸孩子,只要孩子一有进步就大力表扬他,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有劲头,有动力。在课堂上老师们也会多关注他,我们合力帮孩子渡过暂时的难关。数学骆老师也就王安珏的一张试卷和他妈妈分析了他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告诉了她一些辅导孩子数学的方法。此时,王安珏的妈妈舒展了眉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和谐的气氛中,30多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和骆老师在挥别了这对母子后,又匆匆赶往下一家。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我想:老师尊重家长,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特别是对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4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他们的学习进步了: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这位家长很感慨。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说真话,做善事。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每一次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教育的认识思想都会得到升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先生永远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6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
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这一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者,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薛甜老师也发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她分享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关爱人、尊重人、帮助人、启发人,教人独立、向善、质疑、求索。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解放人的潜力,让人拥有改良生活、改造世界的力量。教育者要能平等,不可轻视学生,凡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科学的精神和表达的艺术,对教育事业要有信仰和敬畏之心。
许雨婷老师分享到,陶行知先生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要用细心和爱心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灵感,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马名艳老师在读“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这篇感受颇深,她分享到:“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的,每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要充满爱与情怀。“
最后,王亚宁老师总结到“陶先生很多故事,我们虽了解的有限,但我们仍可以在他的书信中体会到他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陶行知先生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回到受敬仰的位置。陶行知先生的背影,是一个教育者的正面”。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初中历史组认识到读书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大师们的著作,学习大师们的思想,继承大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陶行知,陈寅恪、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面对强权,铁骨铮铮!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这些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最闪亮的的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7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xx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8
最早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读到了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极为神往,现在有机会读到集合先生教育理论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逾觉获益匪浅。《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即教育”虽然是距今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但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这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内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样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历久弥新,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当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9
暑假里,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正如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们也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吃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回次,霜风吹打过几次,冰淇淋吃过了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对自身的成长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大家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0
最近又一次读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透陶行知思想,那么会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添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1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xx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2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3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于我们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更好为我们理论和实践学习,提供方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收获颇多。
首先,在学习《学生的精神》之后,了解到先生对学生的期望:(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须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读完后,我联想到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辈过多的照顾,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常常不知所措。并且,在学业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满”,有一点小收获就沾沾自喜。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甚至,读到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没有很好的规划,还是得过且过。那么作为教育者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虽然嘴里念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却不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教书,不应该是,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这样就能把书教好的,而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重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身心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细细品味先生的话,并联系我的教学实习,我感觉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意味深长。
在《教育名著》这本书中,还提到“生活即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在学习完本书后,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学做一个人这一章,这时这我想起我们主任,常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在先生这篇文章里,“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读完本书,犹如与先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对话,使迷茫的我,看到渐渐清晰的路。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4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国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解读和感悟。
其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积极探索,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与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学习榜样。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教师好比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教师,永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既然已经站上了人民教师的这个讲台上,就要热爱教师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其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性的教育。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从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起,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一束阳光、都是拿来做学问的的依据。处处依据实情,依据大自然和独个人物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与特质来给我们读者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都能使用上像陶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举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氛围也会生动有趣许多,这便在无形中使生活成为教育。
其三: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拿自己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还要把教的法子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这一点,我非常认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能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值得我继续研读。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不断向前辈们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 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目前“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序二: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教学合一(P1):
一、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二、教法服务于学法,三、先生须边教边学。第一流的教育家(P4):两个要素:
一、敢探新理,不乞灵古人,也不仿效外国,有创造精神。
二、敢入边疆,有开辟精神。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动”。新的教育方法。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新学生,“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新教员,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开辟精神,要有试验精神。新教育的考试,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P16):
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学生自治有四种好处。学生自治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几种弊端。教育与科学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学问之要素(P37):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社会改造之出发点(P38):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P43):穷校办学的典范。师生共同生活(P48):用什么来同化新生?必定是有风格的校风。平民教育概论(P50):我们的希望是:处处读书,人人明理。学生的精神(P62):倘若自己不加以研究,只照着别人编写的书本,自己抄的老笔记,依样画葫芦的教去,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没有多大的趣味。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科学的精神,委婉的精神,百折不回的精神。学做一个人(P67):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我之学校观(P70):以生活为中心的是活学校,以书本为中心的是死学校。无锡小学之新生命(P75):一个学生作主的经典学校。他们用洋铁管就着屋檐水做成喷水泉。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P88):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P101):
一、愿师范学校从今以后再不制造书呆子;
二、愿师范生从今以后再不受书呆子的训练;
三、愿社会从今以后再不把活泼的儿女受书呆子的同化;
四、愿凡是已经成了书呆子的,从今以后要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炉里重新锻炼出一个新生命来。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P103):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知是行之始(P10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有三种:亲知、闻知、说知。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P114):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伪知识”阶级(P120):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教学做合一(P132):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在劳力上劳心(P135):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以教人者教己(P138):“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答朱端琰之问(P140):普遍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我主张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哲学起于怀疑,宗教起于信仰。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P152):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儿童用书选择标准(P161):书有两种:一种是吃的书;一种是用的书。吃的书当中,有的好比是白米饭,有的好比是点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药,有的好比是鸦片。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是继承遗产的人。一本儿童用书的好坏拿三个标准判断它:一要看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二要看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三要看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P165):第一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第二他抱着目的去访师。第三他抱着目的求学。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P170):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你这糊涂的先生!你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P175):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做中心。他们不教小朋友在家里、校里、村里、市里去干一点小建设、小生产以立建国之基础,却教小孩子去治国平天下,这不是像从前蒙童馆里的冬烘先生拿《大学》、《中庸》把小朋友当小鸭子填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鲁滨孙,单刀辟荒岛。儿童科学教育(P192):不能说玩把戏的孩子是坏蛋。我们须知科学是一种工具,犹如一柄锋利的刀,刀可杀人,也可切菜;我们不能因为刀可杀人废弃不用,也不能专用刀去杀人,须用刀来作切菜之用,做其有益人类的工作。科学要谋大众幸福,解除大众苦痛。我们教小孩子科学,不要叫小孩子做少数富人的奴隶,要做大众的天使。不是徒供少数人的利用和享受,当使社会普遍的民众多受其实惠,应当用科学养生,不当用科学来杀生。这是提倡科学教育最紧要的一点。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P203):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创造的教育(P207):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P219):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这样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教育的新生(P222):实行“即知即传人”是粉碎了知识私有,以树起“天下为公”万古不拔的基础。生活教育之特质(P238):
一、生活的,二、行动的,三、大众的,四、世界的,五、有历史联系的。每天四问(P283):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创造宣言(P305):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民主的儿童节(P310):民主没有深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大家有份”。我们对于儿童幸福要做到全体儿童人人有份,才算是民主的儿童节。创造的儿童教育(P321):
一、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二、认识小孩有力量,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四、培养创造力。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P328):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民主教育之普及(P337):1939年发生在来凤驿的教育故事。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P340):中国现在,自主席以至于校长教师,有意无意的,难免是一个独裁,因为大家都是在专制的气氛中长大,为独裁作风所熏陶,没有学习过民主作风。第一流的教授具备两种要素:
一、有真知灼见;
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如不争取民主,使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全盘兑现,我们必定是一辈子陷在“吃不饱来饿不死”的地狱里。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P354):职教必读。评陈著之《家庭教育》(P366):家教必读。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P370):幼教必读。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P362):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最后我们要谈谈我们心中所共悬而藉以引导我们进行的目标。
一、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
二、我们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有进取性的人,对于环境总想加以改造。
三、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